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德市双桥区的避暑山庄东北侧,一座融合藏汉建筑风格的寺院巍然矗立 —— 红墙金顶映着普陀宗乘之庙的剪影,大雄宝殿内檀香袅袅,这便是清代 “外八庙” 中规模最大、地位最尊的普宁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华北的重要道场,普宁寺不仅承载着 “民族团结、皇家祈福” 的历史使命,更以 “藏汉融合禅斋、承德物产为根” 的素食文化,成为承德饮食中兼具 “皇家庄重” 与 “草原清新” 的独特符号。从清代供皇室与僧众的 “素斋贡品”,到当代融合隆化大米、平泉蘑菇的创意素宴,普宁寺的素食始终以承德的山林物产为基,以藏传佛教 “清净修行、慈悲济世” 的理念为魂,在岁月流转中书写着 “食禅一味” 的热河饮食故事。
梵刹坐标:热河行宫旁的藏汉禅境
普宁寺的素食文化,首先植根于其精准的地理区位与厚重的皇家佛教历史。寺院具体坐落于承德市双桥区普宁路 1 号,地处避暑山庄东北侧 “外八庙” 核心区,东接磬锤峰景区,西临避暑山庄(清代皇家行宫),南靠承德市区,北望内蒙古草原 —— 这种 “行宫 + 草原 + 山林” 的格局,既契合清代皇室 “夏季理政、联络蒙藏” 的需求,又能依托承德 “山林农耕 + 草原物产” 的优势获取食材:周边山林的蘑菇、榛子,承德平原的隆化大米、围场土豆,草原边缘的豆类、莜麦,以及本地特产的杏仁、山楂,为素食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提供了天然条件。
据《承德府志》《外八庙志》及寺内现存《普宁寺碑记》记载,普宁寺由清乾隆皇帝敕令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 年),旨在 “纪念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安抚蒙藏信徒”,取 “普天安宁” 之意;寺院建筑融合汉式歇山顶与藏式碉楼风格,前半部分为汉传佛教布局(山门、大雄宝殿),后半部分为藏传佛教格局(曼荼罗坛城、大乘之阁),是藏汉文化融合的典范;建寺之初便设立 “香积厨”,为皇室、驻寺喇嘛(最多时达 200 余人)提供素斋,确立 “皇家供斋 + 喇嘛修行斋” 双重素食体系;民国时期,寺院虽受战乱影响,但素食传统未断;1949 年后,政府多次拨款修复,1961 年普宁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与素食供应,200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素食文化随之向 “文化传播” 延伸。
素味溯源:从皇家供斋到地域融合的发展
普宁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藏传佛教修行需求”“皇家供斋规格” 与 “承德地域特色” 三大核心,经历了从 “皇家庄重” 到 “热河味浓” 的演变,形成了 “清净典雅、藏汉融合” 的独特风格,且始终遵循藏传佛教 “不食五辛、不食荤腥、过午不食” 的戒律规范(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
清代(1755-1911):皇家供斋与喇嘛修行斋的双重体系
乾隆建寺后,普宁寺素食分为 “皇家供斋” 与 “喇嘛日常斋” 两类,规格与食材差异显著,但均坚守藏传佛教素食戒律:
皇家供斋:专为乾隆皇帝及皇室成员祈福、驻跸时准备,食材由皇家御田(承德本地设有御田,种植隆化大米、蔬菜)与内务府专供,特点是 “精致、多样、寓意吉祥”:
菜品多以 “素仿荤” 呈现(不违反戒律,仅形似),如 “素烤鹿肉”(用承德平泉蘑菇压制,加草原野果调味,模拟鹿肉口感)、“素燕窝”(用银耳加杏仁露炖制)、“素鱼”(用山药泥塑形,裹淀粉炸制),既符合皇室饮食审美,又坚守素食;
主食以 “隆化御米糕”(隆化大米磨粉,加少量蜂蜜蒸制)、“莜麦素饺”(莜麦面做皮,白菜蘑菇馅)为主,搭配 “杏仁露”(承德杏仁磨制,清热解渴);
宴席遵循 “八碟八碗” 的皇家规格,餐具用青花瓷器,体现庄重感,《热河志》中记载 “普宁寺供斋,素馔精致,仿荤而无腥,合喇嘛戒,亦合皇家味”。
喇嘛日常斋:服务于驻寺喇嘛,食材来自寺院自垦 “寺田”(今普宁寺周边仍有 “寺田沟” 地名)与周边农户供应,特点是 “简约、定量、清净”:
日常遵循 “过午不食”,早餐为 “莜麦粥 + 咸菜”(莜麦来自草原边缘,咸菜是喇嘛用白菜、萝卜腌制,仅用盐调味);午餐为 “隆化米饭 + 一菜一汤”,菜多为清炒蘑菇(平泉香菇、承德榛蘑)或土豆炖豆腐,汤为黄豆汤(本地黄豆熬制);
宗教节日(如藏历新年、雪顿节)供应 “精进素斋”,如 “八吉祥素宴”(用八种食材象征藏传佛教 “八吉祥”,如用杏仁象征 “宝伞”、用蘑菇象征 “法轮”),但仍以简约为主,不追求奢华;
惜福传统:喇嘛需按需取餐,剩余饭菜需晒干储存(如干饭磨成粉,下次煮粥时加入),严禁浪费,藏传佛教 “爱惜粮食” 的教义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寺内现存清代 “香积厨” 遗址(今已修复为素食文化展厅),出土的青花素斋碗、磨米石碾,印证了当时素食 “皇家与修行并重” 的特点。
近现代(1912-2000):戒律坚守与地域味的传承
民国至 20 世纪末,普宁寺素食在动荡中坚守传统,同时逐渐融入承德民间饮食特色,摆脱 “皇家专供” 的局限,走向 “大众共享”:
民国时期:皇室退出后,素食转为 “喇嘛修行 + 信众供养” 模式,食材仍以本地为主,取消 “素仿荤” 的皇家样式,回归简约,如 “蘑菇炒白菜”“土豆炖豆腐”“莜麦粥” 成为主流,信众供养时多带本地特产的杏仁、山楂,融入素斋,形成 “喇嘛斋 + 民间味” 的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至 2000 年:1986 年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后,香积厨重建,素食在保留藏传佛教戒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承德地域食材:
恢复 “喇嘛斋” 传统,同时向游客开放 “素斋体验”,推出 “承德素三珍”(平泉蘑菇、隆化大米、围场土豆)为核心的菜品,如 “蘑菇炖土豆”“大米素糕”;
邀请承德本地厨师与藏传佛教喇嘛共同优化食谱,在 “清净” 基础上提升适口性,如用少量承德山楂汁为素斋提鲜(不违反戒律),解决传统素斋 “味淡” 的问题;
1995 年,寺院制定《普宁寺素斋戒律》,明确 “不食五辛、不食荤腥、不添加人工调料” 三大原则,确保素食符合藏传佛教规范,同时标注 “承德特产食材” 来源,增强地域辨识度。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菜品 “蘑菇土豆炖豆腐”,用平泉香菇、围场土豆、本地豆腐慢炖,加少量盐与山楂汁调味,既保留藏传佛教的清净,又有承德 “山野味”,成为信众与游客最喜爱的斋菜之一。
当代创新:普宁寺素食的 “热河禅味” 破圈
进入 21 世纪,随着承德文旅产业发展(普宁寺成为 “承德避暑山庄 - 外八庙” 世界文化遗产核心景点),普宁寺素食在坚守 “藏传佛教内核” 的同时,开启 “文化 + 地域 + 公益 + 文旅” 的创新模式,让 “热河禅味” 走出寺院,成为传播藏传佛教文化与承德地域特色的载体。
食材创新:承德特产的深度挖掘与可持续
普宁寺与承德本地农场、老字号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向采购 “承德特色素食食材”,形成 “从产地到斋堂” 的可持续供应链,凸显热河地域特色:
承德山林物产的全方位利用:
平泉蘑菇:开发 “蘑菇系列素斋”,如 “香煎平泉香菇”(用少量植物油煎制,加盐调味)、“榛蘑炖土豆”(承德榛蘑 + 围场土豆,慢炖至软烂)、“蘑菇素饺”(香菇 + 榛蘑做馅,莜麦面做皮),平泉蘑菇的鲜香与素斋的清净完美融合,2023 年 “平泉蘑菇素斋” 被评为 “承德非遗美食”;
隆化大米:升级 “皇家御米糕”,用隆化有机大米磨粉,加少量承德山楂汁(提甜,无添加糖)蒸制,推出 “隆化米糕伴手礼”,包装融入普宁寺藏式建筑元素;
承德杏仁:开发 “杏仁系列”,如 “杏仁素汤”(杏仁磨浆熬制,清热润肺)、“杏仁素饼”(杏仁粉 + 莜麦粉烤制,无油),杏仁的清香与藏传佛教 “清热” 的需求契合,适合秋冬食用;
围场土豆:推出 “土豆素丸子”(土豆泥加面粉炸制)、“土豆炖黄豆”,围场土豆的粉糯让素斋更饱腹,适合作为主食替代。
草原与山林物产的融合:
莜麦(草原边缘特产)与蘑菇(山林特产)结合,开发 “莜麦蘑菇粥”(莜麦煮烂后加蘑菇丁),既有草原的粗犷,又有山林的鲜香;
山楂(承德丘陵特产)与杏仁结合,开发 “山楂杏仁素羹”(山楂煮烂后加杏仁浆),酸甜适口,既解腻,又符合藏传佛教 “清热” 的教义;
节气食材精准匹配:结合承德四季分明的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推出 “二十四节气热河素宴”,如清明的 “香椿拌豆腐”(承德本地香椿)、夏至的 “冬瓜蘑菇汤”(清热解暑)、秋分的 “杏仁粥”(润肺)、冬至的 “莜麦素饺”(暖身),每个节气套餐均配有藏传佛教 “节气祈福” 解说,如 “冬至素饺,愿众生暖身暖心”。
技法创新:藏传禅意与承德味的平衡
在保留 “蒸、煮、炖、烤” 等传统技法基础上,普宁寺对素食进行 “健康化、精致化” 升级,既不脱离藏传佛教 “清净” 理念,又符合现代饮食需求,同时凸显承德地域技法:
传统藏式技法优化:
“烤素馔” 升级:藏传佛教喇嘛传统上有 “烤食” 习惯,普宁寺将其升级为 “无油烤蘑菇”(平泉香菇用烤箱低温烤制,不加油,仅用盐调味),保留烤食的香,又减少油脂,符合健康理念;
“熬煮素汤” 升级:传统喇嘛素汤为 “清水熬煮”,现加入承德杏仁、山楂,熬制 “杏仁山楂素汤”,酸甜滋润,既保留清净,又提升风味,适合游客口味;
承德民间技法融入:
借鉴承德 “炖菜” 技法,开发 “承德素炖锅”(蘑菇、土豆、豆腐、白菜同炖,加少量山楂汁提鲜),还原承德民间 “一锅炖” 的风味,又符合素食戒律;
借鉴承德 “蒸糕” 技法,将 “皇家御米糕” 改为 “杂粮素糕”(隆化大米 + 莜麦粉 + 杏仁粉蒸制),增加膳食纤维,更健康;
健康化创新:
减少盐与糖的用量,所有素斋均 “低盐无添加糖”,用山楂、杏仁的天然酸甜提味,适合控糖、控盐人群;
推出 “低脂素斋”,如 “清蒸蘑菇”“凉拌白菜”,无油或少油,适合减脂人群;
开发 “儿童素斋”,如 “土豆素丸子”“杏仁羹”,口感软糯,符合儿童口味,同时补充营养。
文化创新:藏传佛教与热河文化的融合
普宁寺将素食与藏传佛教文化、承德热河文化深度绑定,打造 “沉浸式” 素食文化体验,让食客在品尝斋菜的同时,感受双重文化的魅力:
“藏汉融合素斋体验” 活动:
每月举办 “普宁寺素斋文化日”,流程为 “藏传佛教祈福仪式→素斋制作体验→素宴品尝→文化讲解”,游客先跟随喇嘛参与简短的 “祈福诵经”,再学习 “蘑菇素饺”“隆化米糕” 的制作(由喇嘛与本地厨师共同指导),最后品尝自己制作的素斋,餐后由喇嘛讲解 “藏传佛教素食与修行” 的关系,2024 年参与人数超 6000 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 70%;
推出 “亲子藏文化素斋课”:周末面向家庭游客,教孩子用承德食材制作 “八吉祥素摆台”(用杏仁、蘑菇、山楂等摆成藏传佛教 “八吉祥” 图案),同时讲解 “八吉祥” 的寓意,2024 年已举办 40 场,受益家庭超 1000 户,既传播文化,又增进亲子互动;
素食文化展览与传播:
在寺院 “香积厨遗址” 设立 “普宁寺素食文化展厅”,展示清代素斋文物(青花碗、石碾、皇家供斋食谱)、承德特色食材标本(平泉蘑菇、隆化大米、承德杏仁)、藏传佛教素食戒律文献,播放 “普宁寺素斋制作” 纪录片(含藏汉厨师合作过程);
出版《普宁寺热河禅味食谱》,收录 30 道经典素食的做法,包括食材选择(标注承德产地)、烹饪步骤、藏传佛教文化解读,如 “蘑菇素饺” 解读为 “蘑菇象征法轮,饺子象征团圆,愿众生团圆安康”,2023 年出版后发行量超 1.2 万册,免费赠予香客与游客;
素食伴手礼开发:
推出 “普宁寺热河禅味伴手礼” 系列,包括 “隆化米糕”“杏仁素饼”“蘑菇干货礼盒”“莜麦素饺粉”,包装设计融合普宁寺藏式金顶、热河山水元素与藏传佛教吉祥图案(如法轮、莲花),2024 年伴手礼销售额超 200 万元,收益用于寺院文物保护与公益事业;
开发 “素食食材包”(如 “蘑菇素饺食材包”“隆化米糕食材包”),内含预处理好的承德食材与详细做法,方便游客带回家制作,传播热河禅味文化。
公益创新:慈悲济世与社区服务的结合
普宁寺延续藏传佛教 “慈悲济世” 的理念,将素食作为公益载体,服务承德社区与特殊群体,践行 “宗教与社会和谐共生” 的使命:
“素斋送温暖” 活动:
每年藏历新年、春节、重阳节,组织喇嘛与志愿者为承德双桥区的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留守儿童送 “素年饭”“素重阳糕”“素藏历新年包”,2024 年春节送出 “素年饭” 300 份,包括莜麦素饺、蘑菇土豆炖豆腐、杏仁羹,包装用藏汉双语 “吉祥” 字样,体现文化融合;
冬季(承德冬季寒冷)在寺院山门设立 “施粥点”,免费为路人、环卫工人发放 “莜麦素粥”(莜麦 + 杏仁熬制,暖身),2023-2024 冬季共发放粥品 5000 余份,成为承德冬季 “暖心公益” 的标志;
社区素食服务:
每月走进双桥区社区,举办 “素食养生讲座”,邀请承德医学院专家结合藏传佛教 “清热养生” 理念,讲解 “承德冬季素食养生”“老年人素食搭配”,现场演示 “杏仁粥”“蘑菇汤” 的做法,发放《普宁寺素斋食谱》,2024 年已举办 18 场,受益人数超 1200 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 65%;
在承德养老院设立 “每月素斋日”,每月 1 次为养老院老人制作素斋,如 “素炖锅”“米糕”,喇嘛还会为老人诵经祈福,2024 年已服务养老院 10 所,受益老人超 800 人次;
助学与助农:
与承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向承德围场、隆化等山区学校捐赠 “素食食材包”(含隆化大米、平泉蘑菇干、黄豆、杏仁),并附上简易烹饪教程(如 “蘑菇粥”“黄豆炖土豆”),2024 年已捐赠 2000 份,惠及 15 所山区学校;
帮助承德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如平泉蘑菇、隆化大米、围场土豆),通过寺院素斋采购、伴手礼开发等渠道,2024 年帮助农户增收超 80 万元,助力乡村振兴,践行藏传佛教 “利益众生” 的教义。
素味禅心:普宁寺素食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核
普宁寺素食的创新始终未脱离 “藏传佛教修行” 的核心,其文化内核可概括为 “清净、惜福、慈悲”,这与承德 “皇家文化 + 草原文化 + 山林文化” 的融合特质深度契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寺院的 “热河禅味”。
清净:味觉与心灵的双重净化
藏传佛教认为 “饮食清净” 是 “心灵清净” 的基础,普宁寺素食始终追求 “味觉清净”:
食材清净:仅用天然食材,不添加人工调料、色素、防腐剂,甚至避免 “素仿荤” 的加工(当代已取消清代皇家的素仿荤,回归食材本味),如 “清炒蘑菇” 仅用盐调味,凸显蘑菇的鲜香;
做法清净:以蒸、煮、炖、烤为主,避免油炸、爆炒(藏传佛教认为 “重油烟不清净”),减少油脂用量,如 “烤蘑菇” 无油,“素炖锅” 少油,让食客在清淡中感受食材本味;
用餐清净:斋堂内保持安静,喇嘛与游客同食,无尊卑之分,用餐前需默念藏传佛教 “感恩偈”(自愿):“感恩三宝加持,感恩众生供养,愿食此斋,身心清净”,引导食客在饮食中静心,契合藏传佛教 “饮食即修行” 的理念。
许多游客表示,在普宁寺吃一碗 “杏仁粥”,“没有多余调味,却能尝到杏仁的清香与莜麦的醇厚,吃完心里很平静,这就是藏传佛教说的‘清净’”。
惜福:对食材的敬畏与节约
藏传佛教 “爱惜粮食” 的教义在普宁寺素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 “惜福” 传统:
食材采购:按需定量,与农场约定 “当日配送、当日用完”,避免积压浪费;香积厨每日根据用餐人数估算食材用量,误差不超过 10%;
食材处理:物尽其用,如蘑菇根、土豆皮熬煮素汤(取其鲜味),白菜根、萝卜皮腌制咸菜,大米糠喂寺内鸽子,无任何浪费;
用餐规范:斋堂内设有藏汉双语 “惜福提示”:“一粒米,千滴汗,众生劳作,当惜之”,喇嘛带头 “光盘”,游客需按需取餐,剩余食物可打包带走(需用自带容器,寺院不提供一次性包装,避免污染);
教育传播:在素斋文化日中,喇嘛会讲解 “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引导游客珍惜食材,甚至带游客参观寺院 “寺田”(今已部分恢复),感受农耕的辛苦,培养惜福意识。
慈悲:利益众生的实践
藏传佛教 “慈悲” 的核心是 “利益众生”,普宁寺素食将 “慈悲” 从 “不杀生” 延伸到 “服务众生”:
对动物的慈悲:严格遵循 “不杀生” 戒律,不食用任何动物性食材,甚至避免使用 “动物相关加工品”(如明胶),确保 “无众生因素斋受伤害”;
对人的慈悲:通过施粥、送素年饭、社区讲座,关爱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将素食作为 “利益众生” 的载体,而非单纯的 “饮食”;
对自然的慈悲:推行 “可持续食材”,支持承德本地有机种植(不使用农药、化肥),减少食材运输距离(如蘑菇来自平泉,距普宁寺仅 50 公里),降低碳排放,保护承德的山林与草原生态,契合藏传佛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
正如普宁寺现任住持洛桑坚赞法师所说:“普宁寺的素斋,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利益众生’的工具 —— 让吃的人健康,让种的人受益,让自然不受伤害,这才是藏传佛教的‘慈悲’。”
食用注意事项与经典菜品推荐
食用注意事项
遵循藏传佛教素食戒律:严格避免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本地少见无需规避;游客若习惯食用这些调料,需提前告知斋堂工作人员,调整菜品;
尊重 “过午不食” 传统:喇嘛遵循 “过午不食”,斋堂仅在早餐(7:30-8:30)、午餐(11:30-12:30)供应素食,晚餐不对外供应,需提前规划用餐时间;
践行惜福理念:按需取餐,严禁浪费;剩余食物可打包带走(需自带容器),不可随意丢弃;斋堂内禁止剩饭,若实在吃不完,需告知工作人员妥善处理;
注意饮食搭配:素食以蘑菇、土豆、莜麦、大米为主,消化功能较弱者(老人、儿童)建议少量多次食用,避免腹胀;对坚果过敏者(如杏仁)需提前告知,避免食用含杏仁的菜品;
尊重宗教礼仪:进入斋堂需脱帽,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用餐前可跟随喇嘛默念 “感恩偈”(自愿),不谈论荤食、不饮酒、不吸烟;斋堂内禁止拍照(尊重藏传佛教禁忌);
预约制度:节假日、藏历节日(如藏历新年、雪顿节),素食需提前 1-2 天通过普宁寺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避免现场无餐位。
经典菜品推荐
平泉蘑菇素炖锅:普宁寺 “镇寺素斋”,用平泉香菇、承德榛蘑、围场土豆、本地豆腐同炖,加少量盐与山楂汁提鲜,蘑菇鲜香,土豆粉糯,豆腐软嫩,适合秋冬食用,2023 年被评为 “承德非遗美食”;
隆化皇家米糕:清代皇家供斋的现代版,用隆化有机大米磨粉,加少量山楂汁(无添加糖)蒸制,软糯香甜,保留皇家米糕的精致,又符合现代健康理念,适合早餐或下午茶;
杏仁莜麦粥:藏传喇嘛日常斋的经典,用承德杏仁磨浆,与莜麦同煮至浓稠,无添加糖,杏仁清香与莜麦醇厚结合,暖身养胃,适合冬季食用,是施粥活动的主打菜品;
莜麦蘑菇素饺:承德草原文化与山林文化的融合,莜麦面做皮(草原特色),平泉蘑菇 + 榛蘑做馅(山林特色),蒸制后鲜香多汁,符合藏传佛教清净理念,适合午餐;
清炒承德榛蘑:春季限定菜品,用新鲜承德榛蘑清炒,仅用盐调味,凸显榛蘑的山野鲜香,是藏传佛教节日 “精进素斋” 的必备菜品,适合喜欢清淡口味的游客;
山楂杏仁素羹:夏季清热解暑菜品,用承德山楂煮烂后加杏仁浆,酸甜适口,清热润肺,无添加糖,适合夏季食用,儿童也喜爱。
结语
当承德的晨光透过普宁寺的藏式金顶,洒在香积厨的炖锅上,喇嘛正用热河泉水熬煮杏仁莜麦粥,空气中弥漫着蘑菇的鲜香与杏仁的清甜。在这里,一碗素炖锅藏着承德山林与草原的融合,一块米糕裹着清代皇家的庄重,一口杏仁粥带着藏传佛教的清净 —— 普宁寺的素食,早已不是简单的斋饭,而是藏传佛教文化、清代皇家文化、承德地域文化三者交融的结晶。
从清代的皇家供斋与喇嘛斋,到当代的热河禅味素宴,普宁寺素食走过了近三百年,变的是形式与受众,不变的是 “清净、惜福、慈悲” 的藏传佛教内核。它既是藏传佛教 “饮食即修行” 的生活载体,也是承德 “多元文化融合” 的味觉记忆,更是当代人在喧嚣都市中寻找 “心灵宁静” 的精神寄托。未来,随着承德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 的推进,这处热河旁的藏传佛教素斋,必将继续以 “热河禅味” 为魂,书写更多关于味道与修行、文化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