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慈恩寺坐落于古都长安(今西安)城南,始建于隋代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由太子李治为追念生母长孙皇后敕令重建,赐名 “慈恩”,成为唐代长安规模最宏阔的皇家寺院之一。寺院因玄奘法师而载誉千古 —— 贞观二十三年起,玄奘在此主持译经事业十余年,译出佛教经典 74 部、1335 卷,更于永徽三年(652 年)奏请建造大雁塔,以安放从西域取回的经像、舍利,如今这座高 64.517 米的七层砖塔,已成为西安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2014 年随 “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从唐代起,大慈恩寺便形成 “食禅一体” 的传统:玄奘法师译经期间,为保障僧众精力、契合佛教 “不杀生” 戒律,首次在寺内规范斋食制度,选用关中平原盛产的黄豆、小麦、蔬果,开创寺院素食的雏形。这份始于唐代的饮食传统,历经宋元明清的淬炼,成为大慈恩寺文化遗产中极具生命力的分支,如今更在当代创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大慈恩寺素食的历史演进:从戒律斋饭到风味体系
唐代:奠基 —— 佛律与盛唐饮食的融合
唐代是大慈恩寺素食的 “奠基期”,其核心特征是 “以律定食”,同时吸收盛唐饮食的精细技法。
制度规范:玄奘法师依据《四分律》,在寺内设立 “钵堂”(今斋堂前身),规定 “过午不食”“食时不语” 的礼仪,用餐前需诵《供养咒》,即便唐太宗、唐高宗亲临进斋,亦需遵循 “列队持钵、依次取食” 的规矩。当时斋食推行 “七一配餐制”:1 份 “素荤”(以黄豆制成的豆腐、面筋,模拟肉类口感)、2 份时令蔬菜(春季的苜蓿、夏季的莲菜、秋季的萝卜、冬季的白菜)、1 份主食(粟米糕、麦饼或素面)、1 份汤品(豆汤或菜羹),搭配 1 碟咸菜与 1 种水果,既符合佛教 “少欲知足” 的教义,又能满足译经僧众的营养需求。
工艺突破:唐代僧众在大慈恩寺首次将黄豆磨浆、点卤制成豆腐,这一工艺后经丝绸之路传至各地 —— 寺内现存唐代 “豆腐作坊” 遗址,出土的石磨、陶缸上仍留有黄豆残留,印证了 “寺院是豆腐发源地之一” 的说法。当时还流行 “素炙” 技法,将面筋切条、裹麦粉,用松枝火慢烤,再刷上用红枣、甘草熬制的甜酱,制成 “素炙肉”,成为玄奘译经间隙的 “能量食”。
宋元明清:演进 —— 风味精细化与地域融合
宋元至明清,大慈恩寺素食逐渐脱离 “单纯戒律餐” 的属性,融入关中饮食特色,形成 “味型丰富、技法多元” 的体系。
宋代:仿荤技法的兴起
宋代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大慈恩寺素食开始追求 “以素仿荤” 的口感。僧厨用萝卜刻成 “鸭块” 形状,焯水后用酱油、料酒卤制,再与香菇、竹笋同炖,制成 “素鸭羹”;用山药泥包裹豆沙,外裹豆皮炸至金黄,仿制成 “素鸡”,连苏轼到访时都曾赞叹 “此味不输吴地蟹”。当时寺内还首创 “素面浇头”,将黄花菜、木耳、豆腐丝用高汤煨煮,淋在手工擀制的宽面上,成为关中 “臊子面” 的前身之一。
明代:窖藏与腌制工艺的成熟
明代西安气候偏寒,大慈恩寺僧众发明 “窖藏食材” 技法:秋季将萝卜、白菜切条,用盐腌制后存入地下窖洞,来年春季取出,与黄豆芽同炒,制成 “窖藏素炒”;将红枣、柿饼与糯米混合,蒸制成 “枣柿糕”,存入陶瓮密封,作为冬季斋食的补充。寺内现存明代 “食材窖” 遗址,窖壁的防潮泥层仍保存完好,见证了当时素食 “顺应时节” 的智慧。
清代:宫廷风味的融入
清代大慈恩寺与皇室往来密切,素食吸收了宫廷菜的精细技法。比如 “素扒鱼翅”,用腐竹切丝后蒸软,铺在萝卜丝上,淋上用黄豆、香菇熬制的浓汁,形似 “鱼翅”;“罗汉斋” 则汇集 18 种食材(香菇、木耳、竹笋、豆腐等),分层码入砂锅,用文火慢炖四小时,取 “十八罗汉修行” 之意。当时慈禧太后西逃西安时,曾专程到大慈恩寺品尝素食,赞其 “清而不淡,鲜而不腻”,此后 “慈恩素斋” 更成为关中名食。
大慈恩寺素食的当代创新:从禅堂斋饭到文化符号
进入 21 世纪,大慈恩寺素食在坚守 “顺应自然、食禅一体” 传统的基础上,从食材、工艺、礼仪、传播四个维度实现创新,成为 “可品尝的非遗”。
食材创新:溯源与时令的极致追求
专属食材基地:大慈恩寺在西安长安区建立 “禅意农场”,采用 “无农药、无化肥” 的种植方式,培育专属食材 —— 比如 “慈恩白菜”,叶片肥厚、纤维细软,仅用于制作 “开水白菜”;“雁塔青笋”,笋尖微甜,适合凉拌或清炒。农场还种植银杏、松柏等树木,其果实(银杏果)、嫩芽(松针)经处理后也成为素食原料,如用银杏果与银耳熬制的 “银杏银耳羹”,兼具食疗功效。
“六季食单” 体系:依据关中气候特点,推出 “六季食单”(对应二十四节气,每四节气为一季):
春生季(立春 - 谷雨):主打 “鲜”,如香椿拌豆腐、春笋炒豆干,用晨露未干的食材突出 “春意”;
夏长季(立夏 - 大暑):主打 “凉”,如冰镇莲子羹、素凉面,搭配用薄荷、甘草熬制的 “清热饮”;
秋收季(立秋 - 霜降):主打 “润”,如南瓜炖百合、栗子烧香菇,用秋收果实补充营养;
冬藏季(立冬 - 大寒):主打 “暖”,如萝卜炖豆腐、素羊肉汤(用山药、面筋仿羊肉),搭配红糖姜茶;
还有 “春分 - 清明”“秋分 - 寒露” 两个过渡季,推出应季野菜(如荠菜、马齿苋)制作的菜品,确保 “食随季变”。
工艺创新:古法新诠与科学融合
传统工艺的现代化改良
针对当代人 “轻油少盐” 的需求,大慈恩寺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比如唐代 “素炙肉”,原工艺用松枝火慢烤,油脂含量较高,现改为 “空气炸锅 + 松枝熏香”,保留松枝香气的同时减少油脂;明代 “窖藏素炒”,原工艺盐分较高,现调整盐量,加入枸杞、陈皮提鲜,更符合健康饮食理念。
同时,复原濒临失传的古法:2018 年,寺内僧厨依据清代《慈恩寺斋食录》,复原 “素扒鱼翅”“罗汉斋” 等经典菜品,其中 “素扒鱼翅” 的腐竹切丝工艺需学徒练习 3 年才能掌握,确保每根腐竹丝粗细均匀、口感软韧。
“禅意菜品” 的研发
推出 “雁塔禅意素斋宴”,每道菜品都融入佛教文化与大雁塔元素:
“雁塔题名”:用山药泥做塔基,胡萝卜刻成 “塔檐”,顶部用青豆摆出 “题名” 二字,对应唐代新进士 “雁塔题名” 的习俗;
“玄奘译经”:用豆腐皮卷金针菇、木耳(仿经卷),铺在竹简形状的糯米糕上,旁边用蓝莓酱画出 “油灯”,再现玄奘夜以继日译经的场景;
“菩提树下”:用西兰花摆成 “菩提树” 形状,树下用土豆泥做 “土壤”,点缀杏仁片(仿落叶),搭配用菩提叶熬制的高汤,寓意 “菩提树下悟禅味”。
礼仪创新:从 “食戒” 到 “味觉修行”
现代禅食礼仪
大慈恩寺斋堂按 “八卦方位” 布局,设 8 个用餐区,每个区对应 “八正道”(佛教修行方法),食客入座前需净手(用艾草水),领取刻有 “六字真言” 的青瓷碗、木勺。用餐时遵循 “三匙原则”:第一匙慢品食材本味,第二匙感受调料搭配,第三匙思考 “食为修行”,避免浪费。每月初一、十五,斋堂还会举行 “讲斋仪式”,由住持讲解当天菜品的文化内涵,如吃 “南瓜炖百合” 时,讲解 “南瓜象征包容,百合象征清净”,让用餐成为 “味觉禅修”。
互动式体验
开设 “慈恩素食工坊”,邀请游客参与素食制作:春季体验 “香椿拌豆腐”,从采摘香椿到点豆腐全程参与;秋季体验 “南瓜糕” 制作,用传统石磨磨制南瓜泥。工坊还推出 “亲子斋食课”,教儿童用蔬菜雕刻简单的佛教符号(如莲花),在动手过程中传递 “爱惜食材” 的理念。
传播创新:从寺院走向大众
“素食 + 文创” 融合
推出 “慈恩素食文创产品”:比如 “素斋礼盒”,内含真空包装的 “素肉干”“枣柿糕” 等传统菜品,礼盒设计成大雁塔形状,附带《慈恩寺素食故事》手册;推出 “禅意茶具套装”,搭配素食茶点(如银杏糕、薄荷糖),供游客在品茶时享用。
文化节与交流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举办 “慈恩素食文化节”,邀请国内外素食厨师交流技艺,展示 “雁塔禅意素斋宴”“关中传统素斋” 等特色菜品,2023 年文化节吸引超 10 万人次参与。此外,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开设 “素食文化与健康” 课程,从历史、营养、文化三个维度解读大慈恩寺素食,让传统饮食文化走进校园。
大慈恩寺素食的文化价值:不止于 “吃” 的精神传承
大慈恩寺素食的千年发展,早已超越 “果腹” 的基本功能,成为承载佛教文化、关中地域特色与中华饮食智慧的载体:
从唐代 “七一配餐制” 的戒律坚守,到当代 “六季食单” 的顺应自然,体现的是 “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从宋代 “以素仿荤” 的风味追求,到现代 “禅意菜品” 的文化表达,展现的是 “以食载道” 的人文精神;从寺院内部的斋食礼仪,到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传递的是 “爱惜食材、尊重生命” 的价值观。
如今,当游客走进大慈恩寺斋堂,品尝着 “雁塔题名”“玄奘译经” 等菜品,不仅能感受素食的美味,更能在舌尖上触摸千年佛刹的文化温度 —— 这份历经时光沉淀的素味,正以创新的姿态,让 “食禅一体” 的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