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 分类
素味的地理坐标—安阳发布日期:2025-08-28 浏览次数:

安阳,这座躺着殷墟甲骨的 “七朝古都”,素食文化恰似洹河的流水 —— 从商代晚期的谷物素馔起步,历经曹魏、北齐等王朝的禅食浸润,再到如今豫北市井的素味小吃,始终带着 “厚土本真、古意绵长” 的特质。作为中国最早有文献可考的都城,安阳的素食从源头便与 “敬天惜粮” 的传统绑定,食材偏爱本地的谷物、蔬菜、菌菇,烹饪上讲究 “少雕琢、重本味”,让每一口素味都藏着古都的历史印记。

 

古都与古馔:甲骨里的素味源头

安阳的素食源头,可追溯至商代晚期的殷墟时期。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能找到 “黍、稷、稻、麦、菽”(五谷)与 “葵、藿、薤、葱”(蔬菜)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素馔已以谷物、蔬菜为核心,讲究 “洁净献祭、朴素果腹”。如今,安阳的传统素味仍保留着这份古意,以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 为核心,还原着千年前的质朴味觉。

 

安阳老字号 “殷墟素斋”,便以复刻商代素馔为特色,“黍米素饭” 是招牌之一。选用安阳本地种植的黍米,提前用清水浸泡 4 小时,蒸熟后颗粒分明,软糯香甜,搭配用醋、酱油、香油凉拌的本地野菜(如马齿苋、扫帚菜),清爽解腻。黍米在商代是重要的祭祀谷物,如今化作日常素饭,每一口都能尝到古都的农耕记忆。还有 “菽豆羹”,用安阳本地的黄豆、绿豆、红豆一同熬煮,不加过多调料,只放少许盐提鲜,煮至豆子软烂、汤汁浓稠,入口绵密,带着豆类的自然清甜,是商代 “豆羹” 的现代延续。来这里的食客,常常会点一份 “黍米素饭 + 菽豆羹”,在朴素的餐食里,感受殷墟文化的厚重。

 

寺院与禅食:北齐遗风里的素味清净

安阳的寺院素食,以灵泉寺(北齐时期的 “河朔第一古刹”)为代表,延续着北齐 “禅食清净、食材本真” 的传统,食材多取自寺内菜园与洹河岸边,烹饪上拒绝过度调味,只用蒸、煮、炖、凉拌,凸显食材的天然滋味。

 

灵泉寺的 “灵泉素面” 堪称一绝,面条是寺内僧人手工擀制的全麦面,带着麦香,素高汤需用黄豆芽、香菇、洹河笋干、莲子慢炖 6 小时,高汤清亮,入口带着菌菇与笋干的鲜香,还藏着洹河水的清甜。码料很简单:焯水后的青菜、切片的香菇、几颗剥好的莲子,最后撒上少许胡椒粉与葱花,没有复杂的调味,却让食客在品尝时感受到禅意的宁静。每逢初一、十五,灵泉寺会举办 “素斋法会”,香客们围坐在一起吃素面、聊佛法,一碗热面下肚,身心都变得清净。

 

灵泉寺的 “素斋拼盘” 也很有特色,汇聚了洹河岸边的多种食材:凉拌洹河藕(脆嫩清甜)、卤制香菇(酱香浓郁)、凉拌马齿苋(清爽解腻)、素鸡片(咸香适口),每种食材都经过简单调味,最大程度保留本味。拼盘的摆盘也很朴素,用粗陶盘盛放,没有过多装饰,却透着 “大道至简” 的禅意,是寺院招待宾客的常用素馔。

 

市井烟火:豫北素味里的家常滋味

安阳的市井素食,藏在老城区的巷弄里、菜市场的周边,带着豫北饮食的 “咸香、实在”,是安阳人日常餐桌上的常客。

 

“素扁粉菜” 是安阳人 “过早” 的灵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本地素味。扁粉是安阳特有的宽粉条,用红薯淀粉制成,久煮不烂,口感筋道。素扁粉菜的汤底用黄豆芽、香菇、木耳、豆腐丝慢炖 4 小时,加入酱油、盐、胡椒粉调味,汤汁浓稠鲜香。烹饪时,将扁粉放入汤底中煮软,再加入青菜、豆腐丝,出锅前淋上一勺芝麻酱、少许辣椒油,撒上葱花、香菜。一碗素扁粉菜,粉条筋道、汤底醇厚、青菜清爽,搭配一个刚出炉的 “油饼”,油饼蘸着汤汁吃,酥软吸味,是安阳人清晨最满足的早餐。在安阳的老城区,如北大街、唐子巷,“张记素扁粉菜”“李记扁粉菜” 等老字号摊位,每天清晨 5 点就开始熬汤煮粉,几十年的老味道,让老安阳人都赞不绝口。

 

“素煎血” 是安阳夜市里的特色素味,虽叫 “煎血”,实则是用魔芋制成的仿荤食材,口感 Q 弹,带着豫北的香辣味。制作时,将魔芋切成厚片,用开水焯烫去涩,再放入平底锅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加入酱油、醋、辣椒粉、孜然粉、葱花、香菜翻炒均匀即可。咬一口素煎血,外皮微焦,内里 Q 弹,香辣入味,完全复刻了传统煎血的口感,却多了一份魔芋的清爽。在安阳的钟楼夜市、三角湖夜市,素煎血摊位前总是围满食客,摊主熟练地翻煎魔芋片,香气能飘出老远。

 

“素蒸菜” 是安阳人家常餐桌上的经典素味,尤其在秋冬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选用本地的蔬菜,如萝卜、红薯、土豆、茼蒿等,切成块或段,拌上少许面粉(或玉米面),放入蒸笼中蒸熟,出锅后撒上盐、十三香、香油,拌匀即可食用。不同的蔬菜蒸出来有不同的风味:萝卜蒸菜清甜软糯,茼蒿蒸菜带着独特的香气,红薯蒸菜香甜绵密。素蒸菜做法简单,却最大程度保留了蔬菜的营养与本味,是安阳人 “贴秋膘” 时的健康选择。每到周末,安阳的菜市场里,总能看到市民买上一大捆蔬菜,准备回家做素蒸菜。

 

传承与新生:古味的现代表达

如今的安阳,素食文化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悄然创新,让老素味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安阳的新派素食餐厅 “洹河素居”,主打 “殷墟文化 + 创意素食”,将安阳本地食材与现代烹饪手法结合。招牌菜 “甲骨素拼”,以甲骨文 “黍、稷、菜” 为灵感,用黍米制成小巧的 “甲骨” 形状饭团,搭配凉拌野菜、卤香菇,摆盘精致,既美观又有文化寓意。还有 “洹河莲藕素汤”,选用洹河岸边的九孔藕,切成小块,与香菇、莲子、百合一同慢炖,藕块粉糯,汤汁清甜,是将本地食材升级的创意素味。餐厅的墙壁上挂着甲骨文书法作品,餐具选用粗陶材质,让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殷墟文化的魅力。

 

安阳还会在殷墟博物馆周边举办 “素味文化节”,邀请本地老字号素味摊主、寺院素斋师傅、新派素食厨师共同参与。文化节上,既能尝到素扁粉菜、素煎血、黍米素饭等传统素味,也能看到 “甲骨文素点心”“殷墟素蛋糕” 等创新素味。此外,还会举办 “素食烹饪课堂”,由老厨师教市民做素扁粉菜、素蒸菜,让安阳的素味文化在互动中传承下去。

 

安阳的素味记忆,是殷墟甲骨里的黍米清香,是灵泉寺钟声里的素面清净,是街头巷尾的素扁粉菜香气,更是古都文脉与市井烟火交织的质朴滋味。它藏在洹河的流水里,融在安阳人的日常饮食中,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味觉版图里,最有历史温度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