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全称 “阿育王禅寺”,核心坐标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村育王路 86 号,地处宁波东郊丘陵地带,东距舟山群岛约 30 公里(远眺东海),西距宁波市区(鄞州区政府)约 15 公里,北靠四明山支脉育王山,南邻东钱湖景区(约 8 公里),是少见的 “山环水绕” 的山林寺院。寺院占地约 12 万平方米(约 180 亩),现存建筑沿中轴线呈阶梯式分布(因地处育王山麓,地势北高南低):
南轴线:山门(门前立 “阿育王寺” 石坊)、天王殿、大雄宝殿(高 22 米,内供释迦牟尼佛坐像,为浙东最大木构大殿之一);
北轴线:舍利殿(核心建筑,内供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殿内悬挂宋孝宗御书 “妙胜之殿” 匾额)、藏经楼、法堂;
东西配殿:东侧为素斋堂 “育王素苑” 与禅修院,西侧为方丈室与阿育王寺博物馆(展陈舍利历史文物)。
寺院 1983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200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 “释迦牟尼舍利” 与 “中华五山” 地位,使其成为浙东佛教乃至全国佛教的重要圣地。
历史沿革:从西晋舍利寺到中华五山
阿育王寺的历史与 “释迦牟尼舍利” 深度绑定,核心脉络清晰且有《阿育王寺志》《宋高僧传》等权威史料佐证:
西晋初创(282 年):西晋太康三年,高僧慧达法师(俗名刘萨诃)在育王山发现释迦牟尼佛舍利(据传为阿育王分送世界各地的 19 座舍利之一),遂建 “舍利塔”,后扩为 “阿育王寺”,这是中国现存唯一以 “阿育王” 命名的寺院,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供奉舍利的寺院之一。
隋唐兴盛(581-907 年):隋代开皇年间,寺院扩建并获朝廷赐名 “阿育王寺”;唐代贞元年间,高僧鉴真东渡前曾驻锡此处,弘传佛法,当时素食已形成 “供佛优先” 的传统,《宋高僧传》记载 “育王寺斋食,以洁净供舍利,香客礼佛后同食,以为祈福”。
宋代列为 “中华五山”(960-1279 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寺院获御赐 “阿育王禅寺” 额;南宋理宗时,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并称 “中华五山”(禅宗最高等级寺院),舍利法会期间的素膳仪式趋于完善,《四明谈助》提及 “育王寺舍利会,素膳设百席,食材皆取本地山鲜海味,供佛后分予信众”。
明清修缮与近代波折(1368-1949 年):明代洪武年间,寺院因战火损毁,永乐年间重建舍利殿;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均曾到访,乾隆御题 “觉行俱圆” 匾额;1937 年抗日战争期间,寺院部分建筑遭轰炸,舍利被安全转移;1949 年后,寺院一度停滞,1980 年恢复宗教活动,1985 年素斋堂 “育王素苑” 重新对外开放。
当代复兴(1990 年至今):1990 年代起,寺院陆续修复藏经楼、法堂,2000 年启动 “舍利文化保护工程”,2010 年将素食与 “舍利信仰”“禅修体验” 深度结合,推出 “舍利素宴”“禅修素斋”,成为宁波佛教素食中极具宗教文化特色的代表。
文化内核:舍利信仰与禅素融合
阿育王寺的文化核心是 “释迦牟尼舍利信仰” 与 “临济宗禅修” 的结合,这种文化特质直接塑造了素食的独特性:
舍利供佛的素食仪式:素食首要功能是 “供佛祈福”,尤其在舍利法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舍利诞生日)期间,素膳需遵循 “洁净、庄严” 原则,食材、摆盘均围绕 “敬奉舍利” 展开,体现 “以素为礼,以食敬佛” 的理念;
浙东山海禅素:依托育王山周边的山林与东海物产,素食天然融入浙东 “山鲜 + 海味(植物性)” 特色,如四明山笋干、鄞州青菜、东海海带,形成 “鲜、淡、净” 的风味,区别于城市寺院的 “精致化”,更显山林质朴感;
禅修与素食共生:认为 “素食是禅修的基础”,通过 “止语食”“过午不食” 等仪轨,让饮食成为 “收心养性” 的修行,舍利殿旁的 “禅修院” 常与素斋堂联动,形成 “禅修 — 素膳 — 礼佛” 的完整体验。
阿育王寺素食的发展脉络:从舍利供佛到山海禅素
古代(西晋 — 清代):舍利信仰下的素膳奠基
阿育王寺素食自西晋起便以 “供佛、敬舍利” 为核心,严格遵循 “净素” 原则(规避小五荤,无荤油、动物成分),依托浙东山海物产形成特色,核心发展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日常斋食的 “山林化”:
西晋至唐代,寺院素食以 “果腹、洁净” 为目的,食材多取自育王山周边 —— 春季采山笋、马兰头,夏季摘野菜(如蕨菜、马齿苋),秋季收栗子、菌菇,冬季挖冬笋、晒萝卜干,形成 “靠山吃山” 的菜单。日常粥品为 “糙米 + 红豆 + 山芋” 熬制,兼具饱腹与山野清香;午斋以 “清炒时蔬 + 素豆腐 + 糙米饭” 为主,无复杂调味,凸显食材本味,《阿育王寺志》记载 “僧众斋食,唯求洁净,不尚奢华,以合禅修之本”。
舍利供佛素膳的 “仪式化”:
自唐代起,舍利法会(二月初八)期间的素膳形成固定仪式,核心环节包括:
食材洁净:供佛素膳需选用 “当季最优食材”,如春季的春笋、冬季的冬笋,需经僧人 “净手挑选”,去除杂质;
摆盘庄严:供品多为 “圆形”(象征圆满),如 “供佛素糕”(糯米粉制成圆形,印 “佛” 字)、“舍利素面”(汤底用香菇、笋干熬制,面条摆成 “卍” 字纹);
供佛分食:素膳先供于舍利殿,由住持带领僧人诵经祈福,后分予信众,称 “舍利福食”,信众认为食用后可 “获福增慧”。清代《四明宗教考》详细记载这一仪式:“育王寺舍利会,素面千碗,供佛后分送,信众争领,以为祥瑞”。
文人素宴的 “禅意化”:
宋代至明清,文人(如王安石、方孝孺、全祖望)常到访阿育王寺,寺院推出 “文人禅素宴”,将舍利文化与禅意融入饮食:
菜品如 “山笋素斋煲”(四明山笋干、香菇、豆腐同炖)、“海带豆腐羹”(东海海带与本地老豆腐熬制),无过多调味,靠食材本身鲜香取胜;
用餐时需遵循 “止语” 原则,搭配寺院自酿的 “育王禅茶”(用育王山山泉冲泡的本地绿茶),文人在诗文中赞 “育王素馔,淡而有味,禅茶相伴,俗念皆消”,可见当时素宴已具 “禅意体验” 属性。
近现代(1900-2000 年):传承中的复苏与规范
这一时期阿育王寺素食因舍利保护与社会变迁,经历 “停滞 — 复苏”,核心节点清晰:
民国时期的坚守(1912-1949 年):
1930 年代,寺院虽受战乱影响,但舍利法会的素膳仪式仍得以保留,素斋堂规模缩小,仅供应 “舍利素面”“供佛素糕”,食材多由周边居士捐赠(如鄞州村民送的青菜、笋干),当时《宁波日报》曾报道 “育王寺舍利诞,素面百碗,信众冒雨领取,场面庄严”。
当代复苏(1980-2000 年):
1980 年寺院恢复后,素斋堂仅供应简单素面与素包,1990 年邀请宁波老字号素食馆 “功德林”(1920 年创立)的老师傅驻寺指导,恢复 “舍利素面”“山笋素斋煲”“素烧鹅” 等传统菜品,并制定 “育王禅素” 标准:
舍利素面汤底需用香菇、笋干、黄豆熬制 6 小时,面条需手工制作,浇头为素鸡、青菜;
山笋素斋煲需选用四明山冬笋,搭配香菇、豆腐,用砂锅慢炖 2 小时;
1998 年 “育王舍利素面” 入选 “宁波名点”,舍利法会期间日均销量超 300 碗。
当代(2000 年至今):舍利文化赋能下的创新升级
2000 年后,随着宁波文旅产业发展与舍利文化推广,阿育王寺素食从 “寺院内部斋食” 升级为 “舍利禅素文化载体”,在保留 “净素、供佛” 核心的基础上,从食材、技法、文化三个维度创新,成为宁波素食中 “宗教文化特色鲜明” 的代表。
当代阿育王寺素食的创新实践:舍利信仰与山海风味的共生
食材创新:浙东山海化与有机理念结合
阿育王寺素食的核心创新,是将 “舍利供佛的洁净要求” 与 “浙东山海物产” 结合,同时融入有机理念,形成 “禅素 + 舍利文化 + 在地食材” 的独特体系:
在地食材的深度开发:
依托育王山周边的 “山、海、田” 物产,素食食材优先选用本地特色,且需符合 “洁净供佛” 标准:
山货:四明山春笋(春季,用于 “春笋舍利素面”)、冬笋(冬季,用于 “冬笋素斋煲”)、育王山板栗(秋季,用于 “板栗素鸡煲”),均需从五乡镇周边农户手中直采,确保新鲜无农药;
海产(植物性):东海海带、紫菜(夏季,用于 “海带豆腐羹”“紫菜素汤”),从鄞州咸祥镇渔港直供,需经三次清洗去除盐分,确保洁净;
田产:鄞州五乡有机青菜(全年,用于 “清炒时蔬”)、宁波年糕(冬季,用于 “素炒年糕”),其中年糕选用慈城非遗工艺制作,无添加防腐剂。
有机供应链的搭建:
2016 年,寺院与鄞州五乡镇 “育王山有机农场” 建立合作(农场距寺院 3 公里),农场采用 “无农药、无化肥” 种植,专门供应素斋堂所需的青菜、马兰头、荠菜等蔬菜;2018 年在寺院后院开辟 “禅菜圃”(约 300 平方米),种植薄荷、罗勒等香草,用于素膳调味,食材采摘后需经 “净手清洗 — 僧人查验” 两步,确保符合 “供佛洁净” 标准,2022 年获 “宁波市宗教场所有机素食示范单位” 称号。
非遗食材的融入:
引入宁波非遗食材 “慈城年糕”(国家级非遗,慈城年糕制作技艺)、“鄞州雪菜”(省级非遗),用于制作 “素炒年糕”(搭配冬笋、香菇)、“雪菜素鸡”(鄞州雪菜与素鸡同炒),既保留地域饮食记忆,又符合 “供佛素膳” 的洁净要求,其中 “素炒年糕” 成为冬季舍利法会期间的热门菜品,日均销量超 100 份。
技法创新:传统供佛工艺与健康需求的平衡
阿育王寺素食在技法上坚守 “净素、洁净” 底线,同时融入宁波山林烹饪特色(如炖、蒸、清炒),避免复杂仿荤,突出 “本味鲜净”,核心创新体现在两点:
传统供佛技法的 “现代化” 改良:
舍利素面:沿用 1990 年代恢复的工艺,汤底用香菇、笋干、黄豆、海带熬制 6 小时,加入少量鄞州黄酒去腥提鲜(符合 “洁净” 标准,无过多调料),面条为宁波手工细面,煮后摆成 “卍” 字纹(象征舍利吉祥),浇头为素鸡(卤制 4 小时)、青菜,每碗 38 元,舍利法会期间日均销量超 300 碗;
山笋素斋煲:四明山冬笋切块,与香菇、豆腐、黄豆用砂锅慢炖 2 小时,不勾芡,靠食材本身胶质形成浓稠口感,仅加盐调味,凸显笋干的鲜甜,每份 58 元,是 “舍利素宴” 的核心菜品;
供佛素糕:糯米粉制成圆形,印 “佛” 字,内馅为豆沙(无猪油),蒸制 20 分钟,口感软糯,无过多糖分,供佛后分予信众,每份 10 元,舍利法会期间日销量超 500 块。
健康烹饪的推广:
减少油炸、重油做法,以蒸、煮、炖、清炒为主,契合禅修 “清淡养身” 理念:
“素炸响铃” 改为 “低温慢炸”(油温 150℃),降低油脂摄入,外皮脆嫩不腻;
新增 “凉拌马兰头”(春季限定,马兰头采自育王山,焯水后与香干凉拌,用香油、少量盐调味)、“清蒸南瓜”(冬季限定,鄞州南瓜蒸制,保留原味),清爽解腻,适合禅修人群;
素高汤熬制加入玉米、胡萝卜(有机农场直供),增加维生素与膳食纤维,且汤底需过滤 3 次,确保洁净无杂质,符合供佛标准。
文化创新:舍利信仰与禅修的深度融合
阿育王寺素食的创新,最鲜明的特点是 “舍利文化赋能”—— 将 “供佛、礼舍利、禅修” 融入每一个环节,让饮食成为 “连接信仰与生活” 的载体:
“舍利素宴” 与宗教仪式绑定:
推出 “舍利素宴”,仅在舍利法会(二月初八)、春节、国庆等重要节点供应,需提前 3 天预约,包含 6 道菜品 + 1 道供佛素糕 + 1 杯禅茶,用餐流程充满宗教仪式感:
入席前在舍利殿礼佛,由僧人讲解 “舍利素食” 的意义;
用餐时播放轻柔的禅乐,保持安静(止语),专注感受食物本味;
菜品依次为 “海带豆腐羹”“山笋素斋煲”“舍利素面”“清炒时蔬”“素鸡”“供佛素糕”,每道菜品旁附小卡片,介绍与舍利信仰的关联;
用餐后集体诵经祈福,感恩 “食材馈赠与舍利护佑”,人均 128 元,2024 年舍利法会期间预约率达 100%。
禅修与素食的场景联动:
寺院 “禅修院” 推出 “禅修素斋” 体验,分为 “短期禅修” 与 “一日禅” 两类:
短期禅修(3 天):参与者需遵循 “过午不食” 原则,午斋为 “止语素膳”(糙米饭 + 山笋素斋煲 + 清炒时蔬),用餐时不说话,由僧人带领 “食禅”,专注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一日禅(每周六):包含 “礼舍利 — 禅修 — 素斋” 环节,午斋为 “舍利素面 + 供佛素糕”,餐后参观舍利殿,了解舍利历史,2023 年参与人数超 2000 人次,以周边城市的佛教信徒与禅修爱好者为主。
公益活动与舍利文化结合:
延续 “以素敬佛、以善济世” 的传统,开展多项素食公益:
腊八施粥:每年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清晨,在寺院山门免费发放 “舍利腊八粥”,用糙米、红豆、红枣、莲子、海带等熬制,粥桶旁摆放舍利画像,供信众礼佛后领取,2024 年发放量达 1.5 万份,吸引宁波、舟山等地信众前来;
社区送素:每月组织僧人、居士前往五乡镇周边社区(如宝幢村、明伦村),为独居老人送 “素餐礼包”(含舍利素面、素鸡、供佛素糕),礼包附 “舍利祈福卡”,2023 年累计送素超 6000 份;
素食课堂:走进宁波中小学(如五乡镇中心小学),教学制作 “供佛素糕”“素炒年糕”,讲解舍利文化与素食的关联,传递 “感恩食材、敬畏生命” 理念,2023 年开展活动 20 场,覆盖学生 1200 余人。
文创化延伸:让舍利禅素走出寺院:
推出 “育王素礼” 系列文创产品,均围绕 “舍利文化” 设计:
“舍利供佛素面礼盒”:含干制宁波细面、汤底料包(香菇、笋干、海带)、供佛素糕,包装印有舍利殿、“卍” 字纹,附僧人题写的 “舍利祈福语”,2023 年销量突破 3 万份;
“禅素食谱”:收录 15 道阿育王寺素食的家常做法(如舍利素面、山笋素斋煲),搭配舍利殿、育王山风景图片,介绍每道菜品的 “供佛寓意”,成为游客热门伴手礼;
“育王禅茶素饼”:用育王山禅茶磨粉加入面粉,制成圆形素饼,内馅为豆沙,包装印有 “觉行俱圆” 乾隆御笔,2024 年线上销量占比达 45%。
服务创新:信仰需求与游客体验兼顾
阿育王寺素斋堂 “育王素苑” 针对佛教信徒与普通游客,提供差异化服务,兼顾 “宗教庄严” 与 “体验便利”:
信仰与游客双服务体系:
针对佛教信徒:提供 “舍利素宴” 预约、禅修素斋报名服务,可通过寺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用餐时需遵守 “止语、洁净” 原则;推出 “供佛素膳定制” 服务,可为信徒定制 “个人供佛素斋”(如生日、祈福),包含供佛仪式,人均 88 元;
针对普通游客:提供平价简餐(人均 30-50 元),如 “舍利素面”(38 元)、“山笋素斋煲”(58 元)、“素炒年糕”(32 元),无需预约,随到随点;设置 “素食文化展柜”,展示舍利素膳的历史、食材标本,游客可免费参观,了解舍利与素食的关联。
透明化与互动性服务:
素斋堂设置开放式厨房,游客可看到舍利素面汤底熬制、供佛素糕制作的全过程,厨师统一穿着印有 “阿育王禅寺” 的服饰,操作规范,确保 “洁净”;每月举办 1 次 “素食烹饪课”,由素斋堂主厨教学制作 “供佛素糕”“舍利素面”,游客可亲手参与,课后带走自己制作的素食,2023 年烹饪课接待游客超 1500 人次,其中亲子家庭占比 40%。
交通与配套服务:
考虑到寺院位于乡镇,开通 “宁波市区 — 阿育王寺” 的接驳班车(每周六、日,从宁波火车站出发,直达寺院山门);素斋堂旁设 “育王禅茶社”,游客用餐后可品尝禅茶,购买文创产品;周边 500 米内有阿育王寺博物馆、舍利塔公园,可联动游览,形成 “礼舍利 — 尝素膳 — 品禅茶” 的完整体验。
阿育王寺素食的经典菜品与体验指南
必尝经典菜品解析
育王舍利素面:核心招牌,汤底用香菇、笋干、黄豆、海带熬制 6 小时,加入少量鄞州黄酒提鲜,面条为宁波手工细面,摆成 “卍” 字纹,浇头为卤制素鸡、育王山青菜,汤色清亮,鲜味浓郁,每碗 38 元,舍利法会期间日均销量超 300 碗,信众与游客点单率达 95%。
四明山笋素斋煲:传统供佛菜品,四明山冬笋切块,与香菇、豆腐、黄豆用砂锅慢炖 2 小时,不勾芡,靠食材胶质形成浓稠口感,仅加盐调味,笋干鲜甜,豆腐软嫩,每份 58 元,适合 2-3 人分享,是 “舍利素宴” 的必选菜。
供佛素糕:舍利法会专供,糯米粉制成圆形,印 “佛” 字,内馅为无猪油豆沙,蒸制 20 分钟,口感软糯,甜度适中,每份 10 元,供佛后分予信众,寓意 “吉祥圆满”,非法会期间可在素斋堂购买,日均销量超 100 块。
东海海带豆腐羹:夏季限定,东海海带经三次清洗去盐,与鄞州老豆腐同煮,加少量葱花调味,口感滑嫩,鲜而不腥,每份 32 元,适合夏季解暑,日均销量超 50 份。
实用体验建议
最佳品尝时段:春季(3-4 月)可尝春笋、马兰头菜品,冬季(12-2 月)素炒年糕、腊八粥最佳;农历二月初八舍利法会期间,可体验 “舍利素宴” 与供佛仪式,是感受舍利禅素文化的最佳时机;每周六的 “一日禅” 活动,适合体验 “禅修 + 素斋” 的完整流程。
点餐搭配指南:单人推荐 “舍利素面 + 供佛素糕”,简餐且能体验核心菜品;双人同行可点 “笋素斋煲 + 海带豆腐羹 + 素面”,搭配育王禅茶,解腻又养生;家庭聚餐或信徒群体,建议预约 “舍利素宴”,兼顾信仰需求与饮食体验。
文化联动体验:品尝素食后可参观阿育王寺核心景点 —— 舍利殿(礼佛,看释迦牟尼舍利)、大雄宝殿(浙东最大木构大殿)、阿育王寺博物馆(了解舍利历史)、育王山(登山远眺东海);周边 8 公里内有东钱湖景区,可联动游览,形成 “舍利禅素 + 湖景” 一日游路线;交通方面,宁波市区可乘地铁 1 号线至 “宝幢站”,换乘公交 155 路至 “阿育王寺站”,或自驾前往(寺院有免费停车场)。
结语:素味里的舍利禅心与山海情怀
阿育王寺素食的发展,是 “释迦牟尼舍利信仰” 与 “浙东山海风味” 的深度融合 —— 从西晋的山林简素,到宋代的供佛素膳,再到当代的舍利素宴,它始终坚守 “净素、洁净” 的底线,以食材为载体,传递 “敬佛、感恩、禅修” 的理念,从未脱离 “舍利圣地” 的文化根脉。
如今,一碗舍利素面、一块供佛素糕,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阿育王寺的千年舍利禅心与浙东的山海情怀 —— 当食客在 “育王素苑” 内品尝着笋干的鲜甜、海带的鲜香,听着舍利殿的钟声回荡,看着育王山的青翠环绕,尝到的不仅是素食的美味,更是 “以素敬佛、以食修行” 的佛教智慧,以及 “山林饮食” 的质朴与庄严。这种在传承中坚守信仰、在创新中不失本真的生命力,正是阿育王寺素食历经千年仍焕发光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