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玉佛寺简览
上海玉佛寺是中国近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 年),由普陀山僧人慧根法师为供奉从缅甸请回的两尊玉佛(释迦牟尼佛成道像与涅槃像)而建,历经百年变迁,如今已成为上海佛教文化的核心地标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寺院整体建筑融合汉传佛教传统格局与现代修缮工艺,中轴线依次排布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等主体建筑,两侧辅以观音殿、地藏殿、卧佛堂等配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东方建筑之美。其中,玉佛楼内供奉的 “释迦牟尼佛成道像” 高 1.92 米,由整块白玉雕琢而成,佛像面容慈悲、衣纹流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卧佛堂内的 “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长 3.96 米,同样以白玉打造,神态安详,展现佛陀涅槃时的庄严景象。
除了珍贵的玉佛,玉佛寺还藏有大量佛教典籍与文物,如明代《大藏经》、清代木雕佛像等,同时定期举办讲经法会、禅修活动与文化展览,成为连接佛教信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桥梁,也为其素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玉佛寺素食:从禅堂斋饭到文化 IP 的演进
历史起源:以素为礼,传承禅食初心
玉佛寺素食的起源,与寺院 “以素待客、以食载道” 的传统紧密相关。自寺院建成之初,禅堂斋饭便遵循佛教 “过午不食”“素食清净” 的戒律,以简单的时蔬、豆制品与谷物为食材,追求 “食材本味” 与 “营养均衡”,既满足僧人日常修行所需,也为到访香客、信众提供清净的饮食体验。
早期的玉佛寺素食以 “斋面”“斋饭” 为核心,斋面用黄豆芽、香菇、笋干熬制高汤,搭配手擀面条,撒上葱花、香菜,清香爽口;斋饭则以米饭为主,搭配炒青菜、卤豆干、素炒菌菇等小菜,简单却不失滋味。彼时的素食虽未形成规模化品类,但 “清净、质朴” 的特质已成为玉佛寺素食的核心基因,吸引众多信众在礼佛之余,专程品尝这份 “禅意滋味”。
民国时期,随着上海城市发展与佛教文化传播,玉佛寺逐步对外开放素斋堂,开始为普通市民提供素食服务,此时的素食品类稍有拓展,增加了素鸡、素鸭、素火腿等 “仿荤” 菜品,以豆腐皮、面筋、魔芋等为原料,通过卤、炸、蒸等工艺,模拟肉类口感,既符合佛教 “不杀生” 的教义,又满足大众对 “荤味” 的需求,初步形成玉佛寺素食 “仿荤不仿形、重味轻形” 的特色。
现代发展:从 “寺院素斋” 到 “品牌化突破”
20 世纪 80-90 年代:素斋堂升级,品类体系化
1983 年,玉佛寺对原有素斋堂进行扩建升级,正式命名为 “香积厨”,并组建专业素食团队,开始系统梳理传统素食技艺,推动素食从 “日常斋饭” 向 “特色餐饮” 转型。此时的素食团队在保留 “仿荤” 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菜品品类,推出 “罗汉斋”“八珍豆腐”“素烧鹅” 等经典菜品:
这一时期的玉佛寺素食,不仅在上海本地打响名气,更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上海佛教饮食文化的必选之地,甚至有不少名人雅士专程到访,为其 “素而不淡、鲜而不腻” 的口味点赞。
“罗汉斋” 以香菇、口蘑、冬笋、腐竹、木耳等十余种食材焖煮而成,食材丰富、口感层次分明,寓意 “诸善奉行”;
“素烧鹅” 以豆腐皮为原料,包裹香菇、笋丁制成的馅料,经油炸后刷上秘制酱汁,外皮酥脆、内馅鲜香,成为 “香积厨” 的招牌菜;
“八珍豆腐” 则将嫩豆腐与八种菌菇、干货同烧,豆腐吸满汤汁,软嫩入味,兼具营养与风味。
21 世纪以来:非遗化传承与产业化创新
进入 21 世纪,玉佛寺素食迎来 “传承与创新并行” 的新阶段。2005 年,寺院成立 “玉佛寺素食研发中心”,由资深素厨领衔,联合营养师、美食专家,对传统素食技艺进行系统化整理与改良;2011 年,“玉佛寺素食制作技艺” 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标志着其技艺体系获得官方与社会的双重认可。
为让更多人品尝到玉佛寺素食,寺院逐步探索 “产业化运营” 模式:2015 年,推出 “玉佛寺素斋” 预包装食品系列,涵盖素月饼、素糕点、即食素卤味等品类,将寺院素食从 “堂食” 延伸至 “家庭消费”;2018 年,在寺院周边开设 “玉佛寺素斋体验店”,采用 “前店后厂” 模式,现场制作、售卖素包、素面、素点心等产品,日均客流量超千人,成为上海 “网红” 素食打卡点;2020 年后,又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售卖预包装素食,让全国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 “寺院味道”。
玉佛寺素食的创新实践:守正出新,赋能现代生活
工艺创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玉佛寺素食在坚守 “手工匠心” 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科技,突破传统素食 “保质期短、生产效率低” 的局限:
素月饼工艺升级:传统素月饼采用 “猪油起酥” 工艺,虽口感酥脆,但不符合 “净素” 标准。研发团队改用 “植物油起酥”,通过调整油、面比例与揉面时间,让酥皮依然层次分明,同时引入自动化包馅机与烘烤设备,在保证手工捏制花纹的基础上,将生产效率提升 3 倍,且保质期从 7 天延长至 30 天,既保留传统风味,又适配现代消费需求;
素卤味工艺改良:传统素卤味依赖人工卤制,火候与调味难以统一。团队研发 “标准化卤制配方”,精确控制食材用量、卤制时间与温度,并引入恒温卤制设备,让每一批素鸡、素鸭的口感与味道保持一致,同时采用真空包装技术,解决 “易变质” 问题,使产品可远销全国;
豆制品深加工:针对传统豆制品 “口感单一” 的问题,团队研发 “豆制品纤维化工艺”,将豆腐皮制成类似 “肉丝”“肉片” 的纤维状食材,搭配不同调料,可制作成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 等仿荤菜品,口感与肉类相似度极高,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品类与口味创新:贴合现代需求,拓展受众边界
健康化升级:针对现代消费者 “低糖、低脂、高纤维” 的饮食需求,玉佛寺素食持续优化配方:
糕点类:将传统豆沙馅、莲蓉馅的糖度降低 20%,加入燕麦、藜麦、奇亚籽等粗粮,推出 “全麦素月饼”“低糖红豆糕”“藜麦素包” 等产品,既保留香甜口感,又增加膳食纤维;
菜品类:减少油炸、红烧等重油重盐做法,增加蒸、煮、凉拌等健康烹饪方式,如 “清蒸素狮子头”(以山药、莲藕、香菇为原料)、“凉拌素三丝”(黄瓜、胡萝卜、腐竹切丝凉拌),清淡爽口,符合现代养生理念。
口味多元化:突破 “传统咸鲜、甜口” 的局限,融入地域风味与年轻群体喜爱的口味:
地域融合:推出 “川味素毛血旺”(以魔芋、豆芽、素午餐肉为食材,加入麻辣红油)、“本帮素红烧肉”(用冬瓜模拟肉块,搭配酱油、冰糖烧制,甜咸适口)、“粤式素肠粉”(米皮包裹香菇、笋丁,淋上生抽与芝麻酱),满足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年轻向创新:开发 “芝士素蛋糕”(以豆腐、植物奶油为原料,加入芝士碎)、“抹茶素月饼”(抹茶粉融入酥皮,内馅为抹茶红豆馅)、“藤椒素鸡”(卤制素鸡中加入藤椒,麻香浓郁),打破大众对 “素食清淡无味” 的刻板印象,吸引年轻群体尝试。
造型与场景创新:让素食兼具 “美味” 与 “观赏性”,适配不同消费场景:
节庆造型:春节推出 “福袋素包”(形似福袋,内装白菜、香菇馅,寓意 “招财纳福”)、中秋推出 “玉兔素月饼”(造型为玉兔,搭配流心馅,颜值与口感兼具)、端午推出 “素粽子”(有豆沙、蜜枣、菌菇三种口味,真空包装方便携带);
场景适配:针对早餐场景,推出 “素包子套餐”(搭配豆浆或粥品);针对下午茶场景,推出 “素食甜点拼盘”(含素蛋糕、素饼干、水果);针对商务宴请,推出 “素斋宴”(按 “冷盘 - 热菜 - 汤品 - 点心 - 主食” 分类,摆盘精致,兼具仪式感与文化感)。
文化传播创新:从 “饮食” 到 “生活方式” 的延伸
玉佛寺素食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成为传递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多元方式实现文化传播:
技艺传承活动:定期举办 “非遗素食体验课”,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教授素月饼、素包、素卤味的制作方法,让市民在动手过程中了解素食技艺;与高校合作开设 “素食文化选修课”,向学生讲解素食历史、食材知识与佛教饮食戒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化 IP 打造:推出 “玉佛寺素食文化节”,每年中秋节前后举办,设置 “素月饼 DIY”“素食美食展”“佛教饮食文化讲座” 等环节,吸引超万人次参与;拍摄《玉佛禅食》系列短视频,记录素食从食材采摘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千万,让更多人了解 “素食背后的匠心与文化”。
公益与跨界合作:联合公益组织开展 “素食公益活动”,向养老院、福利院捐赠素食品,传递 “关爱他人” 的理念;与茶饮品牌、烘焙品牌跨界合作,推出 “素月饼 + 茶”“素蛋糕 + 咖啡” 等联名产品,拓展素食的消费场景,让 “素食文化” 融入现代生活。
玉佛寺素食的核心价值:以素载道,连接传统与现代
玉佛寺素食的百年发展,始终围绕 “禅意”“匠心” 与 “初心” 三大核心:从早期的禅堂斋饭,到如今的非遗美食与文化 IP,它不仅坚守 “素食清净、食材本味” 的传统,更通过创新适配现代生活需求,让 “素食” 不再是佛教信徒的专属选择,而是成为大众追求健康、低碳生活的新方式。
如今,玉佛寺素食已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张 “特色名片”:它让本地人在节庆时想起 “儿时的素月饼味道”,让外地人通过一口素烧鹅感受 “上海的饮食文化”,更让世界看到中国佛教素食 “传统与创新并存” 的独特魅力。未来,随着 “健康中国”“文化自信” 理念的深入,玉佛寺素食必将继续以 “守正创新” 的姿态,书写佛教饮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