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大同善化寺发布日期:2025-11-27 浏览次数:

在大同古城南寺街中段,善化寺静静矗立千年。这座始建于辽开泰六年(1017年)、重修于金天会至皇统年间(1123-1149年)的佛教寺院,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时期寺院建筑群,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作为华严宗重要道场,善化寺以“伽蓝七堂”规制布局,大雄宝殿、普贤阁、三圣殿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展开,殿内留存的辽金雕塑、壁画与碑刻,承载着北方佛教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寺院禅意共生的素食文化,从辽金僧众的清简斋饭,到如今融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盛宴,既坚守“慈悲护生”的佛教内核,又吸纳大同边塞饮食智慧,在千年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素食根基:辽金禅韵与边塞地域的文化交融

佛教传承:华严宗义滋养的素食精神

善化寺自辽代起便是华严宗核心道场,华严宗“法界缘起、众生平等”的教义,为素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辽金时期,寺院作为“十方丛林”,接纳各地游方僧众,韦驮造像手持降魔杵的姿态,昭示着其“护持佛法、广纳众生”的传统。佛教“不杀生”戒律使得素食成为僧众日常必需,早期素食以“守戒清简、惜福节用”为核心准则,食材仅取寺院周边自产的谷物、蔬菜与豆制品,烹饪追求“去奢从简”,避免浓烈调味,既契合禅修“澄心净虑”的需求,又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素食传统深深植根于北方佛教文化土壤。辽金时期,大同作为辽西京、金西京,是北方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善化寺素食早期深受五台山华严宗寺院素斋影响,延续了“以素托鲜、营养均衡”的特点,同时吸收了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质朴务实”的饮食风格,形成了区别于南方寺院的粗犷简约特质。


地域滋养:边塞食材与饮食智慧的融入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孕育了莜麦、荞麦、山药(土豆)、黄芪等特色食材,为善化寺素食提供了独特的物质基础。辽金时期,寺院周边开垦有“僧田”,种植莜麦、谷子等杂粮与萝卜、白菜等耐储蔬菜,冬季则以腌菜、干菜、豆制品为主要食材,形成了“春食芽、夏食叶、秋食果、冬食根”的应季饮食传统。

大同作为边塞重镇,历史上多民族交融的特质也体现在素食食材中。僧众从游牧民族饮食中汲取灵感,将本地盛产的黄米磨粉制成糕体,将莜麦加工成面条,丰富了素食的谷物品类。金代《金史·食货志》记载大同“地寒宜粟麦,民以耕织为业”,印证了当时杂粮在饮食中的核心地位,这种食材特色一直延续到善化寺素食的发展历程中。此外,大同盛产的黄芪等药食同源食材,也早早被僧众融入素食制作,形成了“食疗结合”的饮食传统。


素食发展:从僧寮斋饭到文化载体的千年进阶

初创期(辽金至明清):守戒务实的僧寮素食

辽金至明清时期,善化寺素食以满足僧众修行需求为核心,形成了“三餐有度、食材质朴”的风格。每日斋饭遵循“过午不食”的戒律,早餐以杂粮粥配腌菜为主,午餐为蒸饭搭配1-2道清炒时蔬或炖菜,晚餐则极简,多为粥品。烹饪技法以蒸、煮、炖、腌为主,不施荤油,仅用少量素油与盐调味,凸显食材本味。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菜品“罗汉斋”,汇集了寺院自产的香菇、木耳、腐竹、面筋与萝卜、白菜等食材,分层蒸煮而成,食材软烂入味,既便于老年僧众食用,又蕴含“和合共生”的华严宗理念;“清炖山药豆腐”则以本地山药搭配自制豆腐,汤色清亮,滋味醇厚,是冬季补充营养的佳品。明清时期,随着善化寺香火日盛,部分信众可在寺院斋堂“随喜食斋”,但素食仍以僧众需求为核心,未向外界大规模开放。


成长期(民国至20世纪末):面向信众的风味拓展

民国时期,善化寺虽历经战乱,但香火未断,斋堂开始有组织地向信众开放“结缘斋”。为满足不同信众的口味需求,素食在保持清简本质的基础上,逐渐融入大同民间饮食元素,菜品种类有所丰富。这一阶段,善化寺素食吸纳了大同民间素菜的烹饪技巧,如将本地特色莜面制成“莜面栲栳栳”,搭配素卤汁食用;以山药泥混合杂粮粉制成“素丸子”,蒸制后食用,口感软糯筋道。

新中国成立后,善化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20世纪80年代起,寺院斋堂正式对外提供素斋服务,主要面向香客与游客。此时的素食在保留传统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味,如用本地陈醋、花椒等调料提升风味,推出“醋溜山药丝”“花椒芽拌豆腐”等特色菜品。这一时期的素食虽未形成规模化经营,但已从单纯的僧寮饮食,转变为承载佛教文化与地域风味的特色体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熟期(21世纪至今):文旅融合的品牌化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大同文旅产业的兴起与传统文化复兴,善化寺素食迎来了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契机。寺院对斋堂进行规范化改造,成立专业素食研发团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餐饮标准相结合,同时对接大同本地“素食制作技艺”非遗资源,提升素食的文化附加值。如今的善化寺素食,已形成“禅意斋饭”“边塞素宴”“健康轻食”三大系列,既保留了面向僧众与信众的传统斋饭,又推出了适合商务宴请、文化体验的高端素宴,日均接待食客量较20年前增长了6倍,成为大同文旅的特色名片。

2018年,大同“传统素食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善化寺作为这一技艺的重要传承载体,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对辽金以来的传统素食菜品进行系统性梳理,复原了“辽金素面”“金代黄米糕”等历史菜品,让千年素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素食创新:守正出新中的边塞风味表达

食材创新:地域特色与健康理念的深度融合

善化寺素食的食材创新,始终坚守“本地优先、应季而食”的原则,同时积极拓展健康食材边界。在本地食材深度开发上,研发团队将大同特色食材与素食需求精准结合,推出一系列爆款菜品:以大同黄米为原料,搭配红枣、山药制成“黄米素糕”,蒸制后色泽金黄,甜而不腻,既保留了民间小吃的特色,又符合素食健康理念;用本地莜麦粉制作“莜面素饺”,以香菇、木耳、胡萝卜为馅,口感筋道,菌香浓郁;将阳高杏干(大同阳高县特产)与山药泥混合,制成“杏香山药卷”,酸甜适口,兼具地域风味与养生功效。

在健康食材引入方面,寺院与大同周边有机农场合作,种植无农药蔬菜,同时引入云南羊肚菌、四川竹荪等优质菌菇,与本地黄芪、党参等养生食材搭配,开发出“黄芪炖羊肚菌”“党参竹荪汤”等养生素食,既保留素斋的清鲜,又强化了食疗功效。针对现代食客的健康需求,还推出了低脂、低糖的“杂粮沙拉”“藜麦素饭”等系列,选用本地荞麦、燕麦等杂粮,搭配新鲜蔬果与自制素酱汁,契合健康减脂的消费趋势。


技艺创新:古法传承与现代技法的碰撞交融

在烹饪技艺上,善化寺素食坚持“古法为基、新艺为用”,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融入现代烹饪理念。古法传承方面,严格遵循辽金以来“蒸不烂、煮不透、炖不柴”的寺院素斋标准,如“扒素肘”沿用传统“扒”法,将杏鲍菇切成肘形,经卤制、勾芡收汁,色泽红亮,口感Q弹,还原肉食口感;“素烧鹅”采用“三卤三晾”工艺,以本地油皮为原料,卤制后卷制晾干,切片食用,外皮筋道,内馅咸香,是对传统素馔的传承与升华。

现代技法的融入则让素食更具时代感:采用低温慢煮技术处理西兰花、芦笋等蔬菜,最大限度保留维生素与脆嫩口感;运用分子料理手法,以山药泥、可可脂制成“素鹅肝”,搭配本地梅子酱,酸甜适口;通过真空腌制让豆腐充分吸收香料风味,制成“五香素火腿”,纹理逼真,滋味醇厚。同时,邀请专业营养师参与菜品研发,针对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推出营养均衡的定制套餐,如为儿童设计的“卡通素包”,为老年人设计的“软烂素粥”系列,让素食既美味又健康。


产品创新:场景细分与文化赋能的双重升级

善化寺素食打破了“素食=斋饭”的单一认知,通过场景细分实现产品多元化。在日常场景中,推出“便捷素餐”系列,如素包子、素馄饨、杂粮粥等,采用标准化制作流程,出餐快速,满足香客与周边居民的日常用餐需求;在节日场景中,结合大同传统节日推出定制产品,春节的“素年糕”、清明的“素青团”、中秋的“素月饼”,将民俗文化与素食相结合,成为节日消费的热门选择。

在文化赋能方面,善化寺素食深度挖掘辽金佛教文化与边塞历史,推出“华严素宴”“辽金边塞宴”等主题套餐。“华严素宴”以“法界缘起”为主题,每道菜对应一句华严宗偈语,如“莲池海会”以莲藕、莲子、海带为原料,象征“诸佛菩萨共集莲池”;“辽金边塞宴”则复刻辽金时期的素食风貌,推出“辽金素面”“金代腌菜拼盘”等菜品,搭配相关历史讲解,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边塞文化魅力。此外,寺院还开发了素食文创产品,如真空包装的素烧鹅、五香素火腿、黄芪养生茶包等,方便游客携带,让善化寺素食走出寺院,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体验创新:文旅融合与互动传播的多维拓展

为让素食文化更具感染力,善化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与云冈石窟、华严寺等景区联动,推出“大同文化祈福游”线路,将素斋体验作为核心环节,游客可参与“亲手做素斋”互动活动,在僧人指导下学习包素饺、做黄米糕,感受素食制作的乐趣。同时,寺院定期举办“素食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营养师开展讲座,展示素食技艺,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年均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

在传播方面,善化寺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素食制作教程、辽金素食文化故事等内容,其中“素烧鹅制作技艺”“黄米素糕的传承”等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让更多人了解大同寺院素食的独特魅力。此外,开通线上预订渠道,推出“素宴外卖套餐”,配备保温包装,保证菜品口感,满足消费者在家享用禅意素食的需求,线上营收占比已达总营收的25%。


结语:辽金禅韵与边塞风味的素食新生

大同善化寺的素食文化,历经辽金至今的千年沉淀,从僧寮中的清简斋饭,成长为融合华严禅意、边塞风味与现代健康理念的文化符号。它既坚守着“慈悲护生”的精神内核与“食材本味”的烹饪初心,又通过食材、技艺、产品与体验的创新,让传统素食摆脱了“清淡寡味”的刻板印象,成为承载文化、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大同这座兼具辽金古都厚重感与现代文旅活力的城市里,善化寺素食如同寺院中的千年古柏,苍劲而有生机,既连接着边塞大地的饮食根脉,又呼应着新时代的消费需求。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与素食文化的广泛传播,善化寺素食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向世人展现大同素食的独特魅力,让辽金禅韵与边塞风味在舌尖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