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宁波七塔寺发布日期:2025-11-03 浏览次数:

七塔寺全称 “七塔报恩禅寺”,核心坐标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 183 号(百丈路与彩虹北路交汇处),地处宁波中心城区,东距宁波火车站约 3 公里,西临天一广场(约 1.5 公里),是少见的 “闹中取静” 的城市寺院。寺院占地约 11 亩,现存建筑沿中轴线展开:山门(门前立七座石塔,为寺院标志性符号)、天王殿、大雄宝殿(高 18 米,内供释迦牟尼佛坐像)、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藏经楼依次排布,东侧为素斋堂 “报恩素苑” 与禅修院,西侧为方丈室与七塔园(纪念开山祖师),整体保留宋代寺院规制,2006 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塔” 之名源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住持知礼大师为报 “先帝恩、国土恩、父母恩” 等七恩,在寺前建造七座石塔,后寺院因塔得名,这七座石塔现为寺院山门的核心标识,也是宁波市民识别七塔寺的重要符号。


历史沿革:从唐代古刹到浙东禅林

七塔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核心脉络清晰且有权威史料(《鄞县通志》《七塔寺志》)佐证:

唐代初创(866 年):唐咸通七年,高僧昙噩禅师在宁波城东(今址)结庐修行,建 “东津禅院”,为七塔寺雏形;唐乾宁年间(894-898 年),寺院扩建并改名 “栖心寺”,成为浙东佛教活动中心之一。

宋代兴盛(960-1279 年):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知礼大师建七塔报七恩,寺院名声远播;南宋时被列为 “临济宗十方丛林”,孝宗曾御赐 “佛殿常住” 匾额,当时素食已形成 “净素” 传统,《四明谈助》记载 “栖心寺素斋,以笋干、菌菇为珍,香客云集”。

明清修缮与近代波折(1368-1949 年):明洪武年间,寺院因战火损毁,永乐年间重建;清康熙、雍正年间多次修缮,规模达鼎盛;1932 年,近代高僧圆瑛法师任住持,重修藏经楼并创办 “七塔佛学院”,素斋堂随学院发展成为 “僧俗共食” 的重要场所;1966 年后寺院一度停滞,1980 年恢复宗教活动,1986 年正式改名 “七塔报恩禅寺”。

当代复兴(1990 年至今):1990 年代起,寺院陆续修复圆通殿、七塔园,2000 年素斋堂 “报恩素苑” 重新对外开放,2010 年启动 “禅素文化推广计划”,将素食与禅修、公益结合,成为宁波城区佛教素食的代表。


文化内核:临济宗 “报恩” 与浙东禅素

七塔寺以 “临济宗禅法” 为核心,传承 “顿悟修行” 传统,同时以 “报恩” 为精神内核 —— 寺名 “报恩” 源于七塔报七恩的典故,这种 “感恩” 理念深度融入素食文化:

饮食报恩:认为素食不仅是 “不杀生” 的戒律,更是对 “食材馈赠、众生护持” 的感恩,因此素食追求 “物尽其用、不浪费”;

浙东禅素融合:依托宁波 “山海之城” 的物产,素食天然融入浙东特色食材(如东海藻类、四明山笋干、宁波年糕),形成 “鲜、咸、香” 的地域风味,区别于杭州寺院的 “清淡雅致”。


七塔寺素食的发展脉络:从戒律斋食到浙东禅素代表

古代(唐代 — 清代):浙东食材与禅素奠基

七塔寺素食自唐代起便以 “净素” 为原则(规避小五荤,无荤油、动物成分),依托浙东山海物产形成特色,核心发展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日常斋食的 “浙东化”:

唐代至宋代,素食食材多取自周边 —— 春季采四明山春笋、马兰头,夏季用东海海带、紫菜,秋季收宁波年糕(早稻制作)、菌菇,冬季挖冬笋、晒萝卜干,形成 “四季皆有本地鲜” 的菜单。如明代《鄞县竹枝词》提及 “栖心寺里素年糕,笋干烧煮味偏饶”,可见 “素年糕” 是当时的经典菜品;日常粥品以 “糙米 + 红豆 + 海带” 熬制,兼具饱腹与海味鲜香。

供佛素膳的 “仪式化”:

在佛诞(四月初八)、观音诞(二月十九)等节日,寺院会制作 “供佛素点”,形制与 “报恩” 理念结合 —— 如 “报恩素饼”(糯米粉制成圆形,印 “报恩” 二字,内馅为豆沙)、“七塔素面”(汤底用香菇、笋干、黄豆熬制,浇头为素鸡、海带,供佛后分予信众,称 “报恩面”)。清代《四明宗教考》记载,七塔寺 “佛诞日供素膳,钟声伴食,僧众诵经,信众礼佛后同食,以为报恩”,仪式感鲜明。

文人素宴的 “浙东味”:

明清时期,宁波文人(如全祖望、姚燮)常到访七塔寺,寺院推出 “文人素宴”,将浙东风味与禅意结合。如 “海带豆腐羹”(用东海海带与本地老豆腐同煮,鲜而不腥)、“笋干素烧鹅”(用四明山笋干包裹豆腐皮熏制,咸香耐嚼),搭配寺院自酿的 “禅茶”(宁波本地绿茶),文人在《七塔寺宴集》诗中赞 “素馔含山海,禅茶解俗愁”,可见当时素宴已具地域特色。


近现代(1900-2000 年):传承中的复苏与规范

这一时期七塔寺素食因佛学院发展与社会变迁,经历 “兴盛 — 停滞 — 复苏”,核心节点清晰:

民国鼎盛(1930-1949 年):

1932 年圆瑛法师任住持后,佛学院学生与往来僧人增多,素斋堂规模扩大,推出 “师生素膳” 与 “香客素餐” 两类 —— 师生素膳以 “简素” 为主,如 “糙米饭 + 清炒时蔬 + 海带汤”;香客素餐则增加 “素烧鹅”“罗汉斋” 等菜品,其中 “罗汉斋” 用 10 种食材(香菇、笋干、海带、豆腐等)炖煮,成为七塔寺素食的 “招牌”,当时《宁波日报》曾报道 “七塔寺素斋,日接待香客百余人”。

当代复苏(1980-2000 年):

1980 年寺院恢复后,素斋堂仅供应简单素面与素包,1990 年邀请宁波老字号素食馆 “功德林”(1920 年创立)的老师傅驻寺指导,恢复 “素烧鹅”“素火腿”“七塔素面” 等传统菜品,并制定 “浙东禅素” 标准 —— 如素烧鹅必须用四明山笋干、素面汤底需熬制 4 小时,1998 年 “七塔素烧鹅” 入选 “宁波名点”,日均销量超 150 份。


当代(2000 年至今):文旅融合下的创新升级

2000 年后,随着宁波文旅产业发展,七塔寺素食从 “寺院内部斋食” 升级为 “浙东禅素文化载体”,在保留 “净素、报恩” 核心的基础上,从食材、技法、文化三个维度创新,成为宁波素食的 “地域名片”。


当代七塔寺素食的创新实践:禅意与浙东风味的共生

食材创新:浙东在地化与有机理念结合

七塔寺素食的核心创新,是将 “宁波山海物产” 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融入有机理念,形成 “禅素 + 浙东味” 的独特体系:

在地食材的深度开发:

依托宁波 “山、海、田” 的物产结构,素食食材优先选用本地特色:

山货:四明山春笋(春季)、冬笋(冬季)、香菇(秋季),其中春笋用于制作 “春笋素面”“笋干素烧鹅”,冬笋则用于 “冬笋罗汉斋”,口感鲜甜;

海产(植物性):东海海带、紫菜、石花菜,用于制作 “海带豆腐羹”“紫菜素汤”,增加海味鲜香,区别于内陆寺院素食;

田产:宁波年糕(冬季)、奉化芋艿(秋季)、本地青菜(全年),年糕用于 “素炒年糕”(搭配笋干、香菇),芋艿用于 “芋艿素煲”,凸显浙东 “粮菜兼用” 的饮食特色。

有机供应链的搭建:

2015 年,寺院与宁波余姚梁弄镇的 “四明山有机农场” 建立合作,直采无农药、无化肥的蔬菜(如马兰头、荠菜)、豆制品(如老豆腐、豆干);2018 年在寺院后院开辟 “禅菜圃”(约 200 平方米),种植青菜、薄荷、罗勒等,供素斋堂日常使用,确保食材 “从地头到餐桌” 不超过 24 小时,2020 年获 “宁波市有机素食示范单位” 称号。

非遗食材的融入:

引入宁波非遗食材 “宁波年糕”(慈城年糕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三北豆酥糖” 的豆沙馅,用于制作 “素炒年糕”“豆沙素糕”,既保留地域饮食记忆,又提升菜品文化底蕴,其中 “素炒年糕” 成为冬季爆款,日均销量超 80 份。


技法创新:传统禅素与浙东风味的平衡

七塔寺素食在技法上坚守 “净素” 底线,同时融入宁波烹饪特色(如熏、卤、炖),避免复杂仿荤,突出 “本味鲜醇”:

传统禅素技法的 “浙东化” 改良:

素烧鹅:沿用 1930 年代工艺,以宁波本地豆腐皮(薄如纸,韧性足)为外皮,包裹四明山笋干丝、香菇丝,用酱油、八角、桂皮卤制 2 小时,再用松针熏制 30 分钟(宁波传统熏制工艺),外皮金黄油亮,内馅带笋干的咸香,区别于杭州素烧鹅的 “甜口”,更显浙东 “咸鲜” 特色;

罗汉斋:在传统 10 种食材基础上,加入东海海带、宁波年糕,用砂锅慢炖 1.5 小时,年糕吸收汤汁后软糯入味,海带增加海味,汤汁浓稠不勾芡,靠食材本身胶质形成口感,每份 58 元,适合 2-3 人分享;

素面:汤底用香菇、笋干、黄豆、海带熬制 4 小时,加入少量宁波黄酒去腥提鲜,面条选用宁波本地细面(耐煮不烂),浇头为素鸡(卤制)、海带丝、青菜,撒少许葱花,汤色清亮,鲜而不咸,每碗 32 元,日均销量超 200 碗。

健康烹饪的推广:

减少油炸、重油做法,以蒸、煮、炖、凉拌为主 —— 如 “素炸响铃” 改为 “低温慢炸”(油温 160℃),降低油脂摄入;“素排骨”(用山药模拟)采用清蒸而非红烧,保留山药绵密口感;新增 “凉拌海带丝”(用醋、香油调味)、“马兰头拌香干”(春季限定),清爽解腻,适合夏季食用。


文化创新:报恩理念与佛教仪式的融合

七塔寺素食的创新,最鲜明的特点是 “文化赋能”—— 将 “报恩” 理念、佛教仪式融入每一个环节,让饮食成为 “修行与感恩” 的载体:

“报恩素膳” 与佛教仪式绑定:

推出 “报恩素宴”,分为 “供佛素宴” 与 “禅修素宴” 两类:

供佛素宴:每月初一、十五举办,供品包含 “五谷饭”“七塔素面”“四季时蔬”“报恩素饼”,供佛时由僧人带领信众诵经,感恩 “食材馈赠”,供佛后分予信众,人均 68 元,需提前 1 天预约;

禅修素宴:每周日上午开设 “止语禅修”,参与者需遵循 “过午不食” 原则,午斋为 “止语素膳”(糙米饭 + 清炒时蔬 + 海带汤),用餐时不说话,专注感受食物本味,餐后由僧人讲解 “饮食报恩” 理念,人均 30 元,2023 年参与人数超 3000 人次。

公益活动与素食结合:

延续 “报恩” 传统,开展多项素食公益:

腊八施粥:每年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清晨,在寺院山门免费发放 “报恩腊八粥”,用糙米、红豆、红枣、莲子、海带等熬制,2024 年发放量达 1.2 万份,吸引宁波市民排队领取;

社区送素:每月组织僧人、居士前往周边社区(如百丈街道、东胜街道),为独居老人送 “素餐礼包”(含素面、素烧鹅、水果),2023 年累计送素超 5000 份;

素食课堂:走进宁波中小学(如宁波实验小学),教学制作 “素炒年糕”“凉拌海带丝”,传递 “健康饮食、感恩食材” 理念,2023 年开展活动 15 场,覆盖学生 800 余人。

文创化延伸:让禅素走出寺院:

推出 “七塔素礼” 系列文创产品:

“报恩素烧鹅” 礼盒:真空包装的素烧鹅,搭配宁波年糕、禅茶,包装印有七塔寺山门、七塔图案,附 “报恩寄语”,2023 年销量突破 2 万份;

“禅素食谱”:收录 20 道七塔寺素食的家常做法(如素炒年糕、海带豆腐羹),搭配寺院风景图片与 “报恩” 小故事,成为游客热门伴手礼;

“素面礼盒”:含干制宁波细面、汤底料包(香菇、笋干、海带),方便游客在家复刻 “七塔素面”,2024 年线上销量占比达 40%。


服务创新:社区化与游客需求兼顾

七塔寺素斋堂 “报恩素苑” 针对宁波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提供多元服务,兼顾实用性与体验感:

社区与游客双服务体系:

针对本地居民:推出 “会员制”,会员可享受 “素面 8 折”“生日送素蛋糕” 等权益,2023 年会员数超 1000 人,以周边社区老人、素食爱好者为主;提供 “外卖服务”,覆盖百丈路周边 3 公里内,支持微信小程序下单,2023 年外卖月销量超 800 单;

针对外地游客:推出 “浙东禅素套餐”(含素烧鹅、罗汉斋、素面、报恩素饼),人均 88 元,搭配宁波旅游攻略手册,介绍七塔寺周边景点(如天一阁、老外滩);设置 “素食文化展柜”,展示七塔寺素食历史、食材标本,游客可免费参观。

透明化与互动性服务:

素斋堂设置开放式厨房,游客可看到素烧鹅卤制、素面汤底熬制的全过程,厨师统一穿着印有 “七塔报恩禅寺” 的服饰,操作规范;每月举办 1 次 “素食烹饪课”,由素斋堂主厨教学制作 “素烧鹅”“素炒年糕”,游客可亲手参与,课后带走自己制作的素食,2023 年烹饪课接待游客超 1200 人次,其中亲子家庭占比 50%。


七塔寺素食的经典菜品与体验指南

必尝经典菜品解析

七塔素烧鹅:招牌菜品,宁波豆腐皮包裹四明山笋干丝、香菇丝,卤制后松针熏制,外皮金黄,内馅咸香,可冷食(搭配甜面酱)或热食(蒸后口感更软),每份 45 元,是 “七塔素礼” 礼盒的核心产品,日均销量超 50 份。

罗汉斋:传统改良菜品,香菇、笋干、海带、豆腐、年糕等 12 种食材砂锅慢炖,汤汁浓稠,年糕软糯,海带提鲜,每份 58 元,适合多人分享,是 “报恩素宴” 的必选菜。

七塔素面:核心主食,宁波细面搭配香菇、笋干、海带熬制的汤底,浇头为素鸡、青菜,撒葱花,鲜而不咸,每碗 32 元,日均销量超 200 碗,香客与游客点单率达 90%。

素炒年糕:冬季限定,宁波慈城年糕搭配笋干、香菇、青菜快炒,用少量酱油调味,年糕软糯有嚼劲,笋干鲜香,每份 38 元,冬季月销量超 1500 份,是宁波市民冬季常点的家常菜。


实用体验建议

最佳品尝时段:春季(3-4 月)可尝春笋、马兰头菜品,冬季(12-2 月)素炒年糕、腊八粥最佳;每月初一、十五的 “供佛素宴”、每周日的 “止语禅修”、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体验禅素文化的最佳时机。

点餐搭配指南:单人推荐 “七塔素面 + 报恩素饼”,简餐且能体验经典;双人同行可点 “素烧鹅 + 罗汉斋 + 素面”,搭配寺院禅茶(宁波绿茶),解腻又养生;家庭聚餐或游客多人同行,建议选择 “浙东禅素套餐”,兼顾老人与儿童口味。

文化联动体验:品尝素食后可参观七塔寺核心景点 —— 山门七塔(拍照打卡)、大雄宝殿(礼佛)、圆通殿(观音信仰)、七塔园(了解开山历史);步行 10 分钟可达百丈路商圈,购物用餐便利;周边 1.5 公里内有天一广场、城隍庙,可联动游览宁波城区核心景点,形成 “禅素 + 都市” 一日游路线。


结语:素味里的报恩禅心与浙东风情

七塔寺素食的发展,是 “临济宗报恩理念” 与 “浙东山海风味” 的完美融合 —— 从唐代的海带豆腐羹、宋代的素年糕,到民国的素烧鹅,再到当代的报恩素宴,它始终坚守 “净素” 底线,却从未脱离浙东地域特色,用春笋、年糕、海带这些 “宁波味道”,诠释着 “禅素” 的在地表达。

如今,一块素烧鹅、一碗素面,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七塔寺的千年报恩禅心与宁波的山海情怀 —— 当食客在 “报恩素苑” 内品尝着笋干的鲜香、年糕的软糯,听着寺院钟声回荡,看着山门七塔矗立,尝到的不仅是素食的美味,更是 “感恩食材、敬畏生命” 的佛教智慧,以及 “浙东饮食” 的烟火气。这种在传承中坚守地域特色、在创新中不失禅意本真的生命力,正是七塔寺素食历经千年仍焕发光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