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桂林能仁寺发布日期:2025-09-19 浏览次数:

在桂林叠彩山明月峰下,漓江水蜿蜒而过,一座青砖黛瓦的千年古刹隐于葱郁林木间 —— 这便是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 年)的能仁寺。作为桂林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能仁寺历经 1600 余年兴废,始终以 “禅林清幽、斋饭清香” 闻名,其素食文化既深植汉传佛教戒律传统,又融入桂林山水的灵秀与桂地物产的醇厚,在当代更以 “山水为魂、匠心为韵” 的创新实践,成为桂林文化与禅意生活的独特符号。从唐代鉴真和尚曾驻锡弘法的传说,到如今游客盈门的素斋体验,能仁寺的素食不仅是饮食,更是承载千年禅理与桂林风物的文化载体。


能仁寺:桂林山水间的千年禅林

能仁寺的选址暗合 “山环水抱” 的禅林规制,背靠叠彩山,前临漓江,古木参天,晨钟暮鼓与江涛鸟鸣相映,尽显 “禅在山水间” 的意境。据《桂林府志》记载,寺院初名 “缘化寺”,唐代更名为 “能仁寺”,宋代达到鼎盛,拥有 “殿宇九进,僧众三百” 的规模,斋堂 “香积厨” 因善制素馔闻名岭南。虽经明清战火损毁,现存建筑为 20 世纪 90 年代按宋代形制重建,但寺内保留的唐代经幢、宋代碑刻,仍见证着其素食文化的悠久根基。

寺院布局遵循 “前殿后堂” 的禅林传统,中轴线末端的 “五观堂”(斋堂)是素食文化的核心载体。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门楣悬挂 “食存五观” 木匾,堂内两侧悬挂《斋堂仪规》与《护生画集》,12 张实木方桌整齐排列,可容纳百余人同时用餐。每日清晨,斋堂的炊烟与寺内的香火交织,义工们按 “过堂” 仪轨备餐,碗筷摆放、食材处理皆有讲究 —— 这既是对佛教饮食戒律的恪守,也是对 “生活即道场” 的践行。

能仁寺的素食文化,从诞生之初便与桂林山水、桂地物产紧密相连。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驻锡能仁寺,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当时寺僧以 “桂米为粥,芋薯为食” 招待鉴真,用本地银杏、马蹄制作素斋,其清雅口感令鉴真赞叹 “山水之灵,尽在食中”。这种 “以本地材,承禅林味” 的传统,历经千年传承,成为能仁寺素食的鲜明特质。


能仁寺素食的传统根基:戒律、仪轨与匠心

能仁寺素食的传统,深深植根于汉传佛教 “慈悲护生” 的戒律体系,同时融入桂林地域饮食文化的基因,形成 “戒为体、味为用、禅为魂” 的独特风格。


戒律为基:坚守清净饮食之道

能仁寺严格遵循汉传佛教素食戒律,以《梵网经》“断酒肉戒” 为核心,禁用一切动物制品(包括蛋、奶、蜂蜜),同时恪守 “不食五辛”(大蒜、葱、韭、薤、兴渠)的规定 —— 因五辛气味浓烈,易引发贪嗔之心,妨碍修行。寺内斋堂有 “三不原则”:不使用转基因食材、不添加人工色素与防腐剂、不浪费一粒粮食,从源头确保素食的 “清净性”。

这种戒律并非刻板约束,而是与桂林气候、物产相适配。例如桂林夏季湿热,斋堂便多用清热祛湿的马蹄、冬瓜、丝瓜入菜;冬季寒冷,则以温补的荔浦芋、银杏、栗子制作热菜,既符合 “药食同源” 理念,又贴合本地人的饮食习惯。


仪轨为魂:“过堂” 中的修行智慧

能仁寺保留着汉传佛教 “二时过堂”(早晚餐)的传统仪轨,这是素食文化中 “食即修行” 的核心体现。每日清晨 6 时、午后 11 时,僧众与义工、访客齐聚五观堂,在 “当愿众生,禅悦为食” 的诵经声中开始用餐。

过堂过程有严格仪轨:碗筷需按 “左碗右筷” 摆放,取食时用公筷公勺,进食时 “食不言”,需心存 “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用餐结束后,众人需将碗碟洗净,倒入 “惜福水”(收集的洗米水)擦拭,确保 “一物不废”。这种仪轨不仅是对食物的敬畏,更让食客在细微处体悟 “生活禅”—— 例如用 “惜福水” 擦碗时,义工常会讲解 “一粒米当思来之不易”,提醒众人珍惜资源。


经典菜品:千年传承的桂味素馔

能仁寺的传统素食菜品,多源自宋代以来的禅林食谱,经历代僧人改良,成为兼具禅意与桂味的经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道:

罗汉斋:能仁寺 “镇斋之宝”,源自宋代《禅林食规》记载。以桂林本地的香菇、木耳、腐竹、竹笋、芋头条、马蹄、银杏为原料,按 “七素三菌” 比例搭配,用慢火炖制 2 小时。炖制时需加入用黄豆、海带熬制的素汤底,不添盐以外的调料,靠食材本身的鲜味融合。成品色泽素雅,口感软糯,入口有银杏的清甜、芋头条的绵密,是 “以素托本味” 的典范。寺内老义工回忆,这道菜曾是接待文人雅士的 “压轴菜”,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桂林时,在能仁寺品尝后,在《粤西游日记》中赞其 “素而不淡,鲜而不腻”。

荔浦芋素扣肉:桂林地域特色与禅林素食的结合之作。选用桂林荔浦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切成 1 厘米厚的片,与用黄豆制成的素肉(经 12 小时浸泡、3 次蒸制)交替码入碗中,加入用桂花糖、生抽调制的酱汁,蒸制 1 小时后倒扣装盘。成品形似传统扣肉,芋片吸满素肉的豆香,素肉则带着芋的清甜,入口即化,既满足了食客对 “肉味” 的联想,又不失素食的清雅。这道菜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当时能仁寺为接待前来祈福的桂林知府,将民间扣肉改良为素食,后逐渐成为寺内经典。

桂花素糕:能仁寺素食中的 “清雅之品”,以桂林特产桂花、糯米粉、葛根粉为原料,按 “粉七糖三” 比例混合,蒸制后切块,表面撒上晒干的桂花。制作时需注意火候,避免蒸制过久导致糕体变硬,成品需保持 “软而不烂,甜而不腻” 的口感。每逢中秋,斋堂会批量制作桂花素糕,供僧众与访客食用,寓意 “桂香伴禅心,团圆共修行”。


能仁寺素食的当代创新:山水与匠心的融合

进入 21 世纪,能仁寺素食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以 “适应现代生活、传播禅意文化” 为目标,从食材、技法、理念、场景四个维度创新,让千年禅林素食焕发新生。


食材创新:深挖桂林物产的 “素潜力”

能仁寺的厨师团队深入桂林各县乡,挖掘本地特色食材,将以往未被充分利用的 “山野之味” 转化为素食精品,形成 “一县一材,一材一菜” 的特色体系:

兴安银杏素羹:选用兴安漠川乡的千年银杏树果实(银杏果),去壳后与银耳、莲子、冰糖一同炖制。银杏果需提前用清水浸泡 4 小时,去除苦味,炖制时用文火慢熬 1.5 小时,直至羹体浓稠。成品呈淡黄色,入口有银杏的绵密与银耳的爽滑,兼具润肺止咳的功效,成为秋冬季节的热门菜品。

恭城柿饼素肉卷:以恭城月柿制成的柿饼为原料,将柿饼切开(保留蒂部),包裹用香菇、胡萝卜、粉丝制成的素馅,放入烤箱烤制 5 分钟。柿饼的甜与素馅的咸香融合,口感外韧内软,既有桂林水果的特色,又符合素食的 “无荤” 要求。这道菜是为适应游客需求开发的 “便携素食”,可冷食,深受亲子游客喜爱。

龙胜蕨根素粉:借鉴桂林米粉的形态,用龙胜山区的蕨根淀粉制成粉丝,搭配用番茄、豆芽、酸豆角制成的素卤,加入少许桂林辣椒酱调味。蕨根粉富含膳食纤维,口感爽滑,素卤则带有桂林米粉的 “酸鲜” 风味,成为夏季消暑的特色主食。

这些创新菜品的核心逻辑是 “不仿荤、重本味”—— 不刻意追求 “素肉”“素鱼” 的外形,而是通过食材本身的特质,展现桂林山水孕育的独特风味,既符合佛教 “不执着外相” 的教义,又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技法创新:传统工艺与现代健康的平衡

能仁寺在烹饪技法上,既保留禅林素食的 “慢工细作”,又融入现代营养理念,避免传统素食 “重油重盐” 的弊端:

低温慢煮素汤底:传统禅林素汤底多采用 “大火熬制”,能仁寺改为 “低温慢煮”—— 将白菜、芹菜、香菇、黄豆、海带等食材切块,放入 60℃的温水中,慢煮 6 小时,让食材的鲜味缓慢释放,同时减少营养流失。这种汤底清澈透明,鲜味浓郁,可直接用于炖菜、煮面,也可作为素食的 “基础味料”,避免了传统汤底的油腻感。

蒸汽锁鲜烹饪法:针对桂林夏季炎热的气候,开发 “蒸汽锁鲜” 菜品,如 “蒸汽素鸡”“蒸汽荔浦芋”。以蒸汽素鸡为例,将用黄豆制成的素鸡切成块,放入竹筒中,加入少许姜丝、葱段,用蒸汽蒸制 20 分钟,利用竹筒的清香与蒸汽的温度,锁住素鸡的水分与鲜味。成品口感鲜嫩,带有竹筒的淡淡清香,符合现代 “少油少盐” 的健康需求。

药膳融合技法:与桂林医学院合作,将传统药膳理念融入素食。例如 “黄芪素排骨汤”,用黄芪、党参与莲藕、玉米、胡萝卜一同炖制,黄芪与党参的温补特性,搭配蔬菜的清甜,既符合 “药食同源”,又避免了药膳的苦涩。这道菜推出后,成为中老年食客的首选,许多社区居民定期前来 “打斋”(购买素食)。


理念创新:从 “寺院斋饭” 到 “文化体验”

能仁寺突破 “素食仅为果腹” 的传统认知,将素食与禅修、文化、旅游结合,构建 “三阶素食体验” 体系:

基础体验:公益斋饭:每日中午 12 时 - 13 时,向公众开放 “10 元公益斋饭”,包含 1 份主食(米饭 / 素粉)、2 份热菜、1 份汤品,不限量供应(按需取食,杜绝浪费)。斋饭由义工制作,访客需自行洗碗,体验 “劳动即修行”。这项活动已持续 10 年,累计接待超过 50 万人次,成为能仁寺连接社区的重要纽带 —— 许多上班族、学生中午专程前来,既能吃到健康素食,又能短暂感受禅意氛围。

进阶体验:禅修素食课: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开设 “禅修素食课”,游客可跟随寺内僧人学习制作 1-2 道传统素食(如罗汉斋、桂花素糕),学习过程中穿插 “食存五观” 讲解、简单禅修(如 10 分钟打坐)。课程结束后,众人围坐用餐,分享制作心得。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表示:“以前觉得素食很简单,上完课才知道,切菜的力度、炖制的时间,都藏着禅理,这种体验比单纯吃素食更有意义。”

深度体验:“山水素食” 研学:与桂林本地旅行社合作,推出 “能仁寺山水素食研学游”,包含 “寺院巡礼 - 素食制作 - 漓江边打坐 - 素食文化讲座” 四大环节。其中 “漓江边打坐” 环节,游客在僧人的带领下,于漓江边静坐 15 分钟,感受 “山水与禅心” 的融合,随后回到斋堂,品尝用漓江沿岸食材制作的素食,如 “漓江虾蟆衣(一种水草)素汤”“江边芦苇笋炒素肉”,让素食成为 “体验桂林山水” 的延伸。


场景创新:从 “斋堂” 到 “多元空间”

能仁寺打破 “素食只能在寺院吃” 的局限,将素食文化延伸至更多场景:

社区素食角:与周边社区合作,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立 “能仁寺素食角”,每周六由义工前往制作素食,免费供社区老人食用,同时开展 “素食与健康” 讲座。例如在叠彩区清风社区,素食角每月举办 “素食生日会”,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制作素食蛋糕(用葛根粉、山药、水果制成),已成为社区的 “暖心品牌”。

校园素食课堂:与桂林多所中小学合作,开设 “素食文化进校园” 课程,让学生了解素食的起源、制作方法,培养 “珍惜粮食” 的意识。例如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能仁寺僧人带领学生用校园内种植的蔬菜制作素食,学生们表示:“自己种的菜,自己做的素食,吃起来特别香,也更懂‘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线上素食分享:开通 “能仁寺素食” 短视频账号,每周发布 2-3 条素食制作教程,如 “3 分钟做桂花素糕”“在家也能熬的素汤底”,账号开通 1 年,粉丝量突破 10 万,许多网友留言表示 “跟着视频做,成功做出了能仁寺的味道”。此外,寺内还推出 “素食食材包”,包含制作某道素食所需的全部食材(如罗汉斋食材包、桂花素糕食材包),通过线上平台销售,让无法前往寺院的人也能体验能仁寺素食。


能仁寺素食的文化辐射:从禅林到桂林的 “味觉符号”

能仁寺的素食文化,早已超越 “寺院饮食” 的范畴,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游客、社区、地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桂林旅游的 “文化新名片”

以往桂林旅游以 “山水观光” 为主,能仁寺素食的创新,为桂林旅游增添了 “文化体验” 的维度。据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2023 年能仁寺接待游客超过 80 万人次,其中 30% 的游客专程为体验素食而来,“能仁寺素食” 成为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上 “桂林必体验” 的热门标签。许多游客表示,“看了漓江山水,再吃一顿能仁寺的素食,才算完整的桂林之旅”。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能仁寺与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 “素食体验” 纳入 “桂林文化深度游” 线路,游客可在游览叠彩山后,前往能仁寺体验过堂饭或素食制作,这种 “山水 + 禅食” 的组合,受到家庭游客、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社区和谐的 “粘合剂”

能仁寺的 “公益斋饭”“社区素食角” 等活动,成为连接寺院与社区的桥梁。周边居民不仅将斋堂视为 “吃饭的地方”,更将其视为 “心灵交流的空间”—— 退休老人在这里结识朋友,上班族在这里缓解压力,亲子家庭在这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叠彩区北门社区居民王阿姨说:“我几乎每天都来吃斋饭,不仅吃得健康,还能和义工、僧人聊聊天,心情特别舒畅,感觉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此外,能仁寺每年举办 “素食文化节”,邀请社区居民、游客共同参与,活动包含素食展销、素食烹饪大赛、护生讲座等环节。2023 年素食文化节期间,吸引超过 2 万人次参与,销售素食产品(如素月饼、素酱菜)近万元,所得款项全部用于社区公益事业,如资助贫困学生、关爱孤寡老人,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桂文化传承的 “活载体”

能仁寺素食将桂林的物产(荔浦芋、马蹄、桂花等)、饮食传统(桂林米粉、恭城油茶的调味思路)与禅文化融合,成为 “桂文化” 的鲜活载体。例如 “龙胜蕨根素粉” 借鉴了桂林米粉的 “酸鲜” 风味,“恭城柿饼素肉卷” 融入了桂林水果的甜香,这些菜品不仅是 “食物”,更是对桂林地域文化的诠释。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将 “能仁寺素食制作技艺” 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计划通过记录食谱、培养传承人、举办展览等方式,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能仁寺住持释常慧表示:“能仁寺的素食,是桂林山水孕育的,是桂文化滋养的,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通过素食,了解桂林的文化与禅意。”


展望未来:让禅林素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能仁寺素食的未来发展,将围绕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 的原则,在三个方向持续探索:

一是 “素食 + 文创” 的融合。计划开发 “能仁寺素食文创产品”,如 “素食食谱手账”(记录经典素食的制作方法与背后的故事)、“桂味素食礼盒”(包含桂花素糕、柿饼素肉卷等便携素食)、“禅意餐具套装”(印有 “食存五观” 字样的碗筷),让素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二是 “数字化传播” 的升级。将进一步优化线上平台,开设 “能仁寺素食直播课”,由僧人或资深义工现场演示素食制作,解答网友疑问;同时建立 “素食文化数据库”,收录能仁寺素食的历史文献、食谱、制作技艺,通过数字化手段永久保存,方便研究者与爱好者查阅。

三是 “跨界合作” 的拓展。计划与桂林本地餐饮企业、高校、医疗机构合作,推广素食文化: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 “能仁寺素食联名菜品”,让禅林素食走进餐厅;与高校合作,开设 “素食文化与健康” 选修课,培养专业的素食文化传播者;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 “病后康复素食套餐”,将素食与健康管理结合,让素食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从南朝的 “缘化寺” 到如今的能仁寺,从唐代的 “桂米素粥” 到当代的 “山水素食研学”,能仁寺的素食文化,始终在 “传统” 与 “创新” 中寻找平衡。它不仅是一道味觉盛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 在桂林山水的灵秀中,在禅意的宁静中,让人们通过一口素食,感受 “万物共生” 的慈悲,体会 “简单生活” 的美好。正如能仁寺斋堂墙上的对联所写:“一粥一饭含禅意,半菜半蔬悟本心”,这便是能仁寺素食文化最本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