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 分类
素味的地理坐标—泉州发布日期:2025-08-15 浏览次数:

泉州,这座被称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刺桐城,素食文化如开元寺的古桑般苍劲,既有千年禅林的清雅素心,又有闽南古早的市井鲜香,更有海丝贸易的包容记忆,在香火与海风的交织中,酿出独有的素味篇章。

 

古刹禅斋:桑莲法界中的素味初心

泉州的素食根基深扎在开元寺的千年香火里。作为闽南佛教圣地,开元寺素斋以 鲜、净、和为魂,《开元禅食录》中收录的 罗汉斋堪称经典,集合香菇、笋干、腐竹、莲子等十数种食材慢炖,汤汁浓稠却不腻,每一口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春日的 春笋炒豆干用清源山新笋与本地豆干同炒,笋的脆嫩与豆干的咸香相得益彰;夏日的 紫菜蒸素丸以紫菜包裹豆腐泥搓丸,蒸后鲜得掉眉毛;秋日的 芋泥素鸭将芋头捣泥裹腐皮炸制,外酥里糯;冬日的 当归枸杞素汤则用菌菇、山药慢炖,暖身又养生。

 

承天寺的素面更显巧思,素高汤用黄豆芽、海菜、香菇慢吊六小时,清亮鲜甜,搭配泉州特有的细面线,码上油面筋、青菜、素鸡,最后撒上一把本地芫荽,食客坐在古榕掩映的素斋堂,吃面喝汤间,禅意与海丝风情在舌尖流转。

 

市井素味:骑楼巷弄里的古早素香

泉州的市井素食,在中山路骑楼的烟火与西街的吆喝中流转。老字号 好成财的素牛排是闽南素味代表,用豆腐皮压制塑形,经八角、桂皮卤制后外韧里嫩,切片后淋上甜辣酱,咬开时豆香与卤香在口中爆开。润饼菜作为清明必备素味,用薄饼包裹胡萝卜丝、豆干丝、海苔、花生碎,卷成筒状,甜咸交织,藏着 迎春纳福的古早智慧。

 

巷弄里的素味更添家常温情。清晨的 素面线糊摊热气腾腾,面线、香菇、黄花菜在鲜美的素汤中翻滚,撒上胡椒粉,是泉州人的早餐标配;素炸醋肉用面筋仿制醋肉,经油炸后外酥里嫩,蘸上酸甜酱,是街头巷尾的解馋小食。这些市井素味,在闽南语的招呼声中,成了刺桐城最鲜活的味觉记忆。

 

传承与民俗:海丝记忆里的素味延续

泉州素食的传承,在古早技艺与海丝文化的碰撞中焕发活力。现代素菜馆推出 素海蛎煎,用杏鲍菇切小丁仿海蛎,搭配地瓜粉、鸡蛋煎制,外酥里嫩,保留闽南 味精髓;素食姜母鸭以面筋仿鸭肉,用姜母、米酒焖煮,姜香四溢。

 

素食更融入民俗肌理。清明吃润饼菜纪念先人,端午的 素粽子用绿豆、花生做馅,中秋的 素月饼以芋泥、冬瓜糖为料,甜糯清香。每年腊八节,开元寺熬制的腊八粥免费发放,红豆、绿豆、莲子的香甜里,藏着刺桐城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