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西安香积寺发布日期:2025-10-13 浏览次数:

西安香积寺坐落于长安区郭杜街道潏河之畔,是唐代佛教净土宗的祖庭,也是中国佛教 “八大宗” 之一净土宗的核心道场。寺院始建于唐中宗永隆二年(公元 681 年),为纪念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而建 —— 善导大师在此弘传 “念佛往生” 理念,圆寂后葬于寺内,现存的唐代 “善导塔”(高 33 米,方形砖塔)便是其舍利安葬处,2014 年随 “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与长安其他古寺相比,香积寺的素食基因深植于两大特质:一是净土宗 “慈悲戒杀” 的教义,善导大师强调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杀生、食素成为修行的重要载体;二是唐代 “寺庄经济” 的支撑—— 据《长安志》记载,香积寺在唐代拥有 “寺庄数十顷”,沿潏河两岸开辟禅田,种植粟米、小麦、豆类与蔬菜,自耕自种的模式为素食提供了稳定食材来源,形成 “顺时取物、素而不淡” 的饮食传统。如今寺内留存的唐代 “膳堂遗址”(出土石磨、陶瓮)与 “禅田垄痕”,仍见证着这份与素食相关的历史脉络。


香积寺素食的历史演进:从唐代斋食到关中素味

唐代:初创期 —— 净土教义下的 “禅田素膳”

唐代是香积寺素食的 “奠基期”,核心是 “以戒定食、就地取材”,依托潏河两岸的农耕资源,形成简约却契合教义的斋食体系:


日常斋食:粟麦为基,蔬豆为辅

善导大师时期,僧众遵循 “一日两餐(晨粥、午斋)、过午不食” 的戒律,晨粥用寺庄种植的粟米熬制,稠厚暖身,搭配用盐腌制的 “潏河莲藕”(秋季采藕切条,加盐封入陶瓮,冬季取出食用);午斋以 “麦面馍 + 素炒时蔬” 为主,小麦磨粉制成的硬馍耐饿,时蔬则是禅田自产的萝卜、白菜、黄豆芽,用少量豆油快炒,仅以盐、醋调味,突出食材本味。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香积寺已掌握黄豆制豆腐的工艺 —— 寺内出土的唐代石磨与陶滤布,印证了当时僧人用渭北黄豆磨浆、石膏点制豆腐的过程,制成的嫩豆腐或切块凉拌,或与白菜同炖,成为 “素斋第一味”,这也是关中寺院素食 “豆腐文化” 的起源之一。


法会素膳:简约却有仪式感

每逢佛诞、善导大师纪念日,香积寺会举办 “素斋法会”,核心菜品为 “九品素羹”—— 用莲子、百合、红枣、桂圆、山药、莲藕、木耳、香菇、黄豆九种食材,慢炖成羹,对应净土宗 “九品往生” 的教义,食前需集体诵经,体现 “食禅一味” 的理念。这种将教义融入菜品的做法,成为香积寺素食的独特标识。


宋元明清:传承期 —— 关中地域味的融入

宋元至明清,香积寺虽历经战火损毁,但素食传统始终未断,逐渐脱离 “单纯戒律餐” 的属性,融入关中饮食特色,形成 “味型浓郁、技法实用” 的体系:


宋元:面食素膳的兴起

关中自古以面食为主,香积寺素食开始围绕 “素面” 创新:用寺庄小麦擀制的宽面,搭配 “素臊子”(豆腐切丁、木耳切丝、黄花菜泡发,用关中酱油慢炒),制成 “香积素臊子面”,口感筋道,咸香入味,成为僧众与信众最爱的斋食。元代《类编长安志》曾记载:“香积寺素面,面宽如带,臊子鲜,信众趋之若鹜。”


明代:腌菜与干货工艺的成熟

明代关中冬季寒冷,香积寺僧人发明 “多层腌菜法”:将萝卜、白菜切条,分层码入陶瓮,每层撒盐与花椒,顶部压青石,密封后置于地窖(寺内现存明代地窖遗址),来年春季取出,或直接凉拌,或与黄豆同炒,制成 “窖藏素炒”;同时将秋季的香菇、木耳晒干储存,冬季泡发后与豆腐炖制,弥补时令蔬菜的不足。


清代:关中香料的融入

清代香积寺素食吸收了关中民间的调味技巧,开始使用辣椒、八角、桂皮等香料:比如 “素卤面筋”,将面筋切块后用酱油、八角、桂皮卤制,色泽红亮,咸香带辣,成为佐餐小菜;“素鸡” 则用豆腐皮卷成条状,蒸软后切片,用关中陈醋与辣椒凉拌,酸辣开胃,这也奠定了香积寺素食 “咸鲜微辣” 的地域味型。


香积寺素食的当代创新:净土禅素与关中风味的融合

进入 21 世纪,香积寺素食在坚守 “慈悲戒杀、顺时取物” 传统的基础上,以 “净土文化为魂、关中物产为基”,从食材、工艺、文化体验三个维度实现突破,成为西安 “禅意素食” 的代表。


食材创新:深耕关中与秦岭的 “在地化供应”

香积寺建立 “禅田 + 秦岭 + 潏河” 的三维食材供应链,所有食材均来自西安周边,确保新鲜与地域特色:


禅田自种:回归唐代 “寺庄” 传统

寺内在潏河沿岸恢复 20 亩 “香积禅田”,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培育专属食材:

谷物类:种植 “秦麦 17 号”(关中优质小麦),用于制作手工素面与馍;“渭北黄豆”(蛋白质含量高),专供豆腐制作;粟米则选用 “长安香米”,熬粥时自带清香。

蔬菜类:春季种菠菜、荠菜,夏季种黄瓜、茄子,秋季种萝卜、白菜,冬季种大棚芹菜、蒜苗,确保四季有新鲜时蔬;尤其培育 “香积莲藕”—— 沿潏河种植九孔莲,藕身粗壮、口感绵密,是 “莲藕素鲍” 的核心食材。


秦岭山珍:补充珍稀食材

与秦岭北麓的农户合作,按季节采摘山野菜与菌菇:

春季采香椿(秦岭北麓的 “紫香椿”,香气浓郁)、荠菜(包饺子或凉拌);

夏季采蕨菜(焯水后与豆腐丝同炒)、木耳(秦岭椴木木耳,肉厚味鲜);

秋季采板栗(秦岭板栗,甜糯无渣)、香菇(椴木香菇,用于熬制素高汤),这些山珍为素食增添了 “山野清鲜”。


潏河水产:开发水生素材

除莲藕外,还利用潏河的浅水区种植茭白、菱角,秋季采收后:茭白切片与香菇同炒,菱角去皮后与莲子、百合同炖,制成 “菱角素羹”,带着水生植物的清甜,这也是香积寺区别于其他内陆寺院的特色食材。


工艺创新:传统技法的健康化与教义赋能

香积寺摒弃传统素食 “重油炸、重仿荤” 的弊端,以 “保留本味、融入教义” 为核心改良工艺,每道菜品都暗含净土宗文化寓意:


素高汤:香积素食的 “灵魂底味”

研发 “双味素高汤”,不添加任何香精,全靠食材熬煮:

净土素高汤:用秦岭香菇、木耳、潏河莲藕、黄豆按 1:1:1:0.5 的比例,加潏河泉水慢熬 4 小时,汤色清亮,带着清甜,对应净土宗 “清净” 理念,用于 “九品素羹”“莲藕素鲍”;

关中素高汤:用关中老酱油、八角、桂皮、生姜与豆腐皮同熬 2 小时,色泽红亮,咸香浓郁,用于 “素臊子面”“素卤面筋”,契合关中人 “重味” 的饮食习惯。


招牌菜品的创新:教义与口味结合

善导素鲍:以潏河九孔莲为原料,切成长条后用净土素高汤浸泡 24 小时入味,再裹上杏鲍菇薄片(仿鲍壳纹理),蒸制 10 分钟后淋上素鲍汁,口感绵密鲜润,名字取自善导大师,寓意 “素食亦能得美味”;

九品莲台素拼:用黄瓜片摆成 9 瓣莲花(对应 “九品往生”),每瓣莲花上放一种食材(莲藕、木耳、香菇、豆腐丝等),中心放一颗红枣(象征 “佛性”),淋上用蜂蜜与醋调制的酱汁,清爽开胃,食前僧人会讲解 “九品莲花” 的教义;

香积素臊子面:改良传统素臊子,加入秦岭木耳、黄花菜、豆腐丁、胡萝卜丁,用关中素高汤慢炖 1 小时,面条则是手工擀制的宽面,煮好后浇上臊子,撒上蒜苗花,辣油按需添加,既保留关中面食的筋道,又符合素食健康理念。


健康化改良:减少油盐,保留风味

传统 “素鸡” 原需油炸,现改为 “蒸制 + 卤制”:豆腐皮卷成条状,蒸软后放入关中素高汤卤制 1 小时,切片后少油快炒,油脂含量减少 60%;

腌菜则降低盐含量,用关中陈醋与少量冰糖调味,制成 “酸甜腌萝卜”,既保留储存时间,又避免过咸,适合现代人口味。


文化体验:从 “吃素食” 到 “修净土”

香积寺将素食与净土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 “沉浸式禅食体验”,让素食成为修行的延伸:


过堂斋:复原唐代斋食礼仪

每月初一、十五,寺内举办 “过堂斋”,流程严格遵循唐代规制:

净手:用潏河泉水与艾草煮制的温水洗手,寓意 “洗净尘心”;

列队:僧众与食客列队进入膳堂,按 “男左女右” 入座,餐具为青瓷碗(碗底印 “九品莲花”)、木筷(刻 “慈悲” 二字);

诵经:住持带领诵读《供养咒》,随后讲解当天菜品的教义寓意(如吃莲藕时讲 “出淤泥而不染,喻众生皆可成佛”);

取餐:按需取餐,不浪费,食不语,每口饭嚼 36 下(对应 “三十六善根”),食后需将碗碟擦拭干净,体现 “惜福” 理念。


节气素宴:顺时饮食与净土节庆结合

按二十四节气与净土宗节日,推出专属素宴:

清明:荠菜素饺宴:用秦岭荠菜做馅,搭配寺内自磨的麦面,饺子形状捏成 “莲花状”,寓意 “清明祭祖,慈悲为怀”;

佛诞:九品素羹宴:复原唐代 “九品素羹”,并增加 “素蛋糕”(用黄豆粉、红枣、山药制作,无蛋奶),象征 “佛诞吉祥”;

冬至:素饺子宴:馅料为豆腐、白菜、木耳,搭配 “粟米甜粥”,关中素有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的习俗,寺内则赋予 “素食暖身,净土暖心” 的寓意。


素食工坊:教做关中佛素

寺内东侧开设 “香积素食工坊”,每周六开放,由寺内厨师与僧人共同授课:

基础课:教做 “香积素臊子面”“凉拌荠菜”,从和面、调馅到烹饪,全程讲解,适合家庭参与;

进阶课:教授 “善导素鲍”“九品莲台素拼” 的制作,重点讲解食材处理与教义融入,吸引素食爱好者与餐饮从业者;

亲子课:教儿童用蔬菜雕刻 “九品莲花”,在动手过程中传递 “慈悲戒杀” 的理念。


香积寺素食的文化价值:净土味里的慈悲与实在

香积寺素食的千年生命力,藏在 “净土教义” 与 “关中实在” 的融合中:

对慈悲的践行:从唐代 “不杀生” 到当代 “有机种植”,始终以 “尊重生命” 为核心,食材不追求珍稀,而是 “取自本地、善待自然”,体现净土宗 “众生平等” 的理念;

对地域的扎根:从唐代的粟麦蔬豆,到当代的秦岭山珍、潏河莲藕,从未脱离关中物产,甚至将 “素臊子面”“腌萝卜” 这些关中家常味,变成 “净土禅素” 的代表,让外地食客一尝便知 “这是西安香积寺的味道”;

对生活的贴近:不把素食做成 “高高在上的禅品”,而是融入西安人的日常 —— 素臊子面可作为午餐,腌萝卜是佐粥小菜,素食工坊是亲子活动的去处,让 “净土文化” 通过味觉走进市井。


实用体验指南:如何吃懂香积寺素食

推荐菜品

必点招牌:善导素鲍(潏河莲藕制作,鲜润绵密)、香积素臊子面(关中宽面,咸香微辣)、九品素羹(九种食材,清甜滋养);

时令选择:春季选荠菜素饺,秋季选板栗炖香菇,冬季选素饺子配粟米粥。


参与体验

过堂斋:需提前 3 天通过 “西安香积寺” 公众号预约,每人收费 50 元(含餐食与礼仪讲解);

素食工坊:基础课免费,进阶课收费 80 元 / 人,需提前 1 天预约。


伴手礼

伴手礼:可购买寺内自制的 “素臊子酱”(真空包装,保质期 15 天)、“腌香椿”(春季限定)、“九品素饼干”(黄豆粉制作,印莲花图案),适合馈赠亲友。


如今,若你在清晨走进香积寺,会闻到膳堂飘出的粟米粥香与素臊子的咸香 —— 那是潏河两岸的农耕馈赠,是秦岭深处的山野清鲜,更是净土宗 “慈悲素味” 的千年传承,一口便知:这是西安香积寺独有的味道,藏着禅意与关中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