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味探中国——长春般若寺发布日期:2025-10-11 浏览次数:

长春般若寺坐落于南关区长春大街,是东北佛教临济宗重要道场,也是吉林省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汉传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始建于 1922 年,由近代高僧倓虚法师主持修建,初名 “护国般若寺”,1936 年迁至现址;历经岁月变迁,如今中轴线依次排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寺内留存倓虚法师手书《心经》碑刻、民国时期铜佛(高 3.5 米),以及东北罕见的 “僧伽教育楼”(培养佛教人才),1983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6 年入选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南方寺院 “山水环绕” 或沿海寺院 “山海交融” 不同,般若寺自诞生起便深植东北大地 —— 背靠松辽平原的沃土,紧邻长白山余脉大黑山的近郊山林(而非长白山主峰),早期僧众的斋食天然带着 “平原粗粮 + 近郊山珍” 的东北特质。长春东部的莲花山、庙香山均属大黑山山脉延伸段,民国时期这里分布着 130 平方公里天然次生林,盛产山野菜与菌菇,僧众春采近郊婆婆丁,夏食平原豆角,秋储酸菜土豆,冬炖本地菌菇豆腐,在佛教 “不杀生” 戒律与东北 “实在、浓郁” 的饮食习惯间,走出了一条 “东北禅素” 之路。如今交通改善后,才逐步引入长白山主峰区域的珍稀山珍。每一口素味里,都藏着黑土香、近郊林韵与禅意的清润。


般若寺素食的历史演进:从粗粮素膳到山珍禅味

初创期(1922-1940s):近郊山林为仓,平原粗粮为基

建寺初期,般若寺因地处东北内陆,物资相对匮乏,素食以 “就地取材、坚守戒律” 为核心,食材来源形成 “禅田 + 近郊山林 + 周边集市” 的三角格局,与长白山主峰无直接关联:


日常斋食:近山取鲜,平原得实

僧众遵循 “一日两餐”(晨粥、午斋),晨粥是松辽平原的 “玉米碴粥”—— 用本地黄玉米磨碴慢熬,粥面浮着玉米油,搭配寺内腌渍的 “咸黄瓜”(秋季采自禅田旱黄瓜)或 “素辣白菜”(本地白菜腌制,无鱼露);

午斋以 “粗粮主食 + 炖菜” 为主:高粱面窝窝头配 “白菜豆腐炖土豆”,其中豆腐来自寺东豆腐坊(用双阳黄豆制作),而逢初一十五加赠的 “炒山野菜”,均采自城东 20 公里的莲花山次生林 —— 春季采婆婆丁、柳蒿芽,夏季摘马齿苋、苋菜,焯水后用豆油快炒,无需远赴长白山。


山林食材的本地化特征

民国时期长春近郊山林(大黑山余脉)的物产与长白山主峰有共性却更易获取:

菌菇类:以平菇、草菇为主,秋季雨后僧众结伴去莲花山捡拾,晒干后储存过冬,替代了长白山榛蘑;

山野菜:刺五加、蕨菜在庙香山(距长春 39 公里的长白山余脉)随处可见,步行半日即可往返;

辅料:冬季取暖用的桦木皮可烧成炭,用于熏制咸菜,桦树汁则能替代部分甜味剂,这些都来自近郊山林。


节庆素膳:全靠平原物产支撑

春节的 “黄米粘豆包”,黄米来自德惠平原,红豆采自农安农家;元宵节 “素元宵” 的芝麻、花生购自长春头道街集市,均无长白山物资。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明确定义:“般若斋食取于方圆三十里,非远求珍奇,盖惜力亦惜福也。”


恢复期(1980s-2000s):交通破冰,长白山珍始入斋

改革开放后,长春至通化的铁路贯通(1984 年),长白山腹地的菌菇通过铁路运抵长春站,般若寺素斋才真正引入 “长白山核心资源”:


山珍素味:从 “近郊仿品” 到 “主峰珍品”

1985 年素斋堂开放后,首次引入长白山野生榛蘑,泡发后与豆腐同炖,因鲜味远超近郊平菇,迅速成为招牌;

90 年代后,随着长吉高速通车,刺五加嫩芽、元蘑等长白山特产可当日运达,替代了此前的近郊品种,但价格仍属亲民 ——“榛蘑炖豆腐” 8 元 / 份,仅比本地平菇版贵 2 元。


供应链的渐进式拓展

初期寺院仅与长春 “长白山山珍行” 合作,每月采购一次干品;2000 年后与抚松县菌菇合作社建立直供关系,才实现鲜品常态化供应,这距建寺已过去近 80 年。


般若寺素食的当代创新:东北特色禅素的现代化表达

食材溯源:“近郊 + 远域” 的双轨体系

当代般若寺素食形成清晰的食材分层:

日常食材:仍以近郊与平原为主

蔬菜来自莲花山生态农场(距寺 25 公里),每日清晨配送;

豆制品选用榆树黄豆(松辽平原核心产区),豆腐坊距寺仅 3 公里;

粗粮来自德惠、农安的合作农户,保持 “三十里取材” 的传统。


高端与限定食材:长白山主峰直供

松茸、猴头菇等珍稀山珍来自长白山抚松县,通过冷链当日抵达;

椴树蜜取自长白山原始椴树林,每年秋季集中采购一次。

这种 “日常就近、珍稀溯源” 的模式,既延续了早期就地取材的务实性,又通过现代交通实现了品质升级。


实用体验指南:如何吃懂般若寺素食

伴手礼选择

日常款:素酱菜(原料来自莲花山蔬菜基地)、刺五加饼干(刺五加采自庙香山);

高端款:松茸素汤包、长白山菌菇礼盒(均为长白山主峰产区)。


如今,若你在长春的清晨走进般若寺,斋堂飘出的玉米粥香来自松辽平原,蘑菇炖菜的鲜则可能混合着近郊平菇的朴实与长白山榛蘑的醇厚 —— 这味道的变迁,恰是东北交通发展与素食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