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市鼓楼区工业路 455 号,一片红墙黛瓦隐于城市烟火间 —— 这里便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的西禅寺。寺院东临福州大学,西接闽江,南望乌山,北靠象山,独特的城寺相融格局,让它既藏禅意清幽,又含人间烟火。作为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西禅寺不仅以 “荔树满园、古刹巍峨” 闻名,更以 “融闽味于禅斋,承慈悲于素味” 的素食文化,成为福州饮食文化中兼具历史厚重与地域特色的符号。从唐代僧人的山泉煮笋,到当代融合闽菜技法的创意素宴,西禅寺的素食始终以福州的山海馈赠为根,以佛教的慈悲智慧为魂,在千年岁月中书写着 “食禅一味” 的独特篇章。
梵刹坐标:闽江畔的千年禅境
西禅寺的素食文化,首先植根于其精准的地理区位与可考的历史脉络。寺院具体坐落于鼓楼区工业路西侧,距闽江仅 1.5 公里,周边地势平坦,属福州盆地核心区域 —— 这里气候温润(年均气温 19.6℃,年均降水量 1342 毫米),既孕育了寺内 “唐荔宋梅” 的古树群落,也为素食提供了丰富的本地食材:近郊的竹笋、芋艿,闽江沿岸的紫菜、海带,城区菜园的福州特色蔬菜(如瓢羹菜、豆芽),构成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的天然优势。
据清代《福州府志》及寺内现存唐咸通年间《清禅寺碑记》记载,西禅寺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 867 年),由禅宗高僧懒安禅师(俗名黄令超)开山建寺。因寺院位于当时福州城西郊,初名 “清禅寺”;宋天圣年间(1023-1032 年),住持契诚法师扩建后奏请朝廷赐额 “西禅寺”,名称沿用至今。宋代是寺院香火鼎盛期,规模扩至七进院落,僧众达三百余人,素食传统也在此时期初步形成 —— 僧人遵循 “过午不食” 戒律,早餐以米粥、素包为主,午餐则用寺周食材烹制斋菜,多余食材经晾晒、腌制储存,以备冬春之需。
明清时期,西禅寺历经三次重要重修:明洪武十年(1377 年),福州卫指挥同知李兴捐资修复损毁殿堂,增设 “香积厨”(素斋堂),明确素食食材储存与烹饪规范;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住持微妙禅师募资扩建,将闽菜 “重汤头、讲本味” 的技法融入禅斋,形成 “素八珍”“素佛跳墙” 等经典菜品;民国时期,寺院虽受战乱影响,但素食传统未断,寺内素斋堂仍对信众开放。1980 年,在福州市佛教协会主持下,西禅寺启动大规模修复,1983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85 年正式对外开放,素食文化随之全面恢复并逐步发展。
素味溯源:从山林禅斋到闽味融合的千年演变
西禅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以闽地物产为仓,以禅意为魂” 的核心,经历了从质朴到精致的演变,且深度融入福州地域饮食文化基因,形成 “禅味为骨,闽味为魂” 的独特风格。
唐代:山林馈赠的质朴禅斋(867-960 年)
建寺初期,懒安禅师带领僧众开垦寺旁 “西禅田”(今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一带),种植水稻、黄豆、蔬菜,同时采摘寺周山林食材 —— 春日采春笋、蕨菜,夏日摘野菜、菌菇,秋日挖芋艿、板栗,冬日晒笋干、菜干,形成 “四季皆有鲜” 的自给模式。此时的素食极为简单,却蕴藏 “顺应自然” 的禅意:
早餐 “山泉米粥”:用寺内 “懒安泉”(唐时开凿,今仍存于大雄宝殿东侧)的山泉水煮大米粥,搭配腌制的 “福州咸笋干”—— 笋干需提前用山泉浸泡 3 天去咸,口感软嫩,是当时最常见的佐餐小菜;
午餐 “野菜豆腐汤”:将新鲜野菜(如马齿苋、荠菜)切碎,与自制 “福州豆腐” 同煮,仅用少量海盐调味,豆腐需经 “三磨三滤” 手工制作,质地细嫩,吸满野菜鲜味;
待客 “笋尖炒豆皮”:笋尖采自寺后竹林的嫩笋,豆皮由黄豆磨浆后手工压制,炒制时加少许福州老酒提香,是当时接待香客的 “珍品”,《清禅寺碑记》中曾提及 “客至则具笋豆皮,味甚鲜”。
懒安禅师还提出 “食无求丰,唯求清净” 的饮食理念,要求后厨 “少调料、重本味”,这一准则成为西禅寺素食的核心传统,延续至今。
明清:闽菜技法的融入与鼎盛(1368-1911 年)
随着福州成为闽菜发源地,西禅寺素食逐步吸收闽菜精华,尤其明洪武年间 “香积厨” 设立后,形成体系化发展,成为福州素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素八珍” 的诞生:清光绪年间,微妙禅师结合福州 “八珍” 宴席形制,创制 “素八珍”—— 以八种福州本地食材为核心:近郊的竹笋、芋艿,闽江的紫菜、海带,寺内种植的香菇、竹荪,还有福州特色的豆腐、腐竹。烹饪时采用闽菜 “煨”“蒸” 技法,如 “煨素鲍” 用杏鲍菇模拟鲍鱼,加香菇、笋干慢煨 2 小时,汤汁浓稠;“蒸素鸭” 用豆皮包裹芋泥、香菇丁,蒸制后切片,口感软嫩,这道菜品至今仍是寺内素斋的 “镇店之宝”;
“素佛跳墙” 的雏形:受福州经典名菜 “佛跳墙” 启发,西禅寺厨师用素食材复刻其技法 —— 以素鸡、素鸭、香菇、竹荪、笋干为原料,放入陶罐,加用黄豆、海带熬制的素高汤,密封后小火煨 4 小时,虽无荤料,却因汤头醇厚、食材软烂,被信众称为 “素佛跳墙”,成为节庆法会的压轴菜品;
民俗素食传统形成:明清时期,西禅寺形成 “腊八素粥”“端午素粽”“中秋素饼” 等民俗 —— 腊八节用糯米、红豆、桂圆、莲子、板栗等八种食材熬制 “八宝素粥”,需用 “懒安泉” 水慢煮 4 小时,粥成后先供佛,再分施给香客与周边居民;端午节包 “素粽”,以糯米、香菇、笋丁、豆皮为馅,采用福州传统 “三角粽” 形制,咸香入味;中秋节制作 “素饼”,以面粉、芝麻、花生为原料,口感酥脆,是当时的 “伴手礼”。
清光绪年间,住持微妙禅师还编写《西禅素斋谱》,记录 30 道素食的做法,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步骤、文化寓意,如 “笋尖炒豆皮” 象征 “节节高升”,“素佛跳墙” 象征 “团圆美满”,为西禅寺素食传承留下珍贵文献。
现代:戒律坚守与营养升级(1985-2020 年)
1985 年西禅寺对外开放后,素食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 “戒律与营养的平衡”,既坚守佛教素食规范,又顺应现代健康饮食需求:
严格遵循素食戒律:不使用任何动物性食材(包括蛋、奶、蜂蜜),不食用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避免刺激味觉、影响禅修;禁止使用人工添加剂,食材加工过程中不添加防腐剂、色素;
营养搭配优化:邀请福州闽菜大师指导,在传统素斋中加入豆制品(豆腐、豆皮、素鸡)补充植物蛋白,用核桃、芝麻等坚果提升微量元素摄入,用紫菜、海带补充碘元素;针对现代人群 “控糖” 需求,减少传统菜品中的糖量,如 “素饼” 糖分比清代配方降低 30%;
经典菜品复兴与改良:恢复 “素八珍”“素佛跳墙” 等传统菜品,改良烹饪工艺 ——“素佛跳墙” 改用陶瓷炖盅替代陶罐,更易控制火候;“素鸭” 制作时加入少量福州鱼露(素鱼露,用海带、黄豆熬制)提鲜,更贴合福州人 “重鲜” 的口味;新增 “紫菜豆腐汤”“芋泥素羹” 等家常菜品,紫菜选用闽江入海口的 “头水紫菜”,豆腐为福州传统 “嫩豆腐”,口感清爽,成为香客常点的菜品。
这一时期,西禅寺素斋堂还确立 “每日新鲜制作” 原则,食材当天采购、当天使用,剩余斋食免费赠予周边孤寡老人,既避免浪费,又践行 “慈悲济世” 理念。
当代创新:西禅寺素食的 “破圈” 与文化新生(2021 年至今)
进入 21 世纪,随着福州文旅产业的发展与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西禅寺素食不再局限于寺院之内,而是以 “文化载体” 的身份走出山门,在坚守禅意内核的同时,探索与现代生活、福州文化的融合点,实现从 “斋食” 到 “文化符号” 的跨越。
食材创新:闽地物产的当代转化
西禅寺厨师团队始终坚持 “食材本土化”,但也引入现代食材处理技术,让福州特色物产发挥更大价值:
“福州素味” 系列开发:针对福州人 “爱喝汤” 的习惯,推出 “四季素汤”—— 春季的 “春笋香菇汤”,用福州近郊春笋与寺内香菇慢炖;夏季的 “海带绿豆汤”,清热解暑;秋季的 “芋艿排骨汤(素版)”,用素排骨(豆制品)与福州芋艿同炖,汤头浓郁;冬季的 “竹荪鸡汤(素版)”,用素鸡与竹荪熬制,鲜香味美;
非遗食材的融入:与福州脱胎漆器、软木画等非遗项目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食材呈现 —— 如 “素佛跳墙” 用脱胎漆器小盅盛放,“素八珍” 用软木画托盘摆盘,既提升视觉美感,又传播福州非遗文化;
健康食材的引入:结合现代养生理念,引入福州本地药食同源食材,如 “枸杞叶素面”“马齿苋素包”,枸杞叶采自寺内菜园,马齿苋来自近郊田间,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兼具养生功效。
形式创新:从寺院到生活的场景延伸
为让更多人感受西禅寺素食的禅意,寺院推出多种文化体验活动,打破 “素食 = 宗教饮食” 的刻板印象:
“西禅素斋文化节” 举办:2021 年起,每年秋季(农历九月,西禅寺建寺纪念日)举办文化节,邀请福州闽菜名厨、素食达人同台竞技,展示 “素佛跳墙”“素八珍” 等传统菜品与创新素食;开设 “素食烹饪体验课”,由寺内斋厨传授 “素包”“素饼”“素面” 的做法,2023 年文化节吸引超 4 万人次参与;
“禅味素食之旅” 推出:与福州旅行社合作,设计 “一日禅修 + 素斋体验” 线路 —— 游客清晨随僧人诵经,上午参与采菜(在寺内菜园采摘蔬菜)、洗菜,中午品尝素斋,下午学习素食烹饪,傍晚参与 “禅茶会”,在寺内千年荔树下品禅茶、聊素食文化,2024 年该线路接待游客超 2 万人;
“素味伴手礼” 开发:将经典素食制成便携食品,如真空包装的 “素鸭”“素笋干”,礼盒装的 “素饼”“素糕”,包装设计融入西禅寺建筑元素(如大雄宝殿、报恩塔)与福州荔枝文化,成为游客带走的 “福州味道”,2024 年伴手礼销售额超 200 万元,部分收益用于寺院公益事业。
文化创新:慈悲内核与福州民俗的结合
西禅寺素食的创新,始终围绕 “慈悲心” 的核心,并与福州民俗深度融合,让素食成为传递文化与善意的载体:
民俗节日与素食融合:在福州传统节日 “拗九节”,寺内举办 “拗九素粥宴”,用糯米、红枣、桂圆、花生等食材熬制拗九粥,免费分施给老人;端午节包 “素粽”,邀请市民参与包粽活动,体验福州端午民俗;中秋节举办 “月下素宴”,在寺内荔枝园摆宴,用 “素饼”“素羹” 招待游客,赏月品素;
公益与素食结合:每年春节前,启动 “素斋送温暖” 活动,组织志愿者为福州环卫工人、孤寡老人送 “素年饭”(包括素鸡、素鸭、素鱼、素丸子等菜品),2024 年共送出 1800 余份;每月向福州山区学校捐赠 “素食食材包”(如紫菜、海带、豆皮),并附上简易烹饪教程,推广健康素食理念;
文化传播延伸:修订出版《西禅素斋谱(现代版)》,在清代原版基础上新增 40 道创新素食做法,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步骤、营养搭配、文化寓意;开设 “西禅素食文化展厅”,展示素食历史文物(如唐代石臼、明清素斋餐具、《西禅素斋谱》原版)、福州本地食材标本,让游客直观感受素食文化的传承。
素味禅心:西禅寺素食的文化内核与地域价值
剥开西禅寺素食的创新外衣,其核心始终是 “感恩、清净、慈悲” 的禅意,这种内核与福州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深度契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价值。
感恩:对闽地物产的敬畏
西禅寺的僧人在处理食材时,始终保持 “惜物” 的态度:采摘竹笋时,只采直径 5 厘米以上的成熟竹笋,避免破坏竹林生态;清洗紫菜、海带时,用 “懒安泉” 水反复冲洗,避免浪费;烹饪时,按需制作,不剩余食物 —— 这种态度源于佛教 “众生平等” 的理念,也体现对福州物产的敬畏。正如寺内住持本性法师所说:“每一根竹笋、每一片紫菜,都是闽地的恩赐,我们烹饪的不是食物,而是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尊重。”
清净:味觉与心灵的净化
西禅寺素食拒绝辛辣刺激的调料,追求 “本味”,这与佛教 “清净心” 的修行理念相通。例如,“凉拌紫菜” 仅用盐、醋、少量香油调味,紫菜的鲜嫩与山泉的清冽在口中交融,让食客在简单的味觉体验中静下心来;“山泉素粥” 不加任何杂粮,仅用大米与 “懒安泉” 水熬煮,入口绵密,带着大米的天然香甜 —— 这种 “味觉清净”,引导 “心灵清净”,让饮食成为禅修的一部分。许多香客表示,在西禅寺吃一碗素粥,“能暂时忘记城市的喧嚣,找到内心的平静”。
慈悲:与福州民俗的共生
西禅寺素食的 “慈悲” 不仅体现在 “不杀生” 的戒律上,更融入福州 “乐善好施” 的民俗精神。无论是腊八节施粥、拗九节送素粥,还是春节送素年饭,都是 “慈悲济世” 理念的实践。这种实践让素食超越 “个人养生” 的范畴,成为连接寺院与社会的纽带 ——2024 年 “素斋送温暖” 活动中,一位福州环卫工人说:“吃着西禅寺的素年饭,不仅暖胃,更感受到福州人的善意,觉得很温暖。”
食用注意事项与经典菜品推荐
食用注意事项
遵循素食规范:西禅寺素斋严格避免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本地少见无需特别规避,游客若有特殊饮食需求(如习惯食用葱蒜),可提前告知斋堂工作人员;
按需取餐,避免浪费:斋堂内设有 “惜福” 提示,倡导 “光盘行动”,剩余食物可打包带走,但需尊重寺院 “不浪费” 的理念;
注意饮食搭配:福州素食偏汤羹类,部分菜品使用豆制品较多,消化功能较弱的游客(如老人、儿童)建议适量食用,避免腹胀;对海鲜过敏的游客,需提前告知工作人员,避免食用紫菜、海带等海藻类菜品;
尊重宗教礼仪:进入斋堂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用餐前可随僧人默念 “感恩词”(自愿参与),内容为 “感恩天地滋养,感恩食材馈赠,感恩劳作付出,愿食此餐,身心清净”,体现对佛教文化的尊重;斋堂内禁止饮酒、吸烟。
经典菜品推荐
西禅素佛跳墙:寺内 “镇店素斋”,用素鸡、素鸭、香菇、竹荪、笋干、紫菜等食材,加素高汤慢煨 4 小时,汤头浓郁,食材软烂,是节庆法会的压轴菜品;
素八珍:福州特色素宴代表,含八种本地食材,经煨、蒸、炒等技法分别烹制,再拼成一盘,色彩丰富,口感多样,既有禅意,又显闽味;
福州素鸭:传统经典菜品,用豆皮包裹芋泥、香菇丁,蒸制后切片,加素鱼露提鲜,口感软嫩,咸香入味,是香客必点菜品;
紫菜豆腐汤:用闽江入海口 “头水紫菜” 与福州嫩豆腐同煮,加少量香菜,清淡爽口,富含碘元素,适合夏季解暑;
芋泥素羹:福州特色甜品,用福州芋艿蒸熟后压成泥,加素高汤熬制成羹,甜而不腻,兼具健脾养胃功效,是餐后甜品的首选;
西禅素饼:传统节庆食品,以面粉、芝麻、花生为原料,采用福州传统烤饼工艺,口感酥脆,糖分适中,适合作为伴手礼。
结语
当夕阳为西禅寺的报恩塔镀上金边,斋堂的灯光渐次亮起,后厨正用 “懒安泉” 水熬煮明日的素粥,空气中弥漫着香菇与竹笋的鲜香。在这里,一碗素粥藏着闽江的温润,一块素鸭裹着福州的风味,一口素佛跳墙带着千年的禅意 —— 西禅寺的素食,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福州的山海物产、佛教的慈悲智慧、闽菜的精湛技法三者交融的结晶。
从唐代的山泉煮笋,到当代的创意素宴,西禅寺素食走过了一千一百余年,变的是形式与技法,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感恩、对禅意的坚守、对慈悲的践行。它既是福州饮食文化中 “味觉的记忆”,也是佛教文化中 “生活的修行”,更是当代人寻找 “慢生活” 的精神寄托。未来,随着福州文旅产业的发展,西禅寺素食必将继续以 “禅味” 为魂,以 “闽味” 为根,在传统与创新中,书写更多关于味道与心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