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武汉归元寺发布日期:2025-09-22 浏览次数:

在武汉汉阳的翠微路上,一座红墙黛瓦的千年古刹静静矗立,这便是被誉为 "汉西一境" 的归元寺。作为湖北四大丛林之一、全国重点寺院,归元寺不仅以其恢弘的明清建筑、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塑像闻名遐迩,更以传承百年的素食文化滋养着无数香客与食客的身心。从寺院僧众的日常斋饭到蜚声中外的 "云集斋" 素宴,归元寺的素食文化始终在坚守传统中不断创新,成为连接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的重要纽带。


归元古刹:禅宗曹洞宗的汉地传法中心

归元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由白光法师在汉阳富商熊氏家族的资助下创建,取 "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 之意,彰显禅宗 "明心见性" 的修行主旨。作为禅宗曹洞宗的重要道场,归元寺历经三百余年沧桑,虽多次毁于战火却总能涅槃重生,如今已成为长江流域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

寺院坐西朝东,占地约 17000 平方米,整体布局遵循 "伽蓝七堂制",却又融入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踏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派的天王殿,殿内弥勒佛笑容可掬,两侧四大天王威武庄严,象征着佛教 "慈悲与智慧并重" 的教义。穿过天王殿,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铜像高达 5 米,由清代工匠耗时三年铸造而成,佛前供桌雕刻精美,祥云纹与莲瓣纹交织,展现出清代木雕工艺的高超水准。

归元寺最负盛名的当属罗汉堂,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圆形建筑内,供奉着 500 尊泥塑罗汉像,每尊高约 1.2 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罗汉或喜或怒、或坐或立,有的手持法器,有的神态自若,将佛教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更为奇特的是,罗汉堂采用 "八卦阵" 布局,香客若想数遍所有罗汉需循着特定路径绕行,这种建筑智慧既体现了佛教 "因果循环" 的理念,又增添了游览的趣味性。

作为禅宗寺院,归元寺始终秉持 "农禅并重" 的传统,寺内不仅有庄严的佛殿,还有菜园、斋堂等生活设施。这种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修行方式,为素食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清代《汉口竹枝词》曾记载归元寺 "菜香僧饭熟,烟绕佛灯明" 的景象,可见当时寺院素食已颇具特色。


素食之源:从僧众斋饭到云集斋素宴

归元寺的素食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形成特色体系的漫长过程。在寺院创建初期,素食仅作为僧众修行的一部分,遵循 "过午不食"、"忌五辛" 等佛教戒律,以简单的豆制品、蔬菜和谷物为主,追求 "食存五观" 的修行境界 —— 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

素食走向世俗的转折点发生在 1956 年 5 月 1 日。当时,随着归元寺游客数量日益增多,30 多位僧人决定将原本仅供僧侣食用的斋饭推向社会,在寺内创办了简易素餐馆。最初的菜品极为简单,以素面、素包子和几样家常素菜为主,但因风味独特、价格亲民,很快受到武汉市民的喜爱。人们在游览古刹后,总要到素餐馆品尝一番,才觉得行程圆满。

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归元寺游客量激增,原有素餐馆已无法满足需求。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寺院于 1983 年动工兴建新的素餐厅,1984 年初正式竣工。时任归元寺方丈的昌明法师为餐厅取名 "云集斋",寓意 "高僧云集、法食供养",并邀请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尔重题写匾额。新建成的云集斋为两层建筑,总面积达 800 平方米,一楼为散座大厅,二楼设有 "甘露"、"法喜"、"如意" 等雅间,装修古朴雅致,佛像与书画点缀其间,营造出宁静祥和的用餐氛围。

云集斋的建成标志着归元寺素食文化进入成熟期。昌明方丈曾题词 "食斋悟道,延年益寿",将素食与修行、养生紧密结合。这一时期的归元寺素食形成了 "以素托荤、以素仿荤" 的鲜明特色,厨师们运用精湛技艺,将普通的植物性原料制作成形神兼备的素鸡、素鸭、素火腿、素海参等菜品,既满足了信众的宗教需求,又照顾了世俗食客的口味习惯。

云集斋很快蜚声中外,成为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1980 年 11 月 21 日,昌明方丈在云集斋设宴款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1984 年 3 月 26 日,又在此欢迎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席间,造型逼真、味道鲜美的素宴让贵宾们赞不绝口,尤其是那道 "红烧全鱼",以山药泥为原料,辅以海苔、香菇等调味,不仅外形酷似真鱼,连口感都带着鱼肉的鲜嫩,让中曾根先生频频称奇。除了国家政要,前苏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泰国正大集团总裁以及众多港澳台同胞都曾领略过归元寺素食的独特风味,使云集斋成为武汉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技艺传承:传统素食的匠心独运

归元寺素食之所以能历经数十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云集斋的厨师多为师徒相授,不少人从青年时期便在寺内学习素食烹饪,经过数十年历练才能成为主厨。这种严苛的传承方式,确保了核心技艺的完整保留。

归元寺素食的原料选择极为讲究,遵循 "四季时鲜、就地取材" 的原则,主要采用豆类制品、食用菌类、时令蔬菜、地衣耳类和新鲜水果五大类原料。其中,豆制品是素食的基础,包括豆腐、豆浆、腐竹、豆油皮等,经过磨、浆、点、压等多道工序制成;食用菌类则包括香菇、木耳、竹荪、猴头菇等,不仅味道鲜美,还富含多种氨基酸;时令蔬菜则根据季节变化选用武汉本地出产的青菜、萝卜、藕、笋等,确保食材的新鲜度与风味。

"荤形素做" 的工艺是归元寺素食的核心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有着百年历史的 "麻雀头"。这道菜最早记载于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 年)的《汉口竹枝词》,是达官贵人宴席上的常客,后传入归元寺成为素食经典。其制作工序极为繁琐:首先将新鲜豆油皮切成长 4 寸、宽 2 寸的长条,两端切成斜角;再将芝麻、核桃仁、白糖和小酥饼共碾成粉,取一汤匙粉置于豆油皮中央;然后将豆油皮卷起,两端扭结形成麻雀的翅膀,中央捏出雀头形状,并用竹签划出雀嘴;最后放入香油中稍炸至金黄捞出。成品的 "麻雀头" 不仅外形栩栩如生,口感更是外酥内软,甜香可口,堪称素食中的艺术品。

另一道经典菜品 "归元传灯"(俗名 "灯笼鸡丝")则将宗教寓意与烹饪技艺完美结合。这道菜以腐竹为主料,先将腐竹泡发后切成细丝,辅以豆角、番茄、冬笋等配料,用高汤煨煮入味;然后将食材装入用冬瓜雕刻成的宫灯造型容器中,容器四周雕刻着佛教吉祥图案,顶部留出开口,放入 LED 灯珠(现代改良);上桌时点亮灯珠,冬瓜容器透出柔和的光芒,象征 "佛光普照,世代相传"。这道菜不仅味道鲜美,更通过视觉效果传递着佛教 "传灯续焰" 的文化内涵。

传统素菜 "罗汉斋供" 的演变则体现了归元寺素食的适应性创新。这道菜原名 "罗汉大汇",原本仅用精制豆制品、冬笋、木耳制作,是寺院供佛的主要菜品。传入云集斋后,厨师们在保留原有精髓的基础上,增加了冬菇、玉米笋、红枣等食材,使菜品在营养、口感和色彩上都更为丰富,改名为 "素什锦" 后深受食客喜爱。这道菜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厨师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各种食材需分时段下锅,确保每种原料都能保持最佳口感,体现了 "和而不同" 的烹饪智慧。


创新发展:传统素食的现代转译

进入 21 世纪,归元寺素食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开始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从原料、口味到呈现方式都进行了大胆创新,使这一古老的饮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刻理解佛教教义和烹饪原理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健康理念的融入成为归元寺素食创新的重要方向。随着现代人生健康意识的提高,云集斋的厨师们在保持美味的同时,更加注重菜品的营养均衡。他们减少了传统素食中过多的油脂使用,开发出一系列蒸、煮、凉拌的健康菜品;在原料上增加了藜麦、奇亚籽等新兴健康食材,与传统豆制品搭配,提升了素食的营养价值;针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推出了低糖甚至无糖的素点,如用麦芽糖醇制作的素月饼,既满足了口感需求,又控制了糖分摄入。这些创新使归元寺素食从 "宗教食品" 扩展为 "健康食品",吸引了更多非宗教信仰的食客。

菜品呈现方式的现代化改造让传统素食焕发新活力。年轻厨师们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基础上,借鉴现代餐饮的摆盘艺术,使每道菜品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如经典菜 "宝扇开屏"(原植物四宝),原本只是简单的四种菌菇同炒,现在则将食材切成均匀的片状,扇形排列在盘中,中间用胡萝卜雕刻成孔雀造型,四周点缀花草,使菜品视觉效果极佳;"翡翠银片"(原翡翠猴头菇)则采用分子料理技术,将猴头菇高汤制成透明的凝胶球,与猴头菇片一同摆盘,晶莹剔透的 "银片" 与翠绿的蔬菜形成鲜明对比,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时令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使归元寺素食更具亲和力。厨师们深入挖掘湖北本地特色食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武汉风味的素食菜品。如夏季推出的 "荷塘月色",以武汉东湖出产的莲藕、莲子、菱角为主料,清炒后清香扑鼻,带有浓郁的湖乡气息;秋季的 "菊香素鲍" 则用杏鲍菇仿制鲍鱼,搭配武汉新洲区出产的菊花茶汁调味,既有 "鲍汁" 的醇厚,又有菊花的清香,体现了 "不时不食" 的饮食智慧。这些创新菜品让食客在品尝素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武汉的地域文化特色。

归元寺素食的创新还体现在文化传播方式的拓展上。近年来,寺院定期举办 "素食文化节",邀请知名厨师、营养专家与寺院僧人共同参与,通过烹饪展示、健康讲座、素食体验等活动,向公众普及素食文化与健康知识。2024 年的素食文化节吸引了超过 5 万名游客参与,成为武汉市民喜爱的文化盛事。寺院还开发了便携素食产品,如真空包装的素肉干、素食饼干等,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享用归元寺素食;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拍摄素食制作教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 100 万次,使归元寺素食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

跨界融合是归元寺素食创新的又一亮点。云集斋与武汉知名茶企合作,推出 "茶素宴",每道菜都搭配不同的茶叶调味,如龙井虾仁(素)、普洱素排等,将茶文化与素食文化完美结合;与本地高校的食品学院合作,对传统素食进行营养分析和工艺改良,如通过科学配比提升素肉的蛋白质利用率,使传统菜品更符合现代营养标准。这种跨界合作既保留了素食的文化内涵,又提升了其科学含量和品质。


素食之道:从餐桌到生活的修行

归元寺的素食文化远不止于饮食本身,而是承载着佛教 "慈悲为怀"、"众生平等" 的核心教义,是修行者 "以食为药"、"以食悟道" 的重要途径。昌明方丈曾说:"食斋不仅是吃素,更是修心;每一口都要心怀感恩,每一餐都要想到众生。" 这种理念深深影响着归元寺素食的方方面面。

在食材选择上,归元寺素食坚持 "不杀生" 的根本原则,不仅拒绝动物性原料,还尽量避免使用五辛(葱、蒜、韭菜、洋葱、兴渠),因为佛教认为这些食材会激发人的欲望,不利于修行。厨师们通过巧妙搭配植物性原料,同样能制作出风味多样的菜品,证明了不依赖动物原料也能获得美味与营养。这种饮食方式与现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 生产植物性食品比动物性食品消耗更少的水资源和土地,产生更少的温室气体,归元寺素食因此也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

用餐礼仪是归元寺素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集斋用餐,食客会感受到一种宁静有序的氛围,没有喧嚣吵闹,服务员轻声细语,食客细嚼慢咽。这种用餐方式源自佛教 "食不言" 的戒律,既有助于消化,也能让人在进食过程中保持正念。寺院还会向食客赠送印有 "惜福" 字样的餐巾纸,提醒人们珍惜食物,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光盘行动" 正是对 "惜福" 精神的最好传承。

归元寺素食还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使命。作为武汉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云集斋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许多人通过品尝素食开始了解佛教文化。寺院会在雅间悬挂佛教书画,播放梵乐,使食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这种 "以食为媒" 的文化传播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让更多人理解佛教 "慈悲"、"平和" 的核心精神。

对于修行者而言,素食更是日常生活的修行。归元寺的僧人每天清晨四点起床,早课结束后用早餐,午餐则在正午前完成,遵循 "过午不食" 的传统。斋饭极为简单,通常是一碗米饭、一碟青菜、一份豆腐,但僧人们吃得专注而满足。这种简单的饮食方式有助于减少欲望,使身心保持清净,为修行打下基础。而对于世俗食客来说,偶尔体验寺院素食,也能让人暂时脱离油腻的饮食习惯,给肠胃减负,给心灵减压,获得身心的双重滋养。

如今,归元寺素食已成为武汉文化的重要符号,"游归元寺,品云集斋素宴" 成为许多游客的必选行程。据统计,节假日期间云集斋的日接待量可达数千人次,年均接待食客超过 50 万人。这种 popularity 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归元寺素食对传统的坚守、对品质的追求和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1956 年简易素餐馆的创办,到如今集文化、健康、美味于一体的素食体系,归元寺素食走过了一条传承与创新并重的道路。它既保留了佛教饮食文化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既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又传递着慈悲、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在这座千年古刹中,素食早已超越了饮食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行途径,一种文化载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灵与味蕾,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更富有人文关怀的饮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