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 分类
伪装素食隐藏加工产品有哪些成分?发布日期:2022-09-13 浏览次数:

高危添加剂识别表

添加剂类别

典型代表

健康风险

伪装名称/混淆词

常见产品

动物源添加剂

明胶

或含重金属铬,长期致骨质疏松

"食用胶"(未注植物来源)

素果冻、软糖


胭脂虫红(E124

过敏风险

"天然红色素"

仿荤素肉着色

化学合成剂

苯甲酸钠(E211

肝肾负担,与VC反应生成苯

"防腐保鲜剂"

即食素菜、酱料


氢化植物油

心血管疾病风险

"植脂末""精炼植物油"

素食蛋糕、植物奶油

争议性成分

卡拉胶(E407

过量致肠胃炎症

"海藻胶"

植物奶、素冰淇淋


阿斯巴甜(E951

2023年被列为可能致癌物

"无糖甜味剂"

零卡素食饮料

 

:配料表中"酵母提取物"实为味精替代品,具成瘾性风险"二氧化硫"常见于果干蜜饯,可刺激呼吸道

 

防腐剂

常见名称: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

风险: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过敏、肝肾损伤,长期使用含亚硫酸盐的食品可能诱发哮喘。

商家话术:天然防腐”“零防腐剂(实际可能用高温灭菌或真空包装掩盖变质原料)。

 

色素

常见名称:焦糖色(E150)、胭脂红(E124)、亮蓝(E133)、柠檬黄(E102)。

风险:合成色素可能影响儿童神经发育,部分天然色素(如栀子黄)需注意是否含重金属残留。

 

增稠剂与凝固剂

常见名称:卡拉胶、琼脂、明胶、黄原胶、瓜尔胶。

风险:过量使用可能引发肠胃不适,部分胶类(如卡拉胶)与肠道炎症相关。

 

香精与香料

常见名称:乙基麦芽酚、食用香精(如草莓香精”“焦糖香精)。

风险:化学合成香精可能降低味觉敏感度,部分天然香料实为工业提取物。

 

甜味剂

常见名称: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三氯蔗糖。

风险: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引发代谢紊乱。

 

混淆性术语

植物基胶体:如海藻胶实为卡拉胶,芦荟胶可能含化学稳定剂。

零反式脂肪酸:可能含棕榈油、植脂末,高温加工后仍生成反式脂肪。

复合营养素:混合多种添加剂(防腐剂+色素+增稠剂),逃避单一成分标注。

 

 




专业名词解密指南

需警惕的"健康伪概念"

植物蛋白未标注Non-GMO可能含转基因成分  

天然风味可能含人工合成香精(如乙基麦芽酚)

零防腐剂可能添加双倍盐/糖替代防腐功能

焦糖色工业法生产或含4-甲基咪唑(潜在致癌物)  

 

安全成分示例(可放心)

抗坏血酸(维生素C)  

柠檬酸(天然果酸)  

琼脂(海藻提取)  




绿色食品选购四步法

查标识有效性

真绿色食品:包装同时具备"绿色食品标志+企业信息码"(如LB-XX-XXXXXXXXXX

注意A级(绿底白字)允许限用农药,‌AA级(白底绿字)已取消,现行最高标准为"有机认证"‌

 

辨认证权威性

 

认证类型

添加剂限制

辨别要点

有机认证

禁止合成添加剂

认准"中国有机产品"绿白标志

绿色食品A

允许限定种类/用量

标志下方需印"A"字样

企业自标"纯天然"

无法律约束力

需配合第三方检测报告

 

 

读配料表禁区

立即放弃的情况:

前三位出现:糖、盐、氢化油  

E102/E124/E211等高风险编码  

标注"香精"但未注明天然来源

技巧:配料≥5行或含"柠檬黄"等人工色素的深加工食品慎购

 

 

感官排除法

颜色异常艳:仿荤素肉红得反光疑含胭脂红

香味刺鼻:未开封即浓烈气味人工香精信号

保质期过长:含水素食保质1年以上防腐剂超标嫌疑




权威检测验证渠道

‌CMA认证机构:具法律效力的检测资质(非CNAS

报告查验: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核对机构资质及检测范围

关键指标送检:重点关注防腐剂(苯甲酸)、色素(柠檬黄)、甜味剂(糖精钠)残留量

消费提示:优先选择配料表≤3行的基础加工品(如冻干豆腐干),并核查有机认证编码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