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兰州浚源寺发布日期:2025-10-15 浏览次数:

兰州浚源寺坐落于五泉山公园腹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泉山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初名 “崇庆寺”。明洪武初年改称 “五泉寺”,民国八年(1919 年)经陇上名士刘尔炘募资重修,取《谏太宗十思疏》“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之意定名 “浚源寺”,沿用至今。

这座古刹藏着兰州的文化密码:寺门砖雕牌坊上,刘尔炘亲书的 “浚源寺” 匾额苍劲有力,西门 “流水今日” 匾额下的长联 “笑指河山问释迦” 见证着儒释交融的思想内核;金刚殿内供奉的明洪武三年铜接引佛,通高 5.33 米、重约两万斤,是国内罕见的明代大型铜佛造像遗存。不同于江南寺院的精巧,浚源寺以黄土高原的质朴立寺,“农禅并重” 的传统贯穿千年 —— 僧侣曾在五泉山周边开垦菜园,以黄河水灌溉作物,为素食文化奠定了 “食材本真、顺应自然” 的基调。


浚源寺素食的发展脉络:与黄河共生的味觉演进

初创期(元明清):禅食的极简根基

元代至清末,浚源寺素食完全服务于僧侣修行,严格遵循 “不杀生、不五辛” 戒律,食材以寺内菜园自产的杂粮、蔬菜为主,技法仅存蒸、煮、炖三类。这一时期的素食带着鲜明的高原印记:

食材极简:以粟米、青稞、萝卜、土豆为核心,搭配五泉山泉水浇灌的菠菜、芹菜,无任何油腥调味。据寺内遗存的斋食记录,明代晨斋多为 “青稞粥”,仅加少许盐提味;午斋常将萝卜切碎与粟米同煮,呼应禅宗 “去杂存真” 的修行理念。

节气适配:冬季严寒,便以慢炖土豆泥配青稞饼充饥;夏季暑热,则用五泉山泉水浸泡的凉面搭配黄瓜丝,尽显 “顺应天时” 的智慧。此时素食纯粹为修行辅助,尚未形成独立风味体系。


兴盛期(民国):刘尔炘重修与素食定型

民国时期,刘尔炘重修寺院的同时,也重塑了浚源寺素食的格局。随着信众朝拜日盛,素食开始兼顾 “供佛”“待客” 双重功能,逐步融入兰州地域饮食特色,成为陇上禅食的代表:

食材拓展:引入兰州独有的 “甜蜜馈赠”—— 兰州百合。这种生长在海拔 2000 米左右高寒山谷的食材,瓣大肉厚、清甜无苦,是当时供佛斋食的珍品。僧侣将百合与本地木耳、黄花菜搭配,开发出 “百合罗汉斋”,在佛诞日供奉,象征 “百瓣合一、佛法圆融”。

技法融合:借鉴兰州民间饮食工艺,将传统 “素面” 升级为 “五泉素酿皮”—— 以荞麦面制作酿皮,搭配焯熟的菠菜、胡萝卜丝,淋上用苦水玫瑰调制的酱汁,既有禅食的清净,又具陇上风味。刘尔炘在《五泉山志》中曾提及 “斋堂食酿皮,甘脆如梨,可解乡愁”,可见其已成为待客招牌。

文化绑定:每逢腊八,斋堂会熬制 “素腊八粥”,以大米、黄米为主料,加入兰州百合片、红枣、杏仁等辅料,连夜文火慢熬,天亮前供信众食用,延续至今仍是寺院传统。


近现代(新中国至今):从禅堂到市井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浚源寺虽历经波折,但素食传承未断。上世纪 80 年代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后,斋堂逐步对公众开放,僧侣将素食技艺传授给周边信众,形成 “寺内斋饭、寺外素馆” 的传播模式 —— 五泉山脚下曾有 “浚源斋馆”,主打寺传百合罗汉斋、素酿皮,成为老兰州的市井记忆。这一时期的素食进一步融入兰州味道:引入甘谷辣椒制作 “油泼素面”,用民勤枸杞点缀 “杂粮粥”,让禅食更贴近大众口味。


当代创新:黄河珍材与现代需求的碰撞

进入 21 世纪,浚源寺素食在坚守传统戒律的基础上,以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等地域珍材为核心,从食材、技法、场景三个维度实现突破,让千年禅食焕发新生。


食材创新:地域珍材的极致运用

浚源寺素食的创新,始终围绕 “兰州味道” 展开,将本地地理标志产品发挥到极致:

百合的百变演绎:作为全国唯一可直接生食的甜百合,兰州百合成为素食核心食材。寺院与七里河区百合种植户合作,定向采购三年生优质百合,开发出系列菜品:“清蒸蜜百合” 保留原香,蒸软后淋上苦水玫瑰酱,甜香中带着花香;“百合素排” 以百合瓣层层叠加,裹上全麦粉炸制,外酥里嫩,口感堪比肉类;“百合山珍煲” 将百合与秦岭野生香菇、木耳同炖 4 小时,汤色清亮却鲜味浓郁,成为招牌菜品。

玫瑰与杂粮的融合:引入永登苦水玫瑰(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制成 “玫瑰百合糕”—— 以百合泥为基底,夹入玫瑰酱,外层裹上糯米粉蒸制,入口即化,隐喻 “禅意回甘”。同时搭配富平小米、会宁燕麦等杂粮,为控糖人群推出 “杂粮百合粥”,每 100 克仅含 35 大卡热量,兼顾健康与美味。

植物蛋白升级:突破传统豆腐、面筋的局限,采用兰州本地大豆分离蛋白,研发 “素手抓”—— 以大豆蛋白模拟羊肉纹理,用花椒、草果等香料腌制后蒸制,搭配蒜泥酱汁,还原兰州手抓的风味却无动物成分。


技法创新: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

在技法上,浚源寺素食实现了 “老菜新做” 与 “古法改良” 的平衡:

经典重构:将民国时期的 “五泉素酿皮” 升级为 “禅意酿皮”—— 保留荞麦面基底,改用菠菜汁调色,搭配现磨芝麻酱汁和冻干百合碎,推出 “一人一小碗” 的精致份制,适配都市人用餐习惯。

节气限定:遵循 “不时不食” 传统,推出二十四节气素食:清明的 “荠菜百合青团”,以五泉山野生荠菜切碎与百合泥拌匀作馅;夏至的 “百合莲子羹”,用黄河水慢熬,清热解暑;霜降的 “萝卜百合炖香菇”,将本地青萝卜与百合同炖,温润滋补。每道节气菜品均附解说卡,如冬至 “山药百合饺” 寓意 “冬至补阳,食素静心”。

轻量分子料理:在文化交流活动中限量供应 “玫瑰百合凝胶”—— 以百合汁为原料,通过海藻酸钠形成晶莹剔透的凝胶,搭配杏仁奶冻,造型如玫瑰绽放,口感清爽且无添加,打破 “素食 = 清淡无味” 的刻板印象。


场景与文化创新:让禅食走出古刹

浚源寺素食早已超越饮食本身,成为传播兰州文化的载体:

体验式传播:开设 “黄河禅食工坊”,面向公众教授素食制作:“百合手作课” 上,参与者可亲手剥百合、制玫瑰百合糕;“素酿皮工坊” 中,能学习用五泉山泉水调制面糊的秘诀。年均接待体验者超 8000 人次,不少游客带着亲手制作的素点游览五泉山,感受 “食禅合一” 的乐趣。

公益融合:每月初一、十五提供免费斋饭,以 “百合杂粮粥 + 素包子” 为主,鼓励用餐者参与 “寺院除草”“文物清洁” 等义工服务。这种 “以食换劳” 的模式,既传递了 “惜粮感恩” 的理念,也让更多人走近古刹文化。

文创破圈:推出 “浚源禅食礼盒”,内含玫瑰百合糕、百合酥、素食调味包(以香菇粉、玫瑰粉替代味精),礼盒外包装印刘尔炘对联纹样与铜佛剪影,成为游客带走的 “兰州记忆”。


风味升级:地域特色与禅意的平衡

针对大众对素食 “寡淡” 的误解,浚源寺素食强调 “本味升华”:

鲜度密码:用兰州百合的清甜、香菇的鲜香替代动物性鲜味,如 “清蒸素鲈” 以冬瓜模拟鲈鱼造型,用百合汁、香菇水腌制入味,蒸制后淋上柠檬汁,既有冬瓜的软嫩,又有海鲜的鲜甜层次。

辣味表达:融入兰州人爱的 “重口味”,开发 “油泼素毛肚”—— 以魔芋为原料,经碱水浸泡出脆感,搭配甘谷辣椒面泼油,辣味醇厚却不刺激,证明素食也能 “解馋过瘾”。


素食内核:食禅合一的黄河智慧

无论食材如何创新,浚源寺素食始终坚守 “浚其泉源” 的本质 —— 正如刘尔炘重修寺院时强调的 “固本培元”,素食的根基永远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斋堂内,“食不言” 的规矩、素朴的粗瓷餐具、餐后 “光盘惜粮” 的要求,都在传递 “饮食即修行” 的理念;僧侣与农户合作时坚持的 “不施化肥、自然生长” 原则,延续着 “农禅并重” 的古老传统。

住持常说:“兰州百合要在高原上忍耐三冬两夏才会清甜,素食也要在坚守中顺应时代才会鲜活。” 这份坚守让浚源寺素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老年人在此尝到民国素酿皮的记忆,年轻人通过玫瑰百合糕读懂兰州的甜蜜,游客则透过一餐一食,感受黄河滋养的禅意与烟火。


总结:黄河畔的禅食生命力

从元代崇庆寺的青稞粥,到民国刘尔炘重修后的百合斋,再到当代的玫瑰百合凝胶,浚源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传统不僵化、创新不逾矩” 的原则。它的生命力藏在三个 “融合” 里:食材上,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等地域珍材与禅食需求的融合;技法上,兰州民间工艺与现代烹饪的融合;文化上,儒释思想与市井生活的融合。

如今走进浚源寺斋堂,一碗百合杂粮粥藏着黄河的温润,一块玫瑰百合糕带着高原的清甜。这清淡中的真味,正是千年古刹 “浚其泉源” 的生动诠释 —— 唯有扎根地域、坚守本心,才能让传统味道在时代中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