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北麓的莲峰之下,一条清溪绕寺而过,青瓦木构的建筑群隐于松涛竹海间 —— 这便是始建于唐代的黄山黄山寺。作为黄山周边现存最古老的禅宗寺院之一,它不仅承载着 “莲峰禅境” 的千年佛教文化,更以 “取黄山之材,烹禅味之食” 的素食传统,成为黄山文化中独特的味觉符号。从唐代僧人的山泉煮笋,到当代融合徽派技法的创意素宴,黄山寺的素食始终以黄山的自然馈赠为根,以佛教的慈悲智慧为魂,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生长。
梵刹坐标:黄山北麓的千年禅境
黄山寺的素食文化,首先植根于其独特的地理与历史语境。寺院具体坐落于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兴村,距黄山风景区北大门仅 15 公里,地处黄山 “前山雄伟、后山秀丽” 的后山区域 —— 这里海拔 600 余米,年均降水量 1600 毫米,温湿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山林食材:春日的毛竹笋、夏时的石耳、秋日的香菇、冬日的冬笋,还有常年可采的蕨菜、马齿苋等野菜,为素食提供了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的天然优势。
据清代《太平县志》记载,黄山寺始建于唐太和六年(公元 832 年),由禅宗僧人智常法师开山建寺。智常法师为马祖道一弟子,曾在黄山结庐修行,因见此处 “莲峰如瓣,清溪如带”,遂取名 “莲峰寺”,后因地处黄山核心区域,民间渐称 “黄山寺”。宋代时,寺院香火鼎盛,规模扩至三进院落,僧众达百人,素食传统也在此时期形成体系 —— 僧人遵循 “过午不食” 戒律,早餐以米粥、素包为主,午餐则用黄山特产的食材烹制斋菜,多余食材还会晾晒成干,以备冬春之需。
明清时期,黄山寺成为黄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节点,与黄山书院(今黄山学院前身)往来密切,文人雅士常在此举办 “素斋雅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曾提及:“过莲峰寺,僧具素斋,笋味甚鲜,山泉煮茶,清冽甘醇。” 可见当时黄山寺素食已具名气。抗战时期,寺院部分建筑被毁,素食传统一度中断,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在释永信法师(此处为同名,非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据黄山寺碑记,应为本地僧人释永明)主持下重建,素食文化才得以恢复并逐步发展。
素味溯源:从山林禅斋到徽味融合
黄山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以山为仓,以禅为魂” 的核心,经历了从质朴到精致的演变,且深度融入徽州饮食文化基因。
唐代:山林馈赠的质朴禅斋
建寺初期,智常法师带领僧众开垦寺旁荒地,种植水稻、蔬菜,同时采摘山林中的野菜、菌菇,形成 “自给自足” 的饮食模式。此时的素食极为简单:清晨用山泉水煮米粥,搭配腌制的咸菜或晒干的笋干;午餐则将新鲜竹笋切片,与黄豆同煮,或把石耳泡发后凉拌,仅用少量盐调味 —— 这种 “少调料、重本味” 的做法,既符合佛教 “不执着于味” 的教义,也最大化保留了食材的天然鲜味。据寺内现存唐代石磨考证,当时僧众已掌握将黄豆磨制成豆腐、豆皮的技法,“黄山素豆腐” 的雏形便源于此。
明清:徽菜技法的融入与升华
随着徽州商帮的兴起,徽菜 “重火功、讲本味、善炖煨” 的技法逐渐传入黄山寺,推动素食从 “果腹” 向 “品味” 转变。此时寺内出现了 “素三珍”“黄山素八鲜” 等经典菜品:
“素三珍” 以石耳、香菇、竹笋为核心,石耳采自黄山岩壁,需僧人冒险攀爬采摘,泡发后与香菇、笋片一同慢炖,汤汁浓稠,鲜味绵长,因食材珍稀、制作耗时,仅在重要法会或接待贵宾时供应;
“黄山素八鲜” 则更具地域特色,选用黄山特产的藕、菱角、芡实、茭白、竹笋、香菇、石耳、蕨菜八种食材,经蒸、煮、煨、拌等技法分别烹制,再拼成一盘,色彩丰富,口感多样,既符合 “八” 的吉祥寓意,也展现了黄山食材的丰富性。
这一时期,黄山寺还形成了 “腊八节素粥”“除夕素饺” 等民俗传统。腊八节时,僧众会用糯米、红豆、桂圆、莲子等八种食材熬制腊八粥,需用寺内千年古井 “莲泉” 的泉水,慢火熬煮 4 小时,粥成后先供佛,再分施给香客与村民;除夕则包素饺,以豆腐、香菇、笋丁为馅,象征 “清净团圆”,这些传统至今仍在延续。
现代:戒律坚守与营养升级
20 世纪 90 年代重建后,黄山寺素食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 “戒律与营养的平衡”。寺院严格遵循佛教素食规范:不使用任何动物性食材(包括蛋、奶、蜂蜜),不食用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避免刺激味觉、影响禅修;同时邀请徽菜名厨指导,优化营养搭配,如在传统素斋中加入豆制品(豆腐、豆皮、素鸡)补充植物蛋白,用核桃、芝麻等坚果提升微量元素摄入。
此时的代表性菜品 “黄山素鸡煲”,便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选用本地黄豆制成的素鸡,切厚片后炸至金黄,再与黄山香菇、笋干一同放入砂锅,加山泉水慢炖 1 小时,出锅前撒少量葱花 —— 素鸡吸满菌菇与笋干的鲜味,口感软嫩有嚼劲,既保留了徽菜 “炖” 的技法,又符合现代健康饮食需求,成为香客必点的菜品。
当代创新:黄山禅味的破圈与生长
进入 21 世纪,随着黄山旅游业的发展,黄山寺素食不再局限于寺院之内,而是以 “文化载体” 的身份走出山门,在坚守禅意内核的同时,探索与现代生活、地域文化的融合点,实现了从 “斋食” 到 “文化符号” 的跨越。
食材创新:山野与科技的共生
黄山寺的厨师团队始终坚持 “食材本土化”,但也引入现代食材处理技术,让黄山特产发挥更大价值。例如:
针对黄山竹笋 “保鲜期短” 的问题,团队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采用 “低温真空脱水” 技术,将新鲜春笋制成笋干,既保留竹笋的鲜味,又延长保质期,开发出 “笋干素包”“笋干烧素肉” 等菜品,成为寺院伴手礼的热门选择;
利用黄山丰富的菌菇资源,研发 “菌菇素高汤”:以香菇、平菇、杏鲍菇等五种菌菇为原料,经 12 小时慢熬后过滤,制成的高汤鲜味浓郁,可直接用于煮面、炖菜,也可封装成小包装供游客带走,让 “黄山禅味” 走进寻常百姓家。
同时,团队还注重 “应季食材的创意开发”。春季推出 “香椿素豆腐卷”,用黄山香椿芽切碎后与豆腐拌匀,包入薄饼中煎至金黄,外酥里嫩,带着香椿的清香;秋季则有 “板栗素焖饭”,将黄山板栗与大米、香菇、笋丁一同焖煮,米饭吸满板栗的香甜与菌菇的鲜味,成为秋季限定的暖身美食。
形式创新:从寺院到生活的场景延伸
为让更多人感受黄山寺素食的禅意,寺院推出了多种文化体验活动,打破 “素食 = 宗教饮食” 的刻板印象:
2018 年起,每年春季举办 “黄山素斋文化节”,邀请游客参与 “采笋体验”—— 在僧人指导下,游客可进入寺旁竹林采摘新鲜春笋,随后由厨师现场教学如何烹制 “凉拌笋丝”“春笋素炒”,让游客亲身感受 “从山林到餐桌” 的过程,理解 “惜物感恩” 的禅意;
开设 “素心课堂”,每月一期,面向当地居民与游客传授素食烹饪技巧,如 “如何泡发石耳”“素饺馅的调制方法” 等,课堂上还会穿插佛教饮食礼仪讲解,如 “食不言”“按需取餐” 等,让素食成为传递生活智慧的载体。
此外,黄山寺还与黄山民宿、旅行社合作,推出 “禅味素食之旅”:游客可在寺院体验一日禅修,清晨随僧人诵经,上午参与采菜、洗菜,中午品尝素斋,下午学习素食烹饪 —— 这种 “沉浸式” 体验,让素食不再是简单的 “吃饭”,而是成为感受黄山禅文化、慢生活的方式,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参与。
文化创新:黄山符号与禅意的融合
黄山寺素食的创新,始终围绕 “黄山文化” 与 “佛教禅意” 两大核心,让每一道菜品都成为 “可食用的文化”。例如:
创意菜品 “黄山云海素面”,以清汤为底,面条摆成 “云海” 的造型,用香菇片模拟 “山峰”,笋丝模拟 “云雾”,上桌时再撒少量干冰,营造出 “云海缭绕” 的视觉效果,既呼应了黄山 “云海” 的自然景观,又暗合 “禅意如云海,空灵自在” 的意境;
伴手礼 “黄山禅味礼盒”,内含笋干、菌菇干、素鸡等食材,包装设计融入黄山寺建筑元素(如寺门、莲峰)与佛教符号(莲花、法轮),并附带一本《黄山素斋食谱》,详细介绍每款食材的烹饪方法与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黄山寺的历史与禅意。
同时,寺院还注重 “素食与公益的结合”。每年重阳节,会举办 “敬老素宴”,邀请当地老人免费品尝素食,志愿者为老人讲解素食养生知识;定期向山区学校捐赠素食品,如笋干、坚果等,既推广素食文化,也践行佛教 “慈悲济世” 的理念。
素味禅心:黄山寺素食的文化内核
剥开黄山寺素食的创新外衣,其核心始终是 “感恩、清净、自然” 的禅意,这种内核与黄山的自然精神、徽州的人文精神深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感恩:对自然馈赠的敬畏
黄山寺的僧人在处理食材时,始终保持 “惜物” 的态度:采摘竹笋时,只采直径 5 厘米以上的成熟竹笋,避免破坏竹林生长;清洗食材时,用流动的山泉水,避免浪费;烹饪时,按需制作,不剩余食物 —— 这种态度源于佛教 “众生平等” 的理念,也体现了对黄山自然馈赠的敬畏。正如寺内住持释永明法师所说:“每一根竹笋、每一朵菌菇,都是黄山的恩赐,我们烹饪的不是食物,而是对自然的感恩。”
清净:味觉与心灵的净化
黄山寺素食拒绝辛辣刺激的调料,追求 “本味”,这与佛教 “清净心” 的修行理念相通。例如,“凉拌石耳” 仅用盐、醋、少量香油调味,石耳的脆嫩与山泉的清冽在口中交融,让食客在简单的味觉体验中静下心来;“素粥” 则不加任何杂粮,仅用大米与山泉水熬煮,入口绵密,带着大米的天然香甜,让食客感受 “平淡中的真味”—— 这种 “味觉清净”,实则是为了引导 “心灵清净”,让饮食成为禅修的一部分。
自然:与黄山的共生共荣
黄山寺素食的所有创新,都没有脱离 “黄山” 这一根本。食材来自黄山,技法融入徽味,甚至菜品造型也呼应黄山景观 —— 这种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的理念,既是对佛教 “顺应自然” 教义的践行,也是对徽州 “天人合一” 文化的传承。正如 “黄山素鸡煲” 中,素鸡的质朴、香菇的醇厚、笋干的鲜嫩,恰如黄山的 “奇松、怪石、云海”,各有特色却又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黄山寺素食的独特风味。
结语
当夕阳洒在黄山寺的青瓦上,寺院的素斋堂里飘出菌菇与竹笋的清香,香客们围坐在一起,轻声交谈着手中素面的美味。在这里,一碗素粥藏着黄山的山泉,一块素鸡裹着徽派的火功,一口菌菇带着禅意的清净 —— 黄山寺的素食,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黄山自然、佛教禅意、徽州文化三者交融的结晶。
从唐代的山泉煮笋,到当代的云海素面,黄山寺素食走过了千年,变的是形式与技法,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感恩、对禅意的坚守。它既是黄山文化中 “味觉的记忆”,也是佛教文化中 “生活的修行”,更是当代人寻找 “慢生活” 的精神寄托。未来,随着黄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黄山寺素食必将继续以 “禅味” 为魂,以 “黄山” 为根,在传统与创新中,书写更多关于味道与心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