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南京西路 1515 号,一方黑底金字的 "功德林" 匾额历经百年风雨仍熠熠生辉 —— 这是 1979 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笔锋间既有佛家的慈悲意蕴,又藏着对这份素食事业的期许。推开厚重的木门,檀香与菌菇的香气扑面而来,三楼佛堂传来的晨钟暮鼓与楼下食客的轻声赞叹交织,餐桌上 "金刚火方" 的枣红油亮与 "素蟹粉" 的金黄颗粒相映,让人恍惚间分不清是在百年前的佛堂素斋,还是当代的素食文化殿堂。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素食品牌之一,上海功德林自 1922 年创立至今,不仅以 "素菜荤做" 的非遗技艺定义了中华素食的至高境界,更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从佛堂斋饭到国际化素食集团的蜕变,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味觉记忆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品牌溯源:从佛缘初心到市井传奇
创始人赵云韶:放下刑具执起锅铲的居士
上海功德林的诞生,源于一位前清官员与佛教的深厚缘分。创始人赵云韶出身浙江余姚书香世家,曾任清末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监狱官,每日目睹刑狱疾苦,内心渐生悲悯。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杭州城隍山常寂寺住持维均法师,受其 "以素养心、以食弘法" 理念感召,毅然辞去官职,带着法师赠予的 12 道寺庙素斋秘方,于 1922 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在上海北京路祥康里开设了首家功德林素菜馆。
初创时的功德林仅有 300 平方米,由三间临街平房改造而成,前店后坊的格局里,赵云韶既当掌柜又当厨师。他坚持 "净素五不用" 原则(不用葱、姜、蒜、韭、兴渠),却打破了寺庙素斋 "清淡寡味" 的刻板印象 —— 特聘扬州天宁寺素斋厨师与上海本帮荤菜名厨合作,首创 "素菜荤做" 技法:用冬瓜模仿红烧肉的油亮,以胡萝卜复刻蟹黄的鲜甜,让习惯了浓油赤酱的上海食客眼前一亮。开业首月,一道 "五香烤麸" 便因 "韧而不硬、甜咸适中" 成为爆款,每日限量 50 份,常有食客清晨排队等候。
黄河路时期:文人雅集与红色记忆
1927 年,随着生意日渐红火,功德林迁至黄河路 43 号,一座三层仿古建筑成为新址。这里的布局暗藏巧思:一楼设大众散座,供应素面、素包等平价小吃,一碗 "阳春素面" 仅售 2 个铜板,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选择;二楼设 8 个雅致包厢,分别以 "菩提"" 般若 " 等佛教词汇命名,墙挂丰子恺、叶恭绰等文人的书画;三楼则辟为佛堂,供奉观音像,每日清晨举行诵经仪式,居士可在此礼佛后用餐。
这一时期的功德林,成为上海滩的文化地标与爱国据点。鲁迅曾在 "般若厅" 与瞿秋白、茅盾畅谈文学,留下 "素斋亦能壮肝胆" 的题字;宋庆龄常在此宴请国际友人,用 "素蟹粉" 展现中国素食的精妙;1936 年 "七君子" 事件期间,沈钧儒、史良等爱国人士将这里作为秘密议事场所,用 "送素包加辣酱" 表示 "事态紧急","送素火腿" 表示 "安全",以饮食暗号传递情报。抗战时期物资匮乏,厨师们用发霉的面粉制作 "霉干菜素包",用萝卜干仿制 "酱鸭",却仍坚持每日向难民免费发放 100 碗素粥,史良在回忆录中写道:"功德林的粥,暖的是胃,更是乱世中的人心。"
公私合营与非遗奠基
1956 年公私合营后,功德林成为国营企业,但 "净素五不用" 的原则与 "素菜荤做" 的技艺始终未变。厨师团队中,从 1922 年入职的老匠人王阿福开始系统整理技艺,将 "响油鳝丝"" 鲫鱼冬笋 "等招牌菜的制作工序记录成册,形成《功德林素食技艺图谱》初稿。1984 年,功德林恢复传统节庆食品生产,中秋推出的" 净素月饼 " 采用手工起酥工艺,一层油皮包裹九层油酥,咬开后酥皮簌簌掉落,豆沙馅中融入松子、核桃,当年销量突破 10 万盒,排队队伍从黄河路延伸至南京西路。
2008 年,"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 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上海餐饮界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此时的功德林,已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成为中华素食文化的活态传承基地,第三代传人张洪山带着 "素蟹粉" 制作技艺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让全国观众见识到 "用土豆、胡萝卜做出蟹粉鲜香" 的神奇。
核心技艺:"素菜荤做" 的三重境界
上海功德林能历经百年而不衰,核心在于其独创的 "素菜荤做" 技艺体系,这套技艺以 "仿形、仿味、仿意境" 为三重境界,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对食材的极致理解与对传统的敬畏。
选料:从深山到市井的严苛标准
功德林对食材的挑剔,堪称 "素食界的米其林"。核心食材 "三菇六耳"(香菇、草菇、蘑菇;黑耳、白耳、云耳、地耳、石耳、银耳)均有固定产地:浙江庆元的香菇必须生长在海拔 800 米以上的椴木上,生长期不少于 90 天;广东增城的草菇只选直径 1.5 厘米的头茬嫩菇,菌盖未开、菌柄洁白;福建古田的银耳采用传统椴木栽培,拒绝袋料种植,泡发后胶质厚度需达 0.3 厘米。
就连最普通的面筋,也要经过 "三洗三揉" 的繁复工序:选用河南开封的高筋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后,在流动清水中反复冲洗 4 小时,去除淀粉,留下纯净的蛋白质纤维;再加入适量盐、糖揉搓 15 分钟,让面筋形成细腻的蜂窝结构,这样制作的 "素火腿" 才能既有嚼劲又不失松软。2023 年,功德林在浙江庆元建立首个 "非遗食材基地",实现香菇、竹荪等核心食材的全程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食材的种植、采收、运输记录。
刀工:方寸之间的艺术
功德林的刀工技艺,堪称 "素食界的雕刻艺术"。独创的 "蓑衣刀法" 制作 "响油鳝丝" 时,需将山药切成 0.2 厘米厚的薄片,每片之间保留 0.1 厘米的连接,入油锅轻炸后,山药片自然卷曲成鳝鱼模样,再用酱油、糖、醋调制的酱汁翻炒,入口脆嫩,竟有鳝鱼的鲜甜感。
"鲫鱼冬笋" 的制作更是刀工的极致体现:选取 500 克左右的浙江冬笋,仅用顶部 100 克的笋尖部分,先将笋尖切成鲫鱼的轮廓,再用细刀雕刻出鱼鳞(每厘米需刻 3 道细纹)、鱼鳍(厚度不超过 0.3 厘米),最后用竹荪丝做鱼鳃,香菇做鱼眼,成品放入盘中,竟能以假乱真。老厨师常说:"刻鱼鳞时,刀要斜 45 度,力度轻一分则纹浅,重一分则笋碎,这力道要练三年才能掌握。"
调味:百年老卤与时令秘辛
功德林的调味精髓,藏在那锅传承百年的老卤与顺应时令的秘方里。老卤以酱油、冰糖、八角、桂皮为基础,加入香菇蒂、竹荪根、黄豆芽慢火熬制,每天添加新料,从未间断,如今这锅老卤已传承五代人,色泽红亮,香气醇厚,用它卤制的 "素火腿",切开后纹理清晰,咸中带甜,回味悠长。
"黄油素蟹粉" 的调味堪称一绝:胡萝卜与南瓜按 7:3 的比例蒸熟后碾成泥,加入熟笋丁、香菇丁翻炒,再淋上用苹果醋、柠檬汁、糖调制的 "蟹醋",最后撒上少许姜末提鲜。这道菜的关键在于 "蟹醋" 的配比,苹果醋的果酸能模拟螃蟹的鲜甜,柠檬汁则中和南瓜的甜腻,三者比例需精确到克,多一分则酸,少一分则淡。2024 年,这道经典菜的制作技艺被纳入上海 "非遗进校园" 课程,让中学生亲手体验 "素蟹粉" 的制作乐趣。
发展历程:从手工作坊到国际化素食集团
上海功德林的百年发展,是一部中国素食产业的进化史,从 300 平方米的小作坊到 11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基地,从本地素斋到远销 15 国的品牌,每一次转型都紧扣时代脉搏,却从未偏离 "以素弘法、以食载道" 的初心。
1922-1949:市井中的素食启蒙
这一时期的功德林,以 "平民化" 为核心策略,一楼的大众餐厅每日供应 "素面"" 素包 ""素烧鹅" 等小吃,价格亲民,成为上海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1930 年,功德林推出 "素斋宴席",包含 12 道热菜、6 道冷盘、4 道点心,定价银元 5 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月工资,却仍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与富商名流,鲁迅曾在日记中记载 "与友人赴功德林素宴,味甚佳,费银元 5 枚"。
抗战期间,功德林面临食材短缺的困境,厨师们用发霉的面粉制作 "霉干菜素包",用萝卜干仿制 "酱鸭",却仍坚持 "不涨价、不减量",每日向难民免费发放素粥。1945 年抗战胜利后,功德林推出 "胜利素宴",用冬瓜仿制 "东坡肉",寓意 "苦尽甘来",当日接待顾客超 500 人次,创下开业以来的最高纪录。
1949-1997:国营时期的坚守与探索
1956 年公私合营后,功德林成为国营企业,隶属于黄浦区饮食公司,门店规模缩减至黄河路 43 号一层,但核心技艺与传统菜品得以保留。1966 年,"破四旧" 运动中,功德林三楼的佛堂被拆除,佛像与经书被封存,但厨师们仍偷偷保留着老卤与技艺图谱,将 "素火腿"" 素烧鹅 " 的制作工序口口相传。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功德林迎来复苏,恢复三楼佛堂(改为文化展厅),重新推出 "净素月饼"" 素斋宴席 "。1986 年,第四代传人陈永康创新推出" 金刚火方 ",用冬瓜挖槽填入猴头菇,经油炸、蒸制后淋上秘制酱汁,成品色泽枣红,口感软糯,竟有东坡肉的醇厚,这道菜后来成为功德林的" 镇店之宝 ",每月销量超 800 份,至今仍是食客必点的经典。
1997-2010:搬迁与产业化转型
1997 年,因黄河路地块改造,功德林迁至南京西路 1515 号现址,新址为三层仿古建筑,面积扩大至 2000 平方米,首次引入现代化厨房设备,却保留了手工制作的核心环节。同年,企业改制为 "上海功德林素食有限公司",引入市场化管理理念,开始探索 "餐饮 + 食品" 的双轨模式。
2003 年,功德林在松江九亭高科技园区建成 11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工业基地,这是国内首个专业素食生产基地,引入智能生产线,实现素卤制品、点心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保留手工起酥、老卤调味等关键工序。基地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美国 FDA 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出口资质的素食企业,当年素火腿、素烧鹅等产品出口美国,开启国际化征程。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功德林作为指定餐饮服务商,为 63 个国家馆供餐,"金刚火方"" 素蟹粉 "等菜品受到联合国官员与外国游客的高度评价,其中" 金刚火方 "被赞为" 中国智慧的食物诠释 "。世博会期间,功德林日均接待游客超 3000 人次,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200%,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2010 至今:多元化与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功德林构建起 "餐饮 + 食品 + 节令 + 文创" 的立体商业版图,成为名副其实的 "素食帝国":
餐饮板块:南京西路旗舰店与黄河路分店形成 "一主一副" 格局,日均接待顾客超 2000 人次,推出 "非遗体验套餐",包含 "金刚火方"" 素蟹粉 ""响油鳝丝" 等经典菜,让食客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食品板块:涵盖素卤制品(素火腿、素烧鹅、五香烤麸)、中西点心(素包、素蛋糕、素饼干)、休闲食品(素肉干、素鱼丝)三大系列,年产量超千吨,产品进入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盒马鲜生等商超,其中五香烤麸年销量突破 500 吨;
节令食品:净素月饼是绝对主力,采用 "三低" 配方(低糖、低油、低盐),手工起酥达 128 层,口味从传统的豆沙、五仁扩展到抹茶、流心、藤椒牛肉(素)等,2024 年中秋销量突破 300 万盒,排队队伍最长达 500 米,成为上海中秋的 "文化符号";
文创板块:与故宫文创、上海博物馆联名推出 "文创素点",如 "千里江山图素饼"" 敦煌飞天素糕 ",将文物元素融入糕点造型,2023 年联名产品销售额超 500 万元,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
2016 年,功德林入选米其林必比登推介榜单,成为全球首个获此荣誉的中式素食品牌;2021 年,入选 "上海老字号" 百强企业;2024 年,松江基地通过欧盟 BRCGS 认证,产品进入德国、法国等欧洲市场,实现 "从上海到全球" 的跨越。
创新实践: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在坚守非遗核心技艺的同时,功德林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近年来更是从产品、技术、营销、服务四个维度发力,让百年品牌焕发新生,吸引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
产品创新:健康化与年轻化并重
针对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功德林推出 "轻食系列",如 "藜麦素沙拉"" 低糖素蛋糕 ""高蛋白素肉干",每款产品都标注热量、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其中 "藜麦素沙拉" 采用 12 种蔬菜与藜麦搭配,淋上自制橄榄油醋汁,热量仅 280 大卡,成为健身人群的热门选择。
为吸引年轻人,功德林大胆尝试新口味与新形态:2022 年推出 "藤椒素牛肉",用大豆蛋白仿制牛肉纹理,加入四川藤椒调味,麻辣鲜香,上线 3 个月销量突破 10 万袋;2023 年推出 "流心素月饼",内馅采用椰浆流心,外皮融入抹茶粉,咬开后流心缓缓流出,成为社交媒体的 "网红产品";2024 年推出 "素食汉堡",用素肉饼(大豆蛋白)、素芝士(椰奶制作)、新鲜蔬菜制作,搭配全麦面包,在上海陆家嘴开设快闪店,日均销量超 500 个。
技术创新:传统工艺的标准化与智能化
功德林的技术创新,始终围绕 "如何让传统技艺更稳定、更高效" 展开。松江基地的智能生产线实现了素火腿制作的标准化:大豆蛋白的压制压力精确到 5 公斤,压制时间控制在 120 秒,误差不超过 5 秒,确保每根素火腿的纹理、口感一致;但关键的调味环节仍保留手工操作,由拥有 30 年经验的老师傅把控老卤配方,确保 "机器标准化 + 人工艺术化" 的平衡。
2023 年,功德林研发的 "常温保存素卤技术" 获得国家专利,通过特殊的杀菌工艺与包装材料,使素火腿、五香烤麸的保质期从 15 天延长至 90 天,且无需添加防腐剂,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素食产品保鲜期短的行业难题,为产品出口奠定基础。同年,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对素月饼的酥皮层数、外形进行检测,确保每只月饼的酥皮达到 128 层,合格率从 95% 提升至 99.8%。
营销创新:数字化与文化 IP 打造
在数字化时代,功德林积极拥抱新媒体,在抖音、小红书、B 站开设官方账号,通过 "非遗小课堂"" 素月饼制作过程 ""厨师长教你做素斋" 等内容吸引年轻粉丝。其中抖音账号 "功德林非遗厨房" 由第五代传人李娜主持,演示 "素蟹粉"" 金刚火方 " 的制作过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 500 万次,粉丝量突破 200 万。
2023 年,功德林举办 "百年功德林・素食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美食博主、营养专家参与,开展素食烹饪大赛、非遗技艺展、健康讲座等活动,吸引超 10 万人次参与;2024 年,与上海地铁合作,在 2 号线、10 号线推出 "素食文化专列",车厢内展示功德林百年历史与经典菜品,成为上海地铁的 "移动文化展厅"。
服务创新:文化体验与公益融合
功德林的服务创新,始终延续 "佛堂素斋" 的文化基因,却更具现代温度。南京西路旗舰店三楼设立 "非遗文化展厅",展出 1922 年的老菜单、赵朴初题字原稿、历代传人的技艺图谱,游客可免费参观;推出 "素食文化体验课",每月邀请消费者走进后厨,从和面开始学习素包、素月饼的制作,2023 年共举办体验课 120 场,参与人数超 3000 人次。
公益是功德林从未放弃的传统。每月初一、十五,在门店外免费发放素粥,年均发放超 7 万碗;2020 年疫情期间,向一线医护人员捐赠素餐 2 万份;2023 年,启动 "素食助农" 项目,与云南贫困县合作,采购当地的香菇、竹荪,帮助农户增收,当年采购金额超 200 万元。这些公益举措,让功德林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成为传递温暖与善意的平台。
文化价值:上海味道与中华素食的活态见证
上海功德林的百年历程,早已超越餐饮的范畴,成为上海城市文化与中华素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海派文化的融合典范
功德林的素食,是海派文化 "兼容并蓄" 的生动体现。它既吸收了扬州素斋的精致、宁波素斋的鲜香,又融入了上海本帮菜的浓油赤酱,形成 "清而不淡、浓而不腻" 的独特风格。早期的 "茄汁芦笋" 吸收西餐元素,用番茄汁调味;如今的 "藤椒素牛肉" 融入川味,展现海派文化的包容性。这种融合,让功德林成为上海饮食文化的 "活化石",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味觉变迁。
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功德林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时刻,从 "七君子" 的秘密议事到抗战时期的免费施粥,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后的复苏,每一段历史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如今,黄河路旧址的 "紫竹厅" 已复原为 "红色文化展厅",展出当年的菜单、老照片、情报传递暗号记录,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者超 5 万人次。
中华素食文明的传承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功德林完整保留了 "素菜荤做" 的核心技艺,形成了 "师带徒" 的传承体系,目前已有 5 名技师获得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称号,最年轻的传承人李娜仅 32 岁。2023 年,功德林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设 "素食烹饪专业",培养专业素食人才,填补了国内素食教育的空白。
从 1922 年北京路的小作坊,到如今远销全球的素食集团,上海功德林用百年时间证明:真正的老字号,不是固守传统的 "标本",而是能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初心、不断创新的 "生命体"。当晨光透过南京西路旗舰店的窗棂,照亮餐桌上的 "素蟹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个民族对饮食文化的极致追求,一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未来,功德林将继续以 "素" 为媒,传递健康、环保、慈悲的生活理念,让中华素食文明在全球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