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江苏兴福寺发布日期:2025-09-22 浏览次数:

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的幽谷间,一座始建于南朝的古刹枕山而卧,寺外涧水潺潺,寺内松风阵阵 —— 这便是被誉为 “江南四大名刹” 之一的兴福寺。作为常熟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兴福寺不仅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的禅意景致闻名,更以一碗传承百年的 “兴福素面” 成为江南素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从南朝梁代的 “破山兴福寺” 到当代的 “江苏省重点寺院”,从僧众自耕自种的禅堂斋饭到年销百万碗的素面 IP,兴福寺的千年历程,既是一部江南佛教的兴衰史,更是一曲 “禅食同源” 的文化赞歌。


兴福寺:虞山深处的千年禅林

历史沿革:从南朝古刹到江南名刹

兴福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梁大同五年(公元 539 年),由高僧宝志和尚开山创建,初名 “破山寺”—— 因寺院建于虞山北麓的破龙涧旁,涧水穿寺而过,故得此名。唐代贞观年间(公元 627-649 年),高僧常达法师驻锡于此,募资扩建寺院,增建大雄宝殿、观音殿,使破山寺成为江南佛教重镇;唐咸通九年(公元 868 年),懿宗皇帝赐 “兴福寺” 匾额,此后 “兴福寺” 之名沿用至今,而 “破山寺” 则成为文人雅士对其的雅称。

宋代至明清,兴福寺历经多次兴废与修缮,始终保持 “江南禅林” 的核心地位:北宋至道年间(公元 995-997 年),住持晤恩法师重修寺院,引入禅宗 “曹洞宗” 法脉,确立 “农禅并重” 传统;明代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 年),常熟籍文学家王世贞为寺院题写 “兴福寺记”,赞其 “林深寺古,涧曲泉清”;清代康熙年间,寺院迎来鼎盛期,占地达 120 亩,僧众超百人,拥有 “七殿、五堂、二楼、三桥” 的宏大格局,成为常熟 “虞山十八景” 之首。

近代以来,兴福寺虽经战火波及,但核心建筑得以保存:1937 年抗日战争期间,寺院部分厢房被毁,大雄宝殿与破龙涧石桥幸免于难;1949 年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82 年兴福寺被列为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 “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2000 年后,寺院按 “修旧如旧” 原则恢复了钟楼、藏经楼等建筑,如今占地面积达 30 亩,年均接待信众与游客超 300 万人次,是常熟 “虞山文化旅游区” 的核心地标。


建筑与景致:江南禅林的灵秀与庄严

兴福寺的建筑布局遵循 “因地制宜” 的江南造园理念,沿破龙涧呈 “带状分布”,既有禅宗寺院的规整,又兼具山水园林的灵动,形成 “寺在林中,水在寺中” 的独特意境:


核心建筑群落:

山门:采用江南传统 “三间四柱” 牌坊式结构,门额悬挂 “兴福寺” 鎏金匾额,两侧楹联 “破山古寺,兴福新天” 为当代书法家所题,山门左侧立有唐代 “常达禅师碑”,记载寺院早期历史;

大雄宝殿:寺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保留宋代重建时的木构风格,殿高 15 米,面阔五间,屋顶为江南特色的 “歇山顶”,覆盖青灰瓦,飞檐装饰有 “铜铃”,风吹铃响,声传山谷;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铜像高 5.8 米,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造,佛前供桌为紫檀木所制,雕刻 “莲荷纹”,工艺精湛;

破龙涧与石桥:寺内最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结合景观 —— 破龙涧自虞山深处流出,穿寺而过,涧上横跨三座石桥,分别为 “常乐桥”(唐代始建)、“抱翠桥”(宋代重建)、“映月桥”(清代增建),桥身均为青石所砌,布满青苔,与涧水、古树构成 “小桥流水” 的江南画卷,唐代诗人常建名作《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描绘的正是此处景致;

禅茶园:位于寺院西侧,面积约 3 亩,分为 “茶畦” 与 “菜畦”,茶畦种植虞山特产 “剑门绿茶”,菜畦种植青菜、萝卜、笋等时令蔬菜(供斋堂使用),园内设有 “茶禅亭”,僧人每日在此采茶、劳作,践行 “农禅并重” 传统。


文化活动与禅修传统:

兴福寺始终保持 “禅修 + 文化” 的双轨传承,延续千年禅宗风骨:

每日清晨 4 点半,僧人举行 “早课”,诵经声与涧水声交织,早课后僧众前往禅茶园、菜畦劳作,早餐以粥、咸菜、素包为主,遵循 “过午不食” 戒律;

每月初一、十五,举办 “居士禅修营”,教授信众 “行禅”(沿破龙涧步行冥想)、“坐禅”,课后提供 “简易素斋”(一菜一饭一汤),让参与者在自然中体会 “禅食一味”;

每年春季举办 “虞山禅茶会”,邀请茶人、文人雅士共品禅茶、论道,茶会所用茶叶均来自寺内禅茶园,茶汤搭配 “兴福素点”,成为江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举办 “浴佛节”,免费向市民发放 “素粥”“素面券”,单日发放量超 5 万份,延续 “慈悲济世” 传统。


兴福寺素食的发展历程:从禅堂斋饭到素面传奇

兴福寺素食的演变,始终以 “佛教慈悲护生” 为魂,以 “虞山时令食材” 为根,以 “兴福素面” 为核心,历经 “禅堂自用 — 香客共享 — 大众追捧 — 品牌化创新” 四个阶段,从 “修行附属” 成长为江南素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早期:禅堂斋饭,简朴清净的 “修行补给”(南朝至清代)

南朝至清代,兴福寺素食的核心功能是 “僧人修行补给”,严格遵循 “忌五辛”(葱、蒜、韭、薤、兴渠)、“过午不食” 的戒律,食材以禅茶园、菜畦自种的蔬菜、豆制品(寺内自制豆腐、豆干)及杂粮(糙米、小米)为主,烹饪方式简单,多为蒸、煮、炒,无复杂调味,仅用盐、酱油(江南传统酿造)、笋干提鲜。

这一时期的素食,带着浓郁的江南农家风味,核心为 “一粥一面一菜”:

禅粥:每日清晨供应,用糙米、莲子、百合(虞山湿地种植)熬煮,夏季加入荷叶(禅茶园荷塘采摘)清热解暑,冬季加入山药温补养生,僧人食用后开始一天的劳作与修行,粥品清淡却滋养,体现 “少欲知足” 的禅修理念;

破山素面:早期为僧众午餐主食,采用常熟本地 “银丝面”(细如发丝,久煮不烂),汤底用黄豆芽、香菇蒂、笋干(虞山春笋)慢火吊鲜,浇头仅搭配禅菜园自种的青菜、素鸡(寺内自制,用豆浆点卤后压制),因涧水清澈,煮面汤底格外鲜甜,清代《常昭合志》记载:“破山寺素面,汤清面韧,借涧水之灵,香飘十里”;

罗汉斋:寺院供佛的核心菜品,最初仅用豆腐、笋干、木耳三种食材,寓意 “三学增上”(戒、定、慧),后逐渐加入香菇、金针菇、胡萝卜,形成 “六味罗汉斋”,象征 “六度波罗蜜”,烹饪时需分时段下锅,确保每种食材口感分明,仅用盐、酱油调味,凸显 “本味至上”。

这一时期的素食虽简朴,但因食材取自虞山本地、用破龙涧水烹饪,带着江南山水的清鲜,为 “兴福素面” 的后世成名奠定了 “水好、料鲜” 的基础。


近代:香客共享,素面声名初显(民国至 20 世纪末)

民国时期,随着虞山旅游业的兴起,兴福寺的香客(多为常熟及周边地区的商人、文人、游客)日益增多,素食从 “禅堂自用” 转向 “服务香客”,“兴福素面” 逐渐成为寺院的标志性美食。

1920 年,寺院在山门旁设立 “简易斋堂”,专门接待香客,此时的 “兴福素面” 已形成初步特色:

汤底升级:借鉴江南 “苏式汤面” 的吊鲜工艺,在原有黄豆芽、香菇、笋干的基础上,加入虞山特产 “松菇”(野生菌菇,鲜味浓郁)、“红枣”(调味增甜),用破龙涧水慢火熬煮 3 小时,汤底呈浅琥珀色,鲜而不咸;

浇头丰富:除传统的青菜、素鸡外,新增 “素爆鱼”(用魔芋制成,仿江南爆鱼风味,外脆里嫩)、“素焖肉”(用豆制品仿制,江南红烧肉调味,甜咸适中)、“笋片”(虞山春笋切片,清炒后加入),香客可根据喜好选择 “单浇”“双浇”“三浇”,价格亲民(民国时期仅需 2 枚铜板);

文人加持:常熟籍文人如沈从文、汪曾祺等常来兴福寺小住,品尝素面后撰文称赞,汪曾祺在《食事》中写道:“虞山兴福寺的素面,汤是用松菇吊的,面韧汤鲜,浇头里的笋片脆嫩,是我吃过最好的素面”,文人的推崇让 “兴福素面” 声名远播,成为江南文人雅集的 “必尝美食”。

1983 年兴福寺恢复宗教活动后,1985 年正式将 “简易斋堂” 扩建为 “兴福素斋馆”,面积约 800 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为散座大厅(可容纳 200 人),二楼设有 “禅意雅间”(以 “松、竹、梅” 命名),装修保留江南传统风格,原木餐桌搭配青花瓷碗碟,墙上悬挂历代文人题写的 “素面诗”。此时的 “兴福素面” 已成为常熟美食名片,日均接待食客超 500 人,节假日需排队 1-2 小时才能品尝,素斋馆的 “松菇素面”“三浇素面” 年销量超 10 万碗,周边商户也纷纷效仿推出 “仿兴福素面”,但始终难以复刻其 “涧水吊鲜” 的独特风味。


当代:品牌化创新,从素面到江南素食 IP(21 世纪以来)

进入 21 世纪,随着 “健康饮食”“文化旅游” 理念的兴起,兴福寺素食开启 “品牌化、产业化” 发展,以 “兴福素面” 为核心,拓展出 “素点、素礼盒、素食体验” 等多元产品,成为江南素食文化的标杆。

2005 年,“兴福素面制作技艺” 入选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寺院成立 “兴福素食工坊”,由资深素厨传承传统工艺,同时引入现代管理理念;2010 年,“兴福素食” 注册品牌商标;2020 年后,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售卖预包装素面、素点,其中 “兴福素面礼盒”(含干面、汤底料包、浇头半成品)年销量突破 50 万盒,成为 “常熟伴手礼” 的核心产品之一;2023 年,寺院在素斋馆旁开设 “兴福素食文化馆”,展示素面历史、制作工具与江南素食文化,年均接待参观者超 100 万人次。


这一阶段的兴福寺素食,不仅是 “食物”,更成为 “禅文化与江南饮食” 的双重载体:

节庆联动:结合江南传统节庆与佛教节日,推出定制化素食:

春节推出 “素年饭礼盒”,包含素香肠(江南腊味风格,豆制品制作)、素鱼(魔芋制成,仿尚湖鲌鱼形态)、八宝饭(以绿豆、莲子、红枣为馅),礼盒包装印有兴福寺大雄宝殿与破龙涧图案;

中秋推出 “素月饼”,有松菇、豆沙、莲蓉等江南传统口味,饼皮印有 “佛” 字或 “虞山景致”,2024 年中秋销量突破 80 万盒;

端午推出 “素粽子”,采用常熟本地糯米,馅料为绿豆、花生、笋干,延续江南 “碱水粽” 工艺,真空包装方便携带;

地域食材深挖:开发 “虞山禅素” 系列,深度挖掘常熟及江南地区的特色素食材:

利用虞山的竹笋、松菇、剑门绿茶,开发 “松菇素面”“绿茶素糕”“笋干素鸡煲”,突出 “山珍” 的鲜醇;

结合尚湖的水产资源(素食材),开发 “素蟹粉”(用土豆、胡萝卜仿制,仿江南蟹粉风味)、“荷塘素三宝”(莲藕、莲子、菱角清炒),带有浓郁的湖乡气息;

聚焦常熟 “桂花之乡” 优势,推出 “桂花素食” 系列,如桂花素糕、桂花素粥,秋季食用,香气扑鼻,2024 年桂花系列产品销量超 30 万份;

公益属性强化:延续 “慈悲济世” 传统,每年腊八节、浴佛节,免费向市民、游客发放 “腊八粥”“素面券”,单日发放量超 10 万份,2020-2023 年累计发放超 50 万份;2022 年常熟疫情期间,素斋馆为一线医护人员、志愿者捐赠素餐 3 万份,彰显佛教 “服务社会” 的精神;每月组织 “素食公益课”,邀请素厨教市民制作简易素食(如松菇素面、桂花素糕),年均举办 60 场,参与人数超 3 万人次。


传统坚守:兴福寺素食的核心要义与素面精髓

兴福寺素食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核心在于对 “佛教慈悲” 理念、“江南地域特色” 与 “手工技艺” 的三重坚守,其中 “兴福素面” 的制作工艺更是凝聚了江南饮食的智慧,成为 “素面传奇” 的关键。


食材选择:“虞山山水、时令、纯净” 的三重标准

兴福寺素食在食材上始终遵循 “依托虞山、就地取材” 的原则,尤其 “兴福素面” 的食材选择极为严苛,形成 “三重标准”:


虞山山水优先:

水:“兴福素面” 的汤底必须用破龙涧水 —— 涧水源自虞山深处,经岩层过滤,水质清冽、矿物质含量适中,煮面吊汤格外鲜甜,这是 “兴福素面” 无法复刻的核心优势,寺院每日清晨专人取水,确保水质纯净;

面:采用常熟本地 “银丝面”,由老字号 “王四酒家” 定制,选用江南冬小麦磨粉,手工擀制,细如发丝,久煮不烂,口感筋道;

浇头食材:松菇来自虞山山区(春季采摘)、春笋来自虞山竹林(清明前后最佳)、青菜来自寺内禅菜园,确保食材新鲜且带有 “虞山特质”;


应季取用:

严格遵循 “不时不食”,春季用虞山春笋、松菇,夏季用尚湖莲藕、丝瓜,秋季用常熟板栗、桂花,冬季用萝卜、冬笋,甚至汤底配料也随季节调整 —— 夏季加入荷叶清热,冬季加入红枣温补;


纯净无添加:

所有食材均需经过农残检测,拒绝反季节蔬果、冷冻食材与化学添加剂,例如制作素面汤底不用味精、鸡精,仅靠食材本身吊鲜;素鸡、素爆鱼均为寺内手工制作,不用防腐剂,确保风味纯正。


“兴福素面” 的制作工艺:千年传承的手工匠心

“兴福素面” 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经过 “吊汤、煮面、配浇头” 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全靠手工把控,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吊汤:三小时慢熬的 “鲜之精髓”:

汤底是 “兴福素面” 的灵魂,需提前一天准备:

食材预处理:黄豆芽去根洗净、香菇泡发后去蒂、松菇洗净(保留菌褶)、笋干泡发后切片、红枣去核;

慢火熬煮:将所有食材放入大铁锅,加入破龙涧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 3 小时,期间需不断撇去浮沫,确保汤底清澈;

过滤调味:熬好的汤底用纱布过滤两次,仅保留清汤,加入少量盐、酱油(江南传统酿造)调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汤底呈浅琥珀色,鲜而不咸,回甘明显;

煮面:精准把控的 “韧之关键”:

煮面需用大铁锅,加入破龙涧水,水沸后下入银丝面,用长筷子轻轻搅动,避免粘连;煮面时间严格控制在 3 分钟,确保 “外软内韧”,捞出后用冷水过凉(夏季)或温水冲淋(冬季),沥干水分后装入青花碗;

配浇头:时令搭配的 “味之丰富”:

浇头根据季节与食客选择搭配,核心浇头均为手工制作:

素鸡:寺内自制,用豆浆点卤后压制,切成长条,用素汤底卤制 1 小时,口感紧实,豆香浓郁;

素爆鱼:用魔芋制成鱼形,油炸后浸入素卤汁(含酱油、糖、香料),外脆里嫩,带有江南爆鱼的风味;

笋片:虞山春笋切片,用素汤底清煮,保留脆嫩口感,春季限定;

松菇:野生松菇洗净后用素汤底煮软,鲜味浓郁,秋季限定;

食客可选择 “单浇”(一种浇头)、“双浇”(两种浇头)、“三浇”(三种浇头),浇头铺在面上,再淋上滚烫的素汤底,一碗 “兴福素面” 即完成,面韧汤鲜,浇头丰富,成为江南素面的典范。


礼仪与象征:“慈悲为怀,江南习俗”

兴福寺素食的礼仪与象征,处处体现 “佛教慈悲” 与 “江南习俗” 的融合,充满烟火气与人文温度:

惜福礼仪:素斋馆餐桌上摆放 “惜福牌”,印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禅语,服务员会用吴语提醒食客 “按需点单,勿要浪费”;餐后需自行将碗筷送至回收处,践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的修行理念,传递 “珍惜福报” 的态度;

慈悲象征:“兴福素面” 的命名与摆盘均有寓意 —— 面长象征 “长寿”,汤底清澈象征 “清净”,浇头多样象征 “圆满”,食客食用前需双手合十,默念 “感恩”,体现对食材与制作者的尊重;

节庆仪式:重要佛教节日(如浴佛节、腊八节),寺院会举办 “施斋” 活动,免费发放素面、素粥,施食时僧侣会用吴语念诵 “祈福词”,如 “平安顺遂,阖家安康”,让江南信众倍感亲切;腊八节施粥时,会在粥中加入虞山特产的坚果、果干,既符合 “腊八养生” 传统,又贴合江南口味,这种仪式让素食超越 “饮食”,成为传递佛教精神与江南习俗的载体。


当代创新:兴福寺素食的现代适配与文化焕新

在坚守 “佛教慈悲” 与 “江南风味” 传统的基础上,兴福寺素食积极拥抱现代需求,从 “健康化、地域化深化、场景化拓展、数字化传播” 四个维度创新,让千年素面传奇适配当代生活节奏,同时推动禅文化与江南饮食的广泛传播。


健康化升级:低糖低脂,养生与江南味同行

针对现代人 “低糖、低脂、养生” 的饮食需求,兴福寺素食对传统菜品进行改良,在保留 “江南本味” 的同时提升健康属性:

减糖减油,适配健康需求:

素爆鱼、素焖肉的油脂含量降低 30%,改用 “低温卤制” 替代 “油炸后卤”;素糕、素月饼的糖度降低 40%,用海藻糖替代传统白糖,减少甜腻感;推出 “低糖桂花素糕”“全麦素包”,加入燕麦、藜麦等粗粮,增加膳食纤维,适合减脂、控糖人群,2024 年低糖系列产品销量占比达 60%;


药食同源,融入江南养生理念:

深挖江南 “药食同源” 的传统,结合常熟 “养生文化”,开发 “江南养生素食” 系列:

松菇土茯苓素汤:用虞山松菇与土茯苓(江南祛湿药材),搭配香菇、豆腐同煮,适合江南潮湿气候食用,2023 年夏季销量超 5 万份;

荷叶莲子素粥:用尚湖荷叶、莲子熬制,清热解暑,作为素斋馆免费饮品,日均供应 3000 碗;

百合桂花羹:用江南产的百合、桂花熬制,清热润肺,是江南人秋季常吃的养生甜品,线上平台年销量超 20 万份;


营养搭配优化:

联合常熟理工学院食品学院营养师,对 “素斋套餐” 进行营养调整,如 “罗汉斋” 中加入胡萝卜、西兰花,提升维生素 A、维生素 C 含量;“素炒时蔬” 采用 “水焯后快炒” 工艺,减少营养流失;推出 “轻食能量碗”(凉拌紫菜、杂粮饭、香菇豆腐汤),热量控制在 300 大卡以内,成为上班族午餐的 “健康选择”,2024 年线上外卖订单中,轻食系列占比达 45%。


地域化深化:深挖虞山食材,打造 “江南禅素”

兴福寺素食创新的核心亮点,在于将常熟 “虞山尚湖” 特质与江南饮食深度绑定,打造 “独一无二的江南禅素”,让食客 “吃一口就想起虞山涧水”:


虞山尚湖食材全场景运用:

山珍系列:除传统的 “松菇素面”,开发 “虞山松菇素包”(松菇、青菜为馅)、“笋干素鸡煲”(虞山春笋、素鸡慢炖),松菇的鲜香与笋干的脆嫩,让素食充满 “虞山山味”;

湖鲜系列:推出 “尚湖素蟹粉”(用土豆、胡萝卜仿制,加入蟹醋调味,仿江南蟹粉风味)、“荷塘素三宝”(莲藕、莲子、菱角清炒)、“素鲌鱼”(用魔芋制成,仿尚湖鲌鱼形态),让素食也能尝到 “尚湖湖味”;

茶食系列:结合虞山 “茶文化”,开发 “禅茶素食”,如 “绿茶素糕”(加入剑门绿茶茶叶末)、“茶油素炒时蔬”(用虞山茶油烹饪)、“禅茶素面”(汤底加入绿茶汁),将江南茶文化与素食结合,2024 年茶食系列销量突破 100 万份;


江南节庆融合创新:

借鉴江南传统节庆习俗,推出 “江南节庆素食礼盒”:

春节推出 “江南素年饭礼盒”,包含素腊肠(江南腊味风格)、素鱼(仿尚湖鲌鱼)、八宝饭(以绿豆、莲子、红枣为馅),礼盒设计为 “虞山尚湖” 水墨风格,贴合春节氛围;

中秋推出 “江南素月饼”,除传统口味外,新增 “绿茶素月饼”(加入剑门绿茶)、“松菇素月饼”(咸鲜口味),月饼模子刻有 “兴福寺”“破龙涧” 图案;

端午推出 “常熟素粽子”(采用常熟礼乐镇的糯米,馅料为绿豆、花生、笋干、咸蛋黄(素蛋黄,用南瓜制成)),还原常熟 “咸肉粽” 的风味,却无肉类成分。


场景化拓展:从 “朝圣” 到 “多元生活场景”

兴福寺素食突破 “寺院堂食” 的局限,根据不同场景推出定制产品,覆盖 “朝圣、旅游、日常、节庆” 四大需求:


朝圣场景:

针对香客 “短期朝圣” 需求,推出 “朝圣素食包”,包含素面(真空包装)、素糕、虞山禅茶,方便香客在途中食用;

寺院禅修课程中,推出 “禅修素食套餐”,每日三餐以 “清淡、定量” 为核心,如早餐 “粥 + 素包”,午餐 “杂粮饭 + 两菜一汤”,晚餐 “蔬菜汤 + 馒头”,配合 “过午不食”(晚餐减量)的禅修原则,帮助禅修者 “身心清净”,2024 年禅修课程参与人数超 2 万人次;


旅游场景:

针对常熟 “虞山尚湖旅游” 需求,推出 “便携素食能量包”,包含素饼干、素糕、能量棒,方便游客在虞山登山、尚湖游玩时补充体力;

结合 “江南水乡旅游”,在素斋馆开设 “临涧座位”,游客可一边品尝素面,一边欣赏破龙涧景致;

推出 “常熟旅游素食伴手礼礼盒”,包含兴福素面、素卤味、桂花素糕,包装印有常熟地标(兴福寺、虞山、尚湖)图案,兼具食用与纪念价值,2024 年游客购买率达 85%;


日常场景:

推出 “即食素卤味”(素鸡、素豆干、素海带),采用小包装设计,适合上班族作为零食或加餐,2024 年线上销量超 200 万袋;

通过常熟本地便利店、电商平台销售 “兴福素面速食包”(含干面、汤底料包)、“陈皮素粥速溶粉”,市民在家用开水冲泡或煮制,10 分钟即可品尝到兴福寺素食;

开通 “素食外卖” 服务,在常熟市区提供 “素面、素套餐” 外卖,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兼顾便捷与环保,2024 年外卖订单日均超 400 单。


数字化与文化传播:让江南禅素 “可触可感”

为拉近与年轻受众、外地游客的距离,兴福寺素食积极布局数字化与文化传播,让 “禅文化 + 江南素面” 触达更多人:


数字化服务:

开通 “兴福寺素食” 微信公众号,推送食材知识(如 “虞山松菇的挑选方法”)、烹饪技巧(如 “家常兴福素面做法”)、江南饮食文化文章(如 “兴福素面与禅茶文化”),粉丝量超 80 万,其中外地游客粉丝占比达 40%;

开发线上预约系统,游客可提前 1-3 天预约寺院素斋,减少现场排队时间;在短视频平台(抖音、视频号)发布 “兴福素面制作过程”“松菇采摘”“腊八节施粥” 等视频,展现手工技艺与文化仪式,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 100 万,其中 “兴福素面制作” 视频播放量突破 800 万,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


文化体验活动:

定期举办 “兴福素食体验课”,由寺院资深素厨指导游客制作素面、素糕、素鸡,讲解江南素食文化与佛教理念,每期体验课报名名额 “秒空”,2024 年累计举办 100 场,参与人数超 5 万人次;

联合常熟文旅局开展 “江南禅素之旅”,邀请游客走进兴福寺,体验素面制作、禅修活动、虞山登山、尚湖泛舟,2024 年接待游客团 80 个,超 5000 人次参与,推动 “素食 + 旅游” 融合;

举办 “江南素食文化论坛”,邀请江南饮食文化学者、素食厨师参与,探讨 “寺院素食与江南饮食的融合”,2024 年首届论坛吸引超 2000 人参与,推动江南素食文化交流;


跨界合作:

与常熟本地茶饮品牌(如 “虞山禅茶”)合作,推出 “素食 + 茶” 套餐,如 “素面搭配禅茶”“素糕搭配绿茶”,将江南禅素与本土茶饮结合;

与常熟文创品牌合作,开发素食主题文创产品,如素斋食谱手账(收录兴福寺经典素食做法与江南饮食故事)、陶瓷餐具(印有兴福寺大雄宝殿、破龙涧图案)、环保餐袋(印有 “惜福”“慈悲” 字样),让江南素食文化通过更多载体传播。


文化价值:兴福寺素食的精神意义与社会影响

兴福寺素食早已超越 “饮食” 范畴,成为传递佛教慈悲、江南文化、环保理念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体现在 “精神、社会、文化” 三个层面,对现代生活具有深刻启示。


精神价值:以素为媒,传递慈悲与江南温情

对兴福寺僧侣而言,素食是 “修行的重要部分”:

通过 “种植食材、制作素食” 的劳作,践行 “农禅并重” 传统,培养 “勤劳、惜福” 的品质;

通过 “清淡饮食”,减少欲望,让身心保持清净,便于专注参禅,体会 “佛教慈悲” 的精神;

通过 “施斋、共享” 活动,将 “素食” 与 “服务社会” 结合,传递 “慈悲济世” 的理念。

对信众与游客来说,品尝兴福寺素食的过程是一次 “心灵疗愈” 与 “文化认同”:

在寺院斋堂中,听着吴语的梵音,看着窗外破龙涧的流水与松竹,品尝带着松菇鲜香的素面,能暂时脱离城市喧嚣,体会 “禅意生活” 的平和与江南人的温情。许多外地游客表示,“吃兴福素面,不仅是尝美食,更是感受虞山的灵气与寺院的宁静,这种体验无法复制”;本地市民则通过素食,重新认识常熟 “虞山尚湖” 的饮食文化,对家乡产生更深的认同。


社会影响:推动健康与江南文旅融合

兴福寺素食以其 “健康、天然、江南特色” 的特质,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健康饮食风潮:

兴福寺素食的 “低糖低脂、江南本味” 理念,推动了常熟乃至江南地区的 “健康素食” 风潮,许多本地餐厅纷纷推出 “江南禅素” 菜品,如 “松菇素面”“荷塘素三宝”,借鉴兴福寺的 “以素托素、涧水吊鲜” 工艺;2023 年,“兴福素面制作技艺” 入选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南素食文化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


江南文旅融合发展:

兴福寺素食与 “常熟虞山尚湖旅游” 深度绑定,形成 “朝圣 — 品素 — 购伴手礼 — 游山水” 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常熟周边的食材种植(如虞山松菇基地、竹笋基地)、文创、餐饮发展,2024 年为常熟带来超 5 亿元的旅游收入,助力常熟 “文旅强市” 建设。例如,兴福素面的热销,带动常熟本地银丝面、松菇等农产品的销量增长 60% 以上;

环保与公益实践引领:

兴福寺素食践行 “低碳、环保” 理念:食材优先采购常熟本地,减少运输碳排放;厨余垃圾用于堆肥,滋养寺院禅茶园、菜畦,形成 “种植 — 烹饪 — 堆肥 — 再种植” 的闭环;推广可降解餐具,拒绝一次性塑料,每年减少塑料使用量超 5 吨。同时,延续 “慈悲济世” 传统,免费施粥、捐赠素餐,2020-2024 年累计捐赠素餐超 100 万份,惠及一线医护人员、环卫工人、困难群众,彰显佛教 “服务社会” 的精神。


文化价值:江南与佛教文化的 “活载体”

兴福寺素食是常熟江南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 “活化石”:

它既保留了南朝以来 “农禅素食” 的传统,又融入了江南民间的烹饪技艺、节庆文化,通过 “兴福素面”“松菇素糕” 等菜品,让江南传统小吃文化得以传承,避免地域饮食文化的流失;

作为 “常熟佛教地标” 的素食代表,兴福寺素食通过 “施斋”“素食文化节” 等活动,将 “佛教慈悲” 从 “宗教理念” 转化为 “可体验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的 “包容、济世” 内核,而非单纯的 “宗教仪式”;

兴福寺素食还积极参与 “江南文化交流”,多次受邀参加长三角素食博览会、江南文化节,展示江南禅素特色;与苏州、无锡的佛教寺院(如苏州寒山寺、无锡南禅寺)交流,分享 “江南素食与佛教文化” 的经验,成为长三角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江南文化的对外传播。


结语:一碗素面中的虞山禅意

从南朝禅堂的简朴斋饭,到如今常熟的文化 IP,兴福寺素食历经千年,始终以 “佛教慈悲” 为魂,以 “虞山涧水” 为根,以 “兴福素面” 为核,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 “守正创新” 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碗碗带着松菇鲜香的素面、一块块软糯的桂花素糕,更是承载着佛教慈悲、江南记忆与健康理念的文化符号 —— 每一口素食,都蕴含着 “众生平等” 的慈悲;每一道菜品,都凝聚着 “手工匠心与江南智慧”。

未来,兴福寺素食将继续以 “佛教慈悲” 为核心,以 “创新” 为翼:一方面坚守手工技艺、本地食材、环保理念,守护好 “非遗” 技艺的精髓;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 “素食 + 禅修 + 江南旅游 + 公益” 的融合模式,让 “江南禅素” 走进更多人的日常,传递 “慈悲护生、健康生活、江南温情” 的智慧,让佛教文化与江南文化通过美食,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当我们坐在兴福寺的斋堂中,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松菇素面,听着窗外破龙涧的潺潺流水,或许能在这一刻读懂常建的诗句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真正的禅意,不在远方,而在这一碗素面的鲜香里,在虞山的山水间,在每一个 “珍惜当下” 的味觉体验中。这,正是兴福寺素食留给每个食客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