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大连松山寺发布日期:2025-10-10 浏览次数:

大连松山寺,藏于西岗区唐山街的烟火巷陌间,背靠老铁山余脉,面朝渤海湾,自唐代贞观年间建寺(初名 “松峰寺”)起,便因 “山海环绕” 的地理特质,孕育出独特的素食传统。不同于内陆寺院,这里的僧众自古便以 “山野菜为蔬、海藻类为鲜、平原谷物为粮”,在佛教 “不杀生” 戒律与大连 “靠海吃海” 的地域习惯间,走出了一条 “素融山海” 的饮食之路。

清代康熙年间寺院重建更名 “松山寺” 后,素食从 “僧众自食” 逐渐向信众开放;20 世纪 90 年代修复后,寺内唐代银杏(传为建寺时所植,秋季果实供斋用)、清代 “松峰古刹” 碑刻(记载早期海菜入素的习俗),更成为素食文化的活化石。如今,松山寺素食已不是简单的斋饭,而是大连 “山海文化” 与佛教 “食禅一味” 深度融合的符号 —— 每一口素味,都藏着渤海的咸鲜与老铁山的清润。


松山寺素食的千年演进:从禅田素膳到山海素味

唐代:禅田自耕,素膳的朴素起源(627-907 年)

唐代松山寺僧众遵循 “一日两餐、过午不食” 的戒律,在寺周开辟 “禅田”(今寺东仍存遗址),种植粟米、大豆、萝卜,又沿老铁山小径下至渤海湾,采集潮间带的海带、裙带菜 —— 彼时的素食无复杂技法,却藏着 “顺时取物” 的智慧:

晨粥:粟米熬煮的稀粥,搭配盐渍萝卜条(秋末腌渍,存至冬春),粥面撒少许晒干的裙带菜碎,提鲜又饱腹,是译经僧众的晨间能量食;

午斋:大豆磨浆点制的嫩豆腐,切块后与焯水的蕨菜同炒,仅用海盐调味,突出豆腐的豆香与蕨菜的山野气;若逢雨季,便采木耳与海带同炖,汤色清亮,鲜得 “能尝出海风的味道”。

唐代《高僧传・辽东篇》曾提松山寺:“海菜山蔬,杂以粟饭,僧众食之,皆有禅意”,可见早期素食的质朴与清净。


清代:海素成型,技法的地域融合(1662-1911 年)

清代大连成为辽东半岛重要渔港,南方僧人北上带来 “仿荤技法”,松山寺素食自此跳出 “清淡寡味”,形成 “以海鲜素、以山珍补” 的特色体系,核心是 “三大海素技法”:

海菜腌渍术:将渤海湾的海带根(传统弃物)切条,用海盐、花椒、八角分层码入陶瓮,密封后埋入寺内银杏树下(利用地温发酵),三个月后取出,切丝与黄豆同炖,咸香带韧,成为冬季斋堂的 “硬菜”,清代《金州志》称其 “味胜腌肉,无腥却鲜”;

藻菇仿荤术:用裙带菜切碎,混合面粉蒸制成 “裙带菜糕”,切片后裹蛋液煎至金黄,仿 “鱼肉糕” 口感;更用香菇刻成 “虾段” 形状,与焯水的刺嫩芽同炒,淋上用海带熬制的素芡汁,连当时驻守大连的清军将领都曾 “托信求购”;

银杏食疗术:寺内唐代银杏果成熟后,僧人会去壳去皮,用清水浸泡七日(去除毒性),与莲子、百合同炖,制成 “银杏素羹”,供体弱僧众食用,民间传其 “润肺养胃,比人参汤更养人”。

这一时期,松山寺 “海素” 已名声在外,每逢初一十五,大连城内信众会专程来寺,只为一碗 “海带黄豆汤” 配 “裙带菜糕”。


近现代:斋堂开放,素食的大众转向(1949-200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松山寺在西侧辟出 “素斋堂”,首次对外供应素食,核心是 “保留海素特色,贴近家常口味”,三款经典菜品至今仍是老大连人的记忆:

海菜包子:用长海县深水裙带菜(比近海菜更嫩)切碎,与白菜、豆腐丁做馅,面粉发酵时加入少量海藻糖,蒸出的包子皮软馅鲜,咬一口能尝到 “海的清甜”,每逢初一,排队买包子的队伍能从寺门排到唐山街;

罗汉斋:汇集海带、木耳、香菇、豆腐、胡萝卜、竹笋六种食材,按 “海菜在下、山珍在上” 的顺序码入砂锅,倒入用黄豆、海带熬的素汤,文火慢炖 2 小时,食材吸满汤汁,软烂却不烂,是当时家庭聚餐的 “必点款”;

素炒三丝:海带丝、土豆丝、青椒丝快炒,调味仅用酱油和少许糖,土豆丝脆、海带丝韧,青椒丝提辣,简单却下饭,周边学生常放学后买一份,配着馒头吃。

这一阶段,松山寺素食完成了 “从禅堂到市井” 的转变,成为大连人心中 “平价素味” 的代表。


松山寺素食的当代创新:山海禅素的现代化表达

21 世纪后,松山寺素食在坚守 “无荤、无添加剂、顺时” 原则的基础上,以 “地域食材深挖 + 禅意体验升级” 为核心,打造出独属大连的 “山海禅素” 体系,每一步创新都贴着 “大连标签”。


食材溯源:把渤海湾与老铁山 “搬” 进斋堂

松山寺为素食建立了 “山海双源” 供应链,食材均来自大连本地,且有严格的 “采摘 / 收获标准”,确保鲜度与地域味:


海藻类:渤海湾的 “素鲜密码”

深水裙带菜:仅选长海县海洋岛(北纬 39°,水质洁净)的春季裙带菜嫩芽,清晨 5 点前采撷(此时菜体含水量最低,鲜味最浓),焯水后立即冷藏,用于凉拌 “芥末裙带菜”—— 仅用日本芥末、米醋、少许海盐调味,脆嫩中带着海风的清冽,入口 “像咬了一口渤海的春天”;

海带根:从弃物到珍品:选用渤海湾瓦房店海域的三年生海带根,经高压蒸煮 1 小时(软化纤维),撕成细条后,用酱油、冰糖、八角卤制 8 小时,制成 “卤海带根”,嚼劲十足,咸甜适中,成为寺内伴手礼的 “爆款”,2023 年一年卖出 5 万份;

海藻素鲍:海素的巅峰之作:研发耗时 2 年,用大连庄河杏鲍菇(肉质紧实,仿鲍鱼口感)切片,先在山珍素高汤中煮 1 小时(去菌味),再浸泡在 “渤海素鲜汁”(海带、裙带菜、干贝素(植物提取)熬制 4 小时)中,冷藏 24 小时入味,切片后淋上鲍汁,弹滑鲜润,连吃惯海鲜的大连人都赞 “能以假乱真”。


山野菜:老铁山的 “时令馈赠”

松山寺与老铁山农户合作,按季节采摘山野菜,制定 “三不采” 原则:不采幼苗、不采受污染区域、不采濒危品种:

春季刺嫩芽:清明后 10 天内采撷(此时芽体最嫩),焯水后用蒜蓉、香油凉拌,入口有淡淡的松针香,僧人称其 “吃一口,能想起山间的晨雾”;

夏季蕨菜:六月雨季采撷,焯水后与豆腐丝同炒,加少许豆瓣酱提味,蕨菜的韧与豆腐丝的软互补,是斋堂的 “时令限定”;

秋季板栗:庄河栗子沟的板栗,去皮后与胡萝卜、土豆同炖,用山珍素高汤慢煮 3 小时,栗子粉糯,吸满汤汁,秋冬吃暖身又养胃。


谷物与豆制品:大连本地的 “老味道”

豆腐:用金州非转基因黄豆,按清代 “三泡三磨” 古法制作 —— 黄豆泡 8 小时(春季水温 15℃,冬季 20℃),石磨磨浆(比机器磨更细),石膏点制,手工压制,豆腐紧实有豆香,煎制后外焦里嫩,是 “煎素豆腐” 的灵魂;

小米粥:选用普兰店有机小米,熬煮时加少许银杏果碎,粥面浮着一层米油,搭配寺内自制的 “酱黄瓜”(大连本地旱黄瓜,加盐、花椒、辣椒腌制),是晨斋的 “黄金搭配”。


工艺改良:健康升级与禅意融入

松山寺摒弃传统素食 “重油炸、重调味” 的弊端,以 “保留本味、减少负担” 为核心改良工艺,同时注入禅意设计:


素高汤:山海鲜的 “灵魂底味”

寺内有两种 “独家素高汤”,不添加任何香精,全靠食材熬煮:

渤海素高汤:海带(渤海湾)、裙带菜(长海县)、干香菇(庄河)、黄豆(金州)按 1:1:0.5:0.5 的比例,加渤海湾矿泉水(含天然矿物质,提鲜),文火慢熬 4 小时,中途不加水,过滤后汤色呈浅褐色,鲜度堪比海鲜汤,用于 “海藻素鲍”“海带素汤”;

老铁山素高汤:刺嫩芽(老铁山)、木耳(岫岩)、竹笋(丹东)、玉米芯(普兰店)按 0.8:1:1:0.5 的比例,加水熬煮 3 小时,汤色清亮,带着山野的清香,用于 “罗汉斋”“板栗素炖”。

这两种高汤需 “现熬现用”,当天剩余的会用于制作素包子馅,绝不隔夜。


仿荤工艺:去油腻,保口感

素鸡:传统工艺是豆腐皮油炸后卤制,现改为 “高汤慢浸”—— 豆腐皮卷成条状,用纱布包裹(防止散烂),放入老铁山素高汤中,低温(60℃)慢煮 2 小时,切片后软嫩不柴,油脂含量减少 60%;

素排骨:用山药切成长条(仿排骨形状),包裹面筋(仿肉层),外裹面包糠(用大连本地小麦磨制),放入空气炸锅(180℃,10 分钟),代替传统油炸,外皮酥脆,内里软糯,搭配酸甜酱(用大连草莓熬制),儿童尤其喜欢。


禅意造型:让每道菜都有 “说法”

高端 “禅意素宴” 的菜品,造型与佛教文化深度绑定,且有专属 “食前偈语”:

莲花素拼:黄瓜片摆成 12 瓣莲花(对应 “十二因缘”),中间放凉拌木耳(仿莲子),淋上香油(象征 “甘露”),食前僧人会念:“莲花出淤泥,素味净人心”;

菩提素羹:南瓜泥铺底(仿菩提叶),中间放一颗去毒银杏果(仿菩提子),周围围百合片(仿花瓣),盛在大连本地窑口烧制的青瓷碗中(碗底印 “卍” 字),食前念:“一羹一菩提,一口一清净”;

山海素卷:海苔(象征海)包裹黄瓜丝、胡萝卜丝、豆腐丝(象征山蔬),切段后摆盘,每段侧面用黑芝麻点 “山”“海” 二字,食前念:“山海融一味,禅心归本真”。


禅食体验:从 “吃” 到 “修行” 的延伸

松山寺把素食变成 “可参与的禅修”,打造三类沉浸式体验,让食客在味觉之外,感受 “食禅一味”:


斋堂讲斋:一顿饭的修行

每月初一、十五午时,斋堂会举办 “讲斋”,流程严格:

净手:用艾草煮的温水洗手(艾草采自老铁山,象征 “清净”),工作人员会提醒 “洗手时默念‘洗去杂念’”;

入座:按 “男左女右” 分坐,餐具(青瓷碗、木筷)需轻拿轻放,木筷上刻着 “惜福” 二字;

听经:住持会用 10 分钟讲当天菜品的故事,比如吃 “海藻素鲍” 时,会讲 “海带生长在海里,不争不抢,如同修行者的平常心”;

用餐:需 “食不言”,每口饭嚼 36 下(对应 “三十六善念”),若有剩余,需用自带的餐盒打包(寺内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最后要默念 “感恩众生滋养”。


素食工坊:亲手做一碗山海素

寺内东侧 “素食工坊” 每周六开放,分 “家庭课”“进阶课”:

家庭课(适合亲子):教做 “海菜包子”,从泡发裙带菜(教孩子分辨 “新鲜裙带菜的颜色 —— 翠绿无黄斑”),到调馅(比例:裙带菜 30%、白菜 50%、豆腐 20%),再到捏包子(教 “莲花褶”,象征 “吉祥”),最后蒸制,孩子能带走自己做的包子,还会获赠 “惜福卡”;

进阶课(适合素食爱好者):教做 “海藻素鲍”,从杏鲍菇切片(厚度需 3 毫米,仿鲍鱼大小),到素高汤熬制(现场演示 “火候控制”),再到冷藏入味(讲解 “为什么要 24 小时 —— 让杏鲍菇充分吸鲜”),课后可带走自己做的 “素鲍”。


节气素宴:跟着时令吃素

松山寺按二十四节气推出 “节气素宴”,每个节气有专属主题:

清明:山野菜宴:主打 “刺嫩芽拌豆腐”“蕨菜炒豆丝”“荠菜素饺”,搭配 “艾草青团”(用老铁山艾草制作),寓意 “清明食鲜,缅怀先人”;

立秋:海素宴:主打 “海藻素鲍”“卤海带根”“裙带菜蛋花汤”,搭配 “海带糕”,寓意 “立秋补素,贴秋膘不贴油”;

冬至:银杏素宴:主打 “银杏百合羹”“银杏炒木耳”“银杏素包”,用寺内唐代银杏果,寓意 “冬至食银杏,平安过寒冬”。


松山寺素食的文化内核:不止于味,更是生活的禅意

松山寺素食的千年生命力,藏在三个 “不变” 里:

对戒律的坚守:始终遵循 “不杀生”(不用任何动物成分,包括蜂蜜、 明胶)、“过午不食”(斋堂午饭后关闭,傍晚仅提供简单粥品)、“惜福”(按需取餐,浪费需默念 “忏悔偈”),让素食成为 “戒律的具象化”;

对地域的扎根:从唐代的 “海菜山蔬”,到当代的 “渤海素高汤”,从未脱离大连 “山海” 的滋养,甚至把 “长海县裙带菜”“老铁山刺嫩芽” 变成素食的 “身份证”,让外地食客一尝便知 “这是大连的松山寺素味”;

对生活的贴近:不把素食做成 “高高在上的禅品”,而是融入大连人的日常 —— 海菜包子是早餐的选择,素炒三丝是家常菜,素食工坊是亲子活动的去处,让 “禅意” 从斋堂走进市井,成为普通人 “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的生活方式。


实用体验指南:如何吃懂松山寺素食

不同人群推荐

家庭游客:选 “海菜包子 + 素炒三丝 + 银杏百合羹”,孩子爱啃包子,老人适合软嫩的羹汤;

素食爱好者:必试 “海藻素鲍 + 罗汉斋 + 卤海带根”,体验海素的巅峰技法;

禅修体验者:初一 / 十五来参加 “讲斋”,搭配 “莲花素拼 + 菩提素羹”,感受食禅一味。

 

伴手礼选择

必带:卤海带根(真空包装,保质期 15 天)、海菜干(长海县裙带菜,泡发后可凉拌)、素肉干(大豆蛋白制作,仿牛肉味);

限定:秋季有 “银杏素糕”(寺内银杏果制作,仅 10-11 月供应),春季有 “刺嫩芽酱”(腌制的刺嫩芽,配粥绝了)。


如今,若你在大连的清晨走进松山寺,会看到斋堂飘出的蒸汽里,混着海带的鲜与银杏的香 —— 那是千年山海的馈赠,也是禅意融入烟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