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上海福和慧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

在上海的繁华喧嚣之中,愚园路宛如一条静谧的时光隧道,串联起往昔岁月与现代风尚。就在这条充满历史底蕴的街道上,隐匿着一家备受赞誉的餐厅 —— 福和慧。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食客们开启一场别具一格的素食之旅,以其独特的理念、精致的菜品和优雅的环境,重新定义了素食在高端餐饮领域的地位。



福和慧的诞生与定位

福和慧由沪上餐饮界颇具影响力的卢怿明创立。卢怿明在本帮菜、粤菜等领域已颇有建树,打造出 “福 1015”“福 1088” 等知名餐厅。但他并不满足于过往成就,怀揣对素食的独特见解与创新想法,决心开拓新的餐饮版图,福和慧应运而生。“福慧双修” 的理念是餐厅的灵魂,它希望食客在此不仅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更能收获心灵的滋养与启迪。


选址愚园路,福和慧有着诸多考量。这里周边环绕着老上海的小尺度住宅,充满生活气息,与餐厅所追求的宁静、内敛氛围相得益彰。原建筑是一座办公楼的裙房,略显老旧沉闷,却为改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国内顶级设计师吕永中操刀设计,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装饰理念精妙融合。独立的三层小楼,建筑与道路间的小院子,两侧高端餐厅林立的环境,经吕永中妙手,蜕变成为一座独具禅宗韵味的高端素食殿堂。



空间设计:营造禅意用餐氛围

踏入福和慧,仿若进入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一楼开阔如篮球场般的大包房,一张精心打造的大理石长桌占据中心位置。长桌暗藏玄机,中间内置潺潺流水,烛光摇曳其上,干冰营造出如梦似幻的 “云海”,为用餐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仪式感与浪漫氛围。楼上的包房错落有致,幽静的通廊让人不自觉放缓脚步,静下心来。通透的窗户巧妙地将院子里的竹林、屋外的梧桐街区框成一幅幅自然画卷,引入眼帘。半透的隔断设计,既保证了各个房间的独立性,又避免了封闭孤独之感,让食客在享受私密空间的同时,感受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整体空间设计从建筑格局到装饰细节,都与餐厅的素食理念相呼应,力求为食客打造一个能让身心得到放松与滋养的用餐环境,让每一次用餐都成为一场心灵的修行。



素食发展:从理念坚守到菜品精进

理念坚守:摒弃仿荤,回归本真

福和慧自创立之初,便坚定地摒弃传统素食中常见的仿荤路线。卢怿明认为,仿荤菜往往过度依赖油炸等烹饪方式,不仅油腻难消化,还掩盖了食材本身的本味,与素食追求的健康、清净理念背道而驰。在福和慧的厨房里,不见半点荤腥(但保留蛋类和奶制品),坚持以最纯粹的素食食材为基础,挖掘食材自身的魅力,还原素食最本真的样子。



食材甄选:全球寻觅,追求极致

为了呈现顶级的素食美味,福和慧在食材选择上可谓煞费苦心。卢怿明带领团队跑遍各地,与众多优质食材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只为获取最顶级、时令、新鲜且健康的食材。松露、竹笙、松茸、银杏、山药、杏鲍菇、野生蔬菜、荞麦面等来自五湖四海的珍稀食材汇聚于此。这些食材或是遵循自然农法种植栽培,不使用杀虫剂、催甜素、催生素等有害物质;或是经过精挑细选,从源头保证品质。例如,为了找到清甜脆爽的百合,团队选定甘肃六年生百合,只取用大小适中的瓣儿;莴笋特意选用四川清嫩生脆的品种。每一种食材背后,都蕴含着福和慧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菜品精进:随季而变,创意无限

福和慧的菜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紧密跟随四季更迭不断更新。春季,当万物复苏,餐桌上便呈现出充满生机的菜品。如 “春和景明”,以风干猕猴桃片模拟绿花,搭配牛油果和榛子,用酸甜口感开启味蕾;小巧的 “黄花” 实则是经过创意改良的上海本帮酱萝卜,萝卜皮的脆口与酱汁混合蒟蒻的独特风味,让人耳目一新。“莲花” 菜品选用甘肃六年百合为花瓣,宁夏枸杞为花蕊,注入青苹果柠檬汁,清甜与微酸交织,完美诠释 “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洁意境。


夏季,菜品风格转向清爽解暑。以应季的新鲜蔬果为原料,通过凉拌、清蒸等烹饪方式,打造出如 “翠玉凉瓜盏” 等菜品,将凉瓜的清苦与其他食材的清甜巧妙搭配,达到口感与营养的双重平衡。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福和慧的菜单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金秋松茸饭” 选用当季新鲜松茸,与饱满的米饭一同蒸煮,松茸的香气充分渗透进米饭中,每一口都散发着浓郁的山林气息。还有用各种秋季菌菇精心烹制的 “菌菇盛宴”,不同菌菇的特性被厨师精准捕捉并赋予独特处理 —— 杏鲍菇切厚片后经炭火慢烤,外皮微焦带炭香,内里保留弹嫩质感,蘸取少许海盐便足以凸显其本味;牛肝菌与云南火腿(素)一同焖煮,菌菇的醇厚与素火腿的咸香深度融合,汤汁浓稠挂唇,每一口都带着山林的厚重感;鸡油菌则清炒后点缀在米饭上,金黄的色泽与淡淡的坚果香气,为简单的主食增添了秋日的灵动。这道 “菌菇盛宴” 不仅是食材的堆砌,更是厨师对秋季自然馈赠的精准解读,让食客在一餐中尝遍秋日山林的多样滋味。

 

冬季的福和慧,菜品则以 “温润滋补” 为核心,用热乎的滋味驱散寒意。招牌 “素佛跳墙” 是冬季必点,选用竹笙、花胶(素)、羊肚菌、香菇等十余种珍贵食材,放入定制陶罐中,加入用老黄豆、玉米、胡萝卜慢熬 8 小时的高汤,密封后隔水慢煨 4 小时。揭开罐盖的瞬间,香气扑面而来,竹笙吸满高汤的鲜甜,口感脆嫩;素花胶软糯 Q 弹,带着类似海鲜的胶质口感;汤汁浓稠如蜜,入口温润丝滑,一碗下肚,全身暖意融融。此外,“暖心山药煲” 也备受青睐,选用河南铁棍山药,去皮后切滚刀块,与红枣、桂圆、莲子一同放入砂锅慢炖,山药炖至入口即化,汤汁带着食材本身的清甜,不加过多糖分却足够温润,是冬季养胃暖身的佳品。

 

除了应季菜单,福和慧还有多道 “常驻经典”,这些菜品经过多年打磨,成为食客心中的 “必点清单”。“黑松露野菌饺” 便是其中之一,饺子皮用菠菜汁与面和制,呈现出自然的碧绿色,薄而有韧性;内馅以香菇、鸡枞菌、杏鲍菇切碎后,加入少许黑松露碎拌匀,不添加过多调味料,仅用盐和少许香油提味。煮熟的饺子咬开后,黑松露的独特香气与菌菇的鲜美瞬间在口中爆发,汁水饱满却不油腻,搭配一小碟醋,更能凸显食材的清爽。另一道 “银杏炒百合” 则以简单见真章,选用新鲜银杏果(去芯)与甘肃六年生百合,热油快炒后加盐调味,银杏果软糯微苦,百合脆甜清爽,一苦一甜的平衡,既保留了食材的本味,又符合 “清清淡淡才是真” 的素食哲学。



素食创新:打破边界,重塑素食认知

福和慧的创新并非盲目追求新奇,而是在 “尊重食材本味” 的基础上,从技艺、口味、形态三个维度打破传统素食的局限,让素食摆脱 “清淡寡味”“形态单一” 的刻板印象,成为兼具美味、美感与健康的高端餐饮选择。

 


技艺创新:中西融合,解锁食材新可能

福和慧的厨师团队不局限于中式素食的蒸、煮、炒、炖,而是积极引入西式烹饪技艺,为传统食材赋予全新口感。例如 “低温慢煮芦笋”,选用当季新鲜绿芦笋,去除老根后保留嫩尖,放入 65℃的恒温水中慢煮 40 分钟,这种西式低温慢煮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芦笋的水分与维生素,避免高温烹饪导致的营养流失与口感变老。煮好的芦笋口感鲜嫩多汁,咬下时能感受到纤维的脆嫩与汁水的清甜,再搭配自制的柠檬香草酱(以柠檬汁、橄榄油、新鲜香草碎调制),清新的酸味与芦笋的鲜甜相得益彰,既保留了中式食材的天然属性,又兼具西式菜品的精致感。


对于传统中式烹饪技艺,福和慧也进行了 “改良升级”。如 “素烧鹅” 是传统素食的经典菜品,但传统做法多依赖油炸,外皮虽酥脆却油腻。福和慧的厨师团队将其改良为 “低温烘烤素烧鹅”:用豆腐皮包裹香菇、笋丁、木耳制成的馅料,卷成圆柱形后,先刷一层薄油,再放入 180℃的烤箱中烘烤 20 分钟,中途翻面确保受热均匀。烘烤后的素烧鹅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馅料软嫩鲜香,油脂含量比传统油炸版减少 60%,既保留了 “素烧鹅” 的经典风味,又更加健康低脂,符合现代食客对 “轻食” 的需求。

 

此外,分子料理技术的巧妙运用,也让福和慧的素食多了几分 “科技感”。如 “草莓分子球” 作为餐后甜点,将新鲜草莓榨汁后,加入少许琼脂(植物性凝胶),用分子料理工具制成直径约 2 厘米的透明球状,外层包裹一层薄如蝉翼的凝胶膜,内里是浓稠的草莓汁。入口时轻轻咬破薄膜,草莓汁瞬间在口中爆开,酸甜的汁水与搭配的酸奶慕斯(以植物酸奶为原料)相互融合,口感层次丰富,既有水果的清新,又有慕斯的丝滑,打破了 “素食甜点只有豆沙、莲蓉” 的传统认知。

 


口味创新:跨味型碰撞,打破 “甜咸对立”

传统素食多以 “咸鲜”“清甜” 为主,口味相对单一,而福和慧则大胆尝试 “跨味型搭配”,将甜、咸、酸、苦、辣巧妙融合,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味觉惊喜。“咸蛋黄南瓜泥” 便是典型代表:选用海南南瓜蒸熟后压成泥,加入少许黄油(素食可用植物黄油替代)拌匀,使其口感更细腻;再将咸蛋黄蒸熟后压碎,撒在南瓜泥表面,淋上少许蜂蜜。入口时,南瓜泥的清甜、咸蛋黄的咸香与蜂蜜的微甜相互交织,甜而不腻、咸而不重,这种 “咸甜融合” 的口味打破了传统饮食中 “甜咸对立” 的思维定式,让食客在一口中尝到多重滋味。

 

另一道 “陈皮巧克力慕斯” 则是 “中西口味碰撞” 的典范:底层是用黑巧克力(70% 可可含量)与植物淡奶油制成的慕斯,口感丝滑浓郁;中层夹一层陈皮丁(选用三年陈新会陈皮,泡软后切碎),带着淡淡的柑橘清香与微苦;顶层则撒一层陈皮粉。入口时,先是巧克力的醇厚微苦,接着是陈皮的清香回甘,最后是慕斯的丝滑收尾,苦、甜、香、甘四种口味层层递进,既满足了对甜点的喜爱,又避免了传统巧克力甜点的甜腻,让 “素食甜点” 有了更丰富的味觉表达。



形态创新:以食为艺,打造 “可食用的艺术品”

福和慧的菜品不仅注重味觉,更注重 “视觉呈现”,每一道菜的摆盘都如同艺术品,让食客在品尝前先享受一场视觉盛宴。如春季菜品 “春和景明”,以白色瓷盘为底,用风干猕猴桃片(切成花瓣形状)摆出 “绿花” 造型,中间放上切成小块的牛油果,再撒上少许烤榛子碎,最后用青苹果汁在盘边淋出 “溪流” 形状。整道菜宛如一幅春日园林图,绿色的猕猴桃片、黄色的牛油果、棕色的榛子碎与透明的青苹果汁相互映衬,色彩清新明快,既符合 “春季生机” 的主题,又让食客在用餐前感受到 “食之美”。


冬季的 “素佛跳墙” 则在器皿上做足文章,选用定制的深褐色陶罐,罐口用荷叶密封,再用红绳系紧,上桌时由服务员现场揭开荷叶。揭开的瞬间,热气带着香气升腾,荷叶的清香与食材的鲜味交织,陶罐的古朴与荷叶的清新形成视觉对比,既保留了传统 “佛跳墙” 的仪式感,又赋予其素食的清净意境。这种 “形态创新” 不仅让菜品更具吸引力,更让 “用餐” 成为一场兼具味觉、视觉与仪式感的体验,重新定义了 “素食的高端感”。



文化内核:以食载道,传递 “福慧双修” 的生活哲学

福和慧的素食之所以能在高端餐饮领域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美味与创新,更在于它将 “素食” 与 “文化” 深度绑定,以食物为载体,传递 “福慧双修” 的生活哲学 ——“福” 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慧” 是对自然与食物的敬畏。


在食材选择上,福和慧始终坚持 “可持续” 理念,优先选用有机、生态种植的食材,与云南、甘肃等地的有机农场建立长期合作,确保食材从种植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例如,餐厅使用的野生菌菇均来自云南香格里拉的可持续采摘基地,采摘时遵循 “不破坏菌丝、只采成熟菌菇” 的原则,避免过度采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蔬菜则选用上海本地有机农场种植的品种,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既保证食材新鲜,又践行环保理念。这种 “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 的态度,正是 “慧” 的体现 —— 明白食物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才能真正享受食物的馈赠。

 

在用餐体验上,福和慧注重 “慢食文化”,餐厅不设快速翻台的压力,服务员会耐心为食客讲解每一道菜的食材来源与制作理念,引导食客放慢节奏,细细品味每一口食物的滋味。例如,在品尝 “素佛跳墙” 时,服务员会介绍高汤的熬制时间、食材的选择标准,让食客在品尝前先了解背后的匠心;用餐过程中,不会频繁打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添茶、换碟,让食客能专注于食物与同伴的交流。这种 “慢食” 理念,正是 “福” 的传递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通过一顿饭的时间,让身心得到放松,感受生活的美好。


此外,福和慧还定期举办 “素食文化沙龙”,邀请营养师、植物学家、文化学者等,与食客分享素食与健康、素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曾举办 “菌菇的奥秘” 主题沙龙,邀请云南菌菇专家讲解不同菌菇的营养价值与食用方式,厨师现场演示菌菇菜品的制作;还曾举办 “传统素食与现代生活” 沙龙,探讨如何在现代饮食中传承传统素食的精髓。这些活动不仅让食客更深入地了解素食文化,更让 “福慧双修” 的理念从餐厅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推动更多人关注健康、尊重自然。



结语:不止是餐厅,更是素食文化的推动者

从愚园路上的小众餐厅,到如今连续多年入选 “上海米其林指南” 的高端素食代表,福和慧用十年时间,重新定义了中国素食的 “高度”—— 它证明素食可以不依赖仿荤、不局限于清淡,而是可以通过对食材的尊重、对技艺的创新、对文化的传承,成为兼具美味、美感与精神价值的高端餐饮选择。


福和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致的菜品与优雅的环境,更在于它始终坚守 “福慧双修” 的初心:以 “福” 滋养食客的身心,用健康美味的食物带来生活的愉悦;以 “慧” 传递对自然的敬畏,用可持续的理念引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环保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福和慧或许会继续探索更多素食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创新,“尊重食材本味”“传递素食文化” 的核心不会改变 —— 它将继续以食为媒,让更多人感受到素食的魅力,推动中国素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