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杭州净慈寺发布日期:2025-10-30 浏览次数:

净慈寺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元年(954 年),由吴越忠懿王钱俶为永明延寿大师敕建,初名 “慧日永明院”,北宋时改名为 “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 “净慈寺”。作为禅宗 “临济宗” 重要道场,寺院在宋代达到鼎盛,南宋理宗时被列为 “五山十刹” 之一,元代虽因战火受损,但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康熙、乾隆南巡时均曾到访并题诗(现存乾隆御笔 “净慈寺” 匾额)。

寺院最鲜明的文化标识,是与 “西湖十景” 之 “南屏晚钟” 的深度绑定 —— 寺内原有一口青铜大钟(始建于北宋,后多次损毁),每日黄昏钟声悠扬,穿透南屏山竹林,回荡于西湖水面,形成 “南屏晚钟” 的经典意境。1986 年,净慈寺按宋代形制重铸铜钟(高 3.6 米,重 10 吨),如今每日 17 时准时敲钟,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符号。此外,“济公活佛” 道济禅师曾长期驻锡净慈寺,其 “鞋儿破帽儿破” 的形象与 “运木古井”“修雷峰塔” 的传说,更让寺院兼具禅意与民间亲和力。

2002 年,净慈寺启动大规模修缮,现占地约 130 亩,核心建筑沿中轴线展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高 20 米,内供释迦牟尼佛坐像)、永明塔院(纪念开山祖师永明延寿)、运木古井(济公传说遗址)依次排布,西侧 “南屏晚钟” 钟楼与东侧素斋堂遥相呼应,既保留古刹规制,又适配现代文旅需求。


文化内核:禅修与 “慈悲济世” 精神

净慈寺以 “永明延寿大师” 的 “禅净合一” 思想为核心,传承临济宗 “顿悟修行” 传统,同时践行 “慈悲济世” 理念 —— 寺内长期开展公益施粥、扶贫助困活动,每年腊八节免费发放腊八粥的传统已延续数十年。这种 “以禅修养心,以素食养身” 的理念,让素食不仅是佛教戒律的体现,更成为连接寺院与信众、游客的 “文化纽带”,尤其西湖地域食材的融入,让净慈寺素食自带 “江南水乡” 的清新特质。


净慈寺素食的发展脉络:从戒律斋食到文化体验

古代(五代 — 清代):西湖食材与禅意斋食的融合

净慈寺素食自创建起便严格遵循佛教 “净素” 原则 —— 规避葱、蒜、韭、薤、兴渠 “小五荤”,拒绝荤油、动物成分,食材以西湖周边及江南本土的五谷、蔬果、豆制品为主,烹饪追求 “本味鲜醇”,形成 “清、淡、雅” 的风格,核心发展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日常斋食的 “西湖化”:依托西湖水域与南屏山生态,素食食材多取自周边 —— 春季采南屏山春笋、马兰头,夏季用西湖莲藕、菱角、莼菜,秋季收西湖莲子、芡实,冬季挖天目山冬笋、萝卜,形成 “四季皆有时令” 的菜单。如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净慈寺僧众日常食用的 “罗汉粥”,以糙米、红豆、莲子、西湖藕丁熬制,“香透南屏,僧俗共食”;午斋的 “什锦素炒”,以茭白、藕片、香菇、豆腐干同炒,清淡却不失鲜味。

供佛素膳的 “仪式化”:在佛诞(四月初八)、观音诞(二月十九)等重要节日,寺院会制作 “供佛素点”,形制与寓意紧密结合 —— 如 “莲花糕”(糯米粉制成莲花状,象征 “清净无染”)、“素面”(汤底用香菇、笋干、黄豆熬制,浇头为菌菇、素鸡,供佛后分予信众,称 “福面”)。明代《西湖游览志》提及,净慈寺 “佛诞日供素膳,香客云集,钟鼓齐鸣,食毕诵经,以为祈福”,可见当时供佛素膳已形成固定仪式。

文人素宴的 “雅致化”:宋代起,苏轼、陆游、杨万里等文人常到访净慈寺,寺院会特制 “文人素宴”,将西湖食材与诗意结合。如苏轼记载的 “西湖莼菜羹”,以新鲜莼菜(采自西湖三潭印月周边)与豆腐丝同煮,“滑嫩如凝脂,鲜胜鲈脍”;陆游笔下的 “素烧鹅”,以豆腐皮包裹香菇丝、笋丝熏制,“香飘十里,非荤食可及”。这类素宴不重奢华,却以食材本味与摆盘意境取胜,成为江南文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


近现代(20 世纪 —21 世纪初):传承中的复苏与调整

20 世纪中叶,净慈寺因历史原因经历停滞与修复,素食传承也随之起伏:

战乱后的简易传承:抗日战争时期,寺院部分建筑损毁,素斋仅能维持僧众基本饮食,以素粥、咸菜、素面为主,食材多为居士捐赠的粗粮与蔬菜,技法简化但 “净素” 原则未变;

改革开放后的恢复:1980 年代净慈寺重新开放后,“香积厨”(素斋堂)逐步恢复对外营业,初期以平价素面、素包为主,招牌 “西湖莼菜素面” 沿用传统配方 —— 汤底用干香菇、笋干熬制,加入西湖莼菜与素鸡浇头,每日限量供应,很快成为香客必尝美食;

传统技法的抢救性保护:1990 年代,寺院邀请杭州资深素食厨师(原 “功德林” 老师傅)驻寺指导,恢复了 “素烧鹅”“素火腿”“西湖醋鱼(素)” 等传统仿荤菜品的制作工艺,其中 “素烧鹅” 因豆腐皮选用杭州本地手工制作、熏制用松针采自南屏山,保留了老杭州风味,成为净慈寺素食的 “招牌名片”。


当代(2010 年至今):文旅融合下的全面创新

随着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净慈寺素食从 “寺院内部斋食” 升级为 “西湖文化体验产品”,在坚守 “净素” 底线的基础上,从食材、技法、文化、服务四个维度实现突破,成为杭州寺院素食的代表之一。


当代净慈寺素食的创新实践:禅意与西湖风味的共生

食材创新:西湖地域特色与有机理念深度结合

净慈寺素食的核心优势,在于对 “西湖食材” 的极致运用 —— 从水域到山地,从时令到珍稀,形成 “一湖一寺,一味一鲜” 的特色,具体可分为三类:

西湖水域食材的精准开发:

以西湖独有的 “水八仙”(莼菜、莲藕、菱角、芡实、茭白、慈姑、水芹、荸荠)为核心,打造季节性菜品:春季的 “凉拌西湖莼菜”(莼菜采自三潭印月周边,用泉水冲洗后加菌菇酱油调味,保留滑嫩口感);夏季的 “菱角素炒”(选用西湖红菱,搭配青椒、豆腐干,脆嫩清甜);秋季的 “莲子百合甜汤”(西湖莲子去芯,与百合同煮,加少量冰糖,润肺安神);冬季的 “西湖藕粉羹”(用西湖老藕磨制藕粉,加入桂花糖,香糯暖身)。其中 “西湖莼菜羹” 因 1972 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访华时,将其纳入杭州宴请菜单而闻名,净慈寺沿用传统工艺制作此菜,成为素斋招牌,如今仍是净慈寺素斋的 “必点项”,每日消耗莼菜超 10 公斤。

南屏山山地食材的生态利用:

寺院在南屏山开辟 2 亩 “禅意菜园”,采用有机种植(无农药、无化肥,以寺院 compost 为肥料),种植马兰头、荠菜、青菜、黄豆等,部分食材直供素斋堂 —— 如春季的 “荠菜素包”,荠菜采自菜园周边,搭配香干碎作馅,外皮松软,内馅鲜香;秋季的 “青菜香菇素面”,青菜来自菜园,现采现炒,确保新鲜。此外,南屏山的松针、桂花也被用于烹饪:松针用于熏制 “素烧鹅”,赋予独特草木香;秋季收集的桂花用于制作 “桂花糕”“桂花糖藕”,让素食自带西湖桂香。

优质食材的溯源把控:

对于非本地食材(如云南野生菌、东北黑木耳、台湾素肉原料),寺院与杭州有机认证供应商合作,确保每批食材符合 “净素” 标准(无动物成分、无添加剂、无转基因)。如制作 “素火腿” 的大豆蛋白,选用黑龙江非转基因黄豆;熬汤用的干香菇,来自浙江庆元有机菌菇基地,供应链全程可追溯,2022 年还获得 “浙江省寺院素食安全示范单位” 称号。


技法创新:传统工艺与健康需求的平衡

净慈寺素食在技法上坚持 “守正创新”—— 保留传统仿荤工艺的精髓,同时减少重油重盐,融入现代健康烹饪理念:

传统仿荤菜品的 “天然化” 升级:

拒绝人工色素、香精,仅通过食材质地与调味模拟荤食,代表菜品有:

素烧鹅:沿用 1990 年代恢复的传统工艺,选用杭州萧山手工豆腐皮(薄如纸,韧性足),包裹香菇丝、笋丝(天目山冬笋),用酱油、八角、桂皮卤制 2 小时,再用南屏山松针熏制 30 分钟,外皮金黄油亮,内馅鲜香有嚼劲,切片后可直接冷食,也可蒸热后搭配甜面酱,口感酷似烧鹅却无油腻感;

西湖素醋鱼:用冬瓜模拟鱼肉(冬瓜切成长片,经油炸定型),搭配用西湖醋、红糖、菌菇高汤调制的酱汁,浇汁后酸甜适口,外形与口感均贴近西湖醋鱼,却无鱼腥味;

素火腿:以非转基因大豆蛋白为原料,加入酱油、糖、香料卤制后,用竹篾压制 24 小时,切片后纹理清晰,咸香紧实,可凉拌、炒菜或煮粥,是净慈寺素斋的 “伴手礼热门款”。

健康烹饪技法的推广:

减少传统素食中的油炸、红烧做法,以蒸、煮、炖、凉拌为主:如 “素炸响铃” 改为 “低温慢炸”(油温控制在 150℃,比传统油炸低 30℃),降低油脂摄入;“素排骨”(用山药模拟排骨)采用清蒸而非红烧,保留山药的绵密口感;新增 “凉拌时蔬拼盘”,用橄榄油、菌菇酱油、醋汁调味,搭配芝麻、香菜,清爽解腻,适合夏季食用。此外,素高汤的熬制也更注重营养均衡 —— 在传统香菇、笋干的基础上加入玉米、胡萝卜、苹果,增加维生素与膳食纤维,且汤底不勾芡,保持清亮口感。


文化创新:禅意与西湖文化的深度融合

净慈寺素食的创新,最鲜明的特点是 “文化赋能”—— 将寺院的禅修传统、济公文化、南屏晚钟等元素融入素食,让每一道菜都有 “故事感”:

禅修与素食的场景绑定:

寺院推出 “禅修素斋” 体验,分为 “止语食” 与 “钟声素宴” 两类:

“止语食”:每周六上午开放,禅修者需遵循 “过午不食” 原则,午斋时保持安静,专注感受食物本味,菜品以简素为主(如罗汉粥、清炒青菜、素豆腐),搭配一小杯寺院自制的 “禅茶”(西湖龙井与菊花混合),帮助收心;

“钟声素宴”:每晚 17 时(南屏晚钟敲响时)推出,包含 6 道菜品(如西湖莼菜羹、素烧鹅、菌菇煲、莲子甜汤),用餐时可聆听钟声,搭配禅乐,人均 128 元,2024 年国庆期间每日预约满员,成为 “西湖夜游” 的特色体验。

济公文化的趣味表达:

结合济公 “疯癫济世” 的形象,开发 “济公系列” 素食:

“济公素饼”:以面粉、芝麻、花生、冬瓜糖为原料,制成圆形小饼,口感酥脆,寓意 “济公化缘所赠”,包装印有济公画像,成为游客热门伴手礼,2023 年销量突破 10 万盒;

“运木古井素面”:取名自济公 “运木古井” 传说,汤底用香菇、笋干、黄豆熬制,加入素鸡、青菜浇头,面条选用杭州细面,象征 “古井运木的坚韧”,每日限量 100 碗,需提前预约。

文创化延伸:让素食走出寺院:

推出 “净慈素礼” 系列礼盒,包含素烧鹅(真空包装)、素火腿、济公素饼、桂花糕等,包装印有南屏晚钟、西湖全景图案,附寺院高僧题写的 “禅食寄语”,2024 年中秋期间礼盒销量超 5 万份,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成为 “杭州伴手礼” 的新选择。此外,还开发 “素食食谱” 文创,收录 20 道净慈寺素食的家常做法,搭配寺院风景图片,让游客可在家复刻 “西湖素味”。


服务创新:场景化与个性化的兼顾

净慈寺素斋堂(现名 “南屏素苑”)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多元服务,兼顾实用性与体验感:

多元场景的素食适配:

针对香客与散客:提供平价简餐(人均 30-50 元),如 “西湖莼菜素面”(30 元 / 碗)、“素烧鹅拼盘”(45 元 / 份)、“莲子甜汤”(15 元 / 碗),无需预约,随到随点,每日销量超 500 份;

针对高端需求:推出 “禅意私厨” 服务,可定制 “供佛素宴”“文人素宴”,如 “供佛素宴” 包含 10 道菜品(如素鲍鱼、素鱼、菌菇煲、桂花糕),搭配禅茶,需提前 3 天预约,适合企业团建、家庭聚会,人均 200 元;

针对文旅体验:开发 “素食烹饪课”,由寺院厨师教学制作 “素烧鹅”“荠菜素包”,游客可亲手参与,课后带走自己制作的素食,2024 年暑期该课程接待游客超 1500 人次,其中亲子家庭占比 60%。

透明化与人性化服务:

素斋堂设置开放式厨房,游客可直观看到食材处理、菜品制作全过程(如豆腐皮的卤制、莼菜的清洗),厨师统一佩戴 “净慈寺素斋” 服饰,操作规范,增强用餐信任感;针对特殊人群,提供定制服务 —— 为糖尿病患者推出 “无糖素面”(用菌菇鲜味替代糖分),为过敏体质者提供 “无豆制品菜品”(如纯蔬菜沙拉),为儿童提供 “迷你素包”“清甜莲子羹”;用餐区布置简洁,摆放佛教文化书籍(如《永明延寿大师素食思想》),播放轻柔的禅乐与南屏钟声,靠窗座位可远眺西湖,营造 “禅意用餐” 氛围。


净慈寺素食的经典菜品与体验指南

必尝经典菜品解析

西湖莼菜羹:净慈寺素食的 “名片级菜品”,莼菜采自西湖三潭印月周边,用泉水冲洗 3 次(去除杂质),与豆腐丝、香菇丝同煮,加少量菌菇高汤调味,不勾芡却自带滑嫩口感,入口鲜香,周恩来总理 1972 年陪同尼克松访华时曾提及此菜,如今每日供应超 200 份。

素烧鹅:传统招牌,杭州萧山手工豆腐皮包裹香菇丝、天目山冬笋丝,卤制后用南屏山松针熏制,外皮金黄,内馅鲜香,切片后可冷食(搭配甜面酱)或热食(蒸后口感更软),是 “净慈素礼” 礼盒的核心产品。

西湖素醋鱼:创意仿荤菜品,用冬瓜切成长片(模拟鱼肉形状),经低温油炸定型,搭配西湖醋、红糖、菌菇高汤调制的酱汁,浇汁后酸甜适口,外形与口感均贴近传统西湖醋鱼,却无鱼腥味,适合不常吃素食的游客。

莲子百合甜汤:秋季限定,西湖莲子去芯(避免苦涩),与百合同煮,加少量冰糖,莲子绵糯,百合清甜,润肺安神,餐后食用可解腻,每日限量 100 份(莲子需提前 2 小时泡发)。


实用体验建议

最佳品尝时段:春季(3-4 月)可尝莼菜、荠菜菜品,秋季(9-10 月)莲子、桂花菜品最佳;每月初一、十五可参与 “供佛素宴”(需提前 1 天预约),体验佛教饮食仪式;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清晨 7 时起,寺院免费发放腊八粥(限 1000 份),可提前排队领取。

点餐搭配指南:单人推荐 “西湖莼菜羹 + 素烧鹅(半份)+ 米饭”,简餐且能体验经典;双人同行可点 “西湖莼菜羹 + 素醋鱼 + 凉拌时蔬 + 莲子甜汤”,搭配寺院禅茶(西湖龙井),解腻又养生;家庭聚餐推荐 “禅意私厨” 的 “文人素宴”,兼顾老人与儿童口味。

文化联动体验:品尝素食后可参观净慈寺核心景点 —— 登钟楼聆听南屏晚钟(17 时准时敲响,可付费敲钟 3 次,寓意 “祈福平安”)、参观运木古井(济公传说遗址)、永明塔院(了解开山祖师事迹);周边 500 米内即雷峰塔、西湖游船码头,可联动游览西湖十景,形成 “禅意 + 湖景” 的一日游路线。


结语:素味里的禅心与西湖情怀

净慈寺素食的发展,是佛教 “清净身心” 理念与西湖 “不时不食” 饮食智慧的完美融合 —— 从古代的西湖莼菜羹、素烧鹅,到近现代的平价素面,再到当代的钟声素宴、济公素饼,它始终坚守 “净素” 底线,却从未固守传统,而是以西湖食材为笔,以禅意为墨,书写着 “一寺一味” 的文化故事。

如今,一碗莼菜羹、一块素烧鹅,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净慈寺的千年禅意与西湖的烟火气 —— 当食客在 “南屏素苑” 内品尝着莼菜的滑嫩、素烧鹅的鲜香,听着窗外南屏钟声回荡,看着西湖波光粼粼,尝到的不仅是素食的美味,更是 “尊重生命、感恩自然” 的佛教智慧,以及 “慢食慢生活” 的江南意境。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生命力,正是净慈寺素食历经千年仍焕发光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