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西安卧龙寺发布日期:2025-10-14 浏览次数:

西安卧龙寺坐落于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认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汉灵帝时期(公元 168-189 年),初名 “福应禅院”。隋代沿用此名(部分文献载为 “福禅寺”“福庆禅寺”),并无 “因卧龙禅师得名” 之说。唐代贞观十一年(637 年)重修后,因寺内供奉吴道子亲绘并刻石的观世音菩萨像,正式更名 “观音禅院”,成为长安城内香火鼎盛的禅修圣地。

宋初,高僧惟果(一说惠果、维果)住持寺院,因其终日静卧参禅,时人尊称 “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期遂正式定名 “卧龙寺”,此名沿用至今。作为 “西北第一禅林”,它的文化分量更源于珍贵藏经 —— 曾珍藏南宋绍定四年至元至治二年历时 91 年刻成的《碛砂藏》,计 1532 部、6362 卷,刻印精美绝伦,堪称佛教典籍瑰宝,现藏陕西省图书馆。寺内还留存明英宗正统十年敕赐藏经的 “开花碑”、唐乾封三年陀罗尼经石幢等文物,印证着 “农禅并重” 的传统,也为素食文化埋下根基。

不同于皇家寺院的恢弘,卧龙寺以 “质朴守真” 立寺,僧侣自耕的菜园曾是素食食材核心来源,这种 “从田到斋” 的传承延续千年,奠定了 “本味至上” 的禅食基调。


卧龙寺素食的发展脉络:与古刹共生的千年演进

初创期(汉唐):观音禅院的极简禅食

汉唐至宋改名前,作为 “福应禅院”“观音禅院” 的卧龙寺,素食完全服务于僧侣修行,严格遵循 “过午不食” 戒律。食材以寺内菜园自产的粟米、萝卜、冬瓜、豆制品为主,技法仅存蒸、煮、炖三类,无任何油腥。据清道光《熏修卧龙寺记》碑载,唐代斋食 “务求清净”:晨斋为小米粥,仅加少许盐调味;午斋将蔓菁切碎与粟米同煮,豆腐需经三次换水去腥味,萝卜削尽表皮留芯,呼应禅宗 “去杂存真” 的修行理念。此时素食纯粹为 “修行辅助”,未形成独立风味体系。


兴盛期(宋明清):卧龙寺名与素食定型

宋代定名 “卧龙寺” 后,随着《碛砂藏》等藏经的传入与珍藏,寺院成为关中禅林中心,信众朝拜日盛,素食开始兼顾 “供佛”“待客” 双重功能,逐步融入关中饮食特色。明代《长安竹枝词》“卧龙斋饭香十里,豆腐如酥菜如蜜” 的描述,印证其素食已享誉长安。这一时期的突破紧扣历史节点:

食材拓展:引入关中 “山珍三友”(黄花菜、木耳、香菇)与西域菠菜、芫荽,菜园开始种植 “五行菜”(青菠菜、赤胡萝卜、黄南瓜、白豆腐、黑木耳),既呼应佛教 “五行调和”,也适配信众待客需求;

技法创新:借鉴关中臊子面工艺,以豆腐丁、黄花菜、木耳熬制 “素臊子”,淋热油激发香气,形成 “油泼素面” 等招牌;供佛素点 “莲花酥”“菩提糕” 以面粉、蜂蜜制成,造型仿莲花、菩提叶,仅在佛诞、藏经供养等仪式供应,凸显 “食禅合一”;

文化绑定:每逢《碛砂藏》诵经法会,斋堂会特制 “经筵素席”,以清淡菜品配合仪式庄严感,如 “罗汉斋” 将多种菌菇慢炖,象征 “佛法圆融”。


近现代(民国至今):藏经守护与素食传播

民国时期,卧龙寺虽历经战乱,但《碛砂藏》等文物得到朱子桥等居士护持,素食传承亦未中断。僧侣将技艺传授给周边信众,形成 “寺内斋饭、寺外素馆” 的传播模式 —— 如柏树林街曾有 “卧龙斋馆”,主打寺传素臊子面,成为市井记忆。上世纪 80 年代后,寺院重启 “斋堂对外”,素食从 “僧侣自供” 转向 “文化载体”,更因《碛砂藏》的文化影响力,吸引众多文人学者品鉴,为当代创新积累口碑。


当代创新:禅食传统与现代需求的共生

进入 21 世纪,卧龙寺素食在坚守 “不杀生、不五辛” 戒律的基础上,以《碛砂藏》承载的 “传承不辍” 精神为内核,从食材、技法、场景实现突破:


食材创新:地域珍材与藏经文化的呼应

秦岭山珍升级:与秦岭农户合作定向采购野生香菇、木耳、荠菜,开发 “八珍供佛煲”,以八种山珍慢炖 4 小时,呼应《碛砂藏》“经函八册” 的规制,汤色清亮却鲜味浓郁;

蛋白多元开发:采用大豆分离蛋白、猴头菇菌丝体研发 “素牛排”“素海参”,低温慢煮锁住水分,解决传统素食 “蛋白单一” 问题,适配现代健康需求;

藏经主题定制:推出 “碛砂藏纪念茶点”,如 “经卷酥” 以全麦粉仿经卷造型,内夹猕猴桃干(周至特产),隐喻 “经文回甘”。


技法创新: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

老菜新生:经典 “油泼素面” 升级为 “禅意捞面”,改用菠菜手工面,搭配现磨芝麻酱汁,推出 “一人一炉” 小份制,适配都市人用餐习惯;

节气禅食:遵循 “不时不食”,清明做 “荠菜青团”(纪念春播护经)、冬至制 “山药素饺”(寓意 “经义暖心”),每道菜品附解说卡,关联寺院历史;

轻量分子料理:文化交流活动中限量供应 “菩提叶凝胶”,以菠菜汁经海藻酸钠凝固,搭配杏仁奶冻,造型如菩提叶覆于经卷,无添加且显禅意。


场景与文化延伸:让禅食走出斋堂

藏经主题体验:开设 “禅食工坊”,教授莲花酥、经卷酥制作,参与者可参观《碛砂藏》复制品,了解 “供佛食制” 渊源,年均接待超万人次;

公益与文物守护:每月初一、十五的免费斋饭(素烩菜、杂粮馒头),鼓励用餐者参与 “藏经拓片整理” 义工服务,践行 “饮食感恩”;

文创破圈:推出 “卧龙禅食礼盒”,内含菩提糕、素食调味包(香菇粉替代味精),礼盒印《碛砂藏》扉页纹样,成为文化伴手礼。


风味升级:打破 “清淡刻板印象”

针对大众认知误区,卧龙寺素食强调 “本味升华”:如 “清蒸素鲈” 以冬瓜仿鲈鱼造型,用香菇水、海带汁腌制,淋柠檬汁提鲜;“油泼素毛肚” 以魔芋经碱水浸泡出脆感,搭配秘制辣椒面,辣味醇厚不刺激,证明素食可兼具禅意与风味。


素食内核:食禅合一的永恒传承

无论名称如何更迭、食材如何创新,卧龙寺素食始终与寺院历史共生 —— 从唐代观音禅院的极简粥食,到宋代因卧龙和尚得名后的素臊子面,再到当代呼应《碛砂藏》的供佛煲,不变的是 “饮食即修行” 的理念:斋堂 “食不言” 的规矩、餐具的素朴、餐后 “光盘惜粮” 的要求,都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

正如住持所言:“《碛砂藏》是文字的传承,素食是生活的传承。二者皆需‘守真而不僵化’。” 这份传承让卧龙寺素食超越饮食本身:老年人尝到民国素面的记忆,年轻人通过创新菜品理解禅意,游客则透过一餐一食,读懂这座千年禅林的文化密码。


总结:藏经与素食共筑的生命力

从汉灵帝时期的福应禅院到宋代定名卧龙寺,从《碛砂藏》的千年守护到素食的市井传播,卧龙寺素食的生命力在于 “与历史共生”—— 既纠正名称沿革的细节偏差,更让每道菜品成为历史的注脚:它因寺院兴衰而起伏,因文物传承而厚重,因时代需求而创新。

如今走进卧龙寺斋堂,一碗素面藏着关中风味,一碟茶点印着藏经纹样。这清淡中的真味,正是千年禅林最动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