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厦门虎溪岩寺发布日期:2025-11-13 浏览次数:

在厦门市思明区虎溪路的喧嚣尽头,一座依山而建的寺院藏于万石植物园西侧的翠林之中 —— 红墙映着岩崖,梵音伴着溪流,这便是有着 “虎溪夜月” 美誉的厦门虎溪岩寺。作为厦门岛历史最悠久的禅宗寺院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唐代至今的佛教传承,更以 “岩寺山林味,禅斋闽南风” 的素食文化,成为厦门饮食文化中兼具禅意与地域特色的符号。从唐代僧人的岩泉煮菜,到当代融合台海风味的创意素宴,虎溪岩寺的素食始终以虎溪岩的山林馈赠为根,以佛教的慈悲智慧为魂,在岁月流转中书写着 “食禅一味” 的独特故事。


梵刹坐标:虎溪岩畔的千年禅境

虎溪岩寺的素食文化,首先植根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厚重的历史底蕴。寺院具体坐落于厦门市思明区虎溪路 5 号,背靠海拔 150 余米的虎溪岩 —— 这座岩石嶙峋的小山因 “山有虎溪,泉水潺潺” 得名,岩间生长着竹笋、野菌、石耳等山林食材,毗邻的万石植物园更是提供了丰富的蔬菜、香草资源;向东可俯瞰厦门本岛城区,向西临近厦门港,近海的紫菜、海带等海藻类食材也能便捷运至寺中,这种 “山林 + 近海” 的食材格局,为素食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提供了天然优势。

据清代《厦门志》《同安县志》记载,虎溪岩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 年),由闽南高僧怀一法师开山建寺。怀一法师云游至虎溪岩时,见 “岩穴清幽,泉水甘冽”,遂结庐修行,后扩建为寺院,因地处虎溪岩下,得名 “虎溪岩寺”。宋代时,寺院香火渐盛,规模扩至两进院落,僧众增至数十人,素食传统初步形成 —— 僧人遵循 “过午不食” 戒律,早餐以米粥、素饼为主,午餐则用虎溪岩的野菜、笋尖搭配闽南特产的黄豆、黑豆烹制斋菜。

明清时期,虎溪岩寺历经两次重要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福建总兵俞大猷捐资扩建,增设 “香积厨”(素斋堂)与 “储粮阁”,明确素食食材的储存与烹饪规范;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年),住持性源法师进一步完善素食体系,将闽南饮食 “重鲜香、善用沙茶、虾油等酱料” 的特色融入禅斋,形成 “虎溪素四宝” 等经典菜品。抗战时期,寺院部分建筑遭日军轰炸损毁,素食传统一度中断,直至 1984 年,在厦门市佛教协会主持下,虎溪岩寺启动重建,1990 年正式对外开放,素食文化才得以全面恢复并逐步发展。


素味溯源:从山林禅斋到闽南风味的融合

虎溪岩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以岩寺山林为仓,以禅意为魂” 的核心,经历了从质朴到精致的演变,且深度融入闽南地域饮食文化基因,形成了 “岩味为骨,闽味为魂” 的独特风格。


唐代:山林馈赠的质朴禅斋

建寺初期,怀一法师带领僧众开垦寺旁荒地,种植水稻、黄豆、蔬菜,同时采摘虎溪岩的山林食材 —— 春日采竹笋、蕨菜,夏日摘石耳、野菇,秋日挖葛根、板栗,冬日晒笋干、菜干,形成 “四季皆有鲜,全年不缺料” 的自给模式。此时的素食极为简单,却蕴藏 “顺应自然” 的禅意:

早餐为 “岩泉米粥”,用虎溪岩的山泉水煮大米粥,搭配腌制的咸菜或晒干的笋干,咸菜需用岩泉浸泡去咸,笋干则需提前泡发,口感软嫩;

午餐多为 “野菜豆腐汤”,将新鲜野菜(如马齿苋、荠菜)切碎,与自制豆腐同煮,仅用少量海盐调味,最大化保留食材本味;

若有香客来访,会额外烹制 “笋尖炒豆皮”,笋尖采自虎溪岩的嫩笋,豆皮由黄豆磨制后手工压制,口感鲜香,是当时的 “待客佳品”。

据寺内现存唐代石刻记载,怀一法师曾提出 “食无求丰,唯求清净” 的饮食理念,这一理念成为虎溪岩寺素食的核心准则,延续至今。


明清:闽南技法的融入与升华

随着闽南商帮的兴起,闽南菜 “重火功、讲本味、善用酱料” 的技法逐渐传入虎溪岩寺,推动素食从 “果腹” 向 “品味” 转变,尤其明万历年间 “香积厨” 设立后,寺内素食形成体系化发展:

经典菜品 “虎溪素四宝” 诞生:以虎溪岩的石耳、竹笋、香菇和厦门近海的紫菜为核心食材 —— 石耳需僧人冒险攀爬岩崖采摘,泡发后与香菇、笋片一同慢炖,最后加入紫菜提鲜,汤汁浓稠,鲜味绵长,因食材珍稀、制作耗时,仅在观音诞、腊八节等重要法会或接待贵宾时供应;

“闽南素卤味” 引入斋堂:借鉴闽南卤味技法,用黄豆、桂皮、八角、香叶等熬制素卤汁,将豆皮、素鸡、海带结、笋干放入卤汁中慢卤,制成 “素卤拼盘”,咸香入味,口感丰富,既符合闽南人 “爱卤味” 的饮食习惯,又契合素食戒律;

民俗素食传统形成:明清时期,虎溪岩寺形成 “虎溪夜月素宴”“腊八节素粥”“除夕素饺” 等民俗 —— 每年中秋 “虎溪夜月”(厦门旧二十四景之一)时,寺内会举办素宴,用虎溪岩的板栗、芋头、竹笋烹制 “素三拼”,搭配 “岩泉茶”,香客可在月下品素斋、赏月色;腊八节则用糯米、红豆、桂圆、莲子、板栗等八种食材熬制 “八宝素粥”,需用虎溪岩的 “千年岩泉” 慢火熬煮 4 小时,粥成后先供佛,再分施给香客与周边居民,这一传统至今仍在延续。

清康熙年间,住持性源法师还编写了《虎溪素斋谱》,记录了 20 道素食的做法,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步骤、文化寓意,如 “石耳炖香菇” 象征 “禅心清净”,“笋尖炒豆皮” 象征 “节节高升”,为虎溪岩寺素食的传承留下了珍贵文献。


现代:戒律坚守与营养升级

1984 年重建后,虎溪岩寺素食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 “戒律与营养的平衡”,既坚守佛教素食规范,又顺应现代健康饮食需求:

严格遵循素食戒律:不使用任何动物性食材(包括蛋、奶、蜂蜜),不食用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避免刺激味觉、影响禅修;同时禁止使用人工添加剂,确保食材天然;

营养搭配优化:邀请闽南菜名厨与营养师指导,在传统素斋中加入豆制品(豆腐、豆皮、素鸡)补充植物蛋白,用核桃、芝麻、板栗等坚果提升微量元素摄入,用紫菜、海带等海藻类补充碘元素,解决传统素食 “蛋白不足” 的问题;

经典菜品升级:将传统 “虎溪素四宝” 升级为 “虎溪素四宝煲”,在原有食材基础上加入素鸡,慢炖时用闽南特产的虾油(素虾油,用海带、紫菜、黄豆熬制)提鲜,口感更丰富;“闽南素卤味” 则减少盐分,增加冰糖调味,更符合现代低盐健康需求。

此时的代表性菜品 “岩泉素鸡煲”,成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选用厦门本地黄豆制成的素鸡,切厚片后炸至金黄,与虎溪岩香菇、笋干、石耳一同放入砂锅,加岩泉水慢炖 1.5 小时,出锅前撒少量香菜 —— 素鸡吸满菌菇与石耳的鲜味,口感软嫩有嚼劲,既保留了闽南菜 “鲜” 的特质,又符合现代健康饮食需求,成为香客必点的菜品。


当代创新:虎溪岩寺素食的破圈与生长

进入 21 世纪,随着厦门旅游业的发展与台海饮食文化的交流,虎溪岩寺素食不再局限于寺院之内,而是以 “文化载体” 的身份走出山门,在坚守禅意内核的同时,探索与现代生活、闽南文化、台海风味的融合点,实现了从 “斋食” 到 “文化符号” 的跨越。


食材创新:山林资源与台海风味的融合

虎溪岩寺的厨师团队始终坚持 “食材本土化”,但也积极吸收台海素食的创新理念,让虎溪岩的山林特产与厦门的海味资源发挥更大价值:

“岩寺山林味” 系列开发:利用虎溪岩与万石植物园的山林食材,推出 “野菜沙拉”“葛根素糕”“板栗素焖饭” 等菜品 ——“野菜沙拉” 选用清晨采摘的蕨菜、马齿苋、荠菜等野菜,搭配闽南特产的花生碎、芝麻,用自制橄榄油醋汁调味,清爽可口,成为年轻游客的热门选择;“葛根素糕” 则用虎溪岩的葛根磨粉,与糯米粉混合蒸制,甜而不腻,兼具清热降火功效;

“厦门海味素” 系列开发:针对厦门 “海味之都” 的特色,开发 “素海蛎煎”“素虾饺”“紫菜素卷” 等菜品 ——“素海蛎煎” 是闽南传统小吃 “海蛎煎” 的素版,用杏鲍菇丁替代海蛎,与地瓜粉、葱花混合煎制,外酥里糯,蘸闽南甜辣酱食用,风味十足;“素虾饺” 则用豆皮包裹香菇、笋丁、紫菜制成,形似虾饺,口感鲜香;

应季食材创意开发:春季推出 “香椿素豆腐卷”,用厦门香椿芽切碎后与豆腐拌匀,包入薄饼中煎至金黄;夏季推出 “海带绿豆素汤”,清热解暑;秋季推出 “菌菇素焖饭”,将虎溪岩板栗与大米、香菇、笋丁一同焖煮;冬季推出 “萝卜素丸子”,用厦门本地白萝卜切碎,与豆腐、面粉混合炸制,暖身暖胃。


形式创新:从寺院到生活的场景延伸

为让更多人感受虎溪岩寺素食的禅意,寺院推出了多种文化体验活动,打破 “素食 = 宗教饮食” 的刻板印象:

“虎溪素斋文化节” 举办:2016 年起,每年秋季(农历九月,虎溪岩寺建寺纪念日)举办 “虎溪素斋文化节”,邀请台海素食名厨同台竞技,展示 “虎溪素斋”“台湾素卤味”“闽南素小吃” 等特色菜品;同时开设 “素食烹饪体验课”,由寺内斋厨传授 “素海蛎煎”“闽南素包”“虎溪素四宝煲” 等家常菜的做法,2024 年文化节吸引超 3 万人次参与;

“素心课堂” 开设:每月一期,面向厦门本地居民与游客,内容包括素食养生知识讲座、禅茶与素食搭配体验等 —— 例如讲解 “闽南素斋与节气养生”,指导游客根据闽南四季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干燥)调整素食搭配,夏季多吃海带、绿豆清热,冬季多吃竹笋、香菇滋补;

“禅味素食之旅” 推出:与厦门民宿、旅行社合作,设计 “一日禅修 + 素斋体验” 线路 —— 游客清晨随僧人诵经,上午参与采菜(在寺内菜园或万石植物园采摘蔬菜)、洗菜,中午品尝素斋,下午学习素食烹饪,傍晚参与 “禅茶会”,在虎溪岩 “夜月” 景观下品禅茶、聊素食文化,这种 “沉浸式” 体验每年吸引超 2 万游客,成为厦门文旅的特色项目。

此外,虎溪岩寺还推出 “禅味伴手礼”,将经典素食制成便携食品:如真空包装的 “素鸡”“素笋干”“素卤海带结”,适合游客带回家食用;礼盒装的 “素食饼干”(用黄豆粉、芝麻制作)、“葛根素糕”(用虎溪岩葛根制作),包装设计融入虎溪岩寺建筑元素(如岩寺山门、虎溪夜月),成为厦门特色伴手礼的热门选择,2024 年伴手礼销售额超百万元,部分收益用于寺院公益事业。


文化创新:慈悲内核与闽南民俗的结合

虎溪岩寺素食的创新,始终围绕 “慈悲心” 的核心,并与闽南民俗深度融合,让素食成为传递文化与善意的载体:

民俗节日与素食融合:在闽南传统节日 “冬至”,寺内举办 “素汤圆宴”,用糯米粉制作汤圆,以芝麻、花生、豆沙为馅,象征 “团圆清净”,邀请周边居民与游客免费品尝;端午节则包 “素粽子”,以糯米、香菇、笋丁、豆皮为馅,保留闽南粽子 “咸香” 的特色,游客可亲手包粽子,体验闽南民俗;中秋 “虎溪夜月” 时,推出 “月下素宴”,用虎溪岩的板栗、芋头、竹笋烹制 “素三拼”,搭配 “岩泉茶”,让游客在赏月的同时感受禅味;

公益与素食结合:每年春节前,启动 “素斋送温暖” 活动,组织志愿者为厦门的环卫工人、孤寡老人送 “素年饭”(包括素鸡、素鸭、素鱼、素丸子等菜品),2024 年共送出 1500 余份素年饭;每月向厦门山区学校捐赠 “素食食材包”(如紫菜、海带、豆皮、笋干),并附上简易烹饪教程,推广健康素食理念;

文化传播延伸:修订出版《虎溪素斋谱(现代版)》,在清代原版基础上新增 30 道创新素食做法,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步骤、营养搭配、文化寓意,如 “素海蛎煎” 对应 “闽南民俗传承”,“虎溪素四宝煲” 对应 “岩寺文化延续”;开设 “素食文化展厅”,展示虎溪岩寺素食的历史文物(如唐代石臼、明清素斋餐具、《虎溪素斋谱》原版)、食材标本(如虎溪岩野菜、厦门海藻类),让游客直观感受素食文化的传承。


素味禅心:虎溪岩寺素食的文化内核

剥开虎溪岩寺素食的创新外衣,其核心始终是 “感恩、清净、慈悲” 的禅意,这种内核与虎溪岩的山林精神、厦门的山海文化、闽南的人文精神深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感恩:对山林馈赠的敬畏

虎溪岩寺的僧人在处理食材时,始终保持 “惜物” 的态度:采摘竹笋时,只采直径 5 厘米以上的成熟竹笋,避免破坏虎溪岩的竹林生态;采摘石耳时,不破坏岩崖植被,仅取成熟石耳;清洗食材时,用虎溪岩的山泉水,避免浪费;烹饪时,按需制作,不剩余食物 —— 这种态度源于佛教 “众生平等” 的理念,也体现了对虎溪岩山林馈赠的敬畏。正如寺内住持定恒法师所说:“每一根竹笋、每一片石耳,都是虎溪岩的恩赐,我们烹饪的不是食物,而是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尊重。”


清净:味觉与心灵的净化

虎溪岩寺素食拒绝辛辣刺激的调料,追求 “本味”,这与佛教 “清净心” 的修行理念相通。例如,“凉拌石耳” 仅用盐、醋、少量香油调味,石耳的脆嫩与岩泉的清冽在口中交融,让食客在简单的味觉体验中静下心来;“岩泉素粥” 则不加任何杂粮,仅用大米与虎溪岩的山泉水熬煮,入口绵密,带着大米的天然香甜,让食客感受 “平淡中的真味”—— 这种 “味觉清净”,实则是为了引导 “心灵清净”,让饮食成为禅修的一部分。许多香客表示,在虎溪岩寺吃一碗素粥,“能让人暂时忘记外界的喧嚣,找到内心的平静”。


慈悲:与闽南人文的共生

虎溪岩寺素食的 “慈悲” 不仅体现在 “不杀生” 的戒律上,更融入闽南 “乐善好施” 的人文精神。无论是腊八节施粥、春节送素年饭,还是向山区学校捐赠食材,都是 “慈悲济世” 理念的实践。这种实践让素食超越了 “个人养生” 的范畴,成为连接寺院与社会的纽带 ——2024 年 “素斋送温暖” 活动中,一位环卫工人说:“吃着虎溪岩寺的素年饭,不仅暖胃,更感受到了善意,觉得很温暖。”;山区学校的学生则通过食材包学会了做 “紫菜豆腐汤”,既补充了营养,也了解了素食文化。


食用注意事项与经典菜品推荐

食用注意事项

遵循素食规范:虎溪岩寺素斋严格避免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本地少见无需特别规避,游客若有特殊饮食需求(如习惯食用葱蒜),可提前告知斋堂工作人员;

按需取餐,避免浪费:斋堂内设有 “惜福” 提示,倡导 “光盘行动”,剩余食物可打包带走,但需尊重寺院 “不浪费” 的理念;

注意饮食搭配:闽南素食偏鲜香,部分菜品使用豆制品与海藻类较多,消化功能较弱的游客(如老人、儿童)建议适量食用,避免腹胀;对海鲜过敏的游客,需提前告知工作人员,避免食用紫菜、海带等海藻类菜品;

尊重宗教礼仪:进入斋堂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用餐前可随僧人默念 “感恩词”(自愿参与),内容为 “感恩天地滋养,感恩食材馈赠,感恩劳作付出,愿食此餐,身心清净”,体现对佛教文化的尊重;斋堂内禁止饮酒、吸烟。


经典菜品推荐

虎溪素四宝煲:以虎溪岩石耳、竹笋、香菇和厦门紫菜为核心,加入素鸡慢炖,汤汁浓稠,鲜味绵长,是虎溪岩寺的 “镇寺素斋”,适合秋冬食用;

素海蛎煎:闽南传统小吃的素版(寺院斋堂无蛋),用杏鲍菇丁替代海蛎,与地瓜粉、葱花混合煎制,外酥里糯,蘸闽南甜辣酱食用,风味十足,是游客必点菜品;

岩泉素鸡煲:厦门本地素鸡与虎溪岩香菇、笋干同炖,加素虾油提鲜,口感软嫩,汤汁鲜香,适合全家食用;

紫菜豆腐汤:用厦门近海紫菜与嫩豆腐同煮,加少量香菜,清淡爽口,富含碘元素,适合夏季解暑;

葛根素糕:用虎溪岩葛根磨粉制成,甜而不腻,兼具清热降火功效,是餐后甜品的首选;

闽南素卤拼盘:豆皮、素鸡、海带结、笋干用素卤汁慢卤,咸香入味,可作为餐前开胃菜或伴手礼。


结语

当夕阳为虎溪岩寺的红墙镀上金边,斋堂的灯光渐次亮起,后厨正用虎溪岩的山泉水熬煮明日的素粥,空气中弥漫着香菇与石耳的鲜香。在这里,一碗素粥藏着虎溪岩的岩泉,一块素鸡裹着闽南的风味,一口素海蛎煎带着厦门的大海气息 —— 虎溪岩寺的素食,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虎溪岩山林、厦门山海、佛教禅意、闽南文化四者交融的结晶。

从唐代的岩泉煮菜,到当代的创意素宴,虎溪岩寺素食走过了千年,变的是形式与技法,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感恩、对禅意的坚守、对慈悲的践行。它既是厦门饮食文化中 “味觉的记忆”,也是佛教文化中 “生活的修行”,更是当代人寻找 “慢生活” 的精神寄托。未来,随着台海饮食文化交流的深入,虎溪岩寺素食必将继续以 “禅味” 为魂,以 “闽南” 为根,在传统与创新中,书写更多关于味道与心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