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兼具江南底蕴与国际风范的海派名城,其素食文化如黄浦江的潮汐般,在历史沉淀与时代浪潮中交融共生,既有古刹禅斋的清雅,又有老字号的市井烟火,更有摩登创新的活力,编织出独特的素味图景。
古刹禅斋:千年香火里的素味根基
龙华寺作为上海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承载着上海素食文化的源头记忆。自三国东吴时期建寺以来,素食便与晨钟暮鼓相伴,成为寺院文化的重要组成。明永乐年间,随着龙华庙会兴起,寺内素面与龙华豆干开始走向市井,那碗用黄豆芽、香菇、笋干慢炖六小时的素高汤,搭配劲道碱水面,撒上青菜、素鸡,成为香客与百姓最温暖的慰藉。清代 “怀香楼” 时期,龙华素斋已形成系统技艺,凉菜的清爽、热菜的醇厚、点心的精巧各具特色,《龙华禅食谱》中收录的 “罗汉斋”“素烧面筋” 等菜品,至今仍是寺内素斋的经典。
如今的龙华寺素斋,延续着 “顺时应季” 的智慧。春日里,“春笋炒豆苗” 带着泥土清香上桌,脆嫩的笋尖与碧绿的豆苗相映;秋日里,“桂花糖藕” 甜糯登场,莲藕的粉润与桂花的馥郁在舌尖缠绵。2016 年 “龙华禅食制作技艺” 入选上海市非遗,老师傅们仍坚守着手工制素的匠心,从豆腐的磨制到素高汤的吊鲜,每一步都藏着千年传承的讲究。
老字号与市井:烟火街巷里的素味传奇
上海的素食市井烟火,在老字号的招牌里流转不息。1922 年创立的功德林,以 “弘扬素食,戒杀放生” 为初心,开创了海派素食的黄金时代。鲁迅、柳亚子等文人常在此雅集,1933 年宋庆龄宴请萧伯纳的 “素宴” 更让其声名远播。功德林的 “素鸭” 堪称一绝:整张腐皮经酱油、糖调味后层层卷裹,油炸后外皮金黄酥脆,内里绵密鲜香,切片后淋上香油,口感竟与真鸭脯有七八分相似;“素蟹粉” 则以茭白、胡萝卜、香菇仿蟹肉,加姜醋调味,鲜得人舌尖发麻,堪称 “素菜荤做” 的典范。
另一处老字号 “春风松月楼”,自 1910 年起便以 “常年净素” 闻名。其招牌 “净素菜包” 用青菜、豆腐干、木耳、香菇做馅,面团发酵得松软适口,蒸制后麻油香气四溢,咬开时汤汁微溢,是老城隍庙的味觉记忆。店内的 “酱爆柳松菇”“银芽脆鳝”(香菇丝仿鳝)也备受青睐,脆嫩的口感与鲜美的酱汁,藏着上海人对素味的精致追求。
市井巷弄里的素味更添烟火气。清晨的里弄早餐摊,“素鸡”“素肠” 是标配,卤制得油亮的素鸡切厚片,刷上甜辣酱,外韧里嫩;老字号面馆的 “素交面”,素浇头用香菇、笋片、面筋炒制,搭配红汤或白汤,一碗下肚暖身又暖心。这些平价素味,是上海人日常饮食里的 “小确幸”。
传承与创新:海派摩登里的素味新篇
上海素食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焕发新机。功德林作为国家级非遗 “素食制作技艺” 传承单位,既守着老手艺,又玩出新花样:与朵云轩联名的 “素月饼礼盒”,将书画意境融入素点;推出的 “素汉堡”“素披萨”,用植物蛋白做 “肉饼”,搭配芝士与蔬菜,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选择。门店里的 “非遗技艺展示台” 前,老师傅现场演示素肉塑形,让 “素菜荤做” 的智慧看得见、学得到。
现代素食餐厅更添海派摩登范儿。“大蔬无界” 将素食与艺术结合,“黑松露素鲍鱼”(杏鲍菇仿鲍)摆盘精致如艺术品;“素食星球” 则主打 “轻食素味”,藜麦沙拉、牛油果素三明治清新爽口。这些餐厅既保留了上海素食的精致,又融入了健康、时尚的理念,让素味从传统餐桌走向现代生活。
素味融城:生活肌理里的素味温情
素食早已融入上海的生活肌理。每年腊八节,玉佛禅寺的施粥活动温暖全城,僧人与志愿者用红豆、绿豆、莲子等熬制的腊八粥,免费发放给市民与流浪者,一碗热粥里藏着城市的善意。中秋时节,功德林的 “素月饼”、龙华寺的 “禅意素月” 通过公益活动送到福利机构,甜糯的口感传递着节日祝福。
近年来,上海国际素食文化节、“非遗素宴品鉴会” 等活动接连举办,老手艺与新创意同台亮相。在南京路的素食市集上,既能尝到传统的素烧鹅,也能买到新式的素肉肠;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做素点心,年轻人学得兴致勃勃。从寺院禅斋到市井小摊,从老字号到新餐厅,上海的素食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这座城市味觉记忆里温润而持久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