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区吉安路 271 号的法藏讲寺旁,慈光素食部以 “低调却藏不住的美味” 成为老城厢的味觉地标。这座分上下两层的素食空间,完美诠释了 “食禅一味” 的意境 —— 一楼是烟火气十足的外卖区,玻璃柜里整齐码放着萝卜丝酥、咖喱角等净素点心,刚出炉的酥皮香气能飘出半条街;二楼堂食区则素净雅致,木色桌椅搭配藤编饰面,食客们不自觉地轻拿轻放餐具,低声交谈间只剩碗筷轻响与石锅咕嘟的声响。
墙面陈列的 “2024 年度上海《舌尖上的美食》人气第一名”“2023 年度最具人气素食餐厅亚军” 等奖杯,印证着它的口碑。这里没有网红餐厅的喧嚣,却有跨越年龄的食客群体:清晨有提着菜篮的老人来买刚出炉的沙琪玛,午间是排队等素馄饨的上班族,傍晚则有带着孩子的家庭共享罗汉面,人均 20 元能吃饱、50 元能吃好的高性价比,让 “吃素” 成为日常而非负担。
素食发展脉络:从寺斋到大众餐桌的坚守与演进
慈光素食的根基,是延续百年的寺庙净素传统,却在时代浪潮中完成了从 “宗教供食” 到 “全民共享” 的蜕变,其发展轨迹堪称上海素食文化的缩影。
传统根基:净素本味的坚守
作为法藏讲寺附属的素食部,慈光从创立之初便恪守 “真・净素” 准则 —— 不仅杜绝荤腥,更拒绝蛋奶等动物源性成分,连烹饪用油都选用纯植物基油品。这种坚守源于佛教 “慈悲护生” 的理念,却意外契合了现代素食者对 “纯净饮食” 的追求。早期以罗汉面、素斋煲等经典寺斋为主,食材多取自本地当季蔬果,调味遵循 “减油减盐、突出本味” 原则,成为周边僧人与信众的日常食所。
彼时最受欢迎的罗汉面,以清澈无油的汤底、丰富的素浇头(卷心菜、香菇、木耳、笋等七种食材)成为招牌,20 元一碗的定价,让它在十几年前就成为上班族的 “平价午餐首选”。这种 “以朴素见真味” 的风格,为后来的创新奠定了 “尊重食材” 的基础。
破圈之路:从 “小众供食” 到 “大众美味”
随着素食文化在城市的兴起,慈光素食逐渐打破 “寺庙素斋” 的局限。2010 年后,餐厅在保留净素内核的同时,开始针对大众口味优化菜品:原本清淡的素斋煲升级为酱香浓郁的石锅香椿豆腐,传统油糕改良为酥脆不腻的萝卜丝酥,更通过 “食材模拟” 技法开发出鳗波排、秘制小排等 “仿荤” 菜品,让不常吃素的人也能轻松接受。
这一转变并非妥协,而是对 “素食精进之道” 的诠释 —— 正如素食理念所强调的,“食素并非清规戒律的束缚,而是通过突破材料局限,制作出滋味丰富的菜肴”。如今的慈光,既保留着寺斋的纯净底色,又以接地气的口味让素食融入市井生活,日均售出 3000 多个萝卜丝酥、15 斤馄饨皮的素馄饨,便是最好的证明。
素食创新实践:食材、工艺与体验的三重突破
慈光素食的创新从未脱离 “真实食材、手工温度” 的核心,而是在细节处见功夫,构建起 “传统技法 + 现代思维” 的素食体系。
食材创新:平凡蔬果的 “味觉变身术”
最令人惊叹的是其 “以素仿荤” 的食材重构能力,不靠添加剂,全凭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
鳗波排:用土豆泥模拟鳗鱼的绵密质地,外层裹海苔复刻鱼皮的咸鲜,刷上特制照烧酱后,入口竟能品出一丝 “鱼鲜”,连边缘的脆感都与烤鳗鱼神似;
秘制小排:以素肠包裹莲藕制成 “排骨” 形态,素肠的韧性模拟肉纤维,莲藕的脆感替代骨边肉,酸甜酱汁浸透每一丝纹理,不看食材根本察觉不到是素食;
酒酿海中鲜:用铁棍山药模仿带鱼的细腻口感,外层裹糯米小圆子与海苔,酒酿的甜香中和了山药的寡淡,创造出 “海鲜般的层次”。
在经典点心上,创新则体现在 “减负担、保风味” 上:20 年经验的面点师傅将传统沙琪玛改良为 “琪玛酥”,去掉多余油脂,保留松脆口感,一口一个嘎嘣脆却不腻喉;萝卜丝酥则通过 “冲洗去味 — 腌制提鲜 — 素油开酥” 三步法,让萝卜丝的辛辣转化为清甜,搭配素火腿粒与香菇粒,22 元 6 个的定价成为 “性价比之王”。
工艺创新:手工温度与细节把控
慈光的创新始终扎根于 “手工制作” 的传统。每天清晨五点,面点师傅便开始揉面开酥,萝卜丝酥的酥皮要经过 “三折三叠”,确保烤后干爽掉渣却不松散;素馄饨的馅料需当天现切青菜、木耳,手工剁成颗粒状,保留脆嫩口感,因只有一位师傅负责包制,每天 15 斤馄饨皮的量售完即止,想吃必须赶早。
烹饪工艺上,“控温保鲜” 是核心技巧:石锅香椿豆腐选用耐高温石锅,上桌时保持 180℃高温,让炸过的豆腐外皮始终酥脆,内里却嫩得流心,香椿的香气在持续加热中慢慢释放;烤点心则严格控制烤箱温度在 160℃,确保素油开酥不焦糊,同时锁住食材水分,这也是其点心凉透后仍不发硬的秘诀。
体验创新:从堂食到生活的延伸
为适配现代生活节奏,慈光在保留堂食体验的同时,完成了 “素食场景的多元化”:
外卖适配:针对外卖研发 “防受潮包装”,萝卜丝酥用透气油纸包裹,避免酥皮变软,咖喱角则附赠 “复烤指南”,提醒食客用空气炸锅加热 1 分钟恢复酥脆;
家庭场景:推出真空包装的苔条饼、绿豆糕等点心,保质期延长至 7 天,成为上班族的早餐、孩子的零食;八宝饭则采用 “减糖版” 配方,兼顾传统风味与健康需求;
季节限定:春季推出香椿豆腐,夏季上线芋头冬瓜汤,秋季主打栗子素鸡煲,冬季则有暖身的素羊肉煲,每季度更新 2-3 道菜品,呼应 “尊重季节、顺应天地” 的素食理念。
理念创新:素食即 “平衡之道”
慈光的创新最终回归到 “饮食哲学” 的层面。正如素食理念所倡导的,“吃是生活的修行,通过品味食材本味与自然交流”,这里的每道菜品都体现着 “平衡”:
营养平衡:罗汉面的七种浇头涵盖 “谷薯类 — 菌菇类 — 蔬菜类”,搭配细面提供碳水,一碗满足多种营养需求;
口味平衡:仿荤菜品虽有浓郁酱汁,却通过搭配清淡食材中和,如鳗波排配凉拌黄瓜,秘制小排配清炒时蔬;
负担平衡:所有菜品拒绝油炸与过度调味,炸豆腐只用薄油速炸,酱汁控制在 “挂壁不滴落” 的量,让食客吃得满足却无罪恶感。
素食价值:平民化的健康生活方式
慈光素食的成功,在于它让 “素食” 脱离了 “小众标签” 与 “高价门槛”,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健康选择。这里的素食没有 “苦行僧式” 的压抑,反而充满烟火气的温暖:老人能找到熟悉的传统味道,上班族能吃到平价健康的午餐,孩子能接受甜香的素点心,控糖人群则能在净素菜品中找到安全感。
它的创新从未背离 “真实”—— 不用虚假宣传,靠每天售罄的点心证明口碑;不用高端食材,靠平凡蔬果创造惊喜;不用网红营销,靠街坊邻居的口口相传积累人气。正如食客所说:“在这里吃素,吃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也是踏实的生活感。”
如今,慈光素食仍在缓慢生长,没有扩张分店,坚持每天现做现卖。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它用手工的温度、食材的本味,诠释着 “素食的精进之道”—— 不是刻意标榜 “高端”,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一餐素食中,找到与自然、与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