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迎泽区的老城街巷间,一座红墙黄瓦的寺院静立在五一广场东侧 —— 山门题 “崇善寺” 三字,院内大悲殿飞檐斗拱,古柏苍翠,这便是有 “晋阳第一禅林” 之称的太原崇善寺。作为山西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崇善寺不仅承载着隋代至今的华严宗传承,更以 “晋味素斋、清净禅心” 的素食文化,成为太原饮食中兼具 “三晋质朴” 与 “佛教清净” 的独特符号。从隋代僧人的杂粮粥饭,到当代融合平遥豆腐、晋南小米的创意素宴,崇善寺的素食始终以山西的黄土物产为根,以佛教 “农禅并重、惜福节用” 的理念为魂,在岁月流转中书写着 “食禅一味” 的晋阳饮食故事。
一、梵刹坐标:老城核心的千年禅境
崇善寺的素食文化,首先植根于其精准的地理区位与厚重的佛教历史。寺院具体坐落于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 9 号,地处太原老城核心区,东接五一路(商业街区),西临五一广场(城市地标),南靠迎泽大街(交通主干道),北近太原古县城遗址 —— 这种 “闹中取静” 的城市格局,既便于香客往来,又能依托山西 “黄土农耕” 的优势获取食材:晋南的小米、平遥的豆腐、汾阳的核桃、晋中的南瓜与蔬菜,为素食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提供了天然条件。
据《太原市志》《山西通志・宗教志》及寺内现存《崇善寺重修碑记》记载,崇善寺的前身可追溯至隋开皇年间(581-600 年),由高僧昙鸾法师始建,初名 “白马寺”;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太宗李世民巡幸晋阳(今太原),为纪念阵亡将士敕改 “宗善寺”,确立 “华严宗弘法道场” 地位,“农禅素食” 传统初步形成 —— 僧人开垦寺田(今寺院周边 “寺田巷” 即源于此),自种粮食蔬菜,以 “粥茶为食,简约修行”;宋、金、元三代,寺院历经战火,多次重修,素食体系在动荡中延续;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 年),晋王朱棡扩建寺院,改名 “崇善寺”,规模达 “七进院落,殿宇千间”,香积厨(素斋堂)臻于完善,素食发展至鼎盛,形成 “晋阳素八珍” 等经典菜品;明末清初,寺院部分建筑毁于火灾,仅存大悲殿;1949 年后,政府多次拨款修复,1983 年崇善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 年香积厨重建,素食文化得以全面恢复并创新发展。
二、素味溯源:从晋阳禅斋到晋味融合的发展
崇善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华严宗修行需求” 与 “山西地域特色” 两大核心,经历了从 “隋唐简约” 到 “晋味浓郁” 的演变,形成了 “禅意清净、晋味鲜明” 的独特风格,且始终遵循佛教 “不食五辛、农禅并重” 的戒律规范(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
隋唐:晋阳禅斋的 “粥茶根基”
隋代昙鸾法师驻锡与唐代寺院兴盛期间,崇善寺确立 “农禅并重” 模式,僧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开垦寺田种植粟米(晋南小米)、小麦、蔬菜,素食完全服务于禅修,核心是 “简约、定量、修心”:
日常斋饭:践行 “过午不食”,早餐为 “小米粥 + 咸菜”,小米来自晋南寺田自种,颗粒饱满、米香浓郁,咸菜是僧人用寺内腌制的萝卜干、芥菜(仅用盐与少量山西老陈醋调味,醋能提鲜且符合山西饮食习惯);午餐为 “麦饭 + 一菜一汤”,麦饭是小麦粒煮制的糙米饭,菜多为清炒晋中小菜(春季菠菜、夏季茄子),汤为豆腐汤(用平遥豆腐切块,仅加盐调味);
禅茶与素斋:唐代华严宗僧人在禅修间隙以 “晋阳老茶” 待客,茶后辅以 “素饼”(小麦粉加汾阳核桃碎烤制,无油无糖),这种 “茶食结合” 的方式,既解禅修疲惫,又传递 “简约禅意”;
惜福传统:昙鸾法师倡导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求僧众按需取餐,剩余饭菜需晒干储存(如干饭磨成粉,下次煮粥时加入),严禁浪费,这种 “惜福” 理念至今仍是崇善寺素食的核心准则。
寺内现存唐代 “石碾”(用于碾磨小米)与 “醋坛” 遗存,印证了当时素食 “自耕自食、融入晋味” 的特点;唐代《晋阳寺院录》中也提及 “崇善寺素斋,小米粥甚香,醋拌咸菜,清冽开胃”,可见当时崇善寺素食已具晋地特色。
明代:晋阳素斋的 “晋味定型”
明代晋王朱棡扩建寺院后,崇善寺香火鼎盛,僧众达数百人,素食在融合山西各地物产的基础上形成完整体系,《崇善寺素斋谱》(现存于山西博物院)记录了 30 道经典素食的做法,标志着 “晋阳素斋” 的成熟:
“晋阳素八珍” 定型:选用山西八大特产食材 —— 晋南小米、平遥豆腐、汾阳核桃、晋中介休粉条、太谷红枣、忻州蘑菇、吕梁土豆、运城芦笋,经蒸、煮、煨、拌等技法分别烹制,再拼成一盘,既有 “八” 的吉祥寓意,又展现了山西物产的丰富性,其中 “核桃素鸡丁”(用核桃模拟鸡丁口感)、“豆腐素丸子”(平遥豆腐加粉条炸制)至今仍是经典;
山西面食的素食化改造:将山西传统面食 “刀削面”“剔尖” 改造为素食版本 ——“素刀削面” 用素高汤(香菇、红枣熬制)煮面,加入豆腐丝、海带丝、土豆丁,浇上山西素卤(黄豆、香菇、辣椒熬制);“素剔尖” 搭配番茄鸡蛋卤(用植物蛋替代鸡蛋,符合戒律),保留山西面食的筋道口感,成为斋堂的热门菜品;
晋味调料的运用:引入山西特产的老陈醋、晋南花椒、运城辣椒作为调味核心,如 “凉拌菠菜” 用老陈醋、香油调味,“素卤” 用花椒、辣椒提香,既符合山西人 “无醋不欢” 的口味,又不违反素食戒律,形成 “酸香爽口” 的晋味素斋特色。
明代文人王翰在《晋阳杂记》中提及 “崇善寺素斋,刀削面甚佳,醋卤鲜香,核桃素鸡,味如真肉”,可见当时崇善寺素食已具广泛影响力。
近现代:戒律坚守与晋味传承
1949 年后尤其是 1990 年香积厨重建后,崇善寺素食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 “戒律与营养的平衡”,既坚守佛教素食规范,又顺应现代健康饮食需求:
严格遵循素食戒律:不使用任何动物性食材(包括蛋、奶、蜂蜜),不食用 “五辛”,禁止使用人工添加剂,确保食材天然;针对山西人爱吃的 “醋”,专门选用无酒精添加的山西老陈醋,避免刺激味觉;
营养搭配优化:邀请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专家指导,在传统素斋中加入晋南小米(补充碳水)、平遥豆腐(补充植物蛋白)、汾阳核桃(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太谷红枣(补充维生素),解决传统素食 “蛋白不足” 的问题,如 “小米豆腐粥”(小米 + 豆腐同煮)、“核桃红枣素糕”(核桃 + 红枣 + 小米粉蒸制);
晋味经典菜品升级:将 “晋阳素八珍” 中的 “豆腐素丸子” 升级为 “清蒸豆腐素丸子”(减少油炸,更健康),“素刀削面” 的素高汤改为 “香菇红枣小米汤”(增加营养),同时保留 “酸香” 核心口味,适配现代健康饮食理念。
三、当代创新:崇善寺素食的 “晋味禅心” 破圈
进入 21 世纪,随着山西文旅产业发展(太原成为 “晋商文化旅游目的地”),崇善寺素食不再局限于寺院之内,而是以 “文化载体” 的身份走出山门,在坚守禅意内核的同时,探索与现代生活、山西文化、晋商元素的融合点,实现了从 “斋食” 到 “文化符号” 的跨越。
食材创新:山西特产的深度挖掘
崇善寺与山西各地农户、老字号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向采购 “山西特色素食食材”,形成 “从田间到斋堂” 的可持续供应链,凸显晋地特色:
“晋味素宴” 开发:结合山西 “晋商文化” 身份,推出 “晋商素宴”,菜品命名与晋商历史呼应 ——“票号素鲍”(用杏鲍菇模拟鲍鱼,象征晋商票号的财富)、“驼队素肉”(用豆皮包裹核桃、香菇,形似驼队驮货,呼应晋商驼道文化)、“晋商素面”(刀削面加素卤,配太谷饼,模拟晋商赶路饮食),每道菜品均配有文化解说卡,让食客在品尝的同时了解晋商历史;
山西特产的深度利用:与平遥 “冠云” 豆腐厂合作,定制 “崇善寺素斋专用豆腐”(口感更紧实,适合煎、炸、炖);与汾阳 “汾州核桃” 合作社合作,开发 “核桃素零食”(烤核桃、核桃糕);与太谷 “荣欣堂” 合作,推出 “素太谷饼”(无猪油添加,用植物油替代),这些食材既用于斋堂烹饪,也开发为 “晋味素食伴手礼”,2024 年伴手礼销售额超 150 万元,部分收益用于寺院公益事业;
应季食材的创意开发:春季推出 “芦笋素饺”(运城芦笋 + 平遥豆腐馅),夏季推出 “番茄素面”(晋南番茄 + 素高汤煮刀削面),秋季推出 “南瓜素粥”(晋中南瓜 + 晋南小米熬制),冬季推出 “土豆素丸子”(吕梁土豆 + 粉条炸制),每个季节的菜品均选用当季山西特产,确保食材新鲜与地域特色。
形式创新:从寺院到生活的场景延伸
为让更多人感受崇善寺素食的禅意与晋味,寺院推出多种文化体验活动,打破 “素食 = 宗教饮食” 的刻板印象:
“崇善晋味素斋文化节” 举办:2018 年起,每年秋季(农历九月,崇善寺建寺纪念日)举办 “太原崇善寺晋味素斋文化节”,邀请山西名厨、素食达人同台竞技,展示 “晋阳素八珍”“山西素面食” 等特色菜品;同时开设 “素食烹饪体验课”,由寺内斋厨传授 “素刀削面”“豆腐素丸子”“核桃素糕” 的做法,2024 年文化节吸引超 8 万人次参与,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 30%,成为传播山西素食文化的重要平台;
“禅味素食之旅” 推出:与太原文旅企业合作,设计 “一日禅修 + 晋味素斋体验” 线路 —— 游客清晨随僧人诵经,上午参与采菜(在寺内菜园或晋南合作农场采摘蔬菜)、洗菜,中午品尝 “晋味素宴”,下午学习山西素食面食制作(如素刀削面),傍晚参与 “禅茶会”(用晋阳老茶搭配素太谷饼),这种 “沉浸式” 体验每年吸引超 5 万游客,成为太原文旅的特色项目;
“晋味素食课堂” 进社区:每月走进太原迎泽区、杏花岭区的社区,面向居民开设 “素食养生讲座”,内容包括 “山西冬季素食养生”“老年人晋味素食搭配” 等 —— 例如讲解 “小米豆腐粥” 如何健脾养胃,“核桃红枣素糕” 如何补充营养;现场演示 “素刀削面” 的制作技巧,发放《崇善寺晋味素食食谱》,2024 年已举办 20 场,受益人数超 1200 人。
文化创新:慈悲内核与晋地民俗的结合
崇善寺素食的创新,始终围绕 “慈悲心” 的核心,并与山西民俗深度融合,让素食成为传递文化与善意的载体:
民俗节日与素食融合:在山西传统节日 “腊八节”“春节”“中秋节”,寺院推出特色素食活动 —— 腊八节用晋南小米、太谷红枣、汾阳核桃、吕梁土豆等八种食材熬制 “晋味八宝素粥”,需用寺院古井 “大悲泉” 的泉水慢火熬煮 6 小时;春节前举办 “素饺子宴”,以平遥豆腐、香菇、笋丁、粉条为馅,邀请周边居民与游客共同包制,象征 “清净团圆”;中秋节则推出 “素月饼”(用小米粉做皮,红枣、核桃为馅),保留山西月饼的酥软口感,这些活动已成为太原民俗的一部分;
公益与素食结合:每年春节前,启动 “素斋送温暖” 活动,组织志愿者为太原的环卫工人、孤寡老人送 “素年饭”(包括素刀削面、豆腐素丸子、小米粥、素太谷饼),2024 年共送出 3000 余份素年饭;每月向太原山区学校捐赠 “晋味素食食材包”(如晋南小米、平遥豆腐干、太谷红枣、汾阳核桃),并附上简易烹饪教程(如 “小米粥”“豆腐素丸子” 做法),推广健康素食理念;结合山西 “慈善之乡” 的传统,设立 “崇善素食公益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家庭的餐饮健康项目;
文化传播延伸:修订出版《崇善寺晋味素斋谱(现代版)》,在明代原版基础上新增 50 道创新素食做法,包括食材选择(标注山西产地)、烹饪步骤、营养搭配、文化寓意,如 “票号素鲍” 对应 “晋商票号文化”,“驼队素肉” 对应 “晋商驼道精神”;开设 “崇善素食文化展厅”,展示崇善寺素食的历史文物(唐代石碾、明代素斋餐具、《崇善寺素斋谱》原版)、山西特色食材标本(晋南小米、平遥豆腐、汾阳核桃),以及晋商文化与素食的关联展品(如晋商驼队模型、票号账本),让游客直观感受素食文化与晋地文化的融合。
四、素味禅心:崇善寺素食的文化内核
剥开崇善寺素食的创新外衣,其核心始终是 “感恩、清净、慈悲” 的禅意,这种内核与山西 “质朴、务实、重情义” 的人文精神深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 “晋味禅心”。
感恩:对黄土物产的敬畏
崇善寺的僧人在处理食材时,始终保持 “惜物” 的态度,这源于对山西黄土高原物产的敬畏 —— 山西十年九旱,食材来之不易,僧众采摘晋南小米时,会珍惜每一粒粮食;制作平遥豆腐时,会充分利用豆渣(炸成素丸子);储存太谷红枣时,会仔细挑选,避免浪费。正如寺内住持释昌明法师所说:“山西的小米、豆腐、核桃,都是黄土高原的馈赠,我们烹饪的不是食物,而是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对晋地百姓的敬意。”
清净:味觉与心灵的净化
崇善寺素食拒绝辛辣刺激的调料(除山西辣椒用于提香外,严格避免五辛),追求 “本味” 与 “酸香” 的平衡,这与佛教 “清净心” 的修行理念相通。例如,“小米粥” 仅用晋南小米与大悲泉水熬制,入口绵密,带着小米的天然香甜;“凉拌菠菜” 用山西老陈醋、香油调味,酸香爽口,不掩盖菠菜的本味 —— 这种 “味觉清净”,实则是为了引导 “心灵清净”,让饮食成为禅修的一部分。许多香客表示,在崇善寺吃一碗 “素刀削面”,“能让人暂时忘记城市的喧嚣,找到内心的平静,这就是晋味里的禅意”。
慈悲:与晋地民俗的共生
崇善寺素食的 “慈悲” 不仅体现在 “不杀生” 的戒律上,更融入山西 “乐善好施” 的民俗精神。无论是腊八节施粥、春节送素年饭,还是向山区学校捐赠食材,都是 “慈悲济世” 理念的实践;而 “晋商素宴” 的开发,则是对山西 “晋商文化” 的呼应 —— 用素食讲述晋商故事,让游客在品尝中感受晋地文化的厚重。这种实践让素食超越了 “个人养生” 的范畴,成为连接寺院与社会、传承晋地文化的纽带 ——2024 年 “素斋送温暖” 活动中,一位太原环卫工人说:“吃着崇善寺的素刀削面,就像吃着家里的饭一样,暖胃又暖心,这就是太原人的情义。”
五、食用注意事项与经典菜品推荐
食用注意事项
遵循素食规范:崇善寺素斋严格避免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本地少见无需特别规避,游客若习惯食用这些调料,可提前告知斋堂工作人员;
适应晋味口感:素斋以 “酸香” 为核心(使用山西老陈醋),不常吃酸的游客可提前说明,工作人员会减少醋的用量;
按需取餐,避免浪费:斋堂内设有 “惜福” 提示,倡导 “光盘行动”,剩余食物可打包带走,但需尊重寺院 “不浪费” 的理念;
注意饮食搭配:山西素食偏面食与豆制品,消化功能较弱的游客(如老人、儿童)建议适量食用,避免腹胀;对豆制品过敏的游客,需提前告知工作人员,调整菜品;
尊重宗教礼仪:进入斋堂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用餐前可随僧人默念 “感恩词”(自愿参与),内容为 “感恩天地滋养,感恩食材馈赠,感恩劳作付出,愿食此餐,身心清净”,体现对佛教文化的尊重;斋堂内禁止饮酒、吸烟,禁止谈论荤食。
经典菜品推荐
晋阳素八珍:崇善寺 “镇寺素斋”,选用晋南小米、平遥豆腐、汾阳核桃等八种山西特产,经蒸、煮、炸、拌分别烹制,拼成一盘,酸香爽口,口感丰富,是体验晋味素斋的必点菜品,适合多人共享;
素刀削面:山西面食的素食经典,用素高汤(香菇、红枣熬制)煮刀削面,加入豆腐丝、海带丝、土豆丁,浇上山西素卤(黄豆、香菇、辣椒熬制),筋道入味,酸香开胃,适合午餐食用;
豆腐素丸子:平遥豆腐加晋中介休粉条、香菇丁炸制,外酥里嫩,蘸山西老陈醋食用,口感更佳,是斋堂的热门小吃,可作为餐前开胃菜或伴手礼;
核桃红枣素糕:汾阳核桃、太谷红枣与晋南小米粉蒸制,甜而不腻,软糯香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与维生素,适合早餐或下午茶,老人、儿童均可食用;
晋味八宝素粥:腊八节经典粥品,用晋南小米、太谷红枣、汾阳核桃、吕梁土豆、运城红豆、忻州莲子、晋中花生、大同枸杞熬制,慢火煮 6 小时,营养丰富,暖身养胃,冬季食用最佳;
素太谷饼:山西太谷饼的素食版本,用晋南小麦粉、植物油、太谷红枣泥制作,无猪油添加,酥软香甜,是斋堂的伴手礼热门选择,可作为零食或早餐搭配粥品。
结语
当夕阳为崇善寺的红墙镀上金边,斋堂的灯光渐次亮起,后厨正用大悲泉的泉水熬煮晋南小米粥,空气中弥漫着小米的醇香与山西老陈醋的酸香。在这里,一碗素刀削面藏着晋商文化的厚重,一块豆腐素丸子裹着平遥豆腐的鲜嫩,一口八宝素粥带着山西各地的物产馈赠 —— 崇善寺的素食,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山西黄土物产、华严宗禅意、晋地民俗三者交融的结晶。
从隋代的小米粥饭,到当代的晋商素宴,崇善寺素食走过了一千四百余年,变的是形式与技法,不变的是对黄土的感恩、对禅意的坚守、对慈悲的践行。它既是山西饮食文化中 “味觉的记忆”,也是佛教文化中 “生活的修行”,更是晋地文化中 “传承与创新” 的载体。未来,随着山西 “文旅融合” 的进一步推进,崇善寺素食必将继续以 “晋味禅心” 为魂,以 “晋阳” 为根,在传统与创新中,书写更多关于味道与心灵、文化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