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的针线胡同里,一座低调的灰墙小院藏于市井之间 —— 朱漆门楣上 “通教寺” 三字古朴庄重,院内松柏苍翠,梵音轻绕,这便是北京现存唯一的尼众(比丘尼)寺院。作为京城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教寺不仅承载着明代至今的尼众修行传统,更以 “京味素斋、简约禅心” 的素食文化,成为北京饮食中兼具 “北方质朴” 与 “佛教清净” 的独特符号。从明代尼众的杂粮粥饭,到当代融合京味小吃的创意素宴,通教寺的素食始终以北京的本土食材为根,以尼众 “惜福节用” 的修行理念为魂,在岁月流转中书写着 “食禅一味” 的尼众饮食故事。
梵刹坐标:胡同深处的尼众禅境
通教寺的素食文化,首先植根于其精准的地理区位与厚重的尼众寺院历史。寺院具体坐落于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 19 号,地处北京旧城核心区,东近东直门交通枢纽,西临雍和宫(藏传佛教寺院),南接簋街(北京美食街区),北靠安定门 —— 这种 “闹中取静” 的胡同格局,既符合尼众 “少与俗扰” 的修行需求,又能依托北京 “平原农耕 + 北方物产” 的优势获取食材:周边菜园的白菜、萝卜、土豆,京郊的黄豆、小米、栗子,以及北京特产的豆腐、粉条,为素食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提供了天然条件。
据《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寺庙史料》及寺内现存清代碑刻记载,通教寺的前身可追溯至明代,初为 “小佛寺”,属民间私建小庙,仅供少量僧人修行;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 年),寺院扩建,更名为 “通教寺”,但仍以男僧为主;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比丘尼开慧法师主持寺院重建,邀请天台宗高僧倓虚法师题写寺名,正式改为尼众寺院,确立 “农禅并重、素食修行” 的传统,这是通教寺素食文化的重要起点;抗战时期,寺院作为尼众避难所,素食以 “果腹为主、简约节约” 为原则;文革期间,寺院建筑受损,素食传统中断,1981 年,在北京市佛教协会主持下启动修复,1985 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与素食供应,成为北京尼众素食文化的核心场所。
素味溯源:从尼众斋饭到京味融合的发展
通教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尼众修行需求” 与 “北京地域特色” 两大核心,经历了从 “质朴果腹” 到 “京味禅斋” 的演变,形成了 “简约清净、京韵十足” 的独特风格,且始终遵循尼众寺院 “不食五辛、节用惜福” 的戒律规范。
民国时期(1935-1949):尼众修行的质朴斋饭
1935 年开慧法师重建寺院后,通教寺确立 “农禅并重” 模式,尼众在寺内开辟菜园(今寺院后院仍保留小部分菜园遗迹),种植白菜、萝卜、豆角、土豆等北方耐寒蔬菜,同时储存京郊产的小米、黄豆、栗子,形成 “自耕自食” 的饮食体系。此时的素食完全服务于修行,特点是 “简约、定量、清淡”:
日常斋饭:早餐为 “小米粥 + 咸菜”,小米来自京郊昌平县(今昌平区),咸菜是尼众自制的萝卜干或芥菜,用少量盐腌制,避免过咸;午餐为 “杂粮饭 + 一菜一汤”,杂粮饭由小米、黄豆、玉米糁混合蒸制,菜多为清炒白菜或萝卜丝,汤为豆腐汤(用寺院自制豆腐,仅加盐调味);晚餐因 “过午不食” 戒律(尼众严格遵循),仅在冬季或体力劳动后供应少量小米粥,避免影响禅修;
法会素食:仅在观音诞(农历二月十九)、腊八节等重要法会供应 “精进素斋”,如 “素三珍”(黄豆炖萝卜、清炒土豆丝、豆腐汤),食材仍以菜园自产为主,仅会额外采购少量粉条,制作 “白菜粉条炖豆腐”,这是当时最 “丰盛” 的斋菜;
惜福传统:开慧法师倡导 “一粒米当思来之不易”,要求尼众按需取餐,剩余饭菜需次日加热食用,严禁浪费,这种 “惜福” 理念至今仍是通教寺素食的核心准则。
寺内现存民国时期的 “香积厨” 账本(藏于北京佛教协会档案馆)记载,1940 年前后,寺院每月食材支出仅银元 5 元,主要用于采购盐与少量粉条,其余均为自种,足见当时素食的简约。
改革开放后(1985-2000):京味元素的初步融入
1985 年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后,通教寺素食在保留 “简约” 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融入北京本土饮食特色,食材来源也从 “自耕” 扩展到 “本地采购”(与东直门内菜市场合作,每日采购新鲜蔬菜):
经典京味素斋诞生:借鉴老北京家常菜技法,开发 “京味素炒合菜”(用豆芽、粉丝、菠菜、胡萝卜丝清炒,加少量北京酱油调味)、“白菜粉条炖豆腐”(北京冬季经典家常菜的素版,用京郊产的宽粉条,炖至软烂),这些菜品既符合北方人口味,又坚守素食戒律;
腊八节施粥传统恢复:每年腊八节,寺院用小米、黄豆、红豆、红枣、栗子(均为北京传统腊八食材)熬制 “八宝素粥”,需用寺院古井 “观音泉” 的泉水慢火熬煮 6 小时,粥成后先供佛,再分施给周边居民与香客,1990 年起,这项传统成为东直门内胡同的知名民俗,每年吸引超千人次领取腊八粥;
素食规范完善:制定《通教寺素斋戒律》,明确 “不食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不使用动物性食材(包括蛋、奶、蜂蜜)”“不添加人工调料” 三大原则,确保素食清净,符合尼众修行需求。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菜品 “京味素炸酱面”,是通教寺素食融入北京特色的标志:用黄豆酱(北京特产)加少量白糖熬制素炸酱,搭配黄瓜丝、萝卜丝、豆芽等 “菜码”,面条为手擀面,清淡不腻,既保留老北京炸酱面的风味,又契合素食要求,成为香客最喜爱的斋菜之一。
21 世纪初(2001-2010):健康理念的融入
随着北京市民健康意识提升,通教寺素食在 “京味” 基础上加入 “健康” 元素,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食疗专家指导,优化营养搭配:
低脂低糖调整:减少传统素食中油脂与盐的用量,如 “京味素炒合菜” 从 “重油炒” 改为 “少油快炒”,“素炸酱” 减少黄豆酱用量,加少量香菇提鲜;
杂粮比例提升:将杂粮饭中的小米、玉米糁比例从 30% 提升至 50%,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同时开发 “小米粥加南瓜”“玉米糁粥加红薯” 等健康粥品,适合老年人与控糖人群;
药食同源食材引入:结合北京气候干燥特点,在春季加入蒲公英(京郊野菜,清热)、夏季加入冬瓜(清热解暑)、秋季加入百合(润肺)、冬季加入萝卜(顺气),如 “冬瓜豆腐汤”“百合炒菠菜”,既符合中医食疗理念,又保留北京食材特色。
这一时期,通教寺还开设 “素斋体验课”,面向周边居民传授 “京味素炒合菜”“白菜粉条炖豆腐” 的做法,既传播素食文化,也增进寺院与社区的互动。
当代创新:通教寺素食的 “京味禅心” 破圈
进入 21 世纪 10 年代后,随着北京文旅产业发展与年轻群体对素食的关注,通教寺素食在坚守 “尼众修行” 内核的同时,开启 “文化 + 健康 + 公益” 的创新模式,让 “京味禅斋” 走出寺院,成为传播北京佛教文化与胡同民俗的载体。
食材创新:京郊物产的深度挖掘与可持续
通教寺与京郊昌平、顺义的有机农场建立长期合作,定向采购 “北京特色素食食材”,既保证食材新鲜,又支持本地农业,形成 “从农场到斋堂” 的可持续供应链:
京郊特色食材开发:用昌平板栗制作 “栗子炖豆腐”(北京冬季经典素斋,栗子粉糯,豆腐软嫩)、用顺义胡萝卜制作 “胡萝卜丝炒粉丝”(保留胡萝卜的甜脆)、用门头沟蒲公英制作 “凉拌蒲公英”(春季限定,清热降火),这些食材均来自京郊,兼具地域特色与健康价值;
节气食材精准匹配:结合北京四季分明的气候,推出 “二十四节气素食套餐”,如清明的 “香椿拌豆腐”(用京郊香椿芽,北京春季特色)、夏至的 “冬瓜海带汤”(清热解暑)、秋分的 “栗子粥”(润肺养胃)、冬至的 “素饺子”(白菜豆腐馅,北京冬至民俗的素版),每个节气套餐均配有 “节气养生解说”,让食客了解食材与季节的关联;
减少浪费的 “根菜利用”:借鉴老北京 “物尽其用” 的智慧,将萝卜皮、白菜根等通常丢弃的部分制成 “凉拌萝卜皮”“白菜根汤”,既减少浪费,又传递 “惜福” 理念,这种 “零浪费” 素食做法受到年轻游客的关注。
技法创新:京味家常菜的素食化升级
在保留北京家常菜技法的基础上,通教寺对传统菜品进行 “健康化、精致化” 升级,既不脱离京味,又符合现代饮食需求:
京味素斋的精致化:将传统 “白菜粉条炖豆腐” 升级为 “砂锅白菜粉条炖豆腐”,用砂锅慢炖,使食材更入味,同时减少油脂用量,口感更清淡;将 “京味素炒合菜” 改为 “焯水凉拌合菜”(豆芽、菠菜等先焯水,再用少量香油、酱油调味),减少油烟,保留食材脆嫩;
北京小吃的素食化改造:对老北京小吃进行 “素化” 创新,如 “素版艾窝窝”(用糯米、豆沙、芝麻制作,无猪油,符合素食)、“素驴打滚”(用黄豆面、豆沙制作,保留传统口感)、“素面茶”(用小米面熬制,加芝麻酱、芝麻,北京早餐的素版),这些小吃仅在寺院 “素食文化体验日” 供应,既传播北京小吃文化,又坚守素食戒律;
健康烹饪方式推广:以 “蒸、煮、炖、凉拌” 为主,减少油炸、爆炒,如 “蒸南瓜”(仅加少量红枣提甜)、“煮玉米”(京郊甜玉米,保留原味),这些做法既符合尼众 “清净” 理念,又满足现代人群 “低脂健康” 需求。
文化创新:胡同民俗与尼众修行的融合
通教寺将素食与北京胡同民俗、尼众修行文化深度绑定,打造 “沉浸式” 素食文化体验,让食客在品尝斋菜的同时,感受北京佛教文化与胡同生活:
“胡同禅味” 体验活动:每月举办一次 “胡同素食之旅”,游客先在寺院听尼众讲解 “素食与修行” 的关系,再随尼众前往东直门内菜市场(北京 oldest 菜市场之一)采购食材,返回寺院后参与 “斋菜制作”(如包素饺子、熬粥),最后品尝自己制作的斋菜,整个过程融入胡同市井生活,成为北京文旅的特色项目,2024 年参与人数超 2000 人次;
素食文化展览:在寺院 “客堂” 设立 “通教寺素食文化展”,展示民国时期的 “香积厨” 用具(如陶罐、铁锅)、不同时期的素食菜单、京郊食材标本,以及尼众 “惜福” 的书法作品,让游客直观了解素食的历史与文化;
京味素食伴手礼开发:与北京老字号食品厂合作,开发 “禅味素伴手礼”,如 “素酱菜”(寺院传统配方,用萝卜、芥菜腌制,无防腐剂)、“小米素饼干”(用京郊小米制作,低糖)、“栗子糕”(用昌平板栗制作,无添加蔗糖),包装设计融入通教寺建筑元素(如灰墙、松柏)与北京胡同符号(如门墩、胡同牌),成为游客带走的 “北京禅味”。
公益创新:素食与社区服务的结合
通教寺延续尼众 “慈悲济世” 的理念,将素食作为公益载体,服务周边社区与特殊群体:
“素斋送温暖” 活动:每年春节、重阳节,组织尼众与志愿者为东直门内社区的孤寡老人、环卫工人送 “素年饭”“素重阳糕”,2024 年春节送出 “素年饭” 150 份,包括素饺子、白菜粉条炖豆腐、小米粥,均为北京传统年节食品的素版;
“素食养生课堂” 进社区:每月走进周边社区,为老年人讲解 “北京冬季素食养生”“节气素食搭配” 等知识,现场演示 “栗子粥”“冬瓜汤” 的做法,发放素食食谱,2024 年已举办 12 场,受益人数超 500 人;
“助学素食材包” 捐赠:与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向京郊山区学校捐赠 “素食食材包”(含小米、黄豆、豆腐干、海带),并附上简易烹饪教程(如 “黄豆炖萝卜”“海带豆腐汤”),既补充营养,又传播健康素食理念。
素味禅心:通教寺素食的尼众文化内核
通教寺素食的创新始终未脱离 “尼众修行” 的核心,其文化内核可概括为 “惜福、清净、慈悲”,这与北京胡同 “质朴、务实” 的人文精神深度契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寺院的 “京味禅心”。
惜福:对食材的敬畏与节约
通教寺的尼众在处理食材时,始终践行 “惜福” 理念:采购时按需定量,避免积压;清洗时用流动水,避免浪费;烹饪时精确控制分量,剩余食材需妥善储存(如萝卜切丝晒干、白菜腌制咸菜);用餐时要求 “光盘”,甚至将淘米水用于浇菜 —— 这种对食材的敬畏,源于开慧法师 “一粒米来之不易” 的教诲,也符合老北京 “过日子要精打细算” 的民俗。正如现任住持明慧法师所说:“北京的冬天寒冷,食材来之不易,我们每一口斋饭,都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劳动的尊重。”
清净:味觉与心灵的双重净化
作为尼众寺院,通教寺素食始终追求 “味觉清净”,以引导 “心灵清净”:不使用五辛(避免刺激味觉,影响禅修),不添加过多调料(仅用盐、北京酱油、少量香油,保留食材本味),不追求复杂口感(以清淡、软烂为主,适合修行者静心)。例如,“凉拌蒲公英” 仅用盐与香油调味,突出蒲公英的微苦与清香;“小米粥” 不加任何杂粮,仅用小米与泉水熬煮,入口绵密,让食客在简单的味觉体验中静下心来 —— 这种 “清净”,既是尼众禅修的需求,也与北京人 “爱吃家常味、不爱重口” 的饮食偏好相通。
慈悲:尼众修行与社区共生
通教寺素食的 “慈悲” 不仅体现在 “不杀生” 的戒律上,更体现在 “服务社区、关爱他人” 的实践中:腊八节施粥、春节送素年饭、社区养生课堂,都是 “慈悲济世” 理念的落地。这种实践让素食超越了 “个人养生”,成为连接尼众与胡同居民的纽带 —— 周边居民常说:“通教寺的素粥,喝着暖胃,更暖心,就像街坊邻居给的饭一样亲切。” 这种 “邻里般的慈悲”,正是通教寺素食融入北京胡同生活的关键。
食用注意事项与经典菜品推荐
食用注意事项
遵循尼众素食戒律:严格避免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本地少见无需规避,游客若习惯食用这些调料,需提前告知斋堂尼众;
尊重 “过午不食” 传统:寺院斋堂仅在早餐(7:00-8:00)、午餐(11:00-12:00)供应素食,晚餐不对外供应(尼众遵循过午不食),需提前规划用餐时间;
按需取餐,践行惜福:斋堂内设有 “惜福提示牌”,倡导 “光盘行动”,剩余食物可打包带走,但需尊重寺院 “不浪费” 的理念,避免随意丢弃;
注意饮食搭配:北方素食偏软烂,部分菜品使用豆制品与粉条较多,消化功能较弱者(如老人、儿童)建议适量食用,避免腹胀;
尊重宗教礼仪:进入斋堂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用餐前需向尼众行合十礼(自愿),体现对尼众修行的尊重;斋堂内禁止饮酒、吸烟,禁止谈论荤食。
经典菜品推荐
京味素炸酱面:通教寺 “镇寺素斋”,用黄豆酱(北京特产)加香菇熬制素炸酱,搭配黄瓜丝、萝卜丝、豆芽等 “菜码”,面条为手擀面,咸香适中,还原老北京炸酱面的风味,适合午餐食用;
白菜粉条炖豆腐:北京冬季经典素斋,用京郊宽粉条、寺院自制豆腐与白菜慢炖,加少量北京酱油调味,粉条软烂、豆腐入味,暖身暖胃,适合秋冬食用;
栗子炖豆腐:秋季限定菜品,用昌平板栗与豆腐同炖,栗子粉糯,豆腐软嫩,兼具润肺养胃功效,是法会常见斋菜;
京味素炒合菜:春季特色菜品,用豆芽、菠菜、胡萝卜丝、粉丝清炒,加少量香油提鲜,口感脆嫩,富含维生素,适合早餐或午餐;
八宝素粥:腊八节经典粥品,用小米、黄豆、红豆、红枣、栗子、莲子、桂圆、枸杞熬制,需慢火煮 6 小时,甜而不腻,兼具养生功效,可在腊八节免费领取(平时需提前预约);
凉拌蒲公英:春季限定菜品,用京郊蒲公英焯水后,加少量盐、香油调味,微苦清香,清热降火,适合喜欢清淡口味的食客。
结语
当胡同的晨光透过通教寺的灰墙,洒在 “香积厨” 的铁锅上,尼众正用观音泉的泉水熬煮小米粥,空气中弥漫着白菜与豆腐的清香。在这里,一碗素炸酱面藏着老北京的胡同记忆,一块栗子糕裹着京郊的物产馈赠,一口八宝粥带着尼众的惜福禅心 —— 通教寺的素食,早已不是简单的斋饭,而是北京尼众修行传统、胡同民俗、北方物产三者交融的结晶。
从民国时期的小米粥饭,到当代的京味素宴,通教寺素食走过了近百年,变的是食材的丰富与技法的精致,不变的是 “惜福、清净、慈悲” 的尼众内核。它既是北京佛教文化中 “尼众修行” 的生活载体,也是胡同民俗中 “家常味” 的味觉记忆,更是当代人在喧嚣都市中寻找 “静心” 的精神寄托。未来,随着北京 “传统文化保护” 与 “文旅融合” 的推进,这处胡同深处的尼众素食,必将继续以 “京韵禅心” 为魂,书写更多关于味道与修行、文化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