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跑寺全称 “虎跑定慧禅寺”,位于杭州西湖区西南隅,具体坐标为虎跑路 39 号,地处南屏山支脉大慈山白鹤峰下,东距西湖约 3 公里,西临六和塔,北接满觉陇,是西湖文化景观中 “山、泉、寺” 融合的典型代表。寺院核心地理标识是虎跑泉—— 与龙井泉、玉泉并称 “西湖三大名泉”,因 “性空大师梦虎移泉” 的传说得名,泉水水质甘冽,含丰富矿物质(如钾、钙、镁),硬度低(约 3 度),被誉为 “天下第三泉”,也成为虎跑寺素食的天然优势资源。
如今寺院占地约 23 亩,现存建筑沿山势布局,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弘一法师纪念馆,西侧为虎跑泉池(含 “虎跑梦泉” 雕塑)、济公塔院,东侧为素斋堂 “定慧素苑”,整体保留 “禅院深深藏山泉” 的江南寺院格局,2011 年随‘西湖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从唐代梦泉到近代禅心
虎跑寺的历史与 “泉” 深度绑定,核心脉络可追溯至唐代:
唐代开山(819 年):唐元和十四年,高僧性空大师云游至杭州,因爱大慈山风光,结庐修行,却苦于无水。后夜梦二虎刨地,晨起见泉涌,遂名 “虎跑泉”,并建 “广福院”,此为虎跑寺雏形;
宋代兴盛(960-1279 年):北宋咸平二年(999 年),寺院扩建并改名 “虎跑寺”,南宋时被列为 “江南禅宗五山十刹” 之一,因泉水清甜,吸引文人雅士到访,陆游、苏轼均有诗文提及虎跑泉与寺中斋食;
明代重修(1368-1644 年):明正统年间,高僧德辉主持修缮,增建观音殿、藏经楼,寺院规模达鼎盛,素斋因 “泉水烹煮” 声名远播,《西湖游览志》记载 “虎跑素面,以泉为魂,面柔汤鲜,僧俗共赞”;
近代文化地标(1918 年至今):1918 年,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出家,潜心修行,晚年曾在此讲授佛法,寺院因此成为 “弘一文化” 的核心承载地;1950 年后,寺院历经修缮,1983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2000 年后素斋堂重新对外开放,成为西湖素食的重要代表。
文化内核:禅泉、禅茶与弘一精神
虎跑寺的文化核心可概括为 “三禅”:
禅泉:虎跑泉不仅是地理标识,更被赋予 “禅意”—— 泉水 “遇动不浊,遇静不滞”,象征 “禅心澄明”,寺院素食始终以泉水为核心,追求 “泉鲜配素鲜” 的境界;
禅茶:虎跑泉与西湖龙井茶并称 “西湖双绝”,明代起就有 “虎跑水烹龙井茶” 的传统,寺院将 “禅茶” 与素食结合,形成 “茶素一味” 的饮食文化;
弘一精神:弘一法师(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后,践行 “极简生活”,其 “悲欣交集” 的人生境界影响寺院素食 —— 追求简约、本味,拒绝奢华,同时注重 “慈悲济世”,通过素食传递公益理念(如腊八施粥)。
虎跑寺素食的发展脉络:从泉畔斋食到禅意文化
古代(唐代 — 清代):泉水赋能的 “净素” 传统
虎跑寺素食自唐代起便以 “泉水烹煮” 为核心特色,严格遵循佛教 “净素” 原则(规避小五荤,无荤油、动物成分),食材以西湖西南隅的山地蔬果、豆制品为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唐代:泉畔简素(819-907 年)
初创期素食以 “果腹、清修” 为目的,菜品简约,如 “泉水粥”(用虎跑泉煮糙米、红豆)、“清炒山蔬”(采自寺院周边的马兰头、荠菜),因泉水甘甜,即便简单烹饪也显鲜美。性空大师曾留下 “泉润素心,食养禅性” 的偈语,奠定素食与禅修结合的基础。
宋代:文人素宴萌芽(960-1279 年)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虎跑寺成为文人雅士 “寻泉品素” 的去处,寺院开始推出 “文人素斋”:用虎跑泉熬制 “罗汉斋”(杂菌、豆腐、笋干同炖),用泉水冲泡的龙井茶搭配 “素糕”(糯米粉、豆沙制成),苏轼在《虎跑泉》诗中提及 “泉煮素羹香,禅意满庭芳”,可见当时素斋已具文化意境。
明代:素面成名(1368-1644 年)
明代德辉和尚主持寺院期间,改良素面做法:用虎跑泉和面(增加面的韧性),汤底以香菇、笋干、黄豆用泉水慢熬 6 小时,浇头为素鸡、豆腐干,形成 “虎跑素面” 的雏形,《西湖游览志》将其列为 “西湖素味之首”。当时香客需 “捐香火钱” 方可享用,素面每日限量供应,成为寺院 “标志性美食”。
近现代:弘一精神下的传承与坚守(1918-2000 年)
这一时期虎跑寺素食因弘一法师的影响,更注重 “简约、清净”,同时经历战乱与恢复,核心发展节点如下:
民国时期:禅素极简(1918-1949 年)
1918 年弘一法师在虎跑寺出家后,主张 “饮食宜简,不尚奢华”,寺院素食回归质朴:日常斋食仅 “粥、饭、一菜”,如 “泉水青菜粥”“清炒豆腐”,节日供佛素膳也仅增加 “素饼”“水果”,拒绝复杂仿荤菜品。弘一法师在《晚晴集》中写道 “虎跑泉煮菜,味在淡中求”,这种 “淡味禅素” 风格影响深远。
建国后:复苏与规范(1949-2000 年)
1950 年后,虎跑寺因历史原因一度停滞,1983 年恢复宗教活动后,素斋堂 “定慧素苑” 重建,邀请杭州老字号素食馆 “功德林” 的老师傅指导,恢复 “虎跑素面”“罗汉斋” 等经典菜品,同时制定 “泉水烹饪” 标准(如熬汤必须用虎跑泉,禁用自来水),1990 年 “虎跑素面” 入选 “杭州名点”,日均销量超 200 碗。
当代(2000 年至今):文旅融合下的创新升级
随着西湖成为世界遗产,虎跑寺素食从 “寺院斋食” 升级为 “禅意文化体验产品”,在保留 “泉水、净素、简约” 核心的基础上,从食材、技法、文化三个维度创新,成为杭州素食的 “文化名片”。
当代虎跑寺素食的创新实践:泉、禅、素的融合
食材创新:泉水为魂,在地有机
虎跑寺素食的核心创新,是将 “虎跑泉” 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结合西湖西南隅的在地食材,形成 “泉鲜 + 素鲜” 的独特体系:
泉水的极致运用
所有菜品均以虎跑泉为唯一水源:熬汤用泉水(如素面汤底、罗汉斋 broth),和面用泉水(增加面的筋道),泡茶用泉水(虎跑泉泡龙井),甚至清洗食材也用泉水(避免自来水的氯味影响口感)。寺院设有专门的泉水储存池,每日从虎跑泉主泉眼取水,确保水质新鲜,这是其他寺院素食无法复制的优势。
在地有机食材的精准筛选
与西湖区龙坞镇、双浦镇的有机农场合作,直采无农药、无化肥的蔬果:春季用大慈山春笋、马兰头,夏季用西湖莼菜、莲藕,秋季用龙坞镇的菌菇(鸡枞菌、牛肝菌),冬季用天目山冬笋、萝卜。其中 “泉水煮春笋” 仅用盐调味,就能凸显春笋的清甜,成为春季限定爆款;寺院还在院内开辟 “禅菜圃”,种植青菜、薄荷等,供素斋堂日常使用,确保食材 “从地头到餐桌” 不超过 24 小时。
非遗食材的融入
引入杭州非遗食材,如 “萧山萝卜干”(百年工艺腌制)、“塘栖法根糕点” 的豆沙馅,用于制作 “素烧鹅”(用萝卜干增香)、“豆沙素糕”(用塘栖豆沙),既保留地方风味,又提升菜品文化底蕴。
技法创新:本味为核,健康升级
虎跑寺素食拒绝复杂仿荤与重调味,以 “保留食材本味” 为核心,同时融入现代健康理念:
传统技法的 “减法” 创新
简化烹饪流程,减少调料使用:如 “虎跑素面” 汤底仅用香菇、笋干、黄豆、姜片,无任何添加剂,熬制时间从传统 6 小时延长至 8 小时,让食材鲜味充分融入汤中;“罗汉斋” 不用勾芡,靠食材本身的胶质(如菌菇、豆腐)形成浓稠口感,更显自然。
健康烹饪的 “加法” 实践
减少油炸、红烧,推广蒸、煮、凉拌:如传统 “素炸响铃” 改为 “泉水蒸响铃”(豆腐皮包裹笋丝蒸制),减少油脂摄入;新增 “泉水时蔬沙拉”,用橄榄油、菌菇酱油、少量虎跑泉泡的龙井茶汁调味,清爽解腻,适合夏季食用。
分众化菜品设计
针对不同人群推出定制菜品:为老年人设计 “软嫩素面”(面条煮至软烂,汤底更稀),为儿童推出 “趣味素包”(做成老虎、莲花造型,馅料为蔬菜碎),为糖尿病患者提供 “无糖罗汉斋”(不用糖提鲜,靠菌菇鲜味替代),2023 年还推出 “素食轻食盒”(含凉拌蔬菜、糙米饭、素鸡),适配上班族午餐需求。
文化创新:禅意与弘一精神的渗透
虎跑寺素食将 “禅泉、禅茶、弘一文化” 融入每一个环节,让饮食成为 “体验禅意” 的载体:
“禅茶素宴” 的场景营造
推出 “虎跑禅茶素宴”,包含 6 道菜品 + 1 道茶点 + 1 杯龙井茶,用餐流程充满禅意:
入席前用虎跑泉水净手,象征 “清净身心”;
用餐时播放弘一法师创作的《送别》古琴版,搭配轻柔禅乐;
菜品依次为 “泉水素羹”(莼菜、豆腐丝)、“禅意罗汉斋”、“素烧鹅”、“龙井虾仁(素)”(用山药模拟虾仁)、“泉水蒸山药”、“豆沙素糕”,每道菜品旁附小卡片,介绍与弘一法师或虎跑泉的关联;
茶点搭配虎跑泉泡的明前龙井,由僧人讲解 “禅茶一味” 的理念。该素宴需提前 3 天预约,人均 188 元,2024 年国庆期间预约率达 90%。
弘一文化的菜品表达
围绕弘一法师的 “极简”“慈悲” 理念设计菜品:
“悲欣素面”:取名自弘一法师临终偈语 “悲欣交集”,汤底用泉水慢熬,仅加少量盐与葱花,象征 “平淡中的真味”,每日限量 10 碗,供游客缅怀弘一法师;
“济世素粥”:延续弘一法师 “慈悲济世” 的精神,每周日上午免费向市民、游客发放,用虎跑泉煮糙米、红豆、莲子,搭配咸菜,2023 年发放超 1.2 万碗。
文创化延伸:让素食走出寺院
推出 “虎跑素礼” 系列文创产品:
“泉韵素饼”:用虎跑泉水和面,馅料为西湖藕粉、豆沙,包装印有虎跑泉、弘一法师书法;
“禅茶素面礼盒”:含干制素面(泉水和面)、汤底料包(香菇、笋干)、一小罐龙井茶,附烹饪说明书,2023 年线上销量突破 3 万份;
“弘一素笺”:将素食食谱与弘一法师的书法结合,制成精美手册,收录 10 道虎跑寺素食的家常做法,成为游客热门伴手礼。
服务创新:体验感与公益性兼顾
虎跑寺素斋堂 “定慧素苑” 在服务上兼顾 “禅意体验” 与 “便民利民”,形成独特风格:
“止语斋” 的禅修体验
每周六上午开设 “止语斋”,游客需遵循 “用餐不语” 原则,由僧人引导 “食禅”—— 专注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质地,体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菜品为简素的 “泉水粥、清炒青菜、素豆腐”,人均 30 元,需提前 1 天预约,2024 年参与人数超 5000 人次。
透明化与互动性服务
素斋堂设置开放式厨房,游客可看到泉水熬汤、素面制作的全过程,厨师统一穿着印有 “虎跑定慧禅寺” 的服饰,操作规范;每月举办 1 次 “素食烹饪课”,由素斋堂主厨教学制作 “虎跑素面”“素烧鹅”,游客可亲手用虎跑泉水烹饪,课后带走自己制作的菜品,增强参与感。
公益性服务
除周日免费施粥外,每年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清晨,寺院在山门处免费发放 “泉水腊八粥”,用虎跑泉熬制,食材包括糯米、红豆、红枣、莲子等,2024 年发放量达 1 万份,吸引市民排队领取;对 60 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实行 “素面半价” 优惠,传递公益理念。
虎跑寺素食的经典菜品与体验指南
必尝经典菜品解析
虎跑泉水素面:核心招牌,面条用虎跑泉水和面,手工擀制后切细,汤底用香菇、笋干、黄豆、姜片以泉水熬制 8 小时,汤色清亮,鲜味浓郁;浇头为寺院自制素鸡(卤制入味)、豆腐干、青菜,撒少许葱花,入口面柔汤鲜,每碗 38 元,日均销量超 300 碗,需在素斋堂现场点单。
禅意罗汉斋:传统菜品升级,用虎跑泉水炖制鸡枞菌、牛肝菌、香菇、豆腐、笋干、胡萝卜,不勾芡,靠食材本身的胶质形成浓稠口感,仅用盐、少量酱油调味,凸显菌菇的鲜香,每份 58 元,适合 2-3 人分享。
素烧鹅:创新改良版,用杭州萧山萝卜干切碎与香菇丝、笋丝混合,包裹在豆腐皮中,用泉水蒸制 15 分钟(替代传统油炸),切片后蘸少量甜面酱,外皮软嫩,内馅鲜香,每份 42 元,是 “禅茶素宴” 的必选菜品。
泉水莼菜羹:夏季限定,莼菜采自西湖,用虎跑泉水冲洗后与豆腐丝、香菇丝同煮,加少量盐调味,口感滑嫩,有 “水中碧螺春” 之称,每份 32 元,每日限量 50 份。
实用体验建议
最佳品尝时段:春季(3-4 月)可尝春笋、马兰头菜品,夏季(6-8 月)莼菜羹、泉水沙拉最佳,秋季(9-10 月)菌菇类菜品丰富;每周六的 “止语斋”、周日的免费施粥、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体验禅意与公益的最佳时机。
点餐搭配指南:单人推荐 “虎跑泉水素面 + 一杯龙井茶”,体验经典组合;双人同行可点 “虎跑素面 + 禅意罗汉斋 + 素烧鹅”,搭配龙井茶,解腻又养生;家庭聚餐建议预约 “禅茶素宴”,兼顾老人与儿童口味,感受禅意氛围。
文化联动体验:品尝素食后可游览虎跑寺核心景点 —— 虎跑泉池(观 “虎跑梦泉” 雕塑,可接泉水饮用)、弘一法师纪念馆(了解其生平与出家经历)、济公塔院(济公圆寂后的衣钵塔);步行 10 分钟可达虎跑公园,欣赏泉景与山林风光;周边 3 公里内有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可联动形成 “禅泉 + 江景” 一日游路线。
结语:泉润素心,禅味长存
虎跑寺素食的发展,是 “泉水之鲜”“禅意之淡”“弘一之简” 三者的融合 —— 从唐代泉畔的简素粥饭,到明代成名的泉水素面,再到当代的禅茶素宴,它始终以虎跑泉为魂,以净素为骨,以禅意为韵,拒绝过度商业化,坚守 “饮食即修行” 的初心。
如今,一碗泉水素面、一盅罗汉斋,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虎跑寺的千年泉韵与弘一法师的禅心 —— 当食客在 “定慧素苑” 内,品尝着泉水熬制的素汤,听着窗外山泉叮咚,看着弘一法师的书法挂轴,尝到的不仅是素食的清鲜,更是 “淡中求味、静中悟禅” 的人生智慧。这种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不失本真的生命力,正是虎跑寺素食历经千年仍焕发光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