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 分类
素肉和植物肉的区别和营养价值发布日期:2021-02-26 浏览次数:

素肉与植物肉的定义与区别


核心定义

素肉:传统豆制品加工的仿荤食品,以大豆蛋白、小麦面筋等为原料,通过膨化、挤压等工艺模拟肉类口感(如素鸡、素鸭)。

 

植物肉:现代科技产物,以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基础,通过高水分挤压、风味物质添加等技术,高度模拟真肉的质地、色泽和风味(如Beyond Meat汉堡肉饼)。

 

 

关键差异


维度

素肉

植物肉

技术工艺

传统手工或简单机械加工

高精度挤压、分子级风味重组

口感风味

松软、豆腥味明显

接近真肉的纤维感与多汁感

原料

大豆分离蛋白、谷物粉

豌豆浓缩蛋白、椰子油(模拟脂肪)

目标人群

素食者、宗教饮食需求者

弹性素食者、环保倡导者

 




素肉与植物肉的食用建议


能否多吃?

营养局限性:

高钠高脂:部分植物肉为提升口感添加椰子油(饱和脂肪占比高)、盐分(钠含量达300-600mg/100g),长期过量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

 

营养失衡:缺乏维生素B12、血红素铁,需通过其他食物或补充剂弥补。

热量问题:100g植物肉热量约221大卡,与牛肉(250大卡)相近,但蛋白质吸收率低(植物蛋白利用率仅为动物蛋白的60-70%)。

 

结论:建议适量食用,替代部分红肉而非完全取代天然食材。

 

食素者是否适合?

全素者:可食用,但需注意选择无动物成分(如蜂蜜、乳清蛋白)的纯素植物肉。

蛋奶素者:可灵活搭配,但需控制加工素肉的摄入量(如每周≤3次)。

特殊需求:孕妇、儿童需谨慎,建议以天然豆类、坚果为主,植物肉为辅。

 




科学食用指南


优选产品标准

低钠:钠含量≤300mg/100g(如部分国产植物肉品牌)。

低脂:饱和脂肪≤2g/100g,优先选择非转基因原料。

高蛋白:蛋白质≥15g/100g,搭配全谷物提升吸收率。

 

搭配建议

补铁:植物肉+彩椒(维生素C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

B12:植物肉+营养酵母或强化植物奶。

控油盐:避免油炸,选择蒸煮、凉拌等低加工方式。

 

消费场景推荐

替代红肉:每周1-2次用植物肉汉堡、肉饼替代牛肉、猪肉。

便捷蛋白源:健身餐、露营时作为高蛋白零食。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植物肉=健康

真相:部分产品高钠、高饱和脂肪,需查看营养标签。

 

误区2素肉和植物肉完全相同

真相:素肉更侧重仿形,植物肉追求口感与营养的科技升级。

 

误区3食素者必须吃植物肉

真相:天然豆类、菌菇类已能满足蛋白质需求,植物肉仅为多样化选择。

 




总结

素肉是传统仿荤食品,植物肉是现代科技产物,两者均属植物基蛋白范畴。食素者可适量食用植物肉,但需关注营养均衡与加工方式。选择时优先低钠、低脂产品,并搭配天然食材补充关键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