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 分类
素味的地理坐标—扬州发布日期:2025-08-11 浏览次数:

扬州素食是淮扬菜 “精致主义” 的缩影,寺院素斋的清雅、文人饮食的风雅、市井素点的鲜美相互交织,成就了 “东南素味甲天下” 的美誉,连清代美食家袁枚都在《随园食单》中感叹 “扬城素馔,味甲天下”。


寺院素斋的清雅之味与匠心:大明寺素斋不止有 “素蟹黄汤包”,“素炒鳝糊” 更是功夫菜。用香菇切丝模仿鳝丝,经热水焯烫去涩后,与姜丝、蒜末、胡椒粉同炒,勾薄芡淋香油,装盘后撒上香菜,黑亮的 “鳝丝” 裹着浓稠的卤汁,胡椒的辛辣激发出香菇的鲜,口感竟与真鳝糊有七八分相似。“文思豆腐” 的素食版本更显刀工 —— 嫩豆腐切成细如发丝的豆腐丝,在清澈的素高汤中漂浮,搭配青菜叶、火腿(素)丝,入口即化,鲜得人舌尖发麻,这道曾是乾隆御膳的素馔,如今成了大明寺素斋的 “必点项”。


平山堂的 “素面” 也藏着巧思:面是扬州特有的 “碱水面”,劲道弹牙;汤用黄豆芽、香菇、笋干慢炖 6 小时,清亮鲜甜;码料有油面筋、素鸡、青菜、香菇,简单却讲究 “五色搭配”,食客坐在堂前,看窗外平山堂的银杏飘落,吃面喝汤,禅意自生。


文人饮食与市井素点的雅俗共赏:扬州文人爱素,不止于李渔的《闲情偶寄》,清代 “扬州八怪” 之一的郑板桥就曾写下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的诗句。当地 “早茶素点” 是文人雅集的延续:富春茶社的 “翡翠烧卖” 必配 “绿杨春” 茶,烧卖皮用菠菜汁和面,翠绿通透,内馅是青菜末拌香油,咬开时汤汁微溢,清香满口;冶春茶社的 “素三丁包” 则用笋丁、香菇丁、豆腐干丁做馅,甜咸适中,配一碟 “烫干丝”(豆腐干切细丝,用开水烫后淋酱油香油),慢吃慢聊,偷得浮生半日闲。


市井素味则藏在巷弄里:东关街的 “素鸡” 摊,卤制好的素鸡切厚片,刷上甜辣酱,外韧里嫩;“蒋家桥饺面店” 的 “虾籽馄饨”(素版),用虾籽吊鲜的素汤煮馄饨,皮薄馅足,鲜掉眉毛。如今,扬州将素斋与园林文化深度结合,个园推出 “四季素宴”:春吃笋宴、夏品荷宴、秋尝桂宴、冬享菌宴,食客在竹林、荷塘边用餐,让素味与美景相得益彰。


素味传承的新活力:扬州成立了 “素斋技艺传习所”,邀请大明寺素斋老师傅定期开课,教年轻人学做 “素蟹黄汤包”“素鳝糊”。每年中秋,还会举办 “素食创新大赛”,年轻厨师用淮扬技法演绎新素味,比如 “黑松露素狮子头”“扬八怪素点心拼盘”,让传统素味在创新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