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座坐拥商城遗址的 “八大古都” 之一,素食文化恰似黄河故道的沉淀 —— 既有古寺禅斋的清雅底蕴,又藏着豫地市井的醇厚烟火,更在 “天地之中” 的文化脉络里,长出 “应季而食、质朴本真” 的素味特色。从商代早期都城的谷物素馔,到如今街头巷尾的素味小吃,郑州的素食始终扎根本土食材,将中原饮食的 “鲜、香、厚” 融入植物性食材,成为城市味觉记忆里的重要一笔。
古寺与古味:禅意素斋里的中原底蕴
郑州的寺院素食,以登封嵩山周边的法王寺、少林寺为核心,延续着 “农禅并重” 的传统,食材多取自寺内菜园或嵩山山野,烹饪上讲究 “火功足、滋味厚”,既有禅食的清净,又带着豫菜的醇厚。
法王寺的 “嵩山素斋” 最具代表性,其中 “嵩山素面” 是香客必尝的经典。面条选用郑州本地的手工碱水面,筋道弹牙,素高汤需用黄豆芽、香菇、嵩山笋干、莲子慢炖 8 小时,火候讲究 “大火沸汤,小火出鲜”,炖好的高汤呈浅琥珀色,入口带着菌菇与笋干的复合鲜香,还藏着一丝嵩山泉水的清甜。码料看似简单却暗藏巧思:油面筋要提前用素高汤浸泡至吸满汤汁,咬开时能爆出鲜汁;素鸡切片后用香油微煎,外皮微焦内里软嫩;再配上焯水后的嵩山野菜(如马齿苋、荠菜)、切片的香菇,最后撒上少许胡椒粉与蒜苗花,一碗素面既有禅意的清淡,又不失豫地人钟爱的厚重口感。每逢佛教节日,法王寺的素面窗口前总会排起长队,食客捧着热面碗坐在寺内银杏树下,听着钟声吃面,仿佛能尝到千年古寺的时光味道。
少林寺的 “少林素斋宴” 则更显中原饮食的豪迈,“素烧肉” 堪称一绝。选用优质黄豆蛋白压制塑形,先用酱油、麦芽糖、八角、桂皮、香叶调制的卤汁浸泡 4 小时,让 “素肉” 吸满酱香,再入蒸锅蒸 20 分钟定型,切片后色泽红亮如红烧肉,口感柔韧有嚼劲。烹饪时,将 “素肉” 与嵩山干豆角一同焖煮,干豆角吸满卤汁的香味,软糯入味,“素肉” 则带着浓郁的酱香,一口下去,竟有几分豫菜 “红烧肉焖干豆角” 的神韵,却多了植物的清爽。还有 “罗汉斋”,汇聚香菇、木耳、腐竹、山药、百合、银杏等十八种嵩山本地食材,寓意 “十八罗汉护持”,炖煮时只用素高汤与少许盐,食材软烂却不失形状,每一口都能尝到不同食材的本味,鲜得醇厚不寡淡,是寺院招待宾客的压轴菜。
市井烟火:街头巷尾的豫味素馔
郑州的素食从未脱离市井,反而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家常菜馆里,长成最贴地气的模样。无论是清晨的早餐摊,还是傍晚的夜市,素味小吃总能凭借 “实惠、味正” 俘获郑州人的胃。
“素胡辣汤” 是郑州人 “过早” 的灵魂选择,也是豫地素味的代表。郑州的素胡辣汤讲究 “料足、味厚、香辣鲜”,汤底用黄豆芽、香菇、木耳、豆腐丝、海带丝慢炖 4 小时,加入胡椒粉、辣椒粉、八角粉、桂皮粉等调料,汤汁浓稠,色泽红亮。出锅前,还要淋上一勺芝麻酱增加醇厚感,撒上葱花、香菜、花生碎。一碗热乎的素胡辣汤,入口麻辣鲜香,辣而不燥,麻而不苦,既能驱寒暖胃,又能刺激食欲,搭配一根刚炸好的油条或油饼,油条蘸着胡辣汤吃,酥软吸汤,是郑州人清晨最踏实的慰藉。在郑州的老城区,如二七塔周边的小巷里,“李记素胡辣汤”“王师傅胡辣汤” 等老字号摊位,每天凌晨 4 点就开始熬汤,几十年的老手艺让味道始终稳定,老食客们坐在小马扎上,捧着汤碗边喝边聊,烟火气十足。
“素豆腐脑” 则是郑州早餐的另一抹温柔。郑州的素豆腐脑讲究 “卤香、豆腐嫩”,豆腐是本地手工制作的嫩豆腐,入口即化,卤汁则用黄豆芽、香菇、木耳、黄花菜熬制,加入酱油、盐、淀粉勾薄芡,让卤汁浓稠挂勺。盛碗时,先舀一勺嫩豆腐,再浇上热卤,撒上榨菜末、香菜末、蒜苗花,有的摊位还会提供芝麻酱、辣椒油供食客自选。一勺下去,豆腐的嫩滑与卤汁的鲜香在口中交融,榨菜的脆爽增添层次,清淡却不寡淡,是老人与孩子都爱的早餐选择。在郑州的菜市场周边,总能看到卖素豆腐脑的小摊,摊主用大瓷碗盛着豆腐脑,热气腾腾的模样,让人忍不住驻足。
“素锅贴” 是郑州夜市里的热门素味,外皮酥脆、内馅鲜香,深受年轻人喜爱。素锅贴的馅料以韭菜、鸡蛋、粉丝、木耳、香菇为主,韭菜要选本地新鲜的,鸡蛋煎成碎末,粉丝泡软切碎,所有食材拌匀后加入盐、十三香、香油调味,鲜香扑鼻。外皮用温水和面,擀成薄皮,包入馅料捏出花边,放入平底锅中小火煎制,待底部金黄后,淋入少许清水焖煮片刻,让馅料熟透,最后再煎至底部酥脆即可。咬一口素锅贴,外皮的脆、内馅的鲜、韭菜的香在口中迸发,搭配一碗小米粥,清淡又管饱。在郑州的健康路夜市、丰产路夜市,素锅贴摊位前总是围满食客,摊主熟练地翻煎锅贴,滋滋作响的声音与香气一同弥漫在夜色里。
传承与新味:老素味的现代生长
如今的郑州,素食文化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新派素食餐厅与老字号素味摊相互映衬,让素味记忆更加鲜活。
老字号 “郑州素春斋”(传承自豫地素食老号)近年来在传统素味的基础上,推出 “新派豫味素食”,其中 “素烩面” 堪称创新典范。素烩面的汤底用黄豆芽、香菇、木耳、腐竹慢炖 6 小时,浓郁鲜香,面条选用郑州特色的宽面,煮好后搭配素羊肉片(黄豆蛋白制成)、豆腐丝、青菜,最后淋上一勺辣椒油,既保留了郑州烩面的 “宽、厚、韧”,又用素味还原了烩面的醇厚,深受年轻食客喜爱。素春斋还在店内设置了 “豫味素味文化墙”,通过老照片、老食谱,讲述郑州素味的历史,让食客在吃面时,能读懂背后的文化故事。
新派素食餐厅 “中原素居” 则主打 “在地食材 + 创意素味”,将郑州本地食材与现代烹饪手法结合。招牌菜 “黄河滩莲藕素汤”,选用郑州黄河滩的九孔藕,切成大块,与香菇、莲子、百合一同慢炖 2 小时,藕块粉糯香甜,汤汁浓稠,带着莲藕的自然清甜,完美复刻了郑州人钟爱的 “莲藕排骨汤” 的口感,却多了一份清爽。还有 “素炒焖子”,将传统的红薯焖子与青椒、洋葱、木耳同炒,加入酱油、醋调味,焖子软糯入味,酸辣可口,是将郑州街头小吃升级的创意素味。餐厅的环境也极具中原特色,木质桌椅搭配黄河元素的装饰画,让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 “天地之中” 的文化氛围。
郑州还会在传统节日举办 “素味市集”,如端午的 “素粽市集”、中秋的 “素月饼市集”,在二七广场、绿城广场等场地,摊主们展示素粽(如蜜枣粽、豆沙粽、杂粮粽)、素月饼(如五仁素月饼、莲蓉素月饼),还有素胡辣汤、素锅贴等小吃。市集上还会邀请本地老厨师现场演示素味制作,教市民在家做豫味素馔,让郑州的素味文化在互动中传承下去。
郑州的素味记忆,是法王寺钟声里的嵩山素面,是街头巷尾的素胡辣汤香气,是夜市里滋滋作响的素锅贴,更是老味道与新创意碰撞出的中原烟火。它扎根在 “天地之中” 的文化土壤里,融入郑州人的日常饮食,成为这座古都味觉版图里,质朴又温暖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