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登封少林寺发布日期:2025-09-20 浏览次数:

坐落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年),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的佛教寺院。作为禅宗祖庭、少林武术发源地,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AAAAA 级景区,不仅以 “禅武合一” 的文化内核享誉全球,更孕育了一套与禅修、武术深度绑定的素食体系。从北魏时期供僧人清修的简素斋饭,到唐代获皇家认可的精致素宴,从支撑武僧高强度训练的营养配餐,到当代融合科技与多元文化的创新素味,少林寺素食始终以 “慈悲护生” 为根基,以 “滋养身心” 为核心,在千年传承中不断焕新,成为中华素食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分支。


少林寺素食的历史渊源:从禅修刚需到文化符号

少林寺素食的起源,与佛教 “不杀生” 戒律及僧人修行需求紧密相连,更因少林武术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 “能量素食” 特质,其历史脉络可清晰划分为三个阶段:


北魏至隋:禅修驱动的素斋雏形

北魏时期,跋陀高僧在少林寺传法,带来印度佛教 “托钵乞食” 传统。但中原农耕文明与寺院 “僧田” 制度(少林寺拥有自耕土地),很快让素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创制”。据《少林寺志》记载,早期素斋以少室山周边的五谷、野菜、菌菇为核心,每日 “一粥一饭”,过午不食,烹饪方式极简 —— 小麦磨粉制成 “禅僧饼”,搭配伊洛河沿岸的莲藕、邙山的荠菜,再以山泉水煮制 “清蔬汤”,形成 “饼 + 蔬 + 汤” 的固定结构。这种饮食既符合佛教 “少欲知足” 的修行要求,又适应了北方干燥气候下僧人静坐禅修的生理需求,尤其避免了荤食可能引发的心神躁动,为 “食禅合一” 奠定基础。

隋末唐初,少林武僧因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有功,获赐良田千亩,寺院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素食也从 “果腹” 向 “滋养” 转变。当时武僧每日需进行数小时武术训练,单纯的杂粮野菜已难满足体力消耗,僧厨开始探索 “高蛋白素食搭配”:以黄豆磨制豆腐、提炼腐竹,用面筋塑形制成 “素肉”,搭配嵩山特产的板栗、核桃补充能量,形成 “豆制品 + 坚果 + 杂粮” 的营养组合。据唐代《少林僧伽传》记载,这一时期出现的 “罗汉斋”,以 18 种菌菇、豆类、蔬菜烩制而成,既暗合 “十八罗汉” 的禅宗意象,又能快速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成为武僧午斋的固定菜品。

唐至宋:皇家认可与素宴体系成熟

唐代是少林寺素食 “精致化” 的关键时期。唐太宗、武则天等多位皇帝曾驾临少林寺,即便皇室贵胄到访,寺院仍坚持以素食款待,却在品质与形制上极尽巧思,推动素宴体系成型。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到访时,昙宗大和尚特设 “蟠龙素宴”,宴席以 “嵩山八景” 为灵感设计 12 道主菜:“玉溪垂钓” 用莲子汤作 “溪”,以糯米制成 “鱼形”,搭配香菇 “渔翁”,再现少室山玉溪景致;“少林八宝酥” 则精选灵芝、猴头菇、银耳、白果等八种山珍,经 “九蒸九晒” 工艺制成酥点,兼具滋补与美味,被太宗御赐 “禅林奇味”。武则天长安年间驾临时,僧厨又创制 “凤栖梧桐”,以豆腐皮层层叠压制成 “梧桐树干”,用黄花菜作 “凤羽”,搭配牡丹花瓣点缀,既契合武则天对 “凤” 的尊崇,又融入洛阳牡丹的地域特色。

宋代随着《禅苑清规》的推行,少林寺素食形成规范化制度。据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少林寺已确立 “三时粥饭” 制度:早餐为 “小米粥 + 素包”(馅料多为韭菜花、豆腐丁),易消化且能快速供能;午餐为 “素面 + 罗汉斋”,面条用少室山泉水和面,筋道耐饿,搭配高营养菜品;晚餐为 “蔬菜粥 + 腌菜”,清淡少油以助夜间禅修。这种 “早轻、午重、晚淡” 的配餐逻辑,完全贴合武僧 “晨练、午训、晚禅” 的作息,成为 “禅武饮食” 的经典范式。此时还出现了 “素斋四绝”—— 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以面筋、魔芋为原料,通过 “浸、卤、炸、蒸” 四道工序,模拟荤食口感,既满足信众对 “肉味” 的念想,又坚守戒律,这种 “以素托荤” 技艺至今仍是少林素食的核心传承。


元至清:民间融合与地域风味深化

元明时期,少林寺素食进一步吸收中原民间饮食智慧,融入登封及周边地域特色。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少林寺僧厨借鉴北方 “焖煮” 技法,创制 “铁锅焖素什锦”,将土豆、萝卜、豆腐、菌菇放入铁锅慢焖,借铁锅保温特性,让食材充分吸收汤汁,尤其适合冬季武僧训练后暖胃。明代则引入河南 “蒸菜” 传统,开发 “粉蒸野菜”,将荠菜、马齿苋裹上玉米粉蒸熟,蘸蒜泥食用,保留野菜本味的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成为春季斋堂的招牌菜。

清代少林寺素食更趋大众化。据《登封县志》记载,寺院周边逐渐形成 “素斋集市”,僧厨会将多余的素饼、素包子对外售卖,甚至为香客提供 “定制素宴”。此时出现的 “少林素烩”,以 20 余种蔬菜、豆制品烩制,汤汁浓郁,食材丰富,既适合集体用餐,又能适应不同口味,至今仍是登封民间宴席的常见菜品。这一时期,少林寺素食已从 “寺院专属” 走向 “民间共享”,成为连接佛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的纽带。


传统少林寺素食的文化内核与技艺体系

少林寺素食区别于其他寺院素味的核心,在于其 “禅武双养” 的文化内核 —— 既服务于僧人 “明心见性” 的禅修需求,又支撑武僧 “强身健体” 的训练需求,由此形成独特的食材选择、烹饪技艺与饮食礼仪。


食材体系:“山、田、水” 三维供给,适配禅武需求

少林寺传统素食的食材选择,严格遵循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原则,形成以 “少室山山珍、登封农田五谷、伊洛河水产” 为核心的三维体系:

山珍类:少室山盛产的香菇、平菇、金针菇、猴头菇等菌菇,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春季的香椿、荠菜、马齿苋,夏季的蒲公英、苦苣,秋季的板栗、核桃,冬季的松针(可制茶),既丰富口感,又兼具药用价值 —— 如蒲公英能清热降火,缓解武僧训练后的内热;

农田类:登封旱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小米,是主食基础,其中小麦制成的 “少林挂面”,经 18 道工序制成,久煮不烂,适合武僧高强度训练后补充碳水;黄豆制成的豆腐、腐竹、豆干,蛋白质含量达 20% 以上,是 “素肉” 的核心原料;

水产类:伊洛河的莲藕、莲子、芡实,既符合 “不杀生” 戒律,又能提供植物蛋白与淀粉,其中 “九孔莲藕” 因淀粉含量高,常被制成 “素藕夹”,外酥里嫩,是斋堂经典菜品。

这种食材体系不仅保证了营养均衡,更蕴含 “天人合一” 的哲学 —— 菌菇象征 “禅意生生不息”,五谷代表 “大地滋养”,水生植物寓意 “佛法柔和”,与少林寺 “禅武共生” 的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烹饪技艺:“本味为魂,功能为要” 的双重追求

少林寺传统素食烹饪,始终秉持 “两不原则”:不使用葱、蒜、韭菜等 “五辛”(避免扰乱禅心),不追求过度调味(保留食材本味),同时围绕 “支撑武僧体力” 的功能需求,形成三大核心技艺:

煨炖技法:针对武僧需补充长效能量的需求,常用 “慢火煨炖” 处理食材,如 “素佛跳墙”,将香菇、猴头菇、腐竹、莲子等放入砂罐,加山泉水慢煨 4 小时,让食材释放出天然鲜味,汤汁浓稠富含氨基酸,既能快速恢复体力,又易于消化;

塑形技艺:“以素托荤” 的关键在于塑形,如 “少林素鸭”,需将豆腐皮用酱油、八角等调料浸泡后,层层卷紧,用麻绳捆扎,先蒸后炸,再切片装盘,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嫩,口感酷似鸭肉;“素鱼” 则以魔芋为原料,经刀工处理成 “鱼形”,表面裹上淀粉炸至金黄,再浇上糖醋汁,外形与口感都与糖醋鱼高度相似;

干制技艺:为应对冬季食材匮乏,僧厨会将夏季的菌菇、豆角、萝卜制成干货,如 “香菇干” 经晾晒、烘烤后,风味更浓郁,冬季泡发后用于炖菜,既能提鲜,又能延长食材保质期,这种技艺也让少林寺素食突破季节限制。


饮食礼仪:“食禅合一” 的修行实践

少林寺素食的礼仪规范,完全融入禅修日常,将 “吃饭” 变成 “修行”:

餐前仪式:用餐前全体僧人需在斋堂站立,诵读《供养咒》:“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感恩食材与众生,仪式结束后方可入座;

用餐规范:遵循 “食不言、不挑食、不浪费” 原则,僧人需用 “三匙两筷”(匙取食、筷夹菜),每口食物需咀嚼 36 次,体会食材本味,避免狼吞虎咽;斋堂设有 “添食处”,不够可添,但绝不允许剩余,若不慎掉落食物,需捡起洗净后食用;

餐后整理:用餐结束后,僧人需自行清洗碗筷,并用布擦拭干净,摆放整齐,体现 “自己事自己做” 的禅修理念。这种礼仪不仅培养僧人 “惜福感恩” 的心态,更通过 “专注用餐” 帮助收摄心神,与禅坐修行形成呼应。


当代少林寺素食的创新发展:从禅院斋堂到多元场景

进入现代社会,少林寺素食在坚守 “禅武内核” 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寺院边界,从食材、形式、场景等多维度创新,既满足当代人对健康、文化体验的需求,又推动素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文化体验型素食:禅武元素的沉浸式表达

2020 年起,少林寺推出 “禅武素宴” 系列,将素食与少林武术、禅修文化深度融合,打造 “可食用的文化盛宴”。宴席以 “禅武修行” 为脉络,分为 “静心、强身、悟道” 三个篇章,每道菜品都对应一段少林文化故事:

静心篇:以 “禅茶素点” 开篇,搭配少林功夫茶表演 —— 僧人用 “一指禅” 技法冲泡嵩山云雾茶,佐以 “菩提酥”(形似菩提叶,内馅为莲子泥),让食客在茶香与酥点中平复心绪;

强身篇:核心菜品 “武僧能量煲”,复刻传统武僧训练后的营养配餐,以黄豆、黑豆、核桃、山药慢炖而成,蛋白质含量达 18%,搭配 “少林素面”,面条仍沿用古法制作,筋道耐嚼,席间穿插武僧 “象形拳” 表演,展现 “食养与武练” 的关联;

悟道篇:压轴甜品 “空相布丁”,以琼脂、百合、蜂蜜制成,盛于仿 “少林初祖庵” 建筑造型的碗中,食用前需默念 “色即是空”,寓意 “食罢心空,回归本真”。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素食从 “味觉消费” 升级为 “文化感知”,2023 年该宴席入选 “河南文旅特色美食名录”,年均接待食客超 10 万人次。


营养科学型素食:适配现代健康需求的精准配餐

针对现代人对 “健康素食” 的需求,少林寺联合河南农业大学、登封市人民医院,建立 “少林素食营养实验室”,基于传统配方开发科学配餐体系:

武校定制餐:为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的青少年学员设计 “阶梯式素餐”—— 低年级学员(7-12 岁)餐标注重钙与蛋白质摄入,早餐提供 “豆腐脑 + 核桃包”,午餐加设 “素牛排”(大豆蛋白制成);高年级学员(13-18 岁)侧重能量与膳食纤维,晚餐推出 “藜麦蔬菜粥”,搭配 “高纤素包子”(馅料含菠菜、胡萝卜、木耳),经监测,这种配餐能满足青少年每日 85% 以上的营养需求,且未出现因素食导致的发育问题;

中老年养生素餐:针对三高人群推出 “清润素宴”,减少油盐糖用量,采用 “蒸、煮、凉拌” 等低脂烹饪方式,如 “降糖山药羹”(山药搭配葛根、玉米须)、“降脂菌菇拌”(香菇、木耳、海带凉拌),2024 年该套餐在登封市社区养老中心推广,惠及超 5000 名老人;

运动人群特供:与健身机构合作开发 “高蛋白素餐包”,以豌豆蛋白、奇亚籽、燕麦为原料,制成即食能量棒,每根含蛋白质 15g,适合运动后补充,上市首年销量突破 10 万份。


产业延伸型素食:从寺院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少林寺通过 “文化授权 + 产业合作” 模式,推动素食从 “堂食” 转向 “便携化、标准化” 产品,让少林素味走进日常:

即食素食品:2022 年与河南某食品企业合作推出 “少林素味” 系列,包括 “素牛肉粒”(大豆蛋白制成)、“香菇酱”(沿用清代 “少林酱制工艺”)、“八宝粥”(复刻唐代 “七宝羹” 配方),产品包装印有少林武术图案,2023 年线上销售额超 3000 万元;

伴手礼系列:开发 “少林素斋礼盒”,内含 “素饼”(五种口味:芝麻、花生、核桃、玫瑰、牡丹)、“禅茶”(嵩山蒲公英茶)、“素火腿”,礼盒设计融入 “少林寺塔林” 元素,成为登封旅游必购伴手礼,年均销量超 50 万盒;

预制菜赛道:2024 年推出 “家享素宴预制菜”,包含 “罗汉斋”“素佛跳墙”“少林素烩” 等经典菜品,采用零下 40℃冻干技术保留风味,加热 10 分钟即可食用,上线京东、淘宝后,首月订单破 2 万单,覆盖全国 300 多个城市。


国际融合型素食:少林文化的海外饮食表达

依托全球 30 多个少林文化中心,少林寺将素食作为 “文化使者”,推动中华素味走向世界:

海外素斋课堂:在泰国曼谷、美国洛杉矶的少林文化中心开设 “少林素斋工作坊”,教授当地学员制作 “少林素面”“素鸭”,并讲解背后的禅武文化,2023 年累计培训超 2000 人,其中不少学员在当地开设 “少林素菜馆”;

国际融合菜品:吸收海外饮食特色创新菜品,如在欧洲推出 “少林素披萨”(馅料用香菇、豆腐、彩椒),在东南亚开发 “咖喱素烩”(融入泰国咖喱风味),2024 年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 “世界素食大会” 上,少林厨师现场制作 “素牛排配意面”,获 “国际素食创新奖”;

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举办 “少林素食文化周”,邀请海外厨师、美食博主到访少林寺,参与 “素斋创制大赛”,2023 年活动吸引来自 12 个国家的 50 余名参与者,相关内容在海外社交平台曝光量超 5000 万次,推动少林素食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符号。


少林寺素食的当代价值与传承保护

在当代社会,少林寺素食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承载着 “文化传承、健康引导、生态保护” 的多重价值,其传承与保护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文化价值:禅武文化的活态载体

少林寺素食是 “禅武合一” 文化的具象表达 —— 禅修需求决定了素食的 “清净本质”,武术训练塑造了素食的 “营养特性”,这种双重属性让其成为少林文化的 “活化石”。通过素食体验,更多人得以理解 “禅不是苦行,武不是暴力” 的核心思想,如 2024 年参与 “禅武素宴” 的游客中,82% 表示 “通过吃素食,更懂少林‘以武止戈、以食修心’的理念”。此外,素食制作技艺中蕴含的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智慧,也为当代 “非遗活态传承” 提供了范本。


健康价值:推动全民健康饮食观念普及

少林寺素食倡导的 “植物性饮食”“低盐低脂”“医食同源” 理念,与现代健康中国战略高度契合。通过举办 “少林素食健康论坛”“社区素餐体验日” 等活动,少林寺每年向超 20 万人次普及素食健康知识,2023 年登封市居民素食消费占比从 2019 年的 8% 提升至 15%,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较 2019 年下降 3.2 个百分点,印证了少林素食对全民健康的推动作用。


生态价值: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畜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而少林素食的 “植物性原料” 属性,天然具备低碳优势。少林寺联合环保组织测算,每推广 100 份少林素餐,可减少约 50kg 二氧化碳排放。2022 年起,少林寺发起 “素食减碳行动”,鼓励游客用 “吃一顿素餐” 兑换 “少林文化景区门票折扣”,截至 2024 年,该行动累计减少碳排放超 1000 吨,吸引超 30 万游客参与,成为 “文旅 + 环保” 的创新案例。


传承保护:构建 “活态传承 + 人才培养” 体系

为保护少林素食技艺,少林寺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千年素味不中断:

非遗申报与技艺存档:2021 年 “少林素斋制作技艺” 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寺院组织 10 位从业超 30 年的老厨师,口述整理《少林素食古法技艺图谱》,收录 128 道传统菜品的制作流程,建立数字化档案库;

传习所培养:在少林寺常住院设立 “少林素斋传习所”,采用 “师带徒” 模式,非遗传承人每年收徒 5-8 人,系统教授 “素肉塑形”“素宴设计” 等核心技艺,目前已培养 50 余名年轻厨师;

校企合作育人:与登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开设 “少林素食烹饪专业”,课程涵盖传统技艺、营养科学、文化理论,2023 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其中 30% 进入少林寺斋堂或合作企业工作,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从北魏的简素斋饭到当代的创新素宴,少林寺素食历经千年而不衰,其核心在于始终坚守 “禅武滋养” 的文化根脉,又能顺应时代需求不断突破。如今,这份承载着慈悲、健康与智慧的素味,不仅是少林寺的文化符号,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饮食桥梁。未来,随着人们对 “可持续生活” 的追求日益加深,少林素食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