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石家庄虚云寺发布日期:2025-11-22 浏览次数: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的西山脚下,一片青砖灰瓦的寺院掩映在松柏间 —— 山门题 “虚云寺” 三字,院内虚云老和尚雕像庄严肃穆,禅意与山林气息交融,这便是为纪念近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而建的石家庄虚云寺。作为石家庄弘扬禅宗文化的重要道场,虚云寺不仅以 “农禅并重、传承虚云精神” 为核心,更以 “禅意素斋、融合冀中风味” 的素食文化,成为石家庄饮食中兼具 “禅宗底蕴” 与 “本地特色” 的独特符号。从初创期的僧人斋饭,到当代融合鹿泉小米、正定素斋技法的创新素宴,虚云寺的素食始终以石家庄的山海物产为根,以虚云老和尚 “简朴修行、慈悲济世” 的理念为魂,在岁月流转中书写着 “食禅一味” 的禅宗饮食故事。


梵刹坐标:西山脚下的禅宗道场

虚云寺的素食文化,首先植根于其精准的地理区位与清晰的建寺脉络。寺院具体坐落于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大宋楼村南,地处西山森林公园东麓,东距石家庄市区约 15 公里,西临太行山余脉,南接鹿泉区农业种植带,北靠上庄工业片区 —— 这种 “山林 + 农田” 的格局,既契合禅宗 “结庐山林” 的修行传统,又能依托鹿泉区的农业优势获取食材:周边农田的小麦、玉米、杂粮,鹿泉特产的小米、红薯、蔬菜,以及石家庄地区的豆制品(如正定豆腐、藁城宫面),为素食 “就地取材、应季而食” 提供了天然条件。

据《石家庄市佛教志》《鹿泉区宗教事务志》及寺内现存《虚云寺碑记》记载,虚云寺的筹建始于 2000 年,由石家庄市佛教协会联合禅宗信徒发起,旨在 “纪念虚云老和尚,弘扬禅宗农禅文化”;2003 年正式动工建设,选址于西山脚下(此处曾为古代禅僧隐修之地,有明清时期的禅院遗址);2010 年完成主体建筑(山门、大雄宝殿、香积厨等),并经河北省宗教事务局批准开放,香积厨(素斋堂)同步启用,标志着虚云寺素食文化的正式起步;2015 年,寺院扩建素食文化展厅,2020 年推出 “虚云禅味” 系列素食伴手礼,推动素食从 “修行自用” 向 “文化传播” 延伸。

需特别说明:虚云寺与虚云老和尚的关联在于 “精神传承”—— 虚云老和尚(1840-1947)为近代禅宗泰斗,一生弘扬农禅并重、简朴修行,虚云寺以其名号命名,旨在传承其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修行理念,素食文化也始终围绕这一核心展开,而非虚云老和尚本人曾驻锡之地(虚云老和尚主要弘法区域为云南、广东、江西等地),此历史关联需准确区分,避免误导。


素味溯源:从禅修斋饭到冀中风味的融合

虚云寺素食的发展,始终围绕 “传承虚云精神” 与 “融入石家庄地域特色” 两大核心,经历了从 “简朴禅斋” 到 “冀中禅味” 的演变,形成了 “简朴清净、本地鲜活” 的独特风格,且始终遵循禅宗 “不食五辛、农禅并重” 的戒律规范(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


初创期(2010-2015):农禅并重的简朴斋饭

2010 年寺院开放初期,住持释常慧法师遵循虚云老和尚 “农禅并重” 的理念,组织僧人在寺院西侧开垦 “禅耕园”(约 5 亩),种植小麦、玉米、小米、蔬菜(如白菜、萝卜、豆角),同时与鹿泉区大宋楼村农户合作,采购新鲜食材,形成 “自耕 + 本地采购” 的饮食体系。此时的素食完全服务于禅修,核心是 “简朴、定量、修心”,无任何多余调味:

日常斋饭:践行 “过午不食”,早餐为 “小米粥 + 咸菜”,小米来自禅耕园自种(鹿泉小米为本地特产,颗粒饱满、米香浓郁),咸菜是僧人用萝卜、芥菜自制(仅用盐腌制,避免过咸);午餐为 “杂粮饭 + 一菜一汤”,杂粮饭由小麦、玉米糁、小米混合蒸制,菜多为清炒时蔬(春季菠菜、夏季茄子、秋季南瓜),汤为豆腐汤(用正定豆腐切块,仅加盐调味);

禅修与素斋:每月举办的 “禅修营” 中,素食更为简朴,以 “粥茶为主”—— 上午禅修间隙供应 “小米粥”,下午供应 “清茶”(本地赵州茶),晚间若需加餐,仅提供 “蒸红薯”(禅耕园种植),体现虚云老和尚 “少食寡欲” 的修行主张;

惜福传统:寺内香积厨墙上悬挂虚云老和尚语录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求僧人与居士按需取餐,剩余饭菜需妥善储存(如米饭晒干磨粉,下次煮粥时加入),严禁浪费,这种 “惜福” 理念至今仍是虚云寺素食的核心准则。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菜品 “小米粥”“蒸红薯”,虽简朴却承载着禅宗 “简朴修行” 的精神,也成为后续素食发展的 “精神根基”。


成长期(2016-2020):冀中风味的初步融入

2016 年后,随着石家庄信众与游客增多,虚云寺素食在保留 “简朴” 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融入石家庄(冀中地区)地域饮食特色,食材来源从 “自耕为主” 扩展到 “鹿泉区农产品直供”(与鹿泉区上庄镇农场合作,每日供应新鲜蔬菜、小米、红薯):

经典冀中素斋诞生:借鉴石家庄本地家常菜技法,开发 “冀中素炒合菜”(用鹿泉菠菜、正定豆芽、藁城宫面丝清炒,加少量本地酱油调味)、“白菜粉条炖豆腐”(用鹿泉白菜、正定豆腐、本地手工粉条慢炖,还原冀中冬季家常菜风味),这些菜品既符合本地人口味,又坚守素食戒律;

虚云禅茶素宴定型:结合虚云老和尚 “茶禅一味” 的理念,推出 “禅茶素宴”,包含 “小米粥、素炒合菜、蒸红薯、赵州茶” 四样,搭配简单,却蕴含 “简朴即真味” 的禅意,成为禅修营与香客接待的固定斋宴;

素食规范完善:2018 年,释常慧法师主持制定《虚云寺素斋戒律》,明确 “三不原则”:不食五辛、不使用动物性食材(包括蛋、奶、蜂蜜)、不添加人工调料(仅用盐、本地酱油、少量香油),确保素食清净,契合禅宗修行。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菜品 “宫面素汤”,是地域特色与禅意结合的典范:用藁城宫面(冀中传统面食,细如发丝、口感筋道)煮素高汤(香菇、黄豆熬制),加少量青菜、豆腐丝,仅加盐调味,清淡却不失冀中面食的鲜香,成为香客最喜爱的斋菜之一。


当代创新:虚云寺素食的 “冀中禅味” 破圈

2021 年至今,随着石家庄文旅产业发展(西山片区成为 “石家庄近郊禅修文旅带”),虚云寺素食在坚守 “虚云精神” 内核的同时,开启 “文化 + 地域 + 公益” 的创新模式,让 “冀中禅味” 走出寺院,成为传播禅宗文化与石家庄地域饮食的载体。


食材创新:鹿泉特产的深度挖掘

虚云寺与鹿泉区农业合作社、本地老字号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向采购 “石家庄特色素食食材”,形成 “从田间到斋堂” 的可持续供应链,凸显冀中地域特色:

鹿泉农产品的全方位利用:

鹿泉小米:除煮粥外,开发 “小米素糕”(小米磨粉,加少量红薯泥蒸制,无添加糖)、“小米素饼”(小米面 + 芝麻烤制,无油),小米的醇香与红薯的清甜结合,成为儿童香客的最爱;

鹿泉红薯:推出 “红薯素粥”(红薯切块与小米同煮)、“蒸红薯干”(红薯切片晒干,无添加糖),红薯的天然甜味替代人工糖,契合健康理念;

鹿泉蔬菜:春季用菠菜做 “菠菜素饺”(菠菜 + 豆腐馅),夏季用茄子做 “蒸茄子”(茄子切片蒸制,蘸少量香油、盐),秋季用南瓜做 “南瓜炖豆腐”,冬季用白菜做 “白菜素包”,实现 “四季皆有本地鲜”;

石家庄老字号合作:

与正定 “马家老鸡店”(百年老字号)合作,开发 “素版马家鸡”(用豆皮、香菇、笋丁模拟鸡肉口感,加马家老鸡店的卤制配方,去除动物性成分),保留正定卤味的鲜香,成为素食伴手礼的热门产品;

与藁城宫面厂合作,推出 “禅意宫面礼盒”(宫面 + 素高汤调料包),包装设计融入虚云寺建筑元素(山门、虚云雕像)与西山风光,成为游客带走的 “石家庄禅味”;

节气食材精准匹配:结合石家庄四季气候,推出 “二十四节气冀中素食套餐”,如清明的 “菠菜素饺”(鹿泉菠菜)、夏至的 “茄子蒸菜”(鹿泉茄子)、秋分的 “小米红薯粥”(鹿泉小米 + 红薯)、冬至的 “素馄饨”(白菜豆腐馅,皮用本地小麦粉制作),每个套餐均配有 “虚云禅语”,如 “冬至素馄饨,心暖禅意深”,让食客在品尝中感受时节与禅意的关联。


技法创新:禅宗简朴与冀中技法的平衡

在保留 “蒸、煮、炖、凉拌” 等传统技法基础上,虚云寺对素食进行 “健康化、精致化” 升级,既不脱离虚云老和尚 “简朴” 理念,又符合现代饮食需求,同时融入冀中烹饪技法:

冀中传统技法优化:

“蒸菜” 升级:将冀中传统 “蒸菜”(蔬菜裹面粉蒸制)改为 “素蒸三拼”(南瓜、红薯、山药切块,不加面粉直接蒸制),保留食材本味,减少淀粉摄入,适合控糖人群;

“卤味” 素化:借鉴正定卤味技法,开发 “素卤拼盘”(豆腐、豆皮、海带结用本地酱油、八角、桂皮慢卤),咸香入味,还原冀中卤味风味,却无动物成分;

现代健康技法引入:

采用 “低温慢煮” 技术制作 “素炖菜”(如萝卜炖豆腐),避免高温破坏食材营养,同时使食材更入味;

推广 “生食凉拌”(如凉拌黄瓜、凉拌番茄),仅用少量香油、醋调味,最大化保留维生素;

开发 “无油素烘焙”:如 “芝麻素饼”(小麦粉 + 芝麻,无油,用烤箱低温烤制)、“核桃素糕”(核桃碎 + 小米面 + 少量蜂蜜替代品,无油),适合减脂人群;

素食标准化生产:2022 年,香积厨制定《虚云寺素斋制作标准》,明确每道菜品的食材用量、烹饪时间、调料配比,如 “小米粥” 需用鹿泉小米 50 克、清水 500 毫升,熬煮时间 30 分钟,确保口味统一与营养均衡。


文化创新:虚云精神与冀中民俗的融合

虚云寺将素食与虚云老和尚精神、石家庄冀中民俗深度绑定,打造 “沉浸式” 素食文化体验,让食客在品尝斋菜的同时,感受禅宗文化与本地民俗:

“虚云禅修素宴” 体验活动:

每月举办 “禅修素宴日”,流程为 “禅修体验→虚云精神讲解→素宴品尝→禅茶交流”,食客先跟随僧人体验 15 分钟坐禅,再听法师讲解虚云老和尚 “农禅并重” 的故事,最后享用 “冀中禅味素宴”(含小米粥、素卤拼盘、蒸三拼、赵州茶),餐后品禅茶、交流感悟,2024 年参与人数超 4000 人次,其中石家庄本地居民占比 70%;

推出 “亲子禅耕体验”:周末面向家庭游客,组织孩子在 “禅耕园” 种植蔬菜(如菠菜、萝卜),家长学习 “素饺子” 制作,最后全家共享自己种植、制作的素斋,2024 年已举办 36 场,受益家庭超 900 户,既传播农禅文化,又让孩子感受 “食材来之不易”;

素食文化展览与传播:

在寺院 “虚云文化展厅” 设立 “素食文化专区”,展示寺院自种的蔬菜标本、冀中素食食材(鹿泉小米、正定豆腐、藁城宫面)、素斋制作工具(如传统石磨、砂锅),播放 “虚云寺素斋制作” 纪录片,介绍素食与虚云精神的关联;

出版《虚云寺冀中禅味食谱》,收录 25 道经典素食的做法,包括食材选择(标注本地采购渠道)、烹饪步骤、禅意解读,如 “小米粥” 的解读为 “小米虽简,却藏天地滋养,如禅修般,平淡中见真味”,2023 年出版后发行量超 8000 册,免费赠予香客与游客;

素食伴手礼开发:

推出 “虚云禅味伴手礼” 系列,包括 “素卤豆腐”“小米素糕”“禅意宫面”“红薯干”,包装设计采用环保纸张,印虚云老和尚语录(如 “简朴生活,大道至简”),2024 年伴手礼销售额超 60 万元,收益用于寺院禅耕园维护与公益事业;

开发 “素食食材包”(如 “素饺子馅食材包”“小米粥食材包”),内含预处理好的本地食材与详细做法,方便游客带回家制作,传播冀中禅味文化。


公益创新:素食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虚云寺延续虚云老和尚 “慈悲济世” 的理念,将素食作为公益载体,服务石家庄周边社区与特殊群体,践行社会责任:

“禅味素斋送温暖” 活动:

每年春节、腊八节、重阳节,组织僧人与志愿者为鹿泉区上庄镇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环卫工人送 “素年饭”“腊八粥”“素重阳糕”,2024 年春节送出 “素年饭” 200 份,包括素饺子(白菜豆腐馅)、素卤豆腐、小米粥,包装用红色福字袋,契合春节民俗;

腊八节在寺院山门设立 “施粥点”,免费为周边村民、游客发放 “小米腊八粥”(用鹿泉小米、红豆、红枣、红薯熬制),2024 年腊八节共发放腊八粥 3000 余份,成为西山片区春节前的标志性公益活动;

社区素食服务:

每月走进上庄镇社区,举办 “素食养生讲座”,邀请河北医科大学专家讲解 “北方冬季素食养生”“老年人素食搭配” 等知识,现场演示 “小米粥”“豆腐汤” 的做法,发放《虚云寺冀中禅味食谱》,2024 年已举办 10 场,受益人数超 600 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 50%;

在鹿泉区养老院设立 “每月素斋日”,每月 1 次为养老院老人制作素斋,如 “素馄饨”“蒸三拼”,并与老人一起用餐、交流,2024 年已服务养老院 5 所,受益老人超 300 人次;

助学与助农:

与鹿泉区教育局合作,向鹿泉山区学校捐赠 “素食食材包”(含鹿泉小米、黄豆、豆腐干、红薯干),并附上简易烹饪教程,2024 年已捐赠 1200 份,惠及 8 所山区学校;

帮助鹿泉区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如小米、红薯、蔬菜),通过寺院伴手礼、素斋采购等渠道,2024 年帮助农户增收超 30 万元,助力乡村振兴,践行虚云老和尚 “农禅济世” 的理念。


素味禅心:虚云寺素食的禅宗文化内核

虚云寺素食的创新始终未脱离 “虚云精神” 与 “禅宗内核”,其文化内核可概括为 “简朴、惜福、慈悲”,这与石家庄冀中地区 “质朴、务实” 的民俗精神深度契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寺院的 “冀中禅味”。


简朴:虚云精神的核心体现

虚云寺素食始终坚守 “简朴” 理念,反对奢华浪费,这源于虚云老和尚 “少食寡欲、简朴修行” 的教诲:

食材简朴:以鹿泉本地常见食材为主,不追求珍稀食材,如小米、红薯、白菜、豆腐,均为冀中百姓日常食用的物产,体现 “众生平等,食材无贵贱”;

做法简朴:以蒸、煮、炖、凉拌为主,避免复杂烹饪(如油炸、爆炒),减少调料使用(仅用盐、少量香油、本地酱油),保留食材本味,正如释常慧法师所说:“虚云老和尚一生简朴,我们的素斋也应如此,在平淡中见真味,在简朴中悟禅意”;

用餐简朴:斋堂无豪华装修,僧人与香客、游客同食,无尊卑之分,每人一份定量斋饭,体现禅宗 “众生平等” 的理念,也契合冀中地区 “朴实待客” 的民俗。

许多香客表示,在虚云寺吃一碗 “小米粥”,“没有多余调料,却能尝到小米的醇香与红薯的清甜,这就是虚云老和尚所说的‘简朴即真味’”。


惜福:对食材的敬畏与节约

虚云寺的 “惜福” 传统源自虚云老和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的教诲,至今仍严格践行:

食材采购:按需定量采购,避免积压浪费,香积厨每日根据用餐人数估算食材用量,与合作社约定 “当日配送,当日用完”,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

食材处理:物尽其用,如红薯皮、萝卜皮煮水(可饮用或浇菜),白菜根、芹菜叶切碎做 “素饺子馅”,小米糠喂寺内鸽子,无任何浪费;

用餐规范:斋堂内设有 “惜福提示牌”,如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皆辛苦”“按需取餐,光盘为荣”,僧人带头践行 “光盘”,剩余饭菜需妥善储存(如素汤冷藏,次日加热后食用),严禁丢弃;

教育传播:在 “亲子禅耕体验” 中,专门设置 “惜福教育” 环节,带孩子观察蔬菜生长过程,讲解 “从种子到餐桌” 的不易,培养孩子节约食材的习惯,传承虚云精神。


慈悲:禅宗济世理念的落地

虚云寺素食的 “慈悲” 不仅体现在 “不杀生” 的戒律上,更体现在 “服务他人、关爱众生” 的公益实践中,这是对虚云老和尚 “慈悲济世” 理念的传承:

对人的慈悲:通过施粥、送素年饭、社区讲座,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环卫工人等群体,传递温暖,正如寺内碑刻所言:“素斋虽简,慈悲为怀,暖人暖心”;

对自然的慈悲:推行 “禅耕园有机种植”,不使用农药、化肥,采用人工除草、农家肥(如小米糠、蔬菜残叶腐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减少食材运输距离(如小米、红薯来自寺周边 2 公里内的农场),降低碳排放,践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动物的慈悲:严格遵守 “不杀生” 戒律,不使用任何动物性食材,甚至避免使用 “仿荤” 食材(如素鸡、素鸭),认为 “素食应清净,无需模仿荤食,众生皆有灵性,不食即是慈悲”,这与虚云老和尚 “众生平等” 的理念高度一致。


食用注意事项与经典菜品推荐

食用注意事项

遵循禅宗素食戒律:严格避免 “五辛”(葱、蒜、韭菜、薤),兴渠本地少见无需规避,香客若习惯食用这些调料,需提前告知斋堂工作人员;

尊重 “过午不食” 传统:寺院斋堂仅在早餐(7:00-8:00)、午餐(11:00-12:00)供应素食,晚餐不对外供应(僧人遵循过午不食),需提前规划用餐时间;

践行惜福理念:按需取餐,严禁浪费,剩余食物可打包带走(需用自带容器,寺院不提供一次性打包盒),体现对食材的敬畏与虚云精神的尊重;

注意饮食搭配:素食以杂粮、豆制品、蔬菜为主,消化功能较弱者(如老人、儿童)建议少量多次食用,避免腹胀;对豆制品过敏者,需提前告知工作人员,调整菜品;

尊重宗教礼仪:进入斋堂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用餐前需跟随僧人默念 “感恩词”(自愿参与):“感恩天地滋养,感恩农夫劳作,感恩食材馈赠,愿食此餐,身心清净,践行简朴”;斋堂内禁止饮酒、吸烟,禁止谈论荤食;

预约制度:节假日、禅修营期间,素食需提前 1-2 天通过虚云寺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避免现场无餐位。


经典菜品推荐

鹿泉小米粥:虚云寺 “镇寺素斋”,用鹿泉本地小米(禅耕园自种或合作社直供)加西山泉水熬煮 30 分钟,无添加糖,米香浓郁,口感绵密,契合虚云老和尚 “简朴” 理念,适合早餐,老人、儿童均可食用;

宫面素汤:冀中特色与禅意结合的代表,用藁城宫面煮素高汤(香菇、黄豆、海带熬制),加少量鹿泉青菜、正定豆腐丝,仅加盐调味,汤清面爽,还原冀中面食的鲜香,适合午餐;

素卤拼盘:正定卤味的素化创新,用正定豆腐、豆皮、海带结加本地酱油、八角、桂皮慢卤 1 小时,咸香入味,可直接食用或佐粥,是寺院伴手礼的热门产品;

蒸三拼:健康素食代表,用鹿泉南瓜、红薯、山药切块,不加任何调料直接蒸制,保留食材本味,清甜软糯,适合控糖、减脂人群,秋季食用最佳;

菠菜素饺:春季限定菜品,用鹿泉新鲜菠菜(禅耕园自种)切碎,与正定豆腐拌匀做馅,皮用本地小麦粉制作,蒸制后鲜香多汁,体现冀中饺子的风味,适合家庭游客;

小米腊八粥:腊八节经典粥品,用鹿泉小米、红豆、红枣、红薯、花生、莲子、桂圆、枸杞熬煮 6 小时,无添加糖,营养丰富,兼具养生功效,腊八节可免费领取(平时需提前预约)。


结语

当西山的晨光透过虚云寺的松柏,洒在香积厨的砂锅上,僧人正用西山泉水熬煮鹿泉小米粥,空气中弥漫着小米的醇香与红薯的清甜。在这里,一碗小米粥藏着虚云老和尚的简朴精神,一碗宫面素汤裹着冀中面食的质朴,一盘素卤拼盘带着正定卤味的鲜香 —— 虚云寺的素食,早已不是简单的斋饭,而是虚云精神、禅宗文化、冀中民俗三者交融的结晶。

2010 年的简朴斋饭,到当代的冀中禅味,虚云寺素食走过了十余年,变的是食材的丰富与技法的精致,不变的是 “简朴、惜福、慈悲” 的核心内核。它既是对虚云老和尚 “农禅并重” 理念的传承,也是石家庄冀中地域饮食的味觉记忆,更是当代人在喧嚣都市中寻找 “禅意静心” 的精神寄托。未来,随着石家庄 “西山禅修文旅带” 的发展,这处西山脚下的禅宗素斋,必将继续以 “冀中禅味” 为魂,书写更多关于味道与修行、文化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