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甘肃瑞应寺发布日期:2025-10-16 浏览次数:

麦积山瑞应寺坐落于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核心景区以南 200 米处,是与石窟始建年代同期的千年古刹,因 “麦积烟雨” 景观与石窟造像共生,素有 “东方雕塑馆畔的素食禅堂” 之称。寺庙坐北向南,背倚麦积山石窟群,面临渭河支流永川河,殿宇群落沿山势递次展开,现存明代重建、清代重修的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及斋堂等建筑,仍保留 “食禅合一” 的传统规制。

作为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瑞应寺的名称历经多代演变:东晋时名 “无忧寺”,北魏改称 “石岩寺”,隋代赐名 “净念寺”,唐代更名为 “应乾寺”,直至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 年),因寺产灵芝 38 颗进贡朝廷,被御赐 “瑞应寺” 之名并沿用至今。需特别说明的是,其与辽宁阜新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瑞应寺(康熙御赐匾额,俗称 “葛根苏木”)分属不同佛教体系,前者为汉传佛教寺院,以石窟文化关联为核心特色,后者为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圣地,二者在历史渊源、宗教流派上无任何关联。

瑞应寺素食文化深植两大根基:一是汉传佛教 “不杀生” 的戒律传统,二是天水 “小江南” 的物产禀赋 —— 渭河河谷孕育的苦苣、苜蓿、乌龙头等野菜,周边山地盛产的荞麦、豆类等杂粮,为素食提供了天然食材库。如今,寺内斋堂不仅是僧侣日常用餐之所,更成为游客体验 “石窟文化 + 素食禅意” 的核心载体。


素食源流:从 “持戒为本” 到 “应机而食” 的千年演进

瑞应寺素食的发展轨迹,实则是汉传佛教饮食智慧与天水地域食材的融合史,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古早时期:戒律之下的极简坚守(宋代至明清)

自宋代定名瑞应寺后,早期素食完全遵循佛教 “过午不食”“非时不食” 的戒律,以 “清、素、简” 为核心。食材多取自寺周山林与朝廷赐田(宋神宗曾赐田二百余顷供养僧众),以荞麦、青稞磨粉制成的 “禅饼”,搭配焯水后拌盐的苦苣、苜蓿,便是日常主食;逢法会则加制 “浆水菜团”—— 将苦苣焯水后与玉米面混合蒸制,蘸少许花椒盐食用,既合戒律又耐饥饿。这一时期的素食无过多调味,仅以天水特有的浆水(用野菜发酵的酸汤)解腻提鲜,体现 “食无求饱” 的修行理念。


近现代:地域食材的融入与技法成熟(民国至 20 世纪末)

随着麦积山朝圣活动兴起,瑞应寺素食开始兼顾 “适口性” 与 “庄严性”。斋堂僧人借鉴天水民间 “淀粉大法”,将荞麦淀粉制成类似 “呱呱” 的筋道素糕,搭配寺内自酿的油泼辣子(选用甘谷牛角椒焙制),形成 “素糕蘸辣” 的经典吃法;秋冬时节则以土豆、胡萝卜与豆腐炖煮 “三素汤”,加入少量胡椒粉驱寒,既保留素食本味,又适配西北气候。

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 “石窟素面”:以荞麦面、玉米面混合制成宽面,煮后浇上木耳、黄花菜、炸豆腐丁熬制的卤汁,点缀天水独有的乌龙头(春季野菜,口感脆嫩)。这种搭配既延续了佛教 “不沾荤腥” 的规矩,又吸收了天水打卤面的风味精髓,成为信众朝山必尝的素食。


当代创新:传统素食的 “三重突破” 与地域表达

进入 21 世纪,瑞应寺素食在寺内僧人团体的推动下,以 “守戒不守旧,创新不违律” 为原则,实现了从 “僧厨便饭” 到 “文化名片” 的蜕变,其创新实践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


食材创新:山林物产的 “精料细作”

打破 “素食 = 清淡寡味” 的认知,深度挖掘天水特色食材的食用价值:

野菜的高阶运用:将过去仅作佐餐的乌龙头、香椿芽制成 “山珍素包”,馅料以野菜切碎后与豆腐丁、香菇末混合,用荞麦面皮包裹蒸制,野菜的清香与豆制品的醇厚融合,成为近年游客追捧的特色素食;

淀粉的花样转化:借鉴天水民间漏鱼、呱呱的制作技法,将土豆淀粉制成 “素鱼”,搭配用苜蓿汁调的酸汤,形似 “渭河小鱼汤” 却无半点荤腥,成为打卡爆款;

杂粮的营养升级:用青稞、燕麦、红豆混合磨粉,制成 “禅意八珍糕”,加入少量蜂蜜调味,既符合 “非五辛” 戒律,又满足现代人群的健康需求,日均销量达 300 余份。


技法创新:健康理念与禅意美学的结合

参考现代健康烹饪理念,对传统技法进行改良,同时注入石窟文化元素:

低油烹饪的实践:摒弃传统素食为追求口感而多用油炸的做法,采用 “蒸为主、炒为辅” 的方式 —— 如 “石窟佛光” 菜品,将胡萝卜、山药、南瓜切成佛像衣纹形状,清蒸后淋上用杏仁磨制的白酱,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呼应麦积山造像艺术;

调味的减法艺术:以 “油泼辣子提香、浆水调味、蜂蜜增甜” 为核心,拒绝人工添加剂。如 “素拌三丝” 用焯水后的芹菜丝、豆腐丝、木耳丝,仅加少许醋、蒜汁和自制油泼辣子,还原食材本真;

摆盘的文化隐喻:将 “麦积烟雨”“栈道飞阁” 等石窟景观融入菜品造型,如 “栈道素排” 以杏鲍菇切片煎至微黄,叠成栈道形状,配以绿色西兰花模拟山林,让食客在进食中感受石窟意境。


场景创新:从斋堂到 “食禅体验” 的延伸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构建多元化素食场景:

禅修定制餐:为短期禅修者提供 “过午不食” 体验餐,早餐为小米粥配禅饼,午餐设 “一菜一汤一饭”,食材均取自寺内菜园,强调 “惜食” 理念;

游客品鉴套系:推出 “石窟素食八景” 套餐,包含素面、素鱼、山珍包等八道特色菜,每道菜配一张对应石窟造像的解说卡,实现 “食与景合”;

文创衍生食品:将素糕、八珍糕等制成便携装,包装印上麦积山石窟第 133 窟 “童男童女” 造像,成为游客带走的 “文化伴手礼”,年销售额突破 50 万元。


素食背后的文化密码:食材即修行,饮食即禅意

瑞应寺素食的创新从未脱离 “禅食” 本质,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层面:

食材伦理:坚持 “应季而食”,春季采乌龙头、香椿,夏季用苦苣、苜蓿,秋季收南瓜、土豆,冬季储萝卜、白菜,既减少运输损耗,又践行 “顺应自然” 的禅理;寺内菜园采用 “轮作休耕” 模式,不施化肥农药,呼应佛教 “众生平等” 的生命观。

饮食礼仪:斋堂仍保留 “止语用餐”“按需取食” 的传统,餐具为粗陶碗碟,每餐必有 “惜食偈” 默念环节,提醒食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种礼仪已成为素食体验的重要部分,许多游客坦言 “在静默中吃饭,才尝出食材本味”。

健康智慧:其素食配方暗合现代营养学,如 “荞麦 + 豆腐” 的搭配实现植物蛋白互补,“膳食纤维丰富的野菜 + 低 GI 杂粮” 适合控糖人群,而浆水的益生菌能调节肠道功能。2024 年,寺内斋堂联合天水市中医院推出 “禅食养生指南”,将素食与中医食疗结合,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食用建议:如何品味瑞应寺素食的真意

最佳体验场景

禅修体验:参与寺内 “一日禅” 活动,从清晨的 “过堂斋” 到午餐的 “药石”,完整感受素食礼仪;

季节限定:春季(3-4 月)尝乌龙头素包,秋季(9-10 月)品南瓜八珍糕,应季食材风味最佳。


搭配与禁忌

经典搭配:石窟素面配浆水菜,素糕蘸油泼辣子,酸咸平衡更显食材本味;

注意事项:寺内素食均不含五辛(葱、蒜、韭菜等),忌自带荤食入斋堂,取餐需按需适量,避免浪费。


延伸体验

餐后可参观斋堂后的 “素食文化展”,了解荞麦淀粉制作技艺、油泼辣子焙制过程,亲手参与素糕揉制,深化对 “食禅合一” 的理解。


总结:梵音中的素食新生

麦积山瑞应寺的素食从未局限于 “果腹之物”,而是石窟文化、汉传佛教智慧与天水地域物产的活态载体。从宋代的 “苦苣盐拌” 到当代的 “石窟素排”,从斋堂的简餐到文旅融合的文创食品,其发展轨迹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素食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 “守戒” 与 “应机” 之间找到平衡 —— 用天水的野菜杂粮作骨,以佛教的慈悲智慧为魂,让每一口素食都成为连接自然、文化与心灵的桥梁。正如学者霍松林为寺撰联所书:“瑞应启禅林,松涛万壑烟浮翠;麦积开净土,佛影千龛雨洗尘”,这便是瑞应寺素食最动人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