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南京清凉寺发布日期:2025-10-25 浏览次数:

南京清凉寺坐落于城西清凉山公园内,始建于南朝梁代(公元 502-557 年),初名 “石头寺”,由梁武帝萧衍敕令修建,与鸡鸣寺、栖霞寺并称为 “金陵三大古刹”。寺址所在的清凉山古称 “石头山”,是南京 “虎踞龙盘” 地势中 “虎踞” 的核心,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的诗句,便描绘了此处的历史意境。

宋元时期,清凉寺历经修葺,成为禅宗法眼宗的重要道场,宋太宗曾御赐 “清凉禅寺” 匾额,香火盛极一时。明清以降,寺庙虽屡遭兵燹,现存建筑多为 20 世纪 80 年代复建,但保留了唐代 “寺观合一” 的格局 —— 山门、大雄宝殿、法堂沿中轴线排布,两侧辅以禅房、斋堂,寺内尚存 “清凉古井”“摩崖石刻” 等遗迹,见证了南京佛教文化的传承。如今,清凉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更成为融合禅意文化与市民休闲的标志性空间。


佛国烟火中的素食根基

佛教素食文化的兴起与清凉寺的发展密不可分。南朝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确立 “僧尼素食” 的戒律,作为皇家敕建的寺庙,清凉寺最早践行这一规范,将素食从 “修行必需” 升华为 “禅意表达”。明代《金陵梵刹志》记载,清凉寺斋堂 “日食百僧,蔬果为馔,味简而清”,可见其素食体系在明代已具规模。宋元时期,随着禅宗 “农禅并重” 理念的盛行,寺庙开辟 “僧田” 种植蔬菜、豆类,形成 “自耕自食” 的素食供应链,为后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清凉素食的历史发展:从禅堂斋饭到市井佳肴

萌芽期(南朝至唐代):戒律下的极简风味

早期清凉寺素食完全服务于修行需求,遵循 “过午不食”“食不求饱” 的原则,菜品以 “清、素、简” 为核心。食材多为寺内种植的萝卜、青菜、豆腐,烹饪方式仅为蒸、煮、焯,不加调味或仅用盐提鲜。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菜品 “清炒时蔬”,选取当季蔬菜快炒,保留食材本味,体现 “佛法自然” 的理念;而 “豆腐羹” 则以山泉磨制豆腐,加笋丁炖煮,成为僧众补充营养的主要方式。此时的素食尚未形成特色,却确立了 “食材天然、拒绝荤腥” 的核心准则。


发展期(宋元至明清):融入金陵饮食特色

宋元时期,清凉寺素食开始吸收南京本地饮食文化养分。南京素有 “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 的物产优势,寺庙斋堂将本地食材纳入素食体系,形成 “就地取材、应时而食” 的特点。明代《客座赘语》记载,清凉寺的 “素什锦” 已具雏形,以 “莲藕、芹菜、香菇、木耳” 等八样食材炒制,象征 “八正道”,既符合佛教寓意,又融入南京人喜爱的清爽口感。

清代是清凉素食的兴盛期,随着香客增多,寺庙斋堂开始对信众开放,素食从禅堂走向市井。此时出现了 “仿荤素食” 的雏形,如用豆制品仿制 “素鸡”“素鸭”,以面筋模拟 “肉丝”,烹饪技艺借鉴了南京民间的烧、卤、焖手法。相传乾隆南巡(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至南京)时曾到访清凉寺,品尝 “素烧鹅” 后赞不绝口,此菜以油皮包裹菌菇、笋丝,卤制后色泽红亮,口感柔韧,成为当时的招牌菜品。这一时期的素食既保留禅意本质,又兼顾大众口味,奠定了南京素食 “禅意与市井交融” 的基调。


传承期(近现代):坚守与复苏

近代以来,清凉寺素食虽因战乱一度沉寂,但核心技艺通过僧人传承得以保留。20 世纪 80 年代寺庙复建后,斋堂重启,老僧人重拾传统配方,恢复了素什锦、罗汉斋等经典菜品。此时的素食延续了 “以素托荤、以素仿荤” 的特色,同时吸收了金陵菜 “咸鲜适口、原汁原味” 的精髓,比如 “素火腿” 以黄豆蛋白为原料,经腌、晒、蒸多道工序制成,风味与真火腿相似,却无荤腥之气。这一阶段,清凉素食成为南京佛教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众多食客与文化研究者。


传统素食体系:禅意与风味的共生

核心食材:天然为本,应时取鲜

清凉寺素食的食材选择始终遵循 “三原则”:一是 “就地取材”,优先选用清凉山及周边的应季蔬菜,如春季的菊花脑、马兰头,夏季的茭白、莲藕,秋季的茨菇、芋艿、鸡头米,冬季的萝卜、青菜,既保证新鲜,又降低碳足迹;二是 “素净无染”,严格禁用动物性食材,连蛋、奶也极少使用,核心食材为蔬菜、豆类、菌菇、藻类四大类;三是 “寓意吉祥”,食材搭配常蕴含佛教哲理,如 “百菇汤” 象征 “众生平等”,“十样菜” 寓意 “十全十美”。

其中,豆类是传统素食的 “灵魂”—— 黄豆磨制的豆腐、油皮、豆干,经不同工艺可转化为多种食材,如 “素鸡” 用豆干压制塑形,“素肠” 以油皮卷制而成。菌菇类则提供鲜味基础,清凉寺周边山林盛产的平菇、香菇、木耳,无需过多调味便自带鲜香,与南京人 “嗜鲜” 的口味高度契合。


经典菜品:百年传承的禅味佳肴

清凉素什锦:作为南京传统年菜 “十样菜” 的源头之一,此菜是清凉寺素食的标志性菜品。传统配方包含嫩莲藕、胡萝卜、菠菜、芹菜、黄花菜、金针菇、黄豆芽、香干、香菇、木耳十样食材,象征 “十全十美”,后来因食材丰富又被称为 “聚宝盘”。烹饪时需先将食材分别焯水,再按 “脆嫩搭配、色彩和谐” 的原则炒制,最后加少许酱油、糖调味,口感清爽脆嫩,营养均衡。每逢春节,寺庙会向信众赠送素什锦,这一习俗已延续百年。

罗汉斋:佛教素食的经典代表,清凉寺的做法尤为讲究。选用十八种食材(象征十八罗汉),包括菌菇(香菇、草菇、平菇)、藻类(海带、木耳)、蔬菜(胡萝卜、竹笋、西兰花)、豆制品(豆腐、豆泡、腐竹),经文火慢炖而成。炖制时不加味精,仅靠菌菇与豆制品释放鲜味,汤汁浓稠,食材软烂,体现 “包容共生” 的禅意。

素烧鹅:仿荤素食的典范,以油皮为主要原料,包裹香菇丝、笋丝、金针菇等馅料,卷成鹅颈状,经卤制、油炸两道工序制成。卤汁以酱油、冰糖、八角、桂皮调制,色泽红亮,口感外酥里嫩,咬开后馅料的鲜香与卤汁的醇厚交织,是清代以来的 “爆款菜品”。

莲子羹:清凉寺的经典甜品,选用洪湖莲子,去芯后与银耳、百合、冰糖同炖,炖至莲子软烂、汤汁粘稠即可。此菜兼具清热解暑、安神养心的功效,夏季食用尤为适宜,体现了 “药食同源” 的理念。


当代创新:传统素食的时代新生

食材创新:从 “就地取材” 到 “品质升级”

当代清凉寺素食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食材的 “迭代升级”。一方面,保留本地应季食材的核心地位,与周边农户合作建立 “有机蔬菜基地”,保证食材无农药、无化肥,如春季的菊花脑、夏季的茭白、秋季的菱角、鸡头米,均从基地直供斋堂;另一方面,引入高品质特色食材,如云南的羊肚菌、东北的黑木耳、福建的腐竹,提升菜品的鲜味与营养。

更值得关注的是 “功能性食材” 的融入。针对现代人群的健康需求,斋堂新增了藜麦、奇亚籽等粗粮,推出 “藜麦素沙拉”;引入铁皮石斛、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研发 “石斛炖豆腐”“枸杞莲子羹”,既保留禅意,又强化养生功效。食材搭配也更注重营养均衡,如 “高蛋白套餐” 以豆制品、菌菇为主,搭配杂粮饭,满足健身人群需求。


技艺创新:传统手法与现代理念的碰撞

烹饪技艺上,清凉寺素食实现了 “守正与创新” 的平衡。传统的蒸、煮、炖、炒手法被完整保留,如素什锦的炒制仍沿用 “分焯分炒” 的古法,确保食材口感;同时引入现代烹饪理念,如 “低温慢煮” 技术用于处理菌菇,最大程度保留营养成分;“分子料理” 手法偶尔用于甜品,如将莲子羹制成 “莲子慕斯”,外形精致,吸引年轻食客。

调味上,突破了传统素食 “清淡寡味” 的刻板印象,在 “素净” 前提下丰富层次。借鉴金陵菜的 “复合味型”,研发出 “酸甜味” 的菠萝咕咾素肉、“咸鲜味” 的菌菇扒豆腐、“麻辣味” 的素毛血旺(以魔芋替代鸭血),既符合现代口味,又不违背素食原则。此外,还推出 “定制调味” 服务,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无糖菜品,为低盐人群调整用盐量,体现人性化关怀。


场景与文化创新:从斋堂到多元体验

场景拓展:除传统斋堂外,清凉寺开设 “禅意素食体验馆”,分为 “静修斋”(供僧人、信众冥想后用餐)、“市井阁”(对普通游客开放)、“文创区”(售卖素食伴手礼)三大区域。体验馆采用 “原木 + 竹编” 的装修风格,播放禅乐,营造沉浸式禅意氛围,游客可在此品尝素食,参与抄经、品茶等活动。

文创融合:推出 “清凉素食文创系列”,将传统菜品转化为便携食品,如真空包装的素什锦、即食型莲子羹、手工素饼干,包装印有清凉寺的建筑图案与禅意诗句,成为热门伴手礼。此外,与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 “素食剪纸套餐”,餐具上印有剪纸作品,兼具食用与收藏价值。

文化传播:定期举办 “素食文化节”,邀请厨师、营养师、文化学者开展讲座,演示素什锦、素烧鹅等菜品的制作技艺;开设 “亲子素食课堂”,教儿童制作简易素食,传递 “健康饮食” 理念。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素食制作教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百万,让清凉素食走出寺庙,走向更广泛的受众。


食用建议与文化传承

科学食用:品味禅味的正确打开方式

应时择食:清凉素食讲究 “不时不食”,春季推荐菊花脑素什锦(清热降火),夏季适合莲子羹(解暑安神),秋季必点菱角罗汉斋、鸡头米甜品(滋阴润燥),冬季首选萝卜炖豆腐(温中暖胃),顺应季节食用更能发挥养生功效。

(同步修正:补充秋季鸡头米甜品,与食材季节对应)

搭配技巧:素食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建议搭配杂粮饭(如小米、燕麦)提升营养;食用仿荤菜品时,可搭配清炒时蔬,平衡口感与营养,如吃素烧鹅时配一盘清炒马兰头,解腻又爽口。

食用礼仪:在斋堂用餐需遵循 “禅食礼仪”,如 “食不言”“不浪费”“按需取餐”,取餐时使用公筷公勺,体现对食物的尊重。此外,斋堂不提供酒精饮品,建议搭配菊花茶、普洱茶,与素食相得益彰。


传承与展望:清凉素食的当代价值

清凉寺素食的传承,是南京佛教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活态见证。它既保留了 “禅意素净” 的本质,又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实现了 “传统性与现代性”“宗教性与世俗性” 的统一。如今,清凉素食不仅是寺庙的特色名片,更成为南京 “健康饮食”“文化自信” 的象征 —— 其 “天然、应时、均衡” 的理念,契合现代人群的养生需求;其 “文创 + 体验” 的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未来,清凉寺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 “素食研究中心”,深入挖掘素食的营养价值与文化内涵;扩大有机蔬菜基地规模,推动 “从田间到餐桌” 的全链条品质把控;还将举办 “全国素食论坛”,与各地寺庙、素食餐厅交流经验,让这千年禅味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总结:古刹素食的千年修行

南京清凉寺的素食,从南朝梁代的极简斋饭,到明清时期的市井佳肴,再到当代的创新体验,历经千年演变,早已超越 “食物” 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 它承载着佛教的禅意哲思,蕴含着南京的地域特色,传递着健康的生活理念。

品味清凉素食,既是味蕾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修行:咬下脆嫩的素什锦,能尝到南京的四季风物;喝下醇厚的罗汉斋,可感受包容的禅意;食用创新的素食文创,能触摸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如清凉山的烟火千年不息,清凉素食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成为金陵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