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枣子树餐厅是国内较早深耕净素领域的知名品牌,2001 年由宋渊博与曾芳莹共同创立,品牌名取 “早吃素” 的谐音,暗藏 “倡导健康素食生活” 的初心。作为上海素食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它从创立之初便确立 “纯净净素” 定位 —— 严格遵循宗教素食规范,去除 “小五荤”(葱、蒜、韭、薤、兴渠),不使用任何动物成分及相关衍生品,甚至连烹饪用油都坚持植物基来源。
餐厅的诞生源于一段动人的生命感悟:创始人曾芳莹的婆婆被查出癌症晚期后,通过坚持素食延长了生命,这让她深刻体会到 “素食与生命的联结”,也奠定了枣子树 “以素为媒,传递健康与慈悲” 的品牌内核。如今,枣子树已在上海国济路、嵩山路、南京西路等核心区域开设分店,每张餐桌都摆放着 “纯净的坚持,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你的健康” 的标牌,成为上海食客心中 “吃净素的首选地”。其门店装修延续 “素净禅意” 风格,木质桌椅搭配绿植点缀,无过度装饰却透着温润质感,与 “食材本真” 的素食理念相得益彰。
枣子树素食的发展脉络:从净素坚守到大众共鸣
枣子树的素食发展始终围绕 “纯净底色”,却在不同阶段回应着时代饮食需求,形成清晰的真实演进轨迹:
初创期(2001-2010 年):宗教净素的 “品质奠基”
创立初期,枣子树以 “还原素食本味” 为核心,瞄准有宗教信仰及健康需求的小众客群,菜品风格偏向传统斋食,但在细节上暗藏巧思。这一阶段的素食呈现三大特点:
食材极简却考究:以本地当季蔬菜、豆制品、菌菇为核心,如上海郊县的矮脚青菜、苏北的黄豆制成的豆腐、浙江的干香菇等,拒绝反季节食材与加工素料,曾芳莹强调 “好素味藏在新鲜里”;
仿荤技法初探索:为打破 “素食寡淡” 的偏见,开发出 “黑椒素排”“八宝辣酱” 等经典仿荤菜 ——“黑椒素排” 以杏鲍菇为基底,经切片、腌制、煎制多道工序,外层裹上自制黑椒酱,口感紧实有嚼劲,让初次尝试素食的食客眼前一亮;
理念先行传口碑:通过 “无菜单定制” 服务,为信众提供佛诞、素食日等专属斋食,比如腊八节的 “八宝素粥”,用八种杂粮与干果慢熬,免费供应给周边寺院僧侣与信众,逐步建立 “专业净素” 的品牌口碑。
这一时期,枣子树虽客群小众,却凭借 “极致纯净” 在上海素食界站稳脚跟,甚至成为推动部分人转向素食的 “契机”—— 有食客坦言,正是品尝过枣子树的素食后,才发现 “素味能如此有层次”,进而开启素食生活。
成长期(2011-2020 年):大众市场的 “口味适配”
随着国内素食人群扩大,枣子树从 “小众斋食馆” 转向 “大众健康餐厅”,在坚守净素底线的同时,融入上海多元饮食特色,实现 “品质与普及” 的平衡。这一阶段的突破尤为显著:
菜品体系扩容:在仿荤菜基础上,新增 “家常素味” 与 “创意养生” 两大系列。家常系列如 “顶汤馄饨”,每日新鲜现包,内馅以香菇、蘑菇、荠菜、青菜按 1:1:1:1 比例搭配,用豆腐替代淀粉粘合,汤底以松茸、杏鲍菇、大白菜熬制 6 小时,成为南京西路店的 “爆款”,每日限量供应且常售罄;养生系列推出 “乳香焗南瓜”,用植物奶油与南瓜焗制,拉丝效果惊艳,却无任何动物成分,兼顾口感与健康;
客群场景拓展:从单一信众客群,延伸至家庭聚会、商务宴请、生日宴等多元场景。餐厅负责人曾透露,这一时期全家老小同来就餐的比例显著上升,甚至有企业将年会设在此处,打破 “素食只适合小众” 的认知;
地域风味融合:结合上海人 “爱甜喜鲜” 的口味,改良经典素食,如 “干烧海皇卷”,以海苔包裹菌菇丝与笋丁,用少许冰糖调味,外酥里嫩,成为食客 “必点榜” 常客。
成熟期(2021 年至今):健康潮流下的 “价值升级”
面对当代人对 “天然、营养、环保” 的饮食追求,枣子树素食在 “纯净” 之上,进一步强化 “健康属性” 与 “文化内涵”,完成从 “餐厅” 到 “素食生活倡导者” 的转型。
素食创新实践:在坚守中突破的 “三重维度”
枣子树的创新从未脱离 “净素本质”,而是围绕 “食材、技法、理念” 形成独特体系,每一步突破都有真实菜品与案例支撑:
食材创新:从 “本地当季” 到 “精准适配”
食材是枣子树素食的核心竞争力,其创新始终遵循 “新鲜、天然、适配口味” 原则:
基础食材的 “极致处理”:对常见食材的加工细节近乎苛刻。以 “顶汤馄饨” 的青菜为例,必须选用矮脚菜心,摘去外围叶片仅留嫩芯,焯水后切丁再 “转圈切” 至细密,最后拧干水分去除涩味,确保口感清甜无渣;干香菇需提前泡发 7 小时,泡发水过滤后用于熬汤,实现 “食材全利用”,这一细节被南京西路店副厨师长朱大厨(14 年厨龄)视为 “素味鲜美的关键”;
功能性食材的 “科学融入”:针对减脂、养生等需求,引入藜麦、奇亚籽、鹰嘴豆等健康食材,开发 “藜麦素沙拉”—— 以煮熟的藜麦搭配烤南瓜、牛油果、圣女果,淋上自制橄榄油醋汁,无任何沙拉酱添加,成为健身人群的热门选择;
时令食材的 “仪式感呈现”:遵循 “不时不食” 理念,推出节气限定菜品,如清明的 “青团素饺”(艾草汁和面,内包春笋香菇馅)、秋分的 “菌菇焖山药”(选用河南铁棍山药与多种野生菌),菜单每月根据食材上市情况更新,确保 “吃当季、尝本味”。
技法创新:仿荤与本味的 “双向精进”
枣子树的烹饪技法始终围绕 “凸显素味” 展开,既保留传统工艺,又吸收现代烹饪理念:
仿荤技法的 “去伪存真”:拒绝使用市售合成素肉,坚持 “天然食材造口感”。招牌 “素烤肉” 以杏鲍菇为原料,先切片用生抽、素蚝油腌制 2 小时,再用空气炸锅 180℃烤制 15 分钟,中途刷两次芝麻油,成品口感类似烤肉却带着菌菇清香,连资深肉食者都称赞 “以假乱真”;“常长相思” 则以豆干为基底,经卤制、熏制多道工序,色泽暗红如红肠,口感紧实有嚼劲,成为 “劝退肉食” 的经典菜品;
本味菜品的 “极简升华”:对清淡素食的烹饪追求 “少调料、显原味”。如 “清炒时蔬” 仅用少许橄榄油与盐调味,火候控制在 “断生即起锅”,最大程度保留蔬菜的脆嫩与清甜;“菌菇汤” 以松茸、羊肚菌、竹荪等五种菌菇慢熬 4 小时,不添加任何鲜味剂,汤色清亮、鲜味醇厚,被食客称为 “可以喝的‘森林精华’”;
传统技法的 “现代改良”:将经典烹饪方式与健康需求结合,如把传统 “油炸素排” 改为 “烤素排”,减少油脂摄入;“素狮子头” 用豆腐、菌菇、杂粮替代部分淀粉,口感软糯却不油腻,适合老人与小孩食用。
理念创新:从 “饮食” 到 “生活方式” 的延伸
枣子树早已超越 “吃饭场所” 的定义,通过多元实践传递素食价值,形成独特的 “素食文化生态”:
健康理念的 “场景化传递”:在门店设置 “素食科普角”,摆放食材溯源卡片(如标注青菜来自上海松江有机农场、香菇产自浙江庆元),并定期举办 “素食烹饪课”,由朱大厨等资深厨师教授 “家庭版香菇青菜馄饨”“简易素烤肉” 等做法,年均参与人数超 5000 人次,让净素理念走进日常家庭;
环保价值的 “具象化表达”:践行 “可持续饮食” 理念,推行 “光盘行动”—— 食客吃完所有菜品可获赠 “素点心兑换券”;餐厅后厨将蔬菜边角料制成 “素高汤”,厨余垃圾分类后送往有机农场堆肥,实现 “从农田到餐桌再到农田” 的循环;
情感联结的 “温暖构建”:延续 “慈悲素食” 初心,每周二为 65 岁以上老人提供 “半价素食套餐”,包含一碗杂粮饭、一份炒时蔬与一碗菌菇汤;每年佛诞日举办 “免费斋宴”,邀请社区居民、环卫工人等共品素食,传递 “素食不分贵贱” 的理念。
口味平衡:在 “净素” 与 “大众” 间找答案
枣子树的创新始终直面 “净素如何吸引大众” 的难题,通过口味调整实现 “小众坚守与大众接受” 的统一:
针对 “怕寡淡” 的食客:用 “复合鲜味” 替代 “荤味”,如通过菌菇、豆制品、海苔的搭配产生 “鲜味叠加”,让 “顶汤馄饨”“干烧海皇卷” 等菜品味道丰富却不油腻;
针对 “重口味” 的需求:推出 “微辣系列”,如 “麻辣素鸡”,用四川辣椒与花椒调味,但减少辣度并搭配解辣的绿豆汤,既满足口味偏好,又不违背净素原则;
针对 “儿童客群”:开发 “趣味素食”,如 “卡通素饭团”(用菠菜汁、南瓜汁染成彩色米饭,捏成动物造型)、“蔬菜小饼”(切碎的青菜与豆腐混合煎制),解决 “孩子不爱吃素” 的痛点,让家庭客群比例持续上升。
不变的核心:净素底色与 “食物本真”
无论如何创新,枣子树始终坚守两大底线:一是 “绝对净素”—— 从食材采购到烹饪全程,有专人负责 “排雷”,确保无任何动物成分及小五荤混入,这一标准 20 余年未变;二是 “拒绝过度加工”—— 不使用合成素肉、防腐剂、人工色素,甚至连素鸡粉都坚持自制(以香菇、海带、黄豆发酵而成)。
正如曾芳莹所说:“枣子树的素食,从来不是‘模仿荤菜’,而是让人们发现‘蔬菜、菌菇、豆腐本身的味道有多好’。” 这种对 “食物本真” 的追求,让枣子树在上海这个 “美食之都” 中,既能被宗教信众认可,又能吸引普通食客、健身人群、家庭群体,成为跨越圈层的素食符号。
总结:二十年素味里的 “坚守与生长”
从 2001 年的初创小店到如今的上海素食标杆,枣子树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净素饮食从 “小众宗教需求” 到 “大众健康选择” 的缩影。它的生命力在于 “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守的是 “净素本质、食材本真、慈悲初心”,创的是 “适配口味的技法、贴合需求的菜品、传递价值的场景”。
如今,走进枣子树餐厅,一碗顶汤馄饨的鲜、一块素烤肉的香、一份乳香焗南瓜的甜,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 “素食可以很美味、很健康、很温暖” 的生动诠释。这份在坚守中生长的素味,正是枣子树二十年屹立不倒的根本,也为中国素食行业写下了 “纯净而不孤僻,创新而不迷失” 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