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极乐寺坐落于南岗区东大直街 “龙头” 之地,始建于 1921 年,由近代高僧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师倓虚法师创办,经朱子桥将军、陈飞青等各界人士共同发心筹建,1924 年正式落成开光。因发起人信奉净土宗,且倓虚大师初到哈尔滨宣讲《佛说阿弥陀经》,故定名 “极乐寺”,寓意往生净土之境。
作为东北四大佛教寺院之首,极乐寺占地面积达 57500 平方米,主院以四重大殿为核心,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依次排布,东跨院的七级浮屠塔更是标志性建筑。自建成以来,这里便成为北方佛教圣地,1983 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亦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及十八、二十八的庙会,中外信徒云集,香火鼎盛,而斋堂中的素食则成为连接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的重要纽带。
极乐寺素食的发展脉络:从僧寮斋饭到文化符号
初创期(1920 年代 - 1970 年代):戒律坚守与简朴根基
极乐寺素食自寺院始建便已存在,最初严格遵循佛教 “过午不食”“食存五观” 的戒律,仅供应僧众与常住居士。食材以东北本地易得的杂粮、蔬菜为主,如小米、土豆、白菜、萝卜等,烹饪追求清淡少油,杜绝五辛(葱、蒜、韭等),核心在于 “止恶修善” 的宗教内涵而非口感雕琢。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素食便是腊八粥。据佛经记载,因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佛教徒有腊八供佛煮粥的传统,极乐寺斋堂精选糯米、黄米、红豆、莲子等食材熬制,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供养三宝后与大众结缘,成为延续至今的素食传统。此时的素食尚未对外开放,仅作为宗教修行的一部分,承载着 “简朴自持” 的修行理念。
复苏期(1980 年代 - 2000 年代):对外开放与口碑积淀
改革开放后,极乐寺逐步恢复宗教活动,素食也随之走出僧寮,开始供应香客与游客。这一阶段的素食在坚守传统戒律的基础上,兼顾了大众口味需求,菜品数量有所增加,形成了 “素斋八品” 等基础系列,包括素炒时蔬、豆制品拼盘、杂粮窝头、素馅包子等。
食材仍以本地物产为核心,如用东北大豆制成的豆腐、豆皮,搭配应季蔬菜,烹饪技法以蒸、煮、炒为主,力求保留食材本味。此时的素食虽未进行刻意创新,但凭借 “干净清透” 的口感和 “结缘向善” 的文化寓意,逐渐在哈尔滨积累起口碑,成为香客参拜后必体验的文化项目,庙会期间的素斋更是常常供不应求。
创新期(2010 年代至今):文化融合与多元突破
进入新时代,极乐寺素食迎来跨越式发展,在坚守 “全素、清净” 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从菜品、传播到文化内涵均实现创新突破,成为兼具宗教属性与现代活力的饮食文化符号。
极乐寺素食的创新实践: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共生
菜品创新:食材升级与技法融合
地域食材的深度开发:结合东北物产特色,将黑木耳、榛蘑、松子、酸菜等本地食材纳入素食体系,推出 “松仁香菇扒油菜”“榛蘑炖豆腐”“酸菜素蒸饺” 等特色菜品。其中 “酸菜素蒸饺” 以东北酸菜搭配粉条、豆腐丁作馅,酸香开胃,既保留地域风味,又符合素食标准。
养生理念的融入:针对现代人群健康需求,开发低糖、低脂、高纤维菜品,如 “百合莲子银耳羹”“紫薯山药泥”,采用蒸制、炖煮等温和技法,最大程度保留食材营养。腊八粥也在传统配方基础上优化,增加百合、桂圆、枸杞等养生食材,成为冬季养生佳品。
仿荤技法的精进:借鉴传统素斋 “以素仿荤” 理念,但摒弃添加剂,仅通过食材搭配与刀工实现口感模拟。如用猴头菇经高汤煨制后模拟 “红烧肉” 口感,以豆皮卷香菇制成 “素鸡”,既满足大众对荤食口感的偏好,又坚守素食本质。
传播创新:科技赋能与文化出圈
直播联动的沉浸式体验:2025 年春节期间,极乐寺举办素食文化节,通过抖音直播间实现 “云端逛展”,每天中午十二点开启的直播不仅展示现场美食,还搭配文化解说,涵盖 “福” 字文化、福建茶文化、素食养生知识等内容,打破时空限制,让天南海北的网友沉浸式感受素食文化。即便雨天,现场仍有民众冒雨排队,直播间的分享与互动更带动了线下参与热情。
文化 IP 的打造与延伸:将素食与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深度绑定,在庙会期间推出 “素食祈福套餐”,包含素斋、腊八粥、祈福卡片,赋予饮食更多精神内涵。同时,通过寺院官网、公众号普及素食知识,解读 “食存五观” 的现代意义,让素食从 “果腹之物” 升华为文化载体。
场景创新:从斋堂到多元空间
斋堂的功能升级:寺院内部斋堂重新规划,设置 “大众斋区” 与 “结缘斋区”,大众斋区供应平价简餐,结缘斋区则提供定制素宴,满足香客、游客的不同需求。斋堂内悬挂 “食不言”“惜粮食” 等标语,延续传统饮食礼仪。
文化节的场景延伸:素食文化节期间,在寺院广场设置美食展位,汇集全国各地素食特色,如福建素食茶点、江南素面等,形成 “南北素食交融” 的场景。同时穿插香道展示、佛经诵读等活动,让素食体验与宗教文化、民俗活动深度融合。
素食创新的内核坚守:文化传承与价值回归
极乐寺素食的创新始终未脱离 “清净、向善、结缘” 的核心内核。无论是直播传播还是菜品改良,都以 “弘法利生” 为根本目的,正如寺院坚守的信念:“与时俱进探索弘法新途径,让寺院以开放姿态融入现代社会,传递佛教好声音”。
在食材选择上,始终坚持 “当季、本地、清净” 原则,拒绝反季节蔬菜与人工添加剂;在经营模式上,素食收益多用于寺院修缮与公益事业,延续 “结缘而非盈利” 的传统;在文化表达上,通过每一道菜品、每一次活动,传递 “爱惜生命、简朴生活、身心和谐” 的理念。这种 “创新不离宗” 的坚守,让极乐寺素食既保持了宗教文化的纯粹性,又获得了现代大众的认同。
结语:素食作为文化桥梁的当代意义
从僧寮中的简朴斋饭,到如今通过直播走向全国的文化盛宴,哈尔滨极乐寺素食的发展历程,是佛教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缩影。它以食材为媒介,以创新为纽带,让 “清净饮食” 的传统理念被更多人接受,也让极乐寺这一百年古刹的文化魅力得以延伸。
如今,无论是庙会期间冒雨排队的民众,还是直播间里留言互动的网友,都在通过素食与佛教文化产生联结。极乐寺素食的创新实践证明,传统饮食文化只要坚守内核、拥抱时代,便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信仰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