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绿柳居:“素菜荤做” 的非遗传奇与传承
南京绿柳居的素食烹制技艺堪称南派素食制作技艺的瑰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 “素菜荤做” 的技艺独树一帜,以蔬菜、菌类、豆制品等为原料,通过精湛的手工技法与多样的烹饪方法,将素食制作得神形兼备,素料荤名,令人称奇。
“三丝素刀鱼” 是绿柳居的经典菜品之一,选用优质的山药、香菇、笋等食材,将山药制成鱼身形状,香菇和笋切成细丝作为鱼的内脏与馅料。制作过程中,厨师运用细腻的刀工与独特的塑形技巧,使素刀鱼在外形上栩栩如生。烹饪时,采用炸、溜等手法,让素刀鱼外皮金黄酥脆,内部鲜嫩多汁,再搭配上特制的调味汁,味道鲜美,口感丰富,宛如真正的刀鱼一般。
“宫廷素脆鳝” 同样精彩,以油皮为主要原料,通过巧妙的折叠、切割,使其形似鳝鱼。经过油炸后,“鳝鱼” 外皮酥脆,再浇上用酱油、糖、醋等调料调制而成的卤汁,甜酸可口,口感脆嫩,味道与外形都与传统的脆鳝极为相似,充分展现了绿柳居 “素菜荤做” 技艺的高超水平。
在传承方面,绿柳居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一方面,梳理素食菜品标准化制作流程,建立 “非遗档案库”,将技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配方详细记录,为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走进校园开设讲座,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素食文化与制作技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在门店举办亲子课堂,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素食制作,增进家庭对素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此外,借助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绿柳居将素食制作过程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扩大了非遗技艺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领略到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的魅力,实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素斋:禅意与美味交融的非遗传承
扬州素斋制作技艺也是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它融合了宫廷素菜的精细、寺院素斋的禅意以及民间素食的质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扬州大明寺的素斋久负盛名,其菜品在制作上讲究色、香、味、形、意的完美结合。
“素蟹黄汤包” 是扬州素斋的招牌之一,制作时,选用南瓜、山药等食材,通过巧妙的调配与烹饪,使其颜色、口感与蟹黄极为相似。汤包的外皮薄而有韧性,内馅饱满,汤汁鲜美。品尝时,先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吸允鲜美的汤汁,再品尝内馅,南瓜和山药的香甜与特制的调味汁相互融合,仿佛真的在品尝蟹黄汤包,令人回味无穷。
“翡翠烧卖” 同样体现了扬州素斋的精致,以青菜为主要原料,将青菜汁揉入面粉中,制作出翠绿的外皮,内馅则选用新鲜的青菜末,加入适量的糖、盐、香油等调料调味,蒸制后,烧卖外皮晶莹剔透,内馅翠绿鲜嫩,味道清新爽口,既美观又美味。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技艺,扬州当地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举办素斋制作技艺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的素斋制作人才。同时,将扬州素斋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在大明寺等景区周边开设素斋馆,吸引游客前来品尝,让更多人了解扬州素斋的魅力。此外,还组织素斋制作技艺比赛,激发从业者的创新热情,推动扬州素斋制作技艺不断发展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这一承载着禅意与美味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
厦门南普陀素菜:多元融合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厦门南普陀素菜制作技艺作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魅力。它起源于南普陀寺庙素斋,历经岁月沉淀,融合了宫廷素菜、寺院素斋和民间素食的精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素食文化体系。
南普陀素菜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著称,坚持素料、素作、素名的原则。其菜品在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和口味调配等方面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南海金莲” 这道菜,以香菇、冬笋、莲子等为原料,将香菇制成莲花瓣形状,冬笋切成小块作为莲叶,莲子则象征着莲心,通过精心的摆盘,宛如一朵盛开在盘中的金色莲花,造型精美,寓意深刻。在口味上,香菇的醇厚、冬笋的清爽与莲子的清甜相互交融,口感丰富,味道鲜美。
“丝雨菇云” 也是一道经典菜品,选用新鲜的蘑菇和金针菇,将蘑菇切成薄片,金针菇撕成细丝,通过巧妙的烹饪手法,使蘑菇片如云朵般轻柔,金针菇丝如细雨般飘逸,搭配上清淡鲜美的汤汁,整道菜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南普陀素菜的独特风格。
南普陀寺实业社在传承技艺方面不遗余力,每年组织若干次素菜创新大赛,鼓励厨师们发挥创意,推出新的菜品。同时,持之以恒地与海内外素食界进行技艺、文化的常态化交流,不断吸收新的理念与技术。此外,南普陀素菜还积极拓展产品线,除了传统的宴席菜,素饼、素面等也深受大众喜爱。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南普陀素菜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实现了破圈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一独特的素食文化,使南普陀素菜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