坐落于安徽池州青阳县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 “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闻名于世,素有 “莲花佛国”“东南第一山” 的美誉。其山名源于唐代李白诗句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距今已有 1600 余年佛教传承历史。九华山不仅以奇秀的山水风光著称,更因深厚的地藏信仰、众多的古刹名寺与珍贵的肉身舍利,成为海内外佛教信徒的朝圣圣地,也是融合 “自然景观、宗教文化、素食体验” 的独特文化旅游目的地。
历史沿革:从地藏应化到佛国圣地
九华山的佛教历史与地藏菩萨的传说紧密相连。西晋太康年间(公元 280-289 年),九华山始有僧人结庐修行;唐代开元年间(公元 719 年),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华,卓锡九华山,在此苦修 75 年,圆寂后肉身不腐,信徒认定其为 “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唐代宗赐名 “化城寺”,此后寺院渐增,至宋代已形成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 的盛况;明清两代,九华山佛教进一步兴盛,明万历帝赐银重修化城寺,清康熙帝、乾隆帝多次御笔题字,寺院规模达百余座,僧侣数千
人,成为江南佛教中心。
近现代以来,九华山历经战火与修复:1982 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6 年九华山佛教文化(含素食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九华山,现存寺院 99 座,其中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等 9 座为全国重点寺院,年均接待香客与游客超 800 万人次,是中国佛教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建筑与文化:地藏信仰的物质与精神载体
九华山的建筑与文化始终围绕 “地藏信仰” 展开,形成 “寺、像、俗” 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
标志性建筑:
肉身宝殿:九华山核心建筑,为纪念金乔觉(地藏化身)而建,殿内保存着地藏肉身舍利(唐代至今),殿宇依山而建,红墙黄瓦,气势恢宏,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诞辰),海内外信徒在此举行 “地藏法会”,香火鼎盛;
化城寺:九华山开山祖寺,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寺内珍藏唐代《华严经》、明代铜钟等文物,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 “活化石”;
百岁宫: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千年古寺,以 “无瑕和尚肉身舍利” 闻名,寺宇采用 “悬崖筑寺” 工艺,堪称 “山地建筑奇迹”,游客需沿石阶攀登,方能感受 “空中佛国” 的庄严。
地藏文化符号:
九华山的文化核心是 “地藏精神”——“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的慈悲愿力。这种精神融入日常:寺院墙壁多绘有 “地藏菩萨救度众生” 壁画;香客常携带 “地藏经” 朝圣;每年农历七月的 “地藏法会”,僧侣与信徒会举行 “放生”“施食” 等活动,传递 “慈悲护生” 理念,这也为九华山素食注入了 “不杀生、重本味、惜福报” 的核心基因。
地域民俗融合:
九华山素食早期便与皖南民俗结合,如香客朝圣时携带的 “九华素饼”(以芝麻、花生为馅),源于皖南 “茶点” 习俗;寺院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推出的 “素年饭”“素月饼”,既符合佛教戒律,又贴合当地节庆传统,形成 “佛俗相融” 的饮食文化特色。
九华山素食的发展历程:从禅堂斋饭到慈悲文化 IP
九华山素食的演变,始终以 “地藏慈悲” 为精神内核,历经 “农禅斋饭 — 香客服务 — 寺院品牌 — 文旅融合” 四个阶段,逐步从 “修行附属” 成长为承载地藏文化、皖南地域特色的素食代表,成为九华山 “朝圣 + 体验” 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农禅斋饭,慈悲护生的 “山林补给”(唐代至元代)
唐代至元代,九华山寺院践行 “农禅并重” 传统,僧侣开垦山间土地种植蔬菜、谷物,养殖蜜蜂(取蜜),素食的核心功能是 “修行补给”,且严格遵循 “不杀生” 戒律,食材均为植物性,以 “简朴、清净” 为原则。
此时的素食以 “果腹” 为核心,品类单一却带着山林的新鲜:
山林素面:用九华山泉水煮面,汤头以黄豆芽、香菇蒂、笋干(九华山春笋)慢火吊鲜,浇头搭配自种的青菜、素鸡(豆制品),一碗面分量足,能满足僧侣劳作与修行的体力需求;
菜饭:将青菜切碎与糙米同煮,加入少许盐,简单却管饱,体现 “少欲知足” 的禅修理念;
山货小菜:僧侣会采摘山间的石耳(九华山特产,生长于岩石表面)、石鸡(非动物,为皖南对 “香菇” 的俗称)、黄精(药食同源植物),制成凉拌石耳、黄精炖豆腐,既补充营养,又契合 “就地取材” 的环保理念。
这一时期的素食虽简朴,但因食材取自九华山山林,带着天然的清香,且处处体现 “不浪费、护众生” 的慈悲,为后续发展奠定了 “本味至上、慈悲为怀” 的基础。
近代:香客服务,佛俗相融的 “朝圣饮食”(明代至 20 世纪末)
明代至清代,九华山朝圣活动兴盛,香客(多为皖南周边百姓、江浙商人)日益增多,素食从 “寺院自用” 转向 “服务香客”,开始融入皖南地域风味,品类逐步丰富。
核心品类拓展:
九华素面(改良版):借鉴皖南 “小煮面” 做法,汤头加入九华山特产的 “黄精汁”(黄精熬煮取汁),增加清甜与养生功效;浇头除青菜、素鸡外,新增 “素火腿”(豆制品)、“雪菜”(皖南腌制蔬菜),鲜爽入味,成为香客朝圣必尝的 “招牌”;
九华素饼:源于皖南 “茶点” 习俗,寺院将芝麻、花生、核桃磨成粉,加入少量糖制成饼,经烘烤后酥脆香甜,方便香客携带,成为 “朝圣伴手礼” 的雏形;
素斋套餐:针对留宿香客,寺院推出 “一汤三菜一饭” 套餐,包含凉拌石耳、素炒笋片、香菇豆腐汤、杂粮饭,既符合佛教戒律,又贴合香客 “清淡养生” 需求。
服务场景延伸:
清代中期,九华山化城寺、肉身宝殿周边开始出现 “素斋馆”(由寺院僧人或信徒经营),专门接待香客,如 “九华斋”“慈悲轩” 等,这些斋馆保留寺院素食的 “清净”,又增加了皖南家常菜的 “适口性”,如 “素烧鹅”(以豆腐皮为原料,借鉴皖南 “卤菜” 工艺)、“八宝豆腐”(融入皖南 “八宝粥” 的食材丰富性),吸引了不少非佛教信徒前来品尝。
20 世纪 80 年代后,九华山旅游业兴起,寺院素食进一步开放,1990 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整合寺院资源,成立 “九华山素斋总馆”,统一规范素食制作技艺,推出 “地藏素宴”,包含 “罗汉斋”“地藏愿”(以黄精、莲子炖制)等菜品,标志着九华山素食进入 “规模化服务” 阶段。
当代:文旅融合,慈悲文化的 “品牌化创新”(21 世纪以来)
进入 21 世纪,九华山素食迎来 “品牌化、文旅化” 发展:2005 年,“九华山素食” 注册集体商标;2010 年,“九华山素食制作技艺” 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 年,九华山开设 “素食文化博物馆”,展示素食历史、食材与制作工具;2020 年后,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售卖预包装素食(素饼、素卤味、黄精食品),其中 “九华素饼” 年销量突破 500 万盒,成为安徽 “文旅伴手礼” 代表。
这一阶段的素食,不仅是 “食物”,更成为 “地藏文化载体”:
文化节联动:每年农历七月 “地藏法会” 期间,九华山举办 “素食文化节”,推出 “地藏素宴”“放生素斋” 等活动,游客可参与 “素饼 DIY”“素面制作”,在体验中感受 “慈悲护生”;
地域食材深挖:开发 “九华山山货素食” 系列,如黄精炖素鸡、石耳素斋、笋干素包,将九华山特产(黄精、石耳、笋干)与素食深度绑定,既突出地域特色,又传递 “靠山吃山、感恩自然” 的理念;
场景化产品:针对游客需求,推出 “便携素食包”(含素面、素卤味)、“禅修素食套餐”(适合短期禅修者)、“家庭素年饭礼盒”(春节热销),让素食从 “寺院堂食” 延伸至 “日常消费”。
传统坚守:九华山素食的核心要义与制作精髓
九华山素食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核心在于对 “地藏慈悲” 理念与 “皖南地域特色” 的双重坚守,既保留佛教素食的清净本质,又融入九华山 “山货丰富、佛俗相融” 的特点,传递 “护生、惜福、感恩” 的生活态度。
食材选择:“山货为本、应季护生、纯净无添加”
九华山素食的食材选择,始终围绕 “地藏慈悲” 与 “地域优势”,形成 “三重标准”:
山货优先,就地取材:
核心食材均来自九华山及皖南山区,如:
蔬菜:九华山春笋、冬笋(春季鲜嫩,冬季醇厚)、青菜(山间种植,无农药);
山货:石耳(生长于岩石,需人工采摘,富含胶质)、黄精(九华山 “药食同源” 特产,经九蒸九晒后可食用,有养生功效)、香菇(山林野生,香气浓郁);
豆制品:皖南传统工艺制作的豆腐、豆腐皮、素鸡,质地紧实,豆香浓郁。
这种 “就地取材” 不仅保证食材新鲜,更减少运输碳排放,契合 “慈悲护生” 的环保理念。
应季取用,尊重自然:
九华山素食严格遵循 “不时不食”,春季吃春笋、石耳,夏季吃丝瓜、冬瓜,秋季吃板栗、香菇,冬季吃萝卜、黄精,拒绝反季节蔬果,如冬季的 “黄精炖豆腐”,用九蒸九晒的黄精与嫩豆腐同炖,既暖身又养生,是当地 “冬补” 的经典素食。
纯净无添加,坚守戒律:
所有食材均需经过 “农残检测”,拒绝转基因、防腐剂、人工色素,且严格 “忌五辛”(葱、蒜、韭、薤、兴渠),避免刺激性食材影响修行者心境。例如制作素面汤头,仅用黄豆芽、香菇、笋干吊鲜,不用味精、鸡精,确保 “本味纯正”。
烹饪原则:“以素托素,慈悲入味”
九华山素食始终拒绝 “仿荤” 路线(不刻意模仿肉类形态与口感),而是以 “地藏慈悲” 为魂,通过食材搭配与皖南烹饪技艺,凸显植物本味,核心原则有二:
本味至上,不掩食材鲜香:
烹饪以 “蒸、煮、炒、炖” 为主,避免油炸、重卤,让食材本身的味道凸显。如 “凉拌石耳”,仅用开水焯烫后,加入少许盐、麻油、醋调味,石耳的脆嫩与清香尽显;“黄精炖素鸡”,黄精的清甜与素鸡的豆香融合,慢炖后汤汁浓稠,入口温润,无需过多调味便足以征服味蕾。
皖南技艺融入,贴合地域口味:
九华山素食借鉴皖南民间烹饪手法,如:
卤制:素鸡、素火腿采用皖南 “老卤” 工艺,卤料由八角、桂皮、香叶、酱油、冰糖调制,慢卤 2 小时,卤香浓郁却不咸重;
炖制:汤品多采用 “砂锅慢炖”,如 “香菇豆腐汤”,用砂锅炖 1 小时,豆腐吸满香菇的鲜香,汤汁醇厚;
烘烤:九华素饼采用皖南 “炭火烘烤” 工艺,饼皮酥脆,内馅香甜,带着炭火的微焦香,区别于其他寺院的素饼。
礼仪与象征:“慈悲为怀,惜福感恩”
九华山素食的礼仪与象征,处处体现 “地藏精神”,让用餐成为 “小型修行”:
惜福礼仪:
餐桌上摆放 “惜福牌”,印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禅语,服务员会提醒香客 “按需取餐,光盘行动”;餐后需自行将碗筷送至回收处,践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的修行理念,传递 “珍惜福报” 的态度。
慈悲象征:
菜品命名多与地藏文化相关,如 “罗汉斋”(多种菌菇、蔬菜焖煮,象征 “罗汉护持众生”)、“地藏愿”(黄精、莲子、百合炖制,象征 “地藏菩萨愿力”)、“慈悲羹”(香菇、笋丁、豆腐丁熬制的羹汤,象征 “慈悲普施”),每一道菜都是 “慈悲理念” 的具象化。
节庆仪式:
重要佛教节日(如地藏诞辰、腊八节),寺院会举办 “施斋” 活动,免费向香客、游客提供素面、素粥,施食时僧侣会念诵 “感恩词”,提醒众人 “感恩自然馈赠,慈悲对待众生”,这种仪式让素食超越 “饮食”,成为传递地藏精神的载体。
当代创新:九华山素食的现代适配与文化焕新
在坚守 “地藏慈悲” 传统的基础上,九华山素食积极拥抱现代需求,从 “健康化、地域化深化、场景化拓展、数字化传播” 四个维度创新,让千年素食适配当代生活节奏,同时推动地藏文化的广泛传播。
健康化升级:低糖低脂,养生与慈悲同行
针对现代人 “低糖、低脂、养生” 的饮食需求,九华山素食对传统菜品进行改良,在保留 “本味” 的同时提升健康属性:
减糖减油,适配健康需求:
九华素饼的糖度降低 30%,用海藻糖替代传统白糖,减少甜腻感;素鸡、素火腿的油脂含量降低 25%,改用 “低温卤制” 替代 “油炸后卤”;推出 “低糖黄精糕”“全麦素包”,加入燕麦、藜麦等粗粮,增加膳食纤维,适合减脂、控糖人群。
药食同源,融入养生理念:
九华山素食深挖 “黄精” 的养生价值(黄精有 “补气养阴、健脾益肾” 功效),开发 “黄精系列” 素食:
黄精素面:面条中加入黄精粉,煮后带着黄精的清甜,搭配黄精汁汤头,养生又美味;
黄精素糕:以黄精、糯米粉、少量糖制成,口感软糯,适合老年人、体质虚弱者食用;
黄精茶点:将黄精切片后烘烤,制成 “黄精脆片”,作为零食,既养生又方便携带。
营养搭配优化:
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营养师,对 “素斋套餐” 进行营养调整,如 “罗汉斋” 中加入胡萝卜、西兰花,提升维生素 A、维生素 C 含量;“素炒时蔬” 采用 “水焯后快炒” 工艺,减少营养流失;推出 “轻食套餐”(凉拌石耳、杂粮饭、香菇豆腐汤),热量控制在 300 大卡以内,成为上班族午餐的 “健康选择”。
地域化深化:深挖山货,打造 “九华特色素味”
九华山素食创新的核心亮点,在于将皖南山货与素食深度绑定,打造 “独一无二的九华素味”,让食客 “吃一口就想起九华山”:
山货食材全场景运用:
石耳系列:除传统的 “凉拌石耳”,开发 “石耳素饺”(石耳、青菜、豆腐为馅)、“石耳素面”(石耳切碎加入面中),石耳的脆嫩与其他食材搭配,口感层次丰富;
黄精系列:除养生食品,推出 “黄精素月饼”(中秋限定)、“黄精素汤圆”(元宵限定),黄精的清甜与传统节庆食品结合,既创新又贴合习俗;
笋类系列:春季推出 “春笋素宴”,包含油焖春笋、春笋炒香菇、春笋豆腐羹,夏季推出 “笋干素包”(笋干、青菜为馅),冬季推出 “冬笋炖素鸡”,让笋的鲜香贯穿四季。
皖南民俗融合创新:
九华山素食借鉴皖南 “茶点”“节庆食品” 习俗,推出 “九华素茶点礼盒”(含素饼、黄精脆片、石耳饼干),适合作为伴手礼;春节推出 “素年饭礼盒”,包含素香肠、素鱼、八宝饭(以黄精、莲子、红枣为馅),礼盒设计为 “莲花” 形状,贴合 “莲花佛国” 的意象,既符合春节氛围,又传递慈悲理念。
场景化拓展:从 “朝圣” 到 “多元生活场景”
九华山素食突破 “寺院堂食” 的局限,根据不同场景推出定制产品,覆盖 “朝圣、旅游、日常、节庆” 四大需求:
朝圣场景:
针对香客 “短期朝圣” 需求,推出 “朝圣素食包”,包含素面(真空包装)、素饼、黄精茶,方便香客在途中食用;
寺院禅修课程中,推出 “禅修素食套餐”,每日三餐以 “清淡、定量” 为核心,如早餐 “粥 + 素包”,午餐 “杂粮饭 + 两菜一汤”,晚餐 “蔬菜汤 + 馒头”,配合 “过午不食”(晚餐减量)的禅修原则,帮助禅修者 “身心清净”。
旅游场景:
针对九华山游客 “登山补给” 需求,推出 “便携素食能量包”,包含素饼干、黄精脆片、能量棒,方便游客登山时补充体力;
结合九华山 “山水观光”,在景区周边开设 “九华素斋体验店”,推出 “观景素面”(临窗座位,可观赏九华山风光),游客可一边品尝素面,一边欣赏 “莲花峰” 的奇秀;
推出 “九华山素食伴手礼礼盒”,包含素饼、素卤味、黄精糕,包装印有九华山肉身宝殿、化城寺图案,兼具食用与纪念价值,成为游客离开九华山的 “必带伴手礼”。
日常场景:
推出 “即食素卤味”(素鸡、素豆干、素海带),采用小包装设计,适合上班族作为零食或加餐;
通过安徽本地便利店、电商平台销售 “九华素包”“素粥速溶粉”,市民在家用微波炉加热或用开水冲泡,即可品尝到九华山素食;
开通 “素食外卖” 服务,在九华山景区及池州市区提供 “素面、素套餐” 外卖,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兼顾便捷与环保。
节庆场景:
春节推出 “素年饭礼盒”,包含素香肠、素鱼、八宝饭、黄精糕,满足家庭 “素年饭” 需求;
中秋推出 “禅意素月饼”,有豆沙、莲蓉、黄精三种口味,月饼模子刻有 “地藏菩萨像”“莲花” 图案,传递 “中秋祈福” 的寓意;
腊八节推出 “九华腊八粥”,以糯米、红豆、红枣、莲子、黄精等八种食材制成,寺院免费向市民、游客发放,单日发放量超 10 万份,成为九华山冬季的 “文化盛事”。
数字化与文化传播:让慈悲素食 “可触可感”
为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九华山素食积极布局数字化与文化传播,让 “地藏慈悲” 通过素食触达更多人:
数字化服务:
开通 “九华山素食” 微信公众号,推送食材知识(如 “九华山黄精的九蒸九晒工艺”)、烹饪技巧(如 “家常凉拌石耳做法”)、地藏文化文章(如 “素食与慈悲护生”),粉丝量超 30 万;
开发线上预约系统,游客可提前 1-3 天预约寺院素斋,减少现场排队时间;在短视频平台(抖音、视频号)发布 “九华素饼制作过程”“黄精炖素鸡”“腊八节施粥” 等视频,展现手工技艺与文化仪式,单条视频播放量超 50 万,其中 “九蒸九晒黄精” 视频播放量突破 200 万,让更多人了解九华山素食的独特魅力。
文化体验活动:
定期举办 “九华山素食体验课”,由寺院资深素厨指导游客制作九华素饼、素包、素面,讲解地藏文化与素食理念,每期体验课报名名额 “秒空”,成为九华山热门的文化体验项目;
联合安徽中小学开展 “素食与慈悲护生” 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九华山茶园、菜园,体验种植、采摘、制作素食的全过程,了解 “从土地到餐桌” 的生态链,培养环保意识与慈悲心;
举办 “九华山素食文化节”,邀请国内外素食厨师、文化学者参与,开展素食烹饪大赛、地藏文化讲座、素食产品展览,推动素食文化交流。
跨界合作:
与九华山旅游公司合作,推出 “朝圣 + 素食” 套餐,游客购买旅游门票可获赠素斋体验券,带动素斋消费;
与安徽文创品牌合作,开发素食主题文创产品,如素斋食谱手账(收录九华山经典素食做法与地藏故事)、陶瓷餐具(印有九华山建筑、莲花图案)、环保餐袋(印有 “慈悲护生” 字样),让素食文化通过更多载体传播。
文化价值:九华山素食的精神意义与社会影响
九华山素食早已超越 “饮食” 范畴,成为传递地藏慈悲、皖南地域文化、环保理念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体现在 “精神、社会、文化” 三个层面,对现代生活具有深刻启示。
精神价值:以素为媒,传递地藏慈悲
对九华山僧侣而言,素食是 “修行的重要部分”:
通过 “种植食材、制作素食” 的劳作,践行 “农禅并重” 传统,培养 “勤劳、惜福” 的品质;
通过 “清淡饮食”,减少欲望,让身心保持清净,便于专注参禅,体会 “地藏菩萨的慈悲愿力”;
通过 “施斋、放生” 等活动,将 “素食” 与 “护生” 结合,传递 “众生平等” 的理念。
对香客与游客来说,品尝九华山素食的过程是一次 “慈悲修行”:
在寺院斋堂中,听着晨钟暮鼓,品尝带着山林清香的素面,能暂时脱离城市喧嚣,体会 “地藏精神” 的平和与温暖。许多游客表示,“吃九华山的素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让人不自觉地生出对众生的慈悲心”。
社会影响:推动健康与文旅融合
九华山素食以其 “健康、天然、慈悲” 的特质,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健康饮食风潮:
九华山素食的 “低糖低脂、药食同源” 理念,推动了安徽乃至全国的 “健康素食” 风潮,许多餐厅纷纷推出 “九华素味” 菜品,如 “黄精炖素鸡”“凉拌石耳”,借鉴九华山的 “本味烹饪” 理念;2023 年,“九华山素食制作技艺”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为素食文化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
文旅融合发展:
九华山素食与 “朝圣旅游” 深度绑定,形成 “朝圣 — 品素 — 购伴手礼” 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九华山周边的食材种植(如黄精种植基地)、民宿、餐饮发展,每年为当地带来超 10 亿元的旅游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例如,九华山脚下的 “黄精种植户”,通过为寺院供应黄精,年收入增长 30% 以上。
环保与护生理念传播:
九华山素食践行 “低碳、环保” 理念:食材优先本地采购,减少运输碳排放;厨余垃圾用于堆肥,滋养寺院菜园,形成 “种植 — 烹饪 — 堆肥 — 再种植” 的闭环;推广可降解餐具,拒绝一次性塑料,每年减少塑料使用量超 5 吨。这些实践通过游客传播,带动更多人关注 “饮食与环保”“护生” 的关系,推动 “慈悲护生” 理念的普及。
文化价值:地域与佛教文化的 “活载体”
九华山素食是皖南地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 “活化石”:
它既保留了唐代以来 “农禅素食” 的传统,又融入了皖南民间的烹饪技艺与节庆习俗,通过 “九华素饼”“黄精炖素鸡” 等菜品,让皖南地域饮食文化得以传承;
作为 “地藏道场” 的素食代表,九华山素食通过 “施斋”“素食文化节” 等活动,将 “地藏精神” 从 “宗教理念” 转化为 “可体验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的 “慈悲内核”,而非单纯的 “宗教仪式”;
九华山素食还积极参与 “跨地域佛教文化交流”,多次受邀参加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名山的素食博览会,展示九华山素食特色;与韩国、日本的地藏信仰寺院交流,分享 “素食与慈悲护生” 的经验,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结语:一碗素面中的地藏慈悲
从唐代山林中的简朴斋饭,到如今九华山的慈悲文化 IP,九华山素食历经千年,始终以 “地藏愿力” 为魂,以 “皖南山货” 为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 “守正创新” 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碗碗带着山林清香的素面、一块块酥脆的九华素饼,更是承载着地藏慈悲、皖南记忆与健康理念的文化符号 —— 每一口素食,都蕴含着 “众生平等” 的慈悲;每一道菜品,都凝聚着 “手工匠心与地域智慧”。
未来,九华山素食将继续以 “地藏慈悲” 为核心,以 “创新” 为翼:一方面坚守手工技艺、本地食材、环保理念,守护好 “非遗” 技艺的精髓;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 “素食 + 禅修 + 旅游 + 健康” 的融合模式,让 “九华素味” 走进更多人的日常,传递 “慈悲护生、健康生活” 的智慧,让地藏菩萨的 “大愿精神” 通过美食,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当我们坐在九华山的寺院斋堂中,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素面,看着窗外的莲花峰与云雾,或许能在这一刻读懂:真正的素食,不在于食材的奢华,而在于 “慈悲入味”;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刻意复古,而在于让千年的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 这,正是九华山素食留给每个食客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