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洛阳城东 12 公里处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 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敕建的第一座寺院,有 "中国佛教祖庭" 之称。这座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的千年古刹,不仅见证了佛教在中土的传播与演变,更孕育了汉传佛教最早的素食文化体系。从东汉时期印度沙门与中原饮食的初步融合,到唐代皇家素宴的奢华精致,从宋代规范化的禅林斋食制度,到当代融合多元文化的创新素宴,白马寺素食始终承载着 "慈悲护生" 的佛教核心教义,同时不断吸收时代养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脉络。
佛教东渐与素食文化的源起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遣使西行求法,迎回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至洛阳,遂敕建白马寺安置高僧。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也标志着印度佛教饮食戒律与中原饮食文化的首次碰撞与融合。作为 "释源" 所在,白马寺的素食文化天然具有 "源起性" 特征,其发展轨迹完整记录了汉传佛教素食体系的形成过程。
早期白马寺的饮食制度直接承袭印度佛教的 "托钵乞食" 传统,但很快便与中原农耕文明相结合。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白马寺初期的素斋以 "麦饭蔬食" 为主,僧人每日一餐,过午不食,食材多取自寺院周边的 "僧田"。当时洛阳地区盛产的旱地小麦被制成 "沙门饼",成为最早的寺院特色面食;伊洛河畔的莲藕、邙山的野菜则是主要蔬菜来源,形成了 "一饼一蔬一汤" 的简单斋食结构。这种饮食方式既遵循了佛教 "不杀生" 的基本戒律,又适应了中原地区的物产条件。
东汉末年,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白马寺开始形成相对固定的饮食制度。《高僧传》记载,摄摩腾弟子竺大力在寺内设立 "斋堂",制定了初步的用斋规范。此时的素食已从单纯的生存需求逐渐演变为具有宗教意义的修行方式,用餐前需进行简单的祈福仪式,体现了 "食禅合一" 的早期理念。食材方面,除了传统的五谷蔬菜,开始引入药用植物入馔,如用洛阳特产的山药、枸杞制作滋补粥品,开创了 "医食同源" 的素食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白马寺素食文化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年)迁都洛阳后,对白马寺进行大规模扩建,寺院僧人数量激增,素食体系也日趋完善。这一时期出现了有记载的最早寺院素宴 ——"永平斋",以纪念寺院创建年号,席间有 "五香斋饭"" 七宝羹 "等菜品,虽仍简朴却已初具规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开始明确禁用" 五辛 "(葱、蒜、韭菜、薤、兴渠),形成了区别于民间饮食的戒律特征,《洛阳伽蓝记》中" 寺僧食不辛荤 " 的记载,标志着白马寺素食制度的正式确立。
盛世华章:唐代至宋代的素食成熟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原的深入发展,白马寺素食文化进入成熟期。唐代洛阳作为东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白马寺作为皇家护持的重要寺院,其素食烹饪技艺深受宫廷饮食影响,形成了奢华精致的风格。武则天时期,曾多次驾临白马寺,并敕令扩建寺院,修建齐云塔,这一时期的素斋水平达到巅峰,出现了融合宫廷技艺与佛教理念的 "皇家素供" 体系。
据唐代《洛中寺塔记》记载,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驾临白马寺时,寺僧特制 "洛水莲羹" 款待,这道甜品以伊洛河中的莲藕为主料,配以莲子、百合、蜂蜜,盛于水晶碗中,形如莲花绽放,兼具美味与观赏性,深得武则天赞赏。当时的素宴已形成固定流程,分为 "前供"" 中供 ""后供" 三部分,前供为开胃小菜,中供为主食菜品,后供为甜品水果,整套宴席多达数十道菜品,体现了唐代饮食的精致追求。
这一时期白马寺素食的显著特点是将洛阳地方特产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春季用龙门山的香椿、邙山的荠菜入菜;夏季则选用洛河沿岸的茭白、莲藕;秋季以嵩山的菌菇、栾川的木耳为鲜;冬季则有偃师的山药、孟津的萝卜等暖胃食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牡丹酥酪" 的创制,以洛阳特产的牡丹花花瓣与牛乳(唐代尚未完全禁乳)制成,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因牡丹象征富贵吉祥而赋予了素食文化内涵。
宋代是白马寺素食规范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禅苑清规》等禅林制度的完善,白马寺形成了严谨的 "三时粥饭" 制度,即早粥、午斋、晚汤的饮食安排。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洛中素食记》中记载了白马寺的日常斋食:"晨粥以麦,午食以面,晚汤以蔬,四时有序,味不求奢",反映了当时简朴而有序的饮食规范。这一时期出现的 "白马素面" 至今仍是洛阳特色素食,以偃师优质小麦制成面条,配以香菇、木耳、黄花菜等 "素三鲜",汤色清亮,味道鲜美。
宋代白马寺素食在保持宗教性的同时,开始向民间传播。据《洛阳名园记》记载,当时洛阳士大夫常到白马寺品尝素斋,寺内甚至出现了专门接待俗客的 "素菜馆"。这种民间互动促进了素食技艺的提升,出现了 "素鸡"" 素鸭 "等" 以素托荤 " 的菜品,以面筋、豆腐皮为原料,通过精湛的调味和塑形技艺,模拟荤食口感,既满足了信众的口腹之欲,又坚守了佛教戒律。
传统素食的文化内涵与技艺体系
白马寺传统素食文化植根于佛教 "慈悲护生" 的核心教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食哲学和技艺体系。在饮食理念上,强调 "惜福感恩",《白马寺斋堂规约》开篇即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观念贯穿于素食制作和食用的全过程。用餐前需诵读《供养咒》,表达对众生的感恩;用餐时要求 "食不言",专注体会食物本味;餐后则要 "惜余粒",不浪费任何食物,这些礼仪规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修行紧密结合。
在食材选择上,白马寺素食形成了 "三土三蔬" 的特色体系:"三土" 指嵩山的菌菇、邙山的野菜、伊洛河的水生植物;"三蔬" 则是洛阳地区盛产的牡丹、山药、莲藕。这种食材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 菌菇象征佛法生生不息,野菜代表自然本真,水生植物寓意佛法如水性柔和,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山药代表固本培元,莲藕则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性。
白马寺素食的烹饪技艺讲究 "本味呈现" 与 "意境营造" 的统一。不同于某些寺院素食刻意追求 "以素托荤",白马寺传统素斋更注重展现食材本身的味道,常用蒸、煮、炖、凉拌等简单烹饪方式,避免过度调味掩盖食材本味。"空心素面" 是这种理念的代表,以特制工艺使面条中心呈空心状,能更好地吸收汤汁,却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仅靠面粉本身的品质和制作技艺成就美味。
在菜品命名上,白马寺素食充满禅意与文化内涵。"菩提汤" 以莲子、百合、银耳熬制,取 "菩提树下觉悟" 之意;"白马驮经" 用山药泥塑造白马形态,配以象征经卷的豆皮卷,再现建寺典故;"清凉法味" 则以多种清热解暑的野菜凉拌而成,寓意佛法带来的清凉智慧。这些菜品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对佛教文化的生动诠释,实现了 "食禅合一" 的精神追求。
季节性是白马寺传统素食的重要特征,遵循 "不时不食" 的自然规律。春季有 "香椿拌豆腐"" 荠菜包子 "等应景菜品;夏季则推出" 凉拌莲藕 ""绿豆汤" 等清热解暑食品;秋季的 "菌菇斋"" 山药炖百合 "最为滋补;冬季则有" 萝卜炖豆腐 ""南瓜粥" 等暖胃佳肴。这种顺应自然的饮食方式,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传统智慧,也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白马寺素食文化在坚守传统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 "守正创新" 的当代形态。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保持佛教素食本质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烹饪技术、营养学知识和文化传播手段,让千年素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化体验型素食成为近年来的创新亮点。2023 年,白马寺推出的 "释源素宴" 将素食与佛教文化体验完美融合,打造沉浸式饮食文化项目。这场盛宴以佛教东传历史为脉络,分为 "白马驮经"" 永平弘法 ""洛水禅心" 三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对应的主题菜品和文化解说。"白马驮经" 菜品用山药泥塑造白马造型,配以象征经卷的豆皮卷和代表西域的葡萄干,生动再现历史场景;"菩提花开" 则采用分子料理技术,使山药泥形成花朵形状,浇上特制的牡丹汁后 "绽放",寓意佛法传播如花绽放。席间还穿插梵乐演奏和佛教故事讲解,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菜品创新方面,白马寺厨师团队在挖掘整理传统菜谱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融合现代口味和养生理念的新菜品。他们从《洛阳伽蓝记》《洛中素食记》等文献中寻找灵感,复原了 "永平斋"" 洛水莲羹 "等传统菜品;同时结合现代营养学,推出了" 低糖牡丹酥 ""高纤野菜卷" 等健康素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禅意轻食" 系列,针对现代人追求健康的需求,采用蒸、煮、烤等低脂烹饪方式,减少油盐糖的使用,推出了 "藜麦素沙拉"" 烤时蔬配鹰嘴豆泥 " 等菜品,深受年轻游客喜爱。
产业延伸是白马寺素食创新的重要方向。2024 年,白马寺与洛阳文旅集团合作成立 "释源素品" 品牌,开发了一系列便于携带的素食产品,让更多人能品尝到白马寺素食的风味。其中 "白马素饼" 以传统 "沙门饼" 配方为基础,改良为更适合现代口味的点心,有牡丹、芝麻、核桃等多种口味;"洛阳牡丹花茶" 精选洛阳优质牡丹花,配以枸杞、菊花等,制成便携茶包;"山药素糕" 则采用偃师优质山药,搭配莲子、百合等食材,制成即食糕点。这些产品不仅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传播白马寺素食文化。
白马寺还注重将素食文化与健康养生相结合,推出了季节性养生素斋。春季推出 "清肝明目素斋",以荠菜、蒲公英等具有清热功效的野菜为主;夏季的 "解暑禅心斋" 则以绿豆、莲子、百合等清热解暑食材制作;秋季的 "润肺养生斋" 选用银耳、百合、梨等润肺食材;冬季则有 "滋补暖身斋",以山药、萝卜、豆腐等暖胃食材为主。每种养生素斋都配有营养师的专业解说,介绍食材的养生功效和搭配原理,受到注重健康的中高端消费者欢迎。
国际融合是白马寺素食创新的另一特色。依托白马寺国际佛殿区的优势,厨师团队吸收借鉴泰国、缅甸、印度等佛教国家的素食烹饪技艺,开发出 "国际素斋拼盘" 等融合菜品。如借鉴泰国素食做法的 "青咖喱菌菇",采用泰国香料和本地菌菇制作,口味正宗又具本地特色;"印度风味素咖喱" 则在传统印度咖喱基础上减少辛辣,增加蔬菜比例,更适合中国游客口味。这种国际融合不仅丰富了白马寺素食的品类,也象征着佛教文化在当代的交流互鉴。
素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保护
在当代社会,白马寺素食文化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其倡导的慈悲护生、健康环保、简约自然的生活理念,正契合了现代人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作为汉传佛教素食的源头,白马寺素食文化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对当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白马寺素食所蕴含的 "不杀生" 理念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精神,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对于培养爱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白马寺都会举办 "素食文化节",通过素食展示、放生法会、慈悲讲座等活动,传播护生理念。许多参与活动的游客表示,通过体验素食,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平等的道理,开始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有的甚至因此成为素食主义者或减少肉食消费。
在健康养生方面,白马寺素食文化为现代人提供了有益借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慢性病的发病率。白马寺素食 "医食同源"" 顺应自然 "的传统理念,与现代健康饮食观念不谋而合。为此,白马寺与洛阳医学院合作,开展" 传统素食与现代健康 " 研究项目,从科学角度解析传统素食的养生原理,并推出面向公众的健康素食讲座和烹饪课程,受到广泛欢迎。
白马寺素食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白马寺国际佛殿区的建成,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白马寺,通过品尝素斋、学习素食制作,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饮食文化。白马寺厨师曾多次应邀到国外佛教机构进行素食文化交流,展示 "释源素宴" 的制作技艺,让世界惊叹于中国素食的魅力。在泰国、缅甸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中,白马寺素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对话。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白马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2 年,"白马寺素斋制作技艺" 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文化瑰宝得到了正式认可和保护。寺院组织老厨师口述历史,整理传统菜谱,建立了 "白马寺素食技艺档案库";同时开设 "素斋技艺传习所",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确保技艺的活态传承。针对年轻一代,白马寺还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素食烹饪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在教育传承方面,白马寺将素食文化纳入青少年研学项目,推出 "小小素厨" 体验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能了解佛教素食文化知识,还能亲手制作简单的素菜,如 "凉拌野菜"" 素面 "等,在实践中体会"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 的道理。这种教育方式将饮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结合,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培养感恩之心、节约意识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受到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从东汉时期的简单斋饭到今天的文化盛宴,白马寺素食文化历经近两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其对佛教核心教义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时代需求的适应。作为汉传佛教素食的源头,白马寺素食文化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更在当代展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在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精神追求的日益重视,白马寺素食文化必将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