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素西餐(Pure & Whole)成立于 2015 年,是国内较早专注 “植物性西餐” 的连锁品牌,首店落地长宁区愚园路,现已有静安寺、新天地两家分店,核心定位 “用西餐的烹饪逻辑,做有仪式感的素食”—— 区别于传统中式素食的 “仿荤” 思路,它以 “尊重植物本味” 为前提,将西餐经典品类(汉堡、牛排、意面、浓汤)与植物性食材深度融合,打破 “素食 = 清淡寡味”“西餐 = 肉食主导” 的双重刻板印象。
品牌诞生源于创始人对 “健康与美味平衡” 的探索:早期在海外接触植物性饮食后,发现国内素食多局限于中式斋菜,而西餐爱好者想尝试素食时 “无合适选择”,遂决定打造 “让肉食者也愿意反复吃” 的素食西餐。门店空间设计延续 “自然极简” 风格:静安寺店以原木色为主调,搭配大面积落地窗与绿植,餐桌上摆放可降解餐具与手写菜品卡;新天地店则融入工业风元素,金属架上陈列自制发酵酱料罐,既保留西餐的精致感,又传递 “可持续饮食” 理念。
作为上海餐饮协会认证的 “2023 年度特色素食品牌”,普素的客群覆盖广泛:工作日午间是来吃轻食套餐的上班族,周末则有带孩子的家庭、情侣及外籍食客,人均 120-180 元的定价,让植物性西餐脱离 “小众高价” 标签,成为日常可及的饮食选择。
发展脉络:从 “植物肉适配” 到 “全品类革新”
普素的素食发展始终紧扣 “西餐品类特性”,分三个阶段完成从 “单点突破” 到 “体系化创新” 的蜕变,每一步均有明确的市场需求支撑:
初创期(2015-2018):植物肉切入,打破西餐 “无素可选”
成立初期,普素以 “解决西餐核心品类的素食空白” 为目标,聚焦汉堡、意面两大高频西餐品类,用当时新兴的 “植物肉” 作为突破口:
核心产品:推出 “经典植物肉汉堡”,选用美国 Beyond Meat 植物牛肉饼,搭配自制番茄辣酱、牛油果片与全麦面包,还原美式汉堡的多汁口感,当时在上海西餐界属首创,迅速成为愚园路店 “打卡爆款”,日均售出 80 余个;
辅助品类:配套推出 “松露菌菇意面”,以牛肝菌、香菇碎熬制酱汁,加入植物奶油提升浓郁度,避免传统素食意面 “寡淡无香” 的问题;“南瓜浓汤” 则用蒸熟的贝贝南瓜加椰浆打磨,替代西式浓汤常用的黄油、淡奶油,保留绵密口感却无动物成分;
定位验证:这一阶段的尝试,成功吸引 “想尝鲜植物肉” 的年轻人与 “需控制动物蛋白摄入” 的健康人群,门店复购率达 35%,验证了 “素食西餐” 的市场可行性。
成长期(2019-2021):拓展品类边界,融入中式食材
随着植物性饮食认知度提升,普素开始突破 “单一植物肉依赖”,尝试将中式食材与西餐技法结合,丰富产品矩阵:
主菜创新:开发 “低温慢煮猴头菇牛排”,选用东北长白山猴头菇,经 24 小时浸泡去涩、65℃低温慢煮 2 小时,再煎至表面微焦,搭配红酒 Reduction 酱汁,口感弹嫩有 “肉纤维感”,成为替代传统牛排的核心菜品;推出 “香煎素鹅肝”,以山药泥混合菌菇碎压制成型,裹面包糠煎制,外脆里绵,搭配无花果酱平衡腻感,填补素食西餐 “高端主菜” 的空白;
小吃延伸:新增 “酥脆春卷薯条”,将春卷皮切条炸至酥脆,替代传统薯条,蘸料提供中式甜辣酱与西式番茄酱,兼顾多元口味;“素金枪鱼塔塔” 用泡发的黑木耳切碎,加柠檬汁、洋葱碎模拟金枪鱼的咸鲜,铺在牛油果泥上,成为轻食爱好者的首选;
门店拓展:2020 年开设静安寺分店,新增 “商务套餐”(含主菜、沙拉、汤品、甜点),适配周边写字楼的午餐需求,套餐中 “藜麦烤时蔬沙拉” 选用上海本地农场有机蔬菜,日均销量突破 100 份。
成熟期(2022 至今):全链路革新,强化 “可持续” 理念
近两年,普素从 “产品创新” 转向 “全链路价值升级”,在食材溯源、工艺优化、场景适配三个维度深化,成为上海素食西餐的标杆:
食材溯源:与云南野生菌基地、上海郊区有机农场合作,定向采购牛肝菌、羊肚菌、羽衣甘蓝等食材,门店公示 “食材来源地图”,如 “松露菌菇意面” 的牛肝菌来自云南楚雄,确保新鲜与安全;
工艺优化:减少油炸、高温烹饪,推广 “蒸、烤、低温慢煮” 等健康技法,如 “植物肉汉堡” 的肉饼从油炸改为烤箱烤制,油脂含量降低 30%;自制酱料替代市售产品,如 “凯撒沙拉酱” 用植物酸奶、芥末籽、柠檬汁调制,无蛋黄成分;
场景适配:推出 “家庭分享餐”(含 4-6 人份主菜、小吃、甜点),适合家庭聚会;“下午茶套餐”(含素司康、水果挞、草本茶),用椰浆奶油制作甜点,满足休闲场景需求;2023 年上线 “外卖专属包装”,采用可降解餐盒与保温袋,避免植物奶油类菜品运输中融化。
核心创新:西餐框架下的素食 “破界” 实践
普素的创新并非 “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基于西餐的品类特性与植物性食材的优势,在 “风味、口感、仪式感” 三个维度实现精准突破,所有创新均有真实产品与工艺支撑:
食材创新:中西融合,拒绝 “合成感”
普素对食材的运用,始终遵循 “植物本味 + 西餐适配” 原则,既不用过度加工的合成素肉,也不强行模仿荤食口感,而是挖掘食材本身的可能性:
主菜食材:
“低温慢煮猴头菇牛排”:选择直径 5cm 以上的优质猴头菇,先以苹果汁、酱油浸泡去涩(替代传统碱水泡发),再低温慢煮让水分充分锁住,煎制时表面刷薄油,形成 “外有焦香、内有汁水” 的口感,搭配的 “红酒酱汁” 用葡萄汁替代红酒,避免酒精,却保留果香;
“松露素肉眼”:以杏鲍菇为基底,纵向切片后用松露油、盐腌制,烤箱 180℃烤制 15 分钟,杏鲍菇的纤维感模拟 “肉眼牛排” 的纹理,松露油提升香气,无需复杂调味却有高级感;
辅材搭配:
所有沙拉均采用 “三色搭配”(绿:羽衣甘蓝 / 生菜、红:小番茄 / 甜菜根、黄:南瓜 / 玉米),既符合西餐的视觉审美,又确保营养均衡;
酱汁创新:“黑胡椒酱汁” 用烤香的黑胡椒粒 + 蘑菇高汤熬制,替代传统用牛肉汤调制的配方;“千岛酱” 用植物酸奶 + 酸黄瓜碎 + 番茄酱,无蛋黄却保留酸甜口感。
技法创新:适配植物食材,还原西餐风味逻辑
西餐的核心风味往往依赖黄油、奶油、动物高汤,普素通过技法调整,用植物性食材复刻这种 “浓郁感”,却无负担:
浓汤工艺:西式浓汤的 “绵密浓郁” 通常靠黄油炒面增稠,普素改用 “食材本身淀粉 + 椰浆”:如 “蘑菇浓汤” 将香菇、口蘑炒香后加水煮软,连汤带料打成泥,加少量椰浆调整质地,无需增稠剂却能达到 “挂勺” 效果;“番茄浓汤” 则用去皮番茄熬煮后过滤,加罗勒叶提香,保留番茄的酸甜,避免传统版本的 “厚重感”;
烘焙技法:甜点中的 “司康” 不用黄油,改用椰子油 + 植物黄油混合,确保酥脆口感,搭配的 “草莓果酱” 自制,减少糖分添加,酸甜度更贴近新鲜草莓;“巧克力布朗尼” 用黑巧克力 + 香蕉泥替代鸡蛋,香蕉的黏性让布朗尼成型,同时增加果香,无麸质版本则用杏仁粉替代面粉,适配过敏人群;
低温烹饪:针对菌菇、根茎类蔬菜,大量采用 60-70℃低温慢煮,如 “烤胡萝卜” 先低温煮至半熟,再烤至表面微焦,既保留胡萝卜的清甜,又避免烤过头变干,搭配的 “橙香酱汁” 能解腻提鲜。
场景与理念创新:让素食西餐 “融入日常”
普素的创新不止于产品,更在于通过场景设计,让植物性饮食从 “小众选择” 变为 “自然习惯”:
分众化套餐:
工作日 “轻食套餐”(38-58 元):含沙拉 + 三明治 / 意面,如 “鸡胸肉植物蛋白三明治”,用植物鸡胸肉 + 生菜 + 番茄,搭配全麦面包,适合上班族快速用餐;
周末 “仪式感套餐”(168-228 元 / 人):含前菜、主菜、汤品、甜点、饮品,如 “松露菌菇意面 + 低温猴头菇牛排 + 南瓜浓汤 + 素司康”,满足情侣约会、朋友聚餐的需求;
可持续实践:
食材 “全利用”:蔬菜边角料(如胡萝卜皮、蘑菇根)熬制高汤;水果皮(如柠檬皮、橙子皮)晒干后泡制草本茶;
包装环保:所有外卖餐盒采用玉米淀粉可降解材质,吸管为纸质,门店设置 “空瓶回收箱”,回收后的玻璃酱料瓶消毒后重复使用;
文化传播:
每月举办 “素食西餐烹饪课”,教食客制作 “家庭版植物肉汉堡”“简易南瓜浓汤”,年均参与人数超 2000 人次;
门店设置 “植物性饮食科普角”,摆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植物性饮食与健康》等书籍,免费提供科普手册,帮助食客建立科学认知。
口味平衡:让肉食者 “主动选择”
普素的核心创新目标之一,是打破 “素食只为素食者” 的局限,通过口味设计吸引肉食者:
咸鲜风味还原:用菌菇高汤、海带高汤替代牛肉汤、鸡汤,如 “植物肉意面” 的酱汁用蘑菇高汤熬制,让植物肉吸附鲜味,口感不逊于传统肉酱意面;
油脂感控制:避免素食为追求 “浓郁” 而过量使用植物奶油,如 “奶油意面” 的植物奶油用量仅为传统版本的 1/3,靠菌菇碎增加口感层次,吃起来 “香而不腻”;
口感层次设计:每道主菜均有 “脆 - 软 - 绵” 的搭配,如 “猴头菇牛排” 搭配脆炸洋葱圈与绵密土豆泥,“植物肉汉堡” 有面包的松软、生菜的脆嫩、牛油果的绵密,避免单一口感导致的 “乏味”。
品牌价值:重新定义 “素食西餐” 的边界
普素西餐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将 “素食” 视为 “对西餐的妥协”,而是将其作为 “革新西餐的契机”—— 它证明植物性食材不仅能替代肉食,还能通过与西餐技法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风味体验;它也打破了 “素食 = 高价”“西餐 = 不健康” 的偏见,用 120-180 元的人均消费、全链路的健康工艺,让植物性饮食成为 “有仪式感、无负担” 的日常选择。
如今,在普素的门店里,能看到外籍食客为 “猴头菇牛排” 拍照,能听到家长教孩子认识 “羽衣甘蓝”,能遇到上班族打包 “轻食套餐” 赶去开会 —— 这种 “无差别” 的饮食场景,正是普素对素食西餐行业的最大贡献:它让 “吃植物性西餐” 不再是一种 “标签”,而是一种 “基于美味与健康的自然选择”。
正如创始人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不想做‘小众的素食馆’,而是想做‘让所有人都愿意来的西餐厅’,只是我们的食材恰好是植物性的。” 这份对 “美味本质” 的坚守,让普素成为上海素食西餐领域的 “标杆”,也为国内植物性饮食的发展提供了 “西餐赛道” 的可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